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阿Q正传》读后感(8篇)

《阿Q正传》读后感(8篇)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阿Q正传》读后感(8篇)

微信扫码分享

《阿Q正传》读后感 篇一

今天再看鲁迅全集的时候,看到了阿Q正传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我很感兴趣。

这篇文章讲了是一个叫阿Q的整个生活。他是一个落魄的农民,没有家么有地,是一个天天被人你欺负,却又不敢还手的人。他很自卑,但自尊心又很强,很自大的人。每当有人欺负他,便用自我安慰法来缓出愤愤不平的心。阿Q的地位低下,是他很欢迎革命,但他又不了解革命。使他付出了代价——

阿Q的嫉妒心很强,比如小D他认为抢了他的饭碗。其实他也想有一份工作,但是——唉。他在饿急的情况下才去偷果子,可见他还是有道德的人。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早起堕落的中国人的缩影,是一个自卑自傲的人,是一个被别人欺负只会用‘精神利法’的人,是在别人背后骂别人的人。

鲁迅先生用讽刺的手法写了这篇文章,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堕落,揭露漏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们心中的善良与丑恶。来逃避生活中的现实,这种人是永远都站不起来,都成功不了的人。

阿q正传读后感 篇二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阿q正传》读后感 篇三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我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此刻,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必须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我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后感 篇四

赵太爷因夫人及媳妇想买阿q的漂亮衣服,请他过去并破例点灯,前后态度反差很大。当革命党进城之后,赵太爷十分害怕,看到阿q竟然低声下气起来,而对此,“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阿q当然十分得意。

阿q有点可爱。他喜欢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当他与王胡打架被骂是“天下第一贱人”时,他咕哝道:“天下第一?状元才是天下第一,我阿q就是天下第一!”竟然爬起来开心地走了,引人不由地发笑。而小尼姑骂他是“断子绝孙的阿q”,使他萌生了“应当有个女人”的念头,可因表达太过直接,吓到了吴妈,自我有个女人的想法也泡汤了。于是认为吴妈也没什么好的,脚大,假正经,以此来安慰自我。

阿q是个短工,割稻子被夸奖能干了他会更加卖力地干活,傻得可爱。去赵太爷家舂米,吃过饭也急着做工,不会偷偷懒,吴妈说他是“天下第一的蠢货”,实则是在夸奖他吧。这不能不说明他其实是有完美善良的一面的。

阿q正传读后感 篇五

一个悲剧的人物,的悲剧是他自始自终都不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周围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有多可悲。鲁迅先生描写的是一个流浪农民的特性,也是普遍的人性,在当时的社会或者更加普遍。无知无赖的人格特质,以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辱骂别人当成是快乐的,把取乐别人引起哄笑当成是骄傲的。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人嘲笑人,人贬低人,人取乐人的社会,由此写出人性。只是他们或许也是善良的,无知造就了单纯的性情,即使到死也想不出死因是如何,却也无法意气奋发的唱出几句戏词来。

书中搜集的其他几部短片,总体上皆描写了底层农民不同表达方式的无知和一些底层知识分子不同程度的生活困境,以此反映出社会的悲凉。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两个曾经同窗的知识分子在阴沉的下雪天相逢小酌,娓娓道来的是潦倒的生活,其中包括贫穷,亦包括美好事物在生活中慢慢消失的过程。

所有人物的生活历程,都在这个悲凉社会中慢慢隐去,只剩下一团昏暗,让人窒息到想要《呐喊》。

《阿Q正传》读后感 篇六

这本书在好久之前就读过了,文中阿Q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脑海。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是一个雇农,只靠打工度日。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被别人打时,他说:“是儿子打老子”,用这种方式自我麻痹。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家,享有名声、地位——但他在人们心中永远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身上有农民的优点——“真能干”。他身上又有农民的弱点:主观、愚蠢、封建。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的那个时代了,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依然被现在的人使用着。依然像阿Q一样自己麻痹自己,逃避困难。

阿Q精神虽然可笑又顽固,但不能不说,它依然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阿q正传读后感300字 篇七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写,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己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_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人们都不爱国,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国,成了_细。

《阿Q正传》读后感 篇八

像我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看过一本书之后还要写读后感,感觉好奇怪,一定会有好多人笑,这我知道。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我所知道并会运用的词语真是廖廖无几,不过也没有什么丢脸的,勇气可嘉。

《阿Q正传》,如果没有导读,看完了这本书,我只会觉得阿Q这个人好让人看不起,失败都不敢承认,自己欺骗自己,真是一个既卑微又渺小的人物,这种人有什么可写的?还会因为他而使这部短篇成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怪异。由此可见,我的大脑还真是有够平滑的,只看到表面的东西,怪不得一天到晚能吃能睡的,原来是因为想法太过简单。

通过导读的帮忙理解,我才知道,鲁迅不愧是鲁迅啊!像连环画似的一部作品居然有这么深层的含义,批判的是中国人的这种阿Q心态,不得不承认,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阿Q的影子。这部作品不只是一种揭示,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醒,鲁迅先生适时的给中国人打了预防针,消除阿Q心态,让阿Q的形象仅仅是回忆中的典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8篇《《阿Q正传》读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阿Q正传》读后感(8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766284160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