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论语译注读后感【优秀6篇】

论语译注读后感【优秀6篇】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论语译注读后感【优秀6篇】

微信扫码分享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一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他和他的弟子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专制。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崇尚的中庸仁义也缺失了,人们自私自利,见人不扶,食物以次充好。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孔子,但是不得不说他的想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那怕双手递物,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等琐事,都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兴我礼仪之邦!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二

这周继续看《孔子》,我觉得相对于读《论语译注》那简短而又不知深意的古文,似乎更具影响力,因为读那些古文时,对于一些词的释义或解释总不能恰到好处,当自己不懂时,就会忍不住看翻译,之后暗示心理会告诉自己:原来这话是这意思,所以并不会有太多思考。

而当我们看的时候,首先,视觉上会形成一个识记过程,印象更深刻。且透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一个社会背景,看到孔子在什么境况下说的话,而非笼统地去背,这种学习方式更是寓学于乐!

我看到孔子对礼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剧中他在去季孙家赴宴路上,一直在做着同样的动作,似乎是一种礼节,但路上的人却总是对他的行为有些不解,可孔子似乎觉得“我走我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到门口后,阳虎并未让他进去,此时孔子说:“季孙此举是违背了礼的,因为他用了天子才能享有的八佾,八珍。”可阳虎并未在意,放狗咬孔子。他回家后,对他哥哥说:“人不能只为了口饭活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他对礼的崇尚,重视,孟孙恰巧拜访他,他顿时慌乱说要以礼相见,整理装束,并自将草席放在正南方向,以示尊重。

我们可能会想孔子既是教育家,又是圣人,他对礼节如此崇尚,他的思想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为什么不一直继承礼,而要去简化礼节不去效法孔子呢?古人有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来说有些封建,是旧俗,但我们不能否认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他是的的确确的教育家。他对于学习六艺的坚持是我们所需要的品质。

又回到君子谋道不谋食上,以我们今天来看,很多读书人,包括大学教授和科研工作者他也许有时还没有明星一部电视剧收入高。但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种高难度职业呢?这时,孔子这句话便很好的得到论证了,学者是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禄和食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都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可若此时让我们去扫大街了,我想我内心也会极其抗拒。若只谋食,只要靠勤劳的一双总会活自己,但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肯定不是为了糊口。所以我想告诉自己,让自己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不要,不要贪图物质享受,而要从学习找生命真正的意义。(李如男)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三

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

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以后我还要进一步研读《论语》,做一个有思想、有学问;爱反省、善学习;不骄傲、不自满;懂礼貌、又孝顺,拥有美好品德和更多学识的真正优秀的人。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四

孔子说:善人,我不能看见了;能看见有操守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却要豪华,这样的人便难于保持一定的操守了。

我们都希望和有操守的人交往做朋友,因为他们有原则,不会为了名利而丧失底线。但是,人们不会主动说,我是有操守的或我是没有操守的,只能靠自己去分辨。

孔子告诉我们,那些“装”的人,通常难于保持操守。为什么呢?操守在原文中用的是“恒”字,意思是长久。长久的人是不会为了虚名而做表面功夫,因为装的了一时,装不了一世。如果只是为了某种情况,去装一时,那他就不是一个长久的人。

有人说:我们不要做那种一根筋,要灵活,要因时而变。这就涉及到哲学问题了,适度原则告诉我们,凡事不能走极端。我们说的恒、长久,也是在相对正确的方向上的恒、长久。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常说日本人一根筋、不知变通,中国人灵活,然而现实是人们都愿意买日本制造的产品。

顺便问一声,同等价位、同样功能的商品,你会买哪家的呢?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五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有时候,我们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可能是对自己的三观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们参考:

1、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去学习它、实践它,捍卫它。在深入研究和对比之前,不要别人说哪个好,就信哪个,要自己去选择和验证。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于一个地方。

3、在清明之国,不努力以致贫贱,是个人的耻辱;在黑暗之国,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也是耻辱。

问一问我们自己,我们有一个让我们坚定相信的道吗?我们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贫贱和富贵是如何得来的?

《论语译注》读后感 篇六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论语译注读后感》,能够帮助到您,是金笔头网最开心的事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语译注读后感【优秀6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901237167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