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读后感2000字优秀4篇

读后感2000字优秀4篇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读后感2000字优秀4篇

微信扫码分享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这次金笔头网为您整理了4篇《读后感2000字》,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读后感1900字 篇一

过去我曾经读过周国平写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而今再次回味我竟依然抑不住泪流满面。世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把美好的东西放在你眼前打碎,而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有比自己的儿女更美好的东西吗?这不是一本书啊,而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

《妞妞》是个真实的伤口,周国平用这样一个伤口来释放他自己初为人父,却在转眼之间又失去了那个原本属于他的小生命,从天堂跌入地狱的痛苦。妞妞出生后,就成为父亲的掌上明珠。周国平在书说:“宁可做平庸的父亲,不做杰出的哲学家。”然而生命是脆弱的,襁褓中的妞妞却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在接下来那一年多漫长却又短暂的日子里,他亲眼目睹妞妞作为一个生命是怎样发源、澎湃,也亲眼目睹了那可怕眼疾携带着死神是怎样一步步逼近、吞噬这个稚嫩的生命的。

妞妞在这个世上只存在了一年多。她甚至不会用“疼痛”这个词来表达眼疾发作时的痛苦,她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喊叫:“磕着了!”只这三个字,却足以令人心碎。幼小的妞妞不知是什么东西总是磕着她,她不知道那种感觉叫做“疼痛”。她只知道:“爸爸疼,妞妞哭。”妞妞的聪明,妞妞的懂事,妞妞对音乐的挚爱,无一不让人感叹:这个小生命几乎趋近于百分百的完美了。天妒英才,老天真是越来越无情了,连这朵刚刚绽放的花骨朵他也妒忌,他不因妞妞的可爱而怜悯她,而施舍给她一双健康的明眸。他唯一多给了妞妞的就是那可怕的眼疾和一声声催人泪下的“磕着了”。

生命从无中来,通过这个世界,又走向无。脆弱,敏感,稍纵即逝的生命,坚硬,冷漠,亘古永存的世界。生命和世界,多么不同的东西。当生命通过世界时,怎么能不被磕着呢?愈是纯粹的生命,就愈容易被磕着,愈遭到这个世界的拒斥,妞妞不明白为什么世界总是磕着他,磕得越来越疼,疼得不得了,她不明白为什么用爸爸妈妈领她通过这个世界,还总是让她被磕着,她太疼了,紧紧地抓住爸爸的胳膊。.。.。.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是一种地狱般的折磨!只有这时候才会明白,哲学中的苦难真到了生活中,绝不是金光闪耀的“崇高与光荣”。在残酷的生命现状面前,个人的弱小与无奈纤毫毕现,咬牙忍受成了唯一的办法。哲学是智慧的科学,身为哲学家的父亲却发现任何一种智慧都不能使他免于痛苦。尽管明白爱正是痛苦之源,可这个做父亲的人不能不爱、不愿不爱。他写道"我明白了,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

“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这一句话被铅印在书的扉页上,用很大的字体。周国平是个伟大的哲学家,然而妞妞这个生命的出现,让他发现“哲学家”这个称号也不过是个世俗的头衔。“没有一种哲学能像这个稚嫩的小生命那样使我爱入肺腑。只要我的女儿能活,就让随便什么哲学死去好了。”哲学这个曾经被周国平视为一切的东西,却因妞妞的存在而黯淡无光。然而哲学却换不来妞妞的生命。在死神的面前,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怀抱他的小女儿低声啜泣,不肯松手却始终无能为力。任何人,不管是父亲或是哲学家,在死神面前都一样卑微和矮小。

透过周先生的笔,我们还读到了他对生命的思索,他用哲学家的眼光观察芸芸众生,用哲学家的头脑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在书中穿插的一系列的人生感悟,有些看似跟妞妞完全没有关系,谈及凡夫俗子,付出与报酬,永恒,神秘等等,但倘若你用心读他的一字一句,就会发现这些人生感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段都与妞妞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每一段都是由妞妞所引发,由妞妞所启迪。例如在札记之二中的《命运之感》一篇,就是作者由其女儿悲惨的命运而引发对命运的感叹。他觉得他和妞妞终会再相遇,而妞妞“来这世上匆匆一行”,也许“只是为了认一认爸爸,为那永恒的相聚未雨绸缪”。可以说,是妞妞短暂的一生带给他对人生的更深一层理解。人在世上不妨去追求种种幸福,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幸福就在你身边,那就是平凡的亲情。人在遭受苦难时诚然 可以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和安慰,但不要忘了唯一一样东西能使你真正承受苦难,那就是你自己的坚忍。一个人懂得珍惜属于自己的那份亲情,有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苦难,乃是人生的两项成就。

世上的神秘,莫过于生和死。每个活着的人都有过一次诞生,终有一次死亡,然而,没有一个人能目睹自己的诞生和自己的死亡。上苍把两个什么都向我们隐瞒着,只把其中的一小截平凡展示给我们。我是活在这两个什么之间的一个糊涂,除了知道自己此刻活着,我还知道什么呢?读罢此书,更从中体会到,能健康快乐的活着,是一件多么幸福而又难得的事。为了妞妞,请珍惜我们现有的生活。因为,活着,便是快乐。

读后感1900字 篇二

想来已经很久没有写什么书评、影评、剧评了。但是在柴静新书《看见》销量如此火爆的今天,我也追个新潮、赶个时尚买来一本读了起来,感受一下这姑娘外柔内刚里透出的那令人折服的智慧。

可以很准确的说,我对柴静的了解并不多,原因是在众多繁花丛里有太多的记者、主播、评论人,而让我能真真正正的去关注一个衣着多以暗色为主、出境基本素颜的`陌生女子着实有些难度,当然我还是承认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以貌取人者。但是当我开始关注她的时候我知道她已经成为中国记者队伍里面颇具影响力的女性了,当然也可以这么说,是因为她的现在的名气才使我对她有更多的关注。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愿意形容柴静为记者。为什么呢?因为从我了解她的时候我就知道她是以记者身份去采访,并非是单纯演播室里的播报机器,就其这一点,我认为在目前中国整个新闻行业里面可以做到无缝对接的人却着实不多。

柴静新书《看见》里面首先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陈牤。一个对柴静人生起到了关键转折的一个人。虽然书中没有更多的去渲染陈牤是一个怎样的人,又如何帮助的柴静,但是字里行间中都能品的出来柴静对陈牤的感谢与怀念。当然因为陈牤的这个伯乐让我们首先认识到了白岩松、崔永元、水均益然后就是柴静。

书中起初写到了柴静那种略带文艺女青年不羁的性格,和对体制内工作的不懈,到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女子走入到央视的经历。一步步应正着伯乐的正确,当然无论你是多么有才华的人,你依然需要努力才会获得收获,这里年轻时候的柴静那种原本不服输的气质也凸显了出来。

到底新闻评论应追求的是什么?柴静第一天走到央视新闻评论部时候她看到了:“求实、公正、平等、前卫”当然这几个字在柴静未来的工作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看见》开篇介绍她第一次在央视做节目的时候,仿佛就已经奠定了她今天应有的节目风格,因为:陈虻在会上公开批评柴静的一段话,我相信对柴静影响之深也之刻骨。陈牤说:“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都选择剖腹产是个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识、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了几个层面?”当然从我个人对柴静后期节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寻找到了她刚刚走进央视评论部看到的“求实、公正、平等、前卫”的影子。

在《看见》新书里,我很少感受到柴静说自己多么才华横溢,多么形象出众被选入央视,而字里行间却读到了她是一个不折不扣菜鸟进入的央视。她没有出众的长相、没有过人的文笔、甚至没有主持人科班出身的经验,也许这样会让很多人羡慕,就这么一个人都能成名,那我又有何不行?但是后面你读到了柴静所忍受到的非议、压力、艰辛。甚至想到,如果换做是我,可能我真的会选择放弃。但是柴静没有放弃,同时在书里我也看到了她的成功不是她一个人的成功,而是拥有了很多人的帮助她才会留在央视,才会进步,才会成功,基于这么真实的柴静,这么懂得感恩的柴静,我想才会做出那么多优秀的片子,才会写书这么一本书。

当然就像柴静新书《看见》开头所提到的,“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我不能说柴静再一次次的挑战某种底线,但是她的传播再一次次的发挥着作用,当央视的《焦点访谈》说的是用事实说话时,我想柴静的《看见》是将事实还原,还原到最初的样子,并寻找背后的影子。她会从大量的质疑、愤怒、谴责、谩骂等等一切态度中寻找一个她认真最真实、最公正、最平等东西,也许这些需要她花费大量的时间、经历、乃至可能遇到的危险等等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但对于柴静来说,她只为寻找一个足以说服她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不会是大家通常能看到的答案。

她始终将“求实、公正、平等、前卫”作为她职业道德的准则去执行着,也因为这几个字成就了今天的柴静和她的《看见》。

读后感1800字左右 篇三

在外国儿童文学作家的海洋里,久闻弗朗西丝·伯内特,这位因著有《小公主》和《秘密花园》两部经典著作而遐迩闻名的美国作家。在学校组织读书月活动期间我阅读了《小公主》,它是一部让所有读者都为之感动的小说。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少女不向命运低头的传奇故事请你记住她。当你今后在生活道路上遇到困难时,请你想起萨拉,一个幻想成为小公主的女孩,她一定会给你无尽的勇气!

九岁的萨拉被富有的父亲送到一所寄宿学校念书。可萨拉并不以富贵自居,却与受人欺负的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并去帮助他们,保护他们,大家都很喜欢她。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噩梦来临了,萨拉的父亲去世了。对萨拉颇有偏见的明奇老师开始认为萨拉已不再是一大批财产的继承人,于是把她赶进了残破的阁楼,就如巫女把她从天堂赶入地狱一样。她成为了一名女佣。萨拉阳光的日子碎成了无尽的长夜。虽然,她心情悲痛,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她怀着一位公主应有的乐观和坚强自我安慰,望梅止渴。她想象成自己是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公主。终于,在朋友给予的安慰下,凭着自己的信念见到了希望——天意般的巧合,她遇上了父亲生前的好友,萨拉因一场变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再次成为了小公主。天使把是善良的天使又使公主的生活回到了从前那样,幸福,快乐,安详。萨拉的经历让所有的读者惊叹和感动。是什么帮助萨拉度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其实是她把布娃娃想象成一个会倾听的小伙伴,将冰冷破烂的床单想象成天鹅绒,将少的可怜的小干面包想象成可口的饭菜的想象力。这种清高树立了她不可侵犯的尊严;是她在得知父亲去世后不掉一滴眼泪的坚强,坚强伴随她看见了幸福的曙光;是她在受尽痛苦后还相信能迎来新生活时的乐观,乐观替她找到了通往快乐大门的钥匙……萨拉说:“如果我是一位公主,即使我衣衫褴褛,我的内心也还是一个公主,在不为人知时还能保持一颗公主的心,那便是一种极大的成功。”萨拉的思想境界显然,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那她创造的奇迹也是不容置疑的了。

“倘若穿金戴银便诗主,墨主岂不是太容易当了吗?你始终是一个公主却不为人所知晓,那才是巨大的成就呢!”萨拉的话,一直在我的耳边,我要做一个她那样的公主,拥有勇气、坚强、善良、富有想象力等美好的品质,期待最灿烂奇迹的降临!

《小公主》读后感范文5篇(三)

《小公主》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伯内特写的,我非常喜欢看。

这本书讲述了萨拉·克鲁的成长故事。萨拉·克鲁生活在一个富贵的英国驻印度青年军官家庭。她从小虽然丰衣足食,但却很有爱心,经常无私地帮助身边的人。而且少年老成,对人温和。11岁时,面对父亲的去世,家道中命运遭大变故。导致萨拉一下子从学校的“特殊生”天堂跌落到干杂活的“小苦力”。可萨拉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非常乐观地去面对,依然保持公主的高贵气质。

记得,每一次萨拉饿了,没东西吃,她为了缓解自己的需求,总会幻想着美妙的事情:“假设我的面前摆满了许多佳肴:蛋糕、牛奶、奶酪、薯条……该多美味啊!但这些东西都要在做完活才能吃,现在只有赶紧干活才是唯一办法。”经过一番思乡情绪后,萨拉就会觉得有一股动力在她身上。这样,一些所需的不足便渐渐消失……

从萨拉身上,我看到了面对逆境乐观向上的精神!

还记得司马迁吗?他因为惹怒了皇帝,被打进天牢,还被剥夺了做男人的权利。他几次想了断残生,可他总想道:“人总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如果我就这样死了,不就比鸿毛还要轻了吗?”凭借着这种想法的鼓励,他终于完成了父亲愿望已久的长篇巨著——《史记》

著名科学家霍金也是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典范。他是个残疾人,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可是,他还是坚持写了《时间简史》科学巨著贡献世界。一次,一名女记者问他:“你拿到不觉得民运对你很残忍吗?”霍金脸上露出了恬静的微笑,用三根手指打出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话:“我还有三根挥动的手指,思维活跃的大脑,还有爱我的家人、朋友!“

霍金的崇高精神,司马迁的坚强不屈,萨拉的高贵品质,让人不得不为他媚掌。乐观向上能让人充满活力。能让人百折不挠,能让人精神抖擞……让乐观向上陪伴我们健康成长吧!

1800字读后感 篇四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给人们留下了41部著作,600多篇论文和近1200多篇文艺作品。其中《帕夫雷什中学》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担任校长26年的工作总结,是他一生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校长和教师的崇高使命就是设计和制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帕夫雷什中学》一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书除了前言外总共七章,分别从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全面系统总结了他的教育,也就是上面谈到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虽然《帕夫雷什中学》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雏形。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采用的很多方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为苏霍姆林斯基所用了,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那个时代的创新者和开拓者。例如在《帕夫雷什中学》中,他把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在教育时发展学生智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等等。

在书中,谈到要学生的全面发展时,总要强调要尽力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让其在全面发展中还能保持特别出色的某一面。因为全面发展并不代表着全面平庸。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照其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都各自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和才能。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指出:“最主要的是,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年龄可以达到的卓越成绩”,他还指出“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们施展他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这种方式和我国古代孔子在教育上所提倡的“淳淳善诱,因材施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帕夫雷什中学中,如果一个七八年级学生有钻研植物学的志向,那么他在学校就不会受中学教科书的限制,而去学习生物化学,学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知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防止有才能和天赋的学生落到平庸书呆子的地步。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还为学生创立了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其中包括自然风光,校园设施建设等等。在全面发展施教上,他还为学生提供一种精神环境,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课余活动时间,建立了为数众多,足以满足每个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课外小组,引导学生突出的几项个人爱好:最喜爱的课外读物,最喜爱的学科,最喜爱的劳动项目。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很感动,苏霍姆林斯基把孩子们带到蓝天下,森林里,河流边,通过童话、幻想和游戏,引导他们进入周围的世界,每天都发现一点新东西,所走的每步都成为走向思维和语言的源头。他和孩子们带着画画的本子,来到牧场,清晨的校园·····观察蝴蝶飞舞、蜜蜂唱歌、牛群洗澡、露珠滚动,使识字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他在孩子们得画本上题写了《我们民族的语言》。孩子们热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写下来。有一次孩子们坐在果树下欣赏田野里荞麦开花,群蜂从田地里返回蜂房,在小溪上盘旋嗡嗡的飞,孩子们说他们在互相讲花和小树林,讲荞麦和向日葵······这才是教育的生命!我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相当薄弱,一般学校的活动小组都流于形式,学生课外时间无所事事,只知道死记硬背,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

另外,在说到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老师一 定要学会倾听和欣赏学生,这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不仅要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一般来说老师都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感到非常头疼,都不喜欢管教他们,让他们放任自流。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么做的。当他的学校来了一名执拗的、精神瘦了摧残的并且因某种原因充满怨恨总和老师作对的孩子,他没有放弃他,而是探查和他相同的兴趣,欣赏他,让他敞开胸怀,渐渐变成了一个聪明,敏感而又诚挚可爱的孩子。

读完《帕夫雷什中学》,真的是感触颇深。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许多,他告诉我们对待教育要怀抱着爱的心理,认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这样我们一定会慢慢发现,我们对教育,对孩子付出的同时,也一直在收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4篇《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后感2000字优秀4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711963157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