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小团圆读后感(精选10篇)

小团圆读后感(精选10篇)

契合伴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团圆读后感(精选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金笔头网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小团圆读后感》,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小团圆读后感 篇一

《小团圆》中,一以贯之的是主人公九莉强烈的“孤独感”,这也可以说是作家本身的真切感受。据中学时代的老师回忆,张爱玲是经常坐教室最后一排最末一个座位的,而且衣服不入时,很落落寡欢。张自己在日后接受采访时也说,“我是孤独惯了的,以前在大学里的时候,同学们常会说---我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她说“我常常觉得我像是一个岛”。“我很惊奇,台湾描写留美的学生,总觉得在美国生活苦,或许他们是受家庭保护惯了的,我很早就没了家族,孤单惯了,在哪都觉得一样,而且在外国,更有一种孤独的借口。”

孤独是这部小说的情感内核。人心之隔是张爱玲在书中反复点染的。从蕊秋担心九莉日后与舅舅争家产引起九莉诧异起,到送别蕊秋时九莉的孤立和黯然,及至空袭逃难时九莉“差点炸死了,都没人可告诉”的彻骨的悲哀----这里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差点炸死了,一个炸弹落在对街’。她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告诉人。告诉谁?难道还是韩妈?楚娣向来淡淡的,也不会当桩事。蕊秋她根本没想起。比比反正永远是快乐的,她死了也是一样。”等到写到与之雍恋爱,之雍告诉九莉他第一个妻子因为想念他,被一个狐狸精迷上了,自以为天天梦见他所以得了痨病死了,九莉的感受是“他真相信有狐狸精!九莉突然觉得整个的中原隔在他们之间。远的使她心悸。”写南山。“九莉笑道‘预备什么时候结婚?’燕山笑了起来道:‘已经结了婚了。’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写汝狄在九莉打胎肚子痛的翻江倒海时还津津有味吃考鸡,还让她吃!最惨烈的要属对抽水马桶里男胎的描写,她写道“…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曾经美好的短暂的过往没有来得及走到现在,本可能新生的生命转瞬将消失不见,在九莉板动机纽的那一瞬间,世界上只剩下了她自己…疼痛灼人。张尽力用平淡而自然的“不隔”的语言来写这一个个人心之隔的故事,端的是“讽刺”!张爱玲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多年后读《红楼梦》,所得尽是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这感应的烦恼在她自己用情最深的《小团圆》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有些似乎是无心的误会,有些却是有意的忽视,一样的是伤害。与之雍与蕊秋与三姑与南山与汝狄琐琐碎碎的隔膜摧毁了九莉的爱,因而有了小说末尾那个对温暖的家安稳的爱的憧憬的美好的梦-----这是主人公九莉一生缺乏,也是一生渴求而终不得的,所以,在醒来快乐许久许久之后,仍不免枉然,这个梦只能是个焦灼的“等待”。

张爱玲早期写作十分重视读者,在尽情描写她所能够写的同时,也努力以文迎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她说“文章是写给大家看的,单靠一两个知音,你看我的,我看你的,究竟不行”(《论写作》)。在写《倾城之恋》时,除了要表现苍凉的人生的情义,此外她要“人家要什么有什么,华美的罗曼司,对白,颜色,诗意,连‘意识’都给预备下了”。“要什么有什么”是一种深为读者阅读心理束缚的写作姿态,张爱玲十分清楚“中国观众难应付的一点并不是低级趣味或是理解力差,而是他们太习惯于传奇”。所以她给了他们所要的“传奇”般的小说。

到了晚年,张一面因功成名就,一面因心境大变,逐渐由早年十分关注读者反应转向更多面对自身写作,即她所说的“还债”创作----1973年在接受台湾学者水晶采访时,张爱玲对自己当下的创作做了真切的剖白:“我现在写东西,完全是还债-----还我欠下自己的债,因为从前自己曾经许下心愿,我这个人是非常STURBBORN的…。”。1976年完稿的《小团圆》便是在“对自己还债”的心态下写就的,这种写作观折射到文本中,便有了女主人公盛九莉的两次“还债”。一是对母亲蕊秋的,一是对情人之雍的。钱数竟然一样,都是二两金子。这两次还债对九莉来说,无疑是两次极大的情感“震动”----事实上,“还债”一直潜伏在文本之中,联系着爱与不爱。而对作家张爱玲而言,《小团圆》的诞生又是她对自身过往生命的一次总的“还债”,在文本内,张爱玲与盛九莉纠缠不休,在文本外,张爱玲与昔日之“我”达到了暂时的“团圆”。

小团圆读后感 篇二

看张爱玲,体会到一句话,何谓“强极则辱,慧极必伤”。她为何就不能有一会儿糊涂的时候?她为何就不能在这滚滚红尘里有一会儿的麻醉沉迷?

“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么平安过。时间过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她不过陪他多走一段路,在金色梦的河上划船,随时可以上岸”

这是她跟胡南成恋爱后写的一段话,“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可想爱对于她生命的意义,然而在这样的时刻,她想到的亦是随时可以上岸。“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可以看出,这几乎等同于她的信仰,信仰又怎么能和现实的生活有任何关系呢?

说她红颜薄命亦是对的。张爱玲的美是在骨子里的,是近似于与莲花,与月光,与雪山般代表的美,是清冷的美,是出世的美,是几乎靠近于神的美。与世俗中令人温暖的美是相反的,因此她的美只能存在于意境之中,远观之中。然而这便是她的命运了,她若不屑改变,如不能英年早逝,就只能悄然孤身终老。

古往今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女子还有如林黛玉,如李清照,当然前者只是创造出来的人物。艺术家有才华,创造出传世的文学作品的多不其数,然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也写成一部著作的,又有多少呢?

张爱玲的美,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是以幸福作为祭品,来追求的美。难怪胡南成的书里,总叹她惊为天人,字里行间透露出跟她在一起的沾沾自喜,然而真正要陪着在身边的,却还是小胡,小苏或是其他的女子。你说他矛盾吗?其实真还不是的。只是叹这世间,神仙偶尔是有的,然而神仙眷侣,却还真的是不易有。=

小团圆读后感 篇三

爱,或许曾经炽热,曾经刻骨铭心,亦或曾经痛苦纠结,但,当它似花开般不再有轮回,当它像雾像雨又像风,当它随时间的流驶碾成往事尘埃,再回眸,或许,已变了模样。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的《小团圆》,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她隔着光阴的屏障,穿过曾经的繁华,于淡然与淡忘间将过往定格。故事里的九莉是她的原形,而邵之雍便是胡兰成。从童年到求学时代,再到与胡的相遇,虽然只是烦琐小事的串联,但,都是她人生足迹的映射,都是她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无须字字珠玑,但足以勾勒出她的人生轮廓。《小团圆》似一扇窗,走进了它,你方能窥清真实的张爱玲,真正走进她的世界;你方能理解,她的清高,她的不屑与不争,是有原因的;你也方能体会,她为何能同时享受极度的喧嚣与死寂。

亲情,于张爱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她以一颗坚忍的心来接受孤独的成长,以冷漠的双眼感知人情冷暖。“生命似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她的文字,带着犀利,带着嘲笑,但懂得她的人,定会心生怜爱,替她悲伤。如果,她与邵之雍的邂逅能像纳兰容若说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玲的心里或许会少一层痂,少一道疤。她第一次见他,便欢喜得心里开出花来,便自觉自己低到尘埃里去。她爱他,是用心的,不然怎会在他处于政治的风尖浪口时依然站在他身边?怎会在他避难时一路颠簸只为见他一眼?然而,在胡兰成的世界里,爱玲却不是唯一的。或许,爱玲于他只不过是生命里的匆匆过客,是他避难疗伤时的一个驿站罢了。“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在这场际遇里,爱玲飞蛾扑火般义无返顾,即使知道“他的世界里没有我,寂寞的流年,深深的庭院,空房里晒着太阳,已经是古代的太阳了。我要一直跑进去,大喊:我在这儿,我在这儿呀!”。无论是什么,留给她的,总是支离破碎的结局。张小娴说:“爱是很卑微的,很卑微的。尤其是那个人不爱你的时候,爱就是含笑饮毒酒。”说的,是爱玲吧。

爱玲用一根冰冷的针,绣出了她曾经炽热的青春。当岁月抚平了所有的棱角,当心里不再有等待与波澜,当爱玲在美国过着似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或许,她已超然,她已放下,她已原谅。于菩提树下觅一方青石,静待,看沧海如何变成了桑田。将所有爱的昨天沉淀成历史,明天写个故事,名字叫做《小团圆》。

并非所有的事都要亲身经历方有体会,总有一些东西,有些故事,在不经意间,便能叩开心扉,似一缕阳光,温暖地照进心间。回忆若能下酒,往事便可作一场宿醉。隔着山水,坐望于光阴的两岸,若爱已成往事,终将无法以一苇杭之。

当爱,已成往事,不如拈花一笑,似佛般了然。.。.。.

小团圆读后感 篇四

《小团圆》这本书是我在单位的图书室找到的,在家搁放了好久才下定决心来看,我觉得小团圆更像是张爱玲写给自己的书,大概是把一辈子碰到的人事都写进去,发泄,记载。读来时时有被针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深处诸般复杂的情结。

张爱玲有过一刻的幸福,那句“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出现在《色戒》中,亦写在《小团圆》里。虽然没有找见那个真爱我的人,却再次被这句话打动了,至此把书搁置了一个礼拜。女人的爱往往是一种感觉,并非爱一个人,而是爱被人真诚爱着、真正重视的那种感觉。不曾被重视过的女人是悲哀的。张爱玲幼年及至长成,都是大家族里的边角料,她内心深处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累赘,所以不曾对任何人依赖,总是算计着是自己欠别人多一些,还是别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为小公主小王子的现代独生子女是无法体会的吧。从小就觉得自己多余,保护自己还来不及,学会谨慎生存还来不及,又有什么样的闲情逸致去爱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观家族来来往往的过客,致使笔下的男女亦冷静算计彼此的身价。直到胡兰成的出现,她纵然想放开地去爱,又怎么学得会放开呢?所以她收藏自己爱的感觉,很久之后才表达出来,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觉,在胡兰成告知与其他女人的故事时,她还要在心里替他辩解,认为他们身体上还是清白的。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张爱玲渐渐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当时当景是的。所以后来也逐渐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兰成,即使后来有暂时相聚的男人,也没有真正去爱,因此所有人的离开,她都脱胎换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团圆,或许是张爱玲心里将一生所遇见的人和事都记录在纸上,让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团圆了吧。它让一个人间俗世的张爱玲浮现在眼前,揭去那些神秘和神化,这个真实让人欣喜。当然,我也很清楚这毕竟是本小说。只是一个人在时过境迁之后,对往事点点滴滴的回忆吧。没有太多的震动、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经历许多的吗,谁又能说自己没有故事,张爱玲的故事最为曲折?前面还有很长很长的路,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又会在哪里团圆?

小团圆读后感 篇五

若是从未,亦或是很少读张爱玲文章的人,乍读《小团圆》,难免会觉得混乱,不知所云;若是张爱玲的资深读者,会觉得《小团圆》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所使用的一段段语言,甚至书中的修辞,都是曾经在她的其他文章中出现过的,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是在“炒冷饭”,再好的语言,泛滥之后也味同嚼蜡了。

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小团圆》的文学价值。此书,对于不少的人,只是了解——或者说窥探——张爱玲这位奇女子的传奇人生的一个途径。

《同学少年都不贱》之前的,张女士的小说及散文,我都看了不下二三十遍了,若说为了欣赏学习张女士的文章,其实不差这本。买《小团圆》,只因为春节脱离了宝博的监督,购书癖发作了。然后抱着既买之则读之的态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开始了第一次阅读。

书名为何是《小团圆》?指的是谁与谁的团圆?有人认为,书中的九莉与邵之雍的短暂爱情是九莉孤独生命中难得的团圆,故名《小团圆》。我不以为然。全书283页,邵之雍在142页才出场,260页之后基本上消失。况142页至260页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的重要事情穿插其中,九莉与邵之雍关系的描写,可能只占全书的1/3,如何撑得起一部大约十八万字的小说?

当然,考虑到张爱玲或许原计划将《小团圆》写成中篇小说(张女士颇擅长写中篇),最初,全文有可能都是围绕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展开的。但是随着增删,随着字数越来越多,《小团圆》已经偏离了张爱玲起先计划的道路而讲述了九莉三十年的人生,在这其中,邵之雍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过客而非主角。所以,“小团圆”指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的团圆,至少,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团圆的,并不是九莉与邵之雍,而是张爱玲的人生中出现的人、事,张爱玲以前的文章中出现过的人、事、表现手法,在这本书中实现了团圆。换言之,《小团圆》是张爱玲对自己的人生及自己的旧作的总结、思考和揭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样几块地方,就像是旧伤口,不敢碰不能碰,却又终生难忘。偏写文章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冲动,要把人生中最见不得光的最不为所知的东西写出来,要把结痂的伤口再次撕开。因为压抑的感觉往往更痛。只是写出来,却无法让人看,因为那像是自己最卑劣的隐私,决不能让人抓在手里,再伤害自己一次。怎么办?只有一次又一次修改,改到面目全非,甚至语句不通。如果《小团圆》让你觉得生涩,原因便基于此。

所以整本书看来,《小团圆》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张女士早期几部作品那么高。但是,若是逐字读去,恍惚间就好像自己变成了九莉,旧伤口一条条崩裂。等待着,心情惨淡,就像大考的早晨……

《小团圆》读后感 篇六

《小团圆》结构显得有些儿乱,不过还是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作品气氛总是充满着讥讽,那样的不屑,那样的冰冷,似乎作者是跳出三界外在看世界看人间,很独特。她的作品没什么大东西,而这些小东西又似乎不能深想,很哲学。她和她的作品,总是让人心情很沉重,很忧伤。

《小团圆》里有几段话我非常喜欢:

“国家主义是二十世纪的一个普遍的宗教。她不信教。

国家主义不过是一个过程。我们从前在汉唐已经有过了的。

这话人家听着总是遮羞的话,在国际间你三千年五千年的文化也没用,非要能打,肯打,才看得起你。

但是没命还讲什么?总要活着才这样那样。

她没想通,好在她最大的本事是能够永远存为悬案。也许要到老才会触机顿悟。她相信只有那样的信念才靠得住,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

先搁在那里,乱就乱点,

整理出来的体系未必可靠。——是不是正因为这样,张爱玲的《小团圆》有些乱呢?到底也没整理个完完整整?但这毕竟是靠得住的她自己体验到的,所以还是让人动容的。

看这本书满目的惆怅与忧伤,只见别离不见团聚,为什么叫《小团圆》呢?难道是情感终有了个了结,哪怕是分离,也要呼之为团圆么?也许就是这样的不圆满,才呼之为小? 张爱玲说,写出来,总会有一个看得懂的人。我想,我大约不是那个看得懂的人。

小团圆读后感 篇七

《小团圆》,作家张爱玲(1920—1995)遗作,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九莉与有妇之夫邵之雍的一段爱情故事,可看作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

名人也是人。或在某一方面有才气,在其他方面仍然是个凡夫俗子。张爱玲抛却作家身份,显然就是一个修炼不够的凡夫俗子,敏感、偏执,喜欢幻想。在精神的折磨下,晚年的时候她甚至经常幻想自己每天都会有无数的虫子咬她,搬了180次家,想躲避折磨,甚至想搬去沙漠。最后在租房里逝世,享年75岁,租房里因为遗体腐烂异味在一个星期之后才被人发现。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慈悲天下,而小乘佛教追求众生自渡、自我解脱。张爱玲的《小团圆》绝对是一部自我解脱的小说。人活到一定年龄,往往就会抛弃世俗观念,不再在乎别人的评论,只求内心的宁静和欢喜。

文中主要写了盛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恨情仇。九莉骨子里是喜欢之雍的渣,渣男总会有让痴女着迷的地方,比如之雍很有才,经常靠一个人撑起一本杂志;之雍也很真诚,对每一个朋友都深信不疑、也不会放弃;之雍有着成熟男人的魅力……。与之雍分手后,九莉也与几个男人相爱过,但念念不忘的始终是之雍。经常做的一个梦“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著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著,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著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九莉果然还是记着邵之雍的,对于燕山她没后悔过,可是对于邵之雍她是有过最初的爱的期待的,可惜现实总是催人落泪,可是九莉就是这么倔强的人。

文章有点乱,文字也很平淡,读起来有点难懂,但就像一个怨妇,反反复复唠唠叨叨,看完了你总能明白她的意思。另外占很大篇幅写的是九莉和她二婶也就是她生母之间的爱恨纠葛。大家族中这种过继应该是比较多的,而这么多年来,九莉想要母爱而不得直至最后母亲终于与她化解隔阂,九莉的亲情瞬间圆满了,这也和小团圆的名字有莫大联系。

一个过继给大伯家的丫头,亲生父母又早早离异,家族又威名赫赫,时代又处于新旧交替,作者又天生聪慧,如此成就一个张爱玲,属于造化钟神秀,也就自然而然了。 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也都有民国时期的原型,读了《小团圆》,让我百度了一遍书中原型,张家、黄家、盛家、邵家,胡兰成、邵洵美、周瘦鹃、柯灵……,在书中写来,和百度资料自然大是不同。

小团圆读后感 篇八

读《小团圆》,就像是在陪姑婆晒太阳。你从她的片言只语中知道这老人有不寻常的过往,家中发黄的照片也证实着这些片言只语。于是,你陪着枯瘦的老人晒太阳,听她无厘头的点评和慨叹。但终究,你已不是八卦的少年,也并非无知的少女,你雀跃的心要越过这窄窄的院墙,将他们留在历史的尘埃中。她是属于过去的,而你却活在当下。过去不能奴役现在,更不能遥控未来。

过去只能拿来晒太阳,且是冬日下午三四点的太阳,以免过早氧化。我甚至觉得过往只适合尘封,不适合晒太阳,更不能拿来当素材、小说或电影。过往也只属于小众,不适宜大众,更不要成为"传奇"或焦点。

我是用了好大的耐心才读完或说翻完《小团圆》。不翻则好,翻了更糟糕,本来就不喜欢张这个人,这回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把对姑婆应尽的一点尊敬也几乎要放弃。

文字是那么生硬,没有一点质感,仿佛所有人都应该且已经红宝书般熟悉她四十年代的所有作品以及身世。话说得那么迟疑、吞吐,所谓"张爱玲笔触的文句",像是姑婆在傲慢地掂量我的文字领受力。我若不能成为合宜的听众,你又何苦把这陈年烂谷子晾晒在阳光下。总以为人是到年老才有这份尖刻,却发现姑婆的尖刻是与生俱来,耳濡目染。这里要谈到老姑婆了,张的母亲,虽然小说不等于纪实,"蕊秋"的形象不一定等于张的母亲。《小团圆》中母亲蕊秋看女儿时的眼光犀利,毒辣,不带儿女情长,让我忍不住想起《金锁记》里长安放弃学业后一度言谈举止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被形容的一句话:"她再年轻些也不过是一颗较嫩的雪里红——盐腌过的"。

一个人,年轻时候即使尖酸毒辣,也会被人原谅,因为雪里红的那一份"嫩"毕竟在那里,养眼。年轻是养眼的,虽单薄或憔悴,仍是年轻。所以,四十年代张的文字,在我看来虽刻薄却是丰腴的,不讨人嫌的,因为,你想着她会长大,她会收敛,你会宽容地等待。但一个人若坚持的那一份刻薄,又会怎样?尤其是年华又拿走了那一份养眼的"丰腴" 。

《小团圆》读后感 篇九

我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每每看到光明却一次次跌入死胡同。在一次次生死轮回中,最美的曙光总被黑色的梦靥吞噬。渴望幸福自由,却总胎死于破茧成蝶的刹那。一次一次,最终毁灭了自我,沉沦,放弃。放弃了梦想,放逐了灵魂。永远都不是大团圆,只能是小团圆。这就是九莉的人生,或者说张爱玲的人生。

她是一只末世的枯叶蝴蝶,高傲而倔强。秋风瑟瑟中,她毅然逃开大树的依傍,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寻求庇护,卑微却依然高傲。

他幻想这方外的美轮美奂,直到有一天一枚炮弹毁灭了他宝贝的泡沫。他飞到河边,找到了他水中的明月,他翩翩起舞,演绎人生的华彩,直到有一天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她的心碎了。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舞者,一片桃花落入他的心河,激起一片涟漪,而后来,桃花随流水而去,只留她一片空荡的心河。

最终她变成这末世一缕游魂,无爱,无恨,无怨,无悔……

铅华涤尽,往事如烟,谁有记得谁?谁又忘不了谁?谁却会灭了谁?大洋彼岸,那抹孤魂可曾重生?

小团圆读后感 篇十

晚上躺在床上,脑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话:但凡喜欢张爱玲作品的人,他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张爱玲式的灵魂。

张爱玲居然称呼自己的母亲二婶,也就只一个称呼就让人心里生出无限的陌生来。我小时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较严格,有些拘谨,遇到陌生人一开口就将红色涂满脸,一直画到脖子。高中的时候开始住校,期间也在自己的亲戚家住过一段,我是个不喜欢将自己想法说出来的人,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更加的内向起来,总有一颗魂灵被深深的囚禁在内心。此后,回家的次数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亲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亲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欢,眼神也表现的很强烈,但是母亲对于衣服的样式和价格还有些不满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弃了,嘴里面淡淡的说:我不要了。脸上虽然有些不乐意,但是却尽量的遮掩起来,不让自己看起来是赌气才这样说的。慢慢的就将别人的眼色和态度放在了首位,总觉得自己是哪个需要低眉顺眼的人。大学的时候,自己开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财政,在钱上是从来没有打算的,总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据。但自己也从不主动的向家里面要钱,总是父母在电话里面问起,我才嗫嚅的说出:那就给我邮寄些吧。向同学借钱更是少的可怜,都不好意思开口,似乎世界上孤单单的就我一个。

我确实有些敏感,有时候敏感的让自己都生出讨厌来。没有了生猛的气息,总是低眉顺眼的,搞得满腹都是牢骚,却又不能声张起来,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却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独自疗伤。

看着张爱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团圆,似乎那个九莉的身体里面囚禁着无数个张爱玲式的灵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那过马路时渴求被母亲拉起的小手,张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国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达自己的爱,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苍白的活着。

看着张爱玲的小团圆,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让我有些感同身受,虽然没有她那样的楚怜,但总让自己在梦中有坐船的感觉,热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个不停,没有什么着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上面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出来的10篇《小团圆读后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团圆读后感(精选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838041163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