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范文1000字优秀7篇

名著读后感范文1000字优秀7篇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名著读后感范文1000字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

世界名著读后感900字 篇一

《西游记》到现在已经看了一大半, 师徒四人经历的磨难也不在少数, 不过给我印象(感触)最深的, 则是师徒从刚开始到现在的巨大改变。

在四人中, 改变最大的非孙悟空莫属。 他是唐僧的大徒弟, 毕竟是个猴, 总有点野性。 开始时, 是见到妖精、坏人, 不等他说什么, 一下子就打了下去, 孙悟空是个妖怪, 他认为打人不是一件很大的事。 但经过唐僧不断的教化, 孙悟空也越来越向“善”这个目标靠近。 就如七十六章里的, 悟空和象鼻怪作战时, 到最后还说“不要打伤它, 要不然师傅看见又会说我”之类的。 什么使孙悟空有了这样大的改变? 有师傅的教导, 有师弟的帮助,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他不想改谁又能奈何。 “人最大的害怕, 是在于我们的力量无边无际” 在这漫漫取经路上, 他保护了唐僧, 又何尝不是重塑了自己? 如果孙悟空没有这些种下的因果, 那他现在应该还在花果山里, 红尘世中, 这样的孙悟空只是一个候, 一个妖, 他永远不会认识自己,也不会成为后来的“斗战圣佛”

唐僧自然也是书中比不可少的人物, 一切的起源都由他而生。 七年级上语文书上说他胆小, 小学课本里也说他胆小。 一方面可能是衬托孙悟空的勇敢, 但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 刚开始, 唐僧一听妖怪就马上摔下来, 那时候他只是一个刚出京城的人, 后面慢慢就能应对, 也没有之前的那么胆小, 结交了很多友人。 这些都是他的改变, 他的成长。 在别人都对他说“西天取经太难了, 往东边去吧”的时候, 他并无退缩, 因为他心中有信念。

别人都说孙悟空像雷公, 还身材矮小, 但他总是丑, 用处可大着呢。 是呀, 唐僧, 大家的师傅精神支柱; 悟空, 机灵法力又高;八戒, 好吃懒做, 但关键时刻还是使得上劲儿的; 沙僧, 虽然不似大师兄那般高强, 但老实, 总能在调和大家, 在这部书中, 每一个人, 没一件事, 都缺一不可, 缺一则不是一本完整的西游之路。

如来菩萨为什么要让他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如果说唐僧以前在大唐读的经书只是了解的话, 那让他历经这么多难后, 取到了大乘经书时, 他则是懂得什么? 懂得了他自己的真理。 在生活中, 是否也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 有的聪明, 有的老实, 有的憨厚, 有的善良。 有人曾跟我说“如果有难易两条路, 选难的那条, 他带给你智慧和经历是在易的那条所感受不到的。 ”许多人也是这样, 在自己曲曲折折的人生中, 去发现, 去了解, 去探索, 去懂得。 也许他们的外表并不出众, 但他们的心灵是美的。 有人问我, 什么是美? “美呀, 就是从知道到懂得。”

名著读后感1000字 篇二

《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是好久好久以前学校发的一本书,当时顺手放在了办公桌里,一直没有再翻出来。这学期无意间翻出来,就顺便看了看,结果就被里面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和拨出问题看实质的质朴的语言吸引了。

《我们怎样教育孩子》是张广利校长结合他在学校管理和教育工作中,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思考的文字呈现。其“社会即学校,家庭即学校,父母即教师”的观点,是我伴随着教育工作年限的增长,感触越来越深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培育孩子的责任,为孩子的一生发展负责。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言谈举止、处世态度、生活方式及对每一件事、每一个问题的看法都会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在孩子的心中打下烙印。“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该播种些什么”使我更加清晰的知道:让孩子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比学习书本的知识更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该播种些什么,教育孩子从小该崇尚什么,反对什么,珍惜什么,爱护什么……是值得我们做父母和老师应该注意和深思的问题。

“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是汪中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想,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不要期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多么伟大,关键是要关注孩子成长的当下,让孩子在平凡的生活和学习中成长,从小事做起,从脚踏实地地做事中体验成功,从平凡的经历中发现伟大,成就孩子真实而丰硕的人生。

一篇一篇细细品读下,再与自己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所做的一切相对比,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某些教育行为是不恰当的。或许,我们早就知道,或许,我们才发现,但这需要我们改变。“要想改变孩子,首先应该改变自己”。这是一句非常简单好记的话,但做起来却相当困难。就像教我们家的小姑娘识字,发现就是简单的“东南西北”这四个字,她在学习时却东张西望,一遍一遍记不住,在那里胡猜。大怒,训斥一顿之后,孩子一边哭,一边吓得往大人怀里钻,还得一边继续胡猜。或许,冷静之后想一想,让孩子休息一下,等她能精力集中时再来认,效果一定比边哭边学习的效果要好。但当时盛怒之下,知道是错的,却还在和孩子,也和自己较着那个劲。

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做个智慧的父母和老师,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为此,我们都要努力呀!

世界名著读后感1000字 篇三

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存在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滴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透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好处的严肃思索。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主角,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莉娅,能够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完美的时刻。然而,这完美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个性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完美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但是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应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以前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潜质。然而应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这部巨作给我的力量与思索是巨大而无穷的……

名著追风筝的人读后感900字 篇四

并没有花多长时间,读完了这本《追风筝的人》。从起初被80年代阿富汗儿童幸福简单的生活吸引,到被作者细腻真实的情感描写所折服,深深陷人其中,难以自拨,它带给我的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主人公阿米尔与哈又要自幼都失去母亲,在同一个奶妈的哺育下成长,在同一片山坡上欢笑,看似纯真的兄弟情谊后,却从幼年时期便潜伏着裂痕。阿米尔是有名份有地位的富家弟子。光明正大的接受教育,享受财富,而哈桑却只是一个哈扎拉人,长着兔唇,身份低微,在这样一片纯朴的阿富汗土地上,却也遍布着落后的文明,等级分明的政治制度,残酷冷血的宗教岐视。或许正是因此,让两个在同一屋檐下长大的小孩有了两种性格: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摇摆不定,不知何去何从;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

矛盾从一开始就有,在平静的童年生活中如同暗流涌动、静水深流。终于在风筝比赛那天喷发而出。当阿米尔看着哈桑为了将风筝交到自己手上而被人暴打,怯懦使他只敢站在原地,他惶恐地看着哈桑为自己牺牲灵魂,往事一幕幕在他心头闪过……他最后选择了无动于忠,从此,自己便坠入歉疚的深渊,只想从以后的人生中得到自我救赎,“救赎”只这本书中贯穿始终的线索。

风筝比赛取得了荣耀,成为了父亲的骄傲,可是阿米曾梦寐以求的而快乐并没有如期而至,因为他已将自己定为罪人,已经为自己一个错误的选择而沦陷。

而多年以后,当拉辛汉对自己说“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他毫不犹豫的上路,当他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被打得头破血流,他大笑、如释负重,当中年的他为了索拉博的一个微笑,去追逐孩童们的风筝,他说着:为你,千千万遍。心中一片晴朗,这是他应该负担的责任,这是他在自我救赎中滋长的快乐。

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是阿米尔的良知,让他与阿赛夫不同,他最终能得到救赎,迎接他的是敞亮的明天。

童年时期时阿米尔与哈桑身份天差地别,他却偏偏嫉妒着仆人哈桑,哈桑有阿里的守护,而父亲对自己只有疏远。我想,他更嫉妒的是哈桑有一颗纯洁的心,不用遭受良心的谴责,所以当他在救赎之路慢慢成熟,勇敢地奉献自己后,心情也变得平静而愉悦。

男主角童年时优柔寡断,随波逐流。他一直不愿意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跟别的孩子玩时不理会哈桑,在意别人的眼光,意志飘忽不定。后来一步步走向成熟,向妻子敞开心扉,不再逃避责任,他最终成为自己接受、认可的人,书中情节起伏,高潮迭起,急中有缓,真实的情感流露让人觉得作者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

经典名著读后感1100字左右 篇五

《复活节游行》这样一本内容悲惨的小说,得到的评价却很高,盛赞者不乏库尔特·冯尼格、朱利安·巴恩斯、琼·迪迪昂这样的名家。的确,能把如此多内容放进一本薄薄的小长篇中,描写了几位女性的人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情节上绝不拖泥带水,文字像刀子一样直插人心。

孤独将被永恒地书写着,因为孤独与生俱来,至死方休。这个结论让人很沮丧,不过,话说回来,我们到底为什么,如此害怕孤独?

另一个生而为人,永远难以把握得当的词语是“幸福”,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幸福,而不幸,那么多种多样,每个人都无需着急,必能摊到属于自己的独一份。

理查德·耶茨擅长体会他人情感的微妙颤动,纤细敏感的捕捉力,非常适合描绘女性内心。而他同时,又是冷峭而不加粉饰的。

全书开端,作者就冷冷地下了断言:“格兰姆斯家的两姐妹都不会得到幸福。”这句话里有隔岸观火的洞明,但看完全书,回头时就会赫然发现,原来那句话里,还有着不肯坦承的一腔悲郁。

这可能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典型悲剧。父母婚姻破裂,父爱缺席,让女孩们对于男人以及男人的情欲世界,或一无所知,或深入迷途。脆弱且自尊心强烈的母亲,一心要让女儿们得到她未曾得到的幸福,可惜大大地力不从心,反而让女儿们从小饱尝动荡与人际中的疏离冷酷。

归根结底得承认,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是愚蠢而软弱的。男人的蠢花样百出,而女人的蠢,逃不了最悠久的那一种:找个男人,从他身上让自己得到幸福。

关于这个无尽悲哀的故事,为了化解它,可以交出很多理性的答案。比如,可以把它看作一份家庭关系与儿童成长的心理研究,告诉人们,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会怎么样从童年时代开始,在他们的人生里投下终身阴影。

无法逃脱,那么,所谓成功人生,获得幸福的两大法宝:理解与爱,其实都没有作用了?

关于理解,于他人的痛苦,书中人并非迟钝。正如萨拉的儿子,对父亲长年施加于母亲的暴力深感愤怒,但最后,也并不肯深责父亲:“大家都只是尽己所能。”

关于爱。即使不那么纯粹,即使只能有分寸地付出,但不能否认,它存在着。离异的父亲,为了能多和女儿见面,费心撒下谎言;母亲诚心诚意想让女儿幸福,在精神病院里依然为其实并不得志的女儿骄傲着;男人和女人,互相迷恋,为对方的离去痛苦万分。

但理解与爱,似乎也真的无法抵御我们人生向失败一往无前地滑去,更不能让我们摆脱孤独的侵袭。

读者也会以书为镜,与书中人共影。放下书,有些难过。清楚地知道,这一生中,谁也不能逃避孤独,不能征服孤独。但好在,读这些“伤害我们或捅我们一刀的书”,还是有些用处的。

我想或者可以这样,有一天我终能与孤独共生,用所有煎熬,砺出我生而为人的尊严和骄傲,在生命尽头回想往事,并不尤悔。

理想不能实现也没有关系,我只希望,我为之奋斗过。

名著读后感1000字 篇六

村庄的小道上,几棵歪脖子树上没有一片树叶,而是落满了皑皑白雪;屋顶的边边角角、门前的石阶和窗户的木棱上洒满了层层雪白;墙壁的缝隙和路边的废石中塞满了洁白的“棉花团”。远处隐约可见的群山万壑仿佛一峰峰落雪的驼峰一般。

在这洁白无瑕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停止。可路上两串新踩的脚印告诉我们时间仍在流失;向着脚印追随,一老一小引入眼帘。在世界的包裹中,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

凄凉中带着一丝丝凄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难道这就代表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吗?并不是这样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是鲁迅先生快乐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快乐的坟墓。没错,鲁迅先生快乐的回忆仿佛都发生在这里,同时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天真活泼的话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产生共鸣,带给了我无限美好的幻想……

我仿佛看见幼年的鲁迅奔跑在百草园中,追捕着蝴蝶、偷看着小虫、机灵的爬树、努力的大笑……但这一切的美好被瞬间打破——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讲的,被不幸的送到了三味书屋。那个私人学校好像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于是,这乏味的读书生活引起了幼年鲁迅极大的不满。

可是谁能想到呢,这并不是最悲哀的。后来,鲁迅先生的父亲病故了。也就是说,家中的顶梁柱倒塌了、鲁迅心中最敬爱的父亲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在幼年的鲁迅眼中,一直都是不可磨灭的沉重的痛;是一段辛酸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况且父亲是被江湖庸医所误。但文章中,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鲁迅先生对父亲病故之事的难过与悲哀,而是一再讽刺了江湖庸医的荒诞;他们巫医不分,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简直是强盗。他们的行为作风屡次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也应当遭到全社会的唾弃。封建主义孝道并不可取,人道主义才应该是真理。我们一定要为父母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向他们为我们一样。

整本书留给我太多想像,几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反映出当时社会腐败的真实面目,几句简短的话语便能让人拍手叫好甚至陷入自责。我想,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的魅力吧。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他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的童年生活。他自由的天性给予他不同于常人的东西,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不同打造了一个不同的自己,勇敢地站出来,与全社会的黑暗奋力斗争……

名著读后感1000字 篇七

终于有时间坐下来静心看书了,也有一些收获。特别是看了朱永信的书《新教育》,结合他20年的教学经验,我有很多感触: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激情,一首教育诗,一种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变化改变了教育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和教育的研究范式。六个行动,打造书香校园,师生一起写作文,倾听窗外的声音,培养优秀口才,建设理想课堂,建设数字社区,教育感悟、教育规律等理论和理念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未来的教育教学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其阅读水平。一个没有读书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满是书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由此可见,新教育主张变读书为读书,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的习惯,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的精神港湾。在新教育语文教学实验中,我们渗透了这一理念,把“小教材”变成了“大教材”。所谓“小教科书”就是教科书。所谓“大教材”,是指根据课本对课外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打造书香校园、书香课堂、书香世家,让孩子可以与明共舞,早上背诗,中午读书,下午黄昏储蓄,开展各种与读书相关的活动,如晨练比赛、读书、写作、绘画、绘画经验交流会、有益读书等。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喜欢读书。

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的井井有条,有一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善于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严格要求,而且因为这些缺点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要求有一定的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应该给他们时间和机会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责,甚至体罚或者变相体罚。老师的管理要得到学生的尊重,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可。

新教育中的科学研究是一种课堂上的行动科学研究。行动研究。关键有两点:新教育出来的名师都是多愁善感的,二是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出来的名师,都是能放下心事,持之以恒,持之以恒,每天记录自己的教育随笔、思想、感想的老师。在假期培训的时候,也有专家指出,有些老师经常在想:为什么我在教的任何年级、任何学科都成不了名师或专家?答案很简单,就是你在日常教学中不善于总结、写作、发表、分享。我觉得有道理。

假期即将结束。新学期,正如新教育所说,只要我们行动,就会有收获,只有坚持,才会有奇迹。教育从来都不是最好的。教育只能在无尽的探索中建立自己,在无尽的发展中壮大自己。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让我们一起为梦想而努力!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名著读后感范文1000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金笔头网。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名著读后感范文1000字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shengzuowen/duhougan/zgmz/16857117951571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