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优秀5篇)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优秀5篇)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金笔头网为您精心收集了5篇《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一

这篇文章是我第一次看到,它确实不一般,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读后心里波涛汹涌,久久不能平静。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日本孩子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强、抗风险能力,是我们中国的学生所比不上的,这是中国式教育上的缺陷。而日本家长的所作所为则给我们中国家长敲响了警钟,一味的溺爱孩子只会害了他。

说实话,我对这种批判中国教育的文章已经屡见不鲜了,也可以说中国教育不容乐观的情况是人尽皆知的。

中国式教育是什么?简单一点来说,中国式教育其实就是“分数”。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这样的一句话已经充分说明“分数”在中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难道分数就可以说明一个人吗?在中国式教育上可能确实是这样的,可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了,它毋庸置疑是错误的。

现在关于中国式教育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分”与“能”的关系了。我从没有否认过我不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学生,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真实能力。现在的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低分高能、低分低能、高分低能。高分高能的不是没有,只是因为太少了,万里挑一也不是不可能的。

中国虽然正在实施着素质教育,名义上是为改革中国式教育,其实又有什么成效呢?仔细想一下,这样的素质教育本质上只是把百分制换成了ABCD而已,这样的教育变革有意义吗?只是一句空话吧。

在将来的某一天,如果中国发生了危险,那么靠我们这一代能保护好中国吗,自己都保护不了吧。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二

《夏令营中的较量》,记得初读这篇文章时,是在十多年前我念初中时,当时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十多年后的今晚,正值9。18纪念日,当我根据幼儿园的要求再次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思绪万千,不禁对当前国内的教育体制,对当前国内孩子的素质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感慨颇多,下面略谈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

一、谈谈传统的中国式教育

我个人认为要评论一国教育水平的高与低,优与劣,首先应该看其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当前国内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无非就是两个字――“分数”!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哪一样能离开“分数”。对于教师、家长、学生来说,什么最重要,当然非“分数”莫属啦!除了分数,别无他求。有了高分,你就是好学生,就能进到重点学校;有了高分,你就是好孩子,家长也就放了心;有了高分,老师考核的重点指标――“升学率”也就有了保障,有“高分数,高升学率”,老师的待遇等各方面也将得到质的提升,那不追求高分还追求什么呢?但细想一下,为了高分,我们牺牲的却是什么呢?不言而喻。

二、谈谈当前中国的孩子

近日,看到报纸上有这样一篇报道:在南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第九界大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王登峰先生列举了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在半个月前,王司长出席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短短两周军训期间,有近3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当下这些孩子们风吹必倒的羸弱,成为人们称的“军训中的玻璃人”的呢??社会、学校、家庭又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引人深思。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儒家提倡的教育模式是以“六艺”为基础课程的,分别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体能相关的就有两项。古人尚知如此,那当今的现代教育如何呢?据我的了解,现在部分学校由于过分崇尚升学率,大幅减少体育课的课程,更有甚者,甚至直接把体育课改成别的课程,让学生们整体埋头读书。为了追逐高分,家长们竟然对此也视而不见。这真是一大悲哀啊!此外,因计划生育影响,当前国内家庭多为“421”式家庭,这也在一家程度上造成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而其结果就是在助长孩子依赖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弱了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抵抗力及耐受能力。使我们的孩子在综合素质上远远落后于他国孩子。

综上,我个人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了,并且必须是扎扎实实的落实,这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其实要说国内现在没有素质教育吗?有,肯定是有,但是太少。但我很庆幸把孩子放到了诺贝尔摇篮,因为这里就是国内少数几家一直坚持素质教育的教育机构,因为在这里有谢氏教育理念,因为这里有一批深受谢氏教育思想影响的好老师。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快乐的,健康的`。所以作为家长,我也是放心的!

衷心的感谢各位为了孩子辛勤付出,为了改变中国式教育模式而坚持不懈的诺贝尔人!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三

1993年11期《读者》杂志转载了一篇名为《夏令营中的较量》的文章,该文章一经发布,瞬间在整个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家杂志,论坛纷纷转载,引发了众人关于我国教育的大讨论,直至今天,对于这篇文章的价值与争议依然生生不息。

这究竟是一篇怎样的文章,里面的什么观点能够让此拥有这般热度?当我初次阅读此篇文章时,和绝大多数读者一样,作为中国人的内心是心痛的,亦是悲哀的,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同日本的学生存在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我们这么不如别人,中国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像破竹般在我脑海中回荡,给予了我莫大的思考,我们的学生和日本的差距不止是一个细节的问题。这些孩子亦是中国和日本年轻一代的缩影,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像此般长大,那中国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此篇文章为何如此惶恐堪忧,有几个事例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中国的孩子在路行的时候叫苦不迭,他们纷纷把自己的背包放到马车上,而面对一个漂亮女孩子背着包时,男孩子们又纷纷上前,乐此不疲地帮女孩背包,丝毫没有之前的负重感。而一个矮小的日本男孩在生病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走完全程,他说:当了逃兵是耻辱,我一定要坚持走到底!我在日本男孩身上看到了男子汉的刚毅,我却看不到中国男生的责任感,有的只是对漂亮女孩子的谄媚。另一个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表现,当日本议员过来得知他的孙子持续高烧时却并不选择把自己的孩子接走,而是说了一些鼓励的话便匆匆离开。中国家长却选择上去帮助孩子们。等等一系列的事例无不说明了中国孩子素质的缺失。

单看这篇文章,我们不难得出作者的观点。整篇文章赤裸裸地挑明中国孩子吃不了苦,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最后日本人的那一句:你们这一代中国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中国教育者的心。我们要深刻反思日本人何出此言。是的,过去一直以来,我们都一直在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这些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又是80后出生的一代,80后不知不觉好像就成了时代的分界点,这之前,中国的孩子是勤劳刻苦,坚毅不拔的;而这之后,我们便改变了原来的想象,随着中国经济的空前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实施,80后出生的孩子一方面享受着独生子女的宠爱,另一方面又感受着经济腾飞的优越。由此,他们表现的懦弱就被贴上了时代的标签。作者刻画的远不止这些夏令营中的孩子,更是全部80后的缩影。

于是,随着文章的发表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群众的舆论导向,我们国家随即实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以此来拉近中国的孩子和国际孩子之间的距离。

光阴荏苒,随即,20年过去了,岁月在成长,人也在成长,世界也在成长。网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的出现也更新了传媒的传播方式,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也得到了空前的质疑。作者孙云晓也受到了网民的攻击,他的新浪微博更是遭受了上百个网民的谩骂,如今的网民质疑整篇文章疑点重重,被网友认为其立场倒戈在日本人一边,片面地攫取日本人优越的一面来反应中国学生弱势的一面,将中国学生的优点最小化,缺点最大化来分析看待整个问题,作者赞扬日本的目的太过明显。况且,整篇文章所叙述的时间也存在许多违背常理,情有可原的地方被作者片面轻描淡写。网友更是深刻地进行了以下一些举例子,如中国小孩的背包质量比日本小孩的背包质量相差甚多,作者却对此轻描淡写。军人负重行军标准是1/4体重,文中的日本小孩负重却是1/2体重。这与军人的体制都存在差别,明确地反映了其不科学性。还有现代美军机械化推进一日上百公里就被成为奇迹,可文中的小孩居然能在艰苦的环境里两日内徒步上百公里,令人难以置信。面对众多网友的指责,孙云晓承认数据或许有所偏差而非整篇文章的造假。那么,作者又为何要一边倒地将优势都指向日本小孩轻指中国小孩呢?

我想作者在自己的内心独白中曾说过,他是一个迷恋大自然和文学的人,从小出生于山东青岛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然和文学给了他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让他走出了自卑的阴影。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让我们找到关于他思想的答案。他在《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中提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核心是自信和自尊。还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真谛,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我们的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作者这篇文章的思想核心中不难看出,这和之前那篇轰动全国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主题思想是相互吻合的。《夏令营中的较量》所引发的全国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不正是此书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孩子和父母永远是相辅相成的,孩子是父母的一个缩影。孙云晓说过,我们的“家长”应该被称为“父母”。一个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语来说明其的真谛在哪里?古代将为民请命的官员称为“父母官”。也有一个成语将给予酬劳的人称为“衣食父母”。我认为所谓父母和家长的区别就是父母是一个孕育出孩子,无条件对其好的身份,而家长不止是父母,家长包括父母,家长更含有教育的成分。孙云晓在《两种爱心两种命运》中提到,教育是爱的事业,爱心既能造就未来也能葬送未来。这和《夏令营中的较量》中例举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也是相吻合的,在作者看来,我们中国的家长过于宠爱孩子忘记了让其自己飞翔。他写这篇文章也是想给家长敲响警钟,不能再继续这么溺爱我们的孩子了!

孙云晓的个人名言中说到,我们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夏令营》中极力渲染的中国孩子的不负责以及日本孩子的负责也是让我们开始重视这些方面的教育。同时,他也说过,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日本孩子优秀的表现确实也值得我们成年人向此学习,我们反思的远不止我们的孩子,更应该从长辈身上找原因,我们是否做得比我们的孩子优秀?

纵然作者的文章中含有虚构的成分,孙云晓在其中着力地渲染了他个人的教育观点。但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家长教育孩子给予了反思,基于这点,作者还是值得肯定的。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四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

一路上,中国的孩子连连叫苦,他们的背包带子纷纷断落,给他们偷懒制造了很好的理由。中国孩子病了被送回了营地,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当晚7点,队伍抵达了目的地。大家支好帐篷。日本孩子准备好晚餐,请大人们吃,自己也狼吞虎咽起来。可倒霉的是中国孩子,他们以为会有人把饭送到自己面前,至少也该保证人人有份吧,可那只是童话。于是,有些饿着肚子的中国孩子向中国领队哭冤叫屈。饭没了,屈有何用?

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中国孩子便把水喝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在咱们中国的草原上,日本孩子用过的杂物都用塑料袋装好带走。他们发现了百灵鸟蛋,马上用小木棍围起来,提醒大家不要踩。可中国孩子却走一路丢一路东西……

通过这次夏令营的较量,透露出中国孩子的许多弱点,没有毅力、没有生存意识、不会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

同样是少年儿童,可日本孩子面对困难不低头、乐于助人、环保意识很强。我们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光讲大话空话行吗?每个民族都在培养后代,日本人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我们呢?望子成龙,可是成什么龙?我们的爱心是让孩子不受苦。但不知道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

10多年过去了,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也增加了许多培训班。孩子们的生存能力有没有提高呢?

2004年8月,中、韩、日三国90名青少年组成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又一次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进行。正值北方罕见高温,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仍然身背巨大行囊,为野外生存作了充分准备。中国孩子却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都是在向家长诉苦。活动结束时,日本、韩国孩子对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赞不绝口,而中国孩子却只盼着早点回家。

我认为这不光是孩子们的错,而是家长、教育、还有社会等众多的原因。孩子们没有锻炼的机会,家长没有教给他们生存的本领。安全,把学生束缚住了。家长和社会不知还要培养多少温室中的花朵。

中国的孩子们啊,再不加油的话,这个国家该怎么交给我们?我们又如何负担的起呢?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 篇五

龚平

孩子是野外磨练出来的。因为只有野外磨练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生存能力,我们才不会受别国的欺负。我们一定要锻炼自己,把自己好好磨练成为一个自立能力强的人,一个有用的中国人。

好好磨练自己吧,我们不比哪国差,一定要锻炼,锻炼生存能力。光靠父母?不!锻炼是要吃苦耐劳地锻炼自身能力。我们生存,不是会吃喝拉撒、消耗食物就行的。我们要劳动,要忍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痛苦,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存能力培养好,成为一个有生存能力的,有用的中国人。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5篇《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夏令营中的较量读后感(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759238159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