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300字 > 读《居安思危》有感精彩5篇

读《居安思危》有感精彩5篇

法兰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读《居安思危》有感精彩5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读《居安思危》有感》,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读《居安思危》有感 篇一

林中一只野猪不停地在松树上蹭,松脂粘在身上,然后它在地上打个滚,让泥土裹住身体。接着,野猪又在山石上磨它的两颗獠牙。松鼠好奇的问:“林子里没有危险呀,你为什么拼命的磨牙?”野猪停下来回答:“我磨牙并不是为了现在,而是为了将来。万一哪一天,我碰上猎人或狮子,再想磨牙就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准备的人。文中的野猪在别人都悠闲的时候,做好安全防备,当危险来临的时候它就不会慌张。我们如果能平时下功夫,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紧张。或者作业提前完成,就不至于到最后手忙脚乱。就像这次暑假作业,我因为开始没抓紧时间做,所以到现在快开学了便慌了手脚,心里直着急,真是深刻的教训呀!以后,我一定要什么事情都要早早完成,不拖拉,做个有计划有准备的人。

《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二

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苏共下台后,竟然没有一个苏共党组织、一个党员公开对此表示反对或进行抗争。从表面上看,这一现象似乎令人难以理解的,因为这毕竟是一个有着70年执政史和2000多万党员,曾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领导其人民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大党。

然而,从《居安思危》这部专题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曾经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政党在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特权阶层的出现逐渐拉开了党和人民的距离;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政治上实行个人专权、破坏党内和党外民主,渐渐脱离了曾经是其执政基础的人民群众,苏共垮台前夕,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不仅在思想上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还在在党内监督机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绝对民主化。此时的苏共已不再代表广大苏联人民,它只代表它自己,只代表仅由极少数人构成的党内特权阶层的利益。面对这样一个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党,人民当然没有理由为了阻止它的消亡而去抗争,这样,人民的冷漠与无动于衷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应从苏共的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吸取教训,不让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其成功的方面,还是在错误、失败的方面,其经验和教训对我党我国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许多辉煌的经济奇迹,成就固然欣喜,但我们也不能头脑发热,必须保持清醒和冷静,居安思危,认清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国之间仍存在差距。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段话充分说明了我党对于现在国际形势清楚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严格要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是规律。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具有深远意义,它关系着党的命运,而党的命运,决定着民族兴衰、国家强弱和人民的福祸。面对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党如何才能发展壮大,带领中国走向富强,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坚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思想。苏共垮台、苏联崩溃并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失灵。

尽管苏联的悲剧已成事实,但中国等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尽管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实施了各种拯救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对资本、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就依然有效。只要人类历史的演进没有终止,无论人类社会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本身具有科学的、理性的力量,它靠的是以理服人,只有在讲科学道理的基础上,只有让人民感受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是真正符合人民利益的,才能有效地让人民相信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思。

读《居安思危》有感 篇三

俗话说:“再富也富不过三代。”正如魏徵对唐太宗的告诫——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人们总是安于享受美好生活,而忘记这个时代与时俱进,适者生存是自然的一条法则。人一安于现状,就难以沉思,等到灾难来临就后悔莫及。人人都有一方天地,都需要居安思危作支撑,因为谁也不知道哪天它就那样的塌下来。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青蛙放在锅炉温水之中,一开始它会十分享受并不会挣扎,当水温慢慢上升到了100度,足以让它死亡之时,当它反应过来水太烫了,危急到它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可是,你要一开始就把青蛙放到100度的水中,它一定会挣扎,并且可能会跳出危境之中。人也是这样的。人在逆境中容易觉醒,容易沉思。而越是安逸的生活,很容易沉醉在纸醉金迷。所以只有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只有不断的居安思危,才能有备无患。翻开历史长河,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勾践卧薪尝胆、范蠡成功而退、刘邦励精图治。国家如此,个人成长何尝不是这样?迈克尔。戴尔曾说:“我有的时候半夜会醒来,一想起事情就害怕。但如果不这样的话,那么你很快就会被被人干掉。”正是因为他居安思危,积极进取,才有如今戴尔电脑的辉煌成就。

南唐李后主的亡国历史,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就是因为他沉溺于美色,荒废政事,才导致国破的悲剧。李煜前期的诗都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情爱和宫廷生活。不难看出当时的李煜是多么的享受生活啊!大臣们多次的进谏,都无效。他只认为自己身居皇位,生活安逸。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沦为亡国奴。就是没有居安思危,才会沦落到亡国的悲惨结局。如果当时的他能早点醒悟,早点沉思,也不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一个人如果没有忧患意识,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很优秀,不可一世。其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你不努力,迟早被人超越。当你还在为你现在的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别人已经摘到了梦寐以求的草莓了。海尔张瑞敏也曾说过:“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这样才会时时意识到自己有灾害。才会提前准备。正是由于这个理念造就海尔打不倒的传奇。现在虽然有很多牌子出来了,但是海尔还是立于不败之地。

人为什么要居安思危呢?因为有些事情是人们无法预料的。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这种意外突发事件,往往让人们处于危难之间。当你只想像陶潜一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却说不定有一天战火会烧焦你的菜园子;当你希望静观天外云卷云舒,却说不定有一天空气中都是漂浮着血色的颗粒……这些都是人们所谓安逸中的危。说不定的事,想不到的事多着呢,却都由不得你!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四年的秃鹰,“锦衣玉食”惯了,它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会被放飞,也想不到它会死于饥饿。你可以追求安逸自在,但世界却不会因为你想安逸而让你安逸。

所以我们得居安思危,时时刻刻思考自己的处境,时时刻刻思考接下来的事,这样你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居安思危观后感 篇四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的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苏共在执政74年后就迅速垮台,苏联解体,世界政治地图上一大片红色区域消失。

时隔20余年,再回看苏联的荣辱兴衰,让我们在感受到惋惜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深刻的教训。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共党内腐败严重,莫斯科的特供商店达100多处,在这里各种进口的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供高级干部享用,党的高层背离组织,丢弃信仰,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严重地脱离了群众,逐渐将一个伟大的政党推向灭亡。以史为鉴,反思自己的思想、工作等各方面,它提醒着我们每个共产党员要永远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学习,严格自律,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从《居安思危》这部专题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个曾经和人民血脉相连的政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不再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特权阶层的出现逐渐拉开了党和人民的距离;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思想上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党内监督机制上否定民主集中制,推行绝对民主化。党内高层的严重腐败,渐渐脱离了曾经是其执政基础的人民群众。我们应从苏共的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吸取教训,不让历史悲剧再次重演。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其成功、错误、还是失败的方面,其经验和教训对我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许多辉煌的经济奇迹,就是坚持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不渝的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使群众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力量之源。

成就固然令人欣慰但我们也不能不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认清中国依然是发展中的国家这一基本国情,中国与世界一流大国之间仍存在着差距。

观看《居安思危》有感 篇五

虽然已经是二十年前的旧事,苏东剧变仍然是今天的人们会津津乐道的话题,它就像一场无法预知结局的电影,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它如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整个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给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原两大阵营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一直试图描述和解释这段历史,但并没有达成一个共识,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但不管怎么说,苏东剧变结束了冷战的对立格局,也重写了人类合作与抗衡的永恒主题。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就是一本以社科院为主角,代表了中国主流学术界对苏东剧变看法的书,该书汇聚了大量对苏东剧变史料的研究分析,最终得出苏共的蜕化变质是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的结论。虽然我认为这本书也避免不了中国学术类专著先有结论后作分析论证的套路,但这本书翔实的内容还是给了我很多启发,并让我想起学生时代对苏东剧变的研究和写过的一篇文章。重新拿起这篇文章来看,当时的立足点更偏向经济,认为苏东剧变的主要原因是私有化推进的太快,当然这是我分析复杂问题的一个角度,而苏东剧变的原因显然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上这么简单,还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及历史因素。用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来涉及这么多方面显得面面俱到,也失去了研究价值,一个角度能解释清楚,已经殊为不易,从这点上来看,我对《居安思危》这本书的立意是认可的。

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是应该更加关注于分析苏东剧变本身,还是要纠结于在各种不同的角度中选取所谓最有价值的角度,即书中所提出的“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书中把大量篇幅用于证明苏联的解体不是由于苏联的制度有问题,而是由于苏共的领导集团逐渐脱离乃至最终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甚至谈到“一部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史,同样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并且是一部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史”,话说到这儿,刚好应证了作者曾经提出的“对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根本原因的不同解读,本质上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不同研究者的不同的研究立场”。作为中国主流学术解读的权威性跃然纸上、旗帜鲜明、不容反驳。

但这个社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一个声音一个观点一个角度可以睥睨天下的时代,在这本书之外很多分析讨论苏东剧变的资料中,我找到了东欧经济转型问题专家金雁博士的文章《苏联解体20年祭》,学生时代对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看过不少金博士的文章,曾给我很大启发。这篇《苏联解体20年祭》站在一个和《居安思危》完全不同的角度,他引用了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的话“我不认为我们有别的什么道路可走”,认为苏联体制的垮台有其内在逻辑,并不能归罪于哪个个人。苏联“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国家干预无所不及、混同民主与福利的需求,最终导致了这个体制的崩溃。描述东德情报机关史塔西监视和窃听持不同政见者的电影《窃听风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东国家对国家的公权与个人信息自由之间界线的无视,社会国家化、权力集中化,这一切让半数的苏联人不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社会正义的社会中”,丧失了苏共的执政基础。

不管是《居安思危》,还是《苏联解体20年祭》,都提出经济学家一直强调的斯大林模式或僵化的苏联及东欧计划经济模式,并不必然引致整个体系的分崩离析,这当然是合乎情理的判断,但不可忽视的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不可避免会带来人们精神生活上更高的需求,以及对个人权利和保障的重视,这一切如果能推动体制向着有利于普罗大众的方向转型,这种经济层面的转型就是可持续的,反之则会因为体制的固化或利益集团的裹挟最终影响到经济转型本身。罗杰斯在他环游世界的游记里提到,苏联用价格管制和出口控制保证了国内的低物价和几乎为零的通货膨胀率,但苏联的物资还是匮乏,体现在生活用品上极为明显,一方面能买到的东西少,另一方面能买到的东西与国际比价格极低,这种封闭的计划经济带来的低效率、官僚主义和腐败最终葬送了不仅仅是苏联人民而且也包括苏共党内,甚至领导集团对体制的信心。

在此基础上的转型显得顺理成章,在苏联却又来得迅雷而不及掩耳。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讨休克式疗法和渐进式改革的利弊,中国的专家学者诟病萨克斯的休克疗法把俄罗斯带入了一个难以恢复元气的低谷,而中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却一步步取得巨大成就。从短期经济效果来衡量这种说法也许没错,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俄罗斯是长痛不如短痛的爆发式解决问题,而中国却把真正的难题推向了以后。陈志武也提出中国渐进式改革难以为续的原因在于当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推动改革的动力消失了,中国很有可能会掉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陷阱。反观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体制转变完成之后经济逐渐恢复增长,部分东欧国家甚至步入发达国家队列,市场的基础一旦确立,要止步不前甚至倒退都是不可能的了。

在苏东剧变发生之后,冷战刚刚结束之时,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预言到,最后的历史是自由民主的历史,在自由民主阶段,人类获得了平等的认可,历史也就终结了。但苏东剧变后二十年的今天,历史并没有终结,从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经验来看,从独裁到自由民主的过渡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必然历程。苏联解体之后,许多所谓第三波民主转型的国家都未能如外界所期盼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民主政体,而产生了一种结合了民主原则和威权治理的“混合体制”,有人说这还处在过渡阶段,但这种稳定的状态却往往让我们质疑过渡阶段将持续多久,这也使我们回溯到弗朗西斯。福山的老师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构》中所强调的文化传统在文明冲突中所起到的作用,即自由民主的文明在西欧__文化之外地区的适用性问题。

苏东巨变前的二十年,是利比亚的八月革命,卡扎菲夺权上台,而苏东剧变二十年后的今天,埃及、突尼斯、利比亚的威权政府纷纷倒台,卡扎菲不知所终,有人把近期的政权交替称作“阿拉伯的春天”,但看看苏东剧变后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千差万别的政治局面,我们很难判断春天之后是灿烂的盛夏、萧瑟的秋日还是西伯利亚平原的寒冬。世界历史的滚滚巨轮不会为一两场变革而止步,人类文明也不会因为政体的更迭而倒退,我们在这里探讨苏东剧变,一方面是要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从更多角度、更广范围得到一些启示,能帮助我们去思考。毕竟,解释历史的价值不在于真正拿历史指导现在,而是为了不忘却,唯有不忘却,才不至于重蹈覆辙。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5篇《读《居安思危》有感》,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居安思危》有感精彩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