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书笔记 >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3篇)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3篇)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3篇)

微信扫码分享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 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金笔头网给您的好友哦。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一

1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并明确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的指示。

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国内外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现实社会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学知识匮乏、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约占70%以上。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极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大学教育中心理素质教育忽有忽无,极为薄弱,我们紧紧抓住了以大学生心理学全校性选修课的开设为切入点,开始了进一步向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纵深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的访谈记录,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培养体系,即形成了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以心理学选修课教育为主要途径、以心理协会和心理咨询中心等组织的培训和实践为辅助、以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人才为目的的培养体系。

2、 具体方法

2.1 建立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知识建构和智慧技能形成的教学内容体系。

2.1.1大学生心理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学虽然只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但其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其在规范大学生心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导大学生正确走出挫折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同样不容忽视。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但其内容却在界定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界定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概括和具体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A.概括的主要问题

概括来说,现行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内容,存在 “三多三少”的现象,即:对大学生心理学概念、原理进行哲学式的阐述多,对大学生心理学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阐述少;对一般意义的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具体出现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心理学的概念、原理进行机械性的阐述多,要求学生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

B.具体的四个问题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第一,理论无法真正引导实践。当前大学生心理学只是把所关心的转变为科学的语言形式, 然后再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处理。这实际上是使教材真正适用于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使大学生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为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实用性学科。

第二,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当前大学生心理学很大程度与普通心理学相似,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也时常会有概念或认知上的混淆。

第三,侧重于讨论个别的心理现象,而不强调整体的心理特性。

第四,内容缺乏创新点。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紧密结合大学教育实践而进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学观念,没有被吸收进教材。

2.1.2解决方法及建议:

A、界定遵循的原则:

(1)根据大学教育目标决定大学生心理学内容体系的框架。

(2)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此外,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的界定还要遵循一些现实意义上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性、前沿性、实效性的“三性”原则。

B、界定的实际操作:

一方面,要坚决删除现行教材中对大学生心理没有实际的指导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与大学生心理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不良学习的研究、关于心理问题导致异端行为的研究等。

其次,要强化解决实际存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大学生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

再次,大学生心理学应提供可能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学的背景知识。从而使大学生不仅仅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有一个表象的认识,还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通过对深层次知识的把握,有助于大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再重复出现同样的问题和同样的错误。

此外,必须打破以心理学的相关分支学科的理论为主线编写教材的“贯例”,消除教材中的“条块分割”现象,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为主线,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有机地组织起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学的内容结构。这可以使学生形成有关心理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完善认知结构。从微观方面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学习心理、挫折心理、人际关系心理、恋爱心理和性心理以及职业选择心理和网络心理”到宏观的“高校校园文化心理”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问题入手,力求从大学生的人格、气质、性格、情绪调节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心理咨询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C、对大学生心理学内容界定:

大学生心理学应该包括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

第三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四部分:大学生的情绪及调节。

第五部分: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第六部分:大学生人格、气质与性格。

第七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

第八部分: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性心理。

第九部分:大学生职业选择心理及调适。

第十部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卫生。

第十一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心理。

第十二部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第十三部分:心理测验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十四部分:心理咨询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

2.2 采用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类应用课程,在传授大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应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优化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根据学生现实需要以模块方式进行教学,加强实践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小组活动、在线讨论、影片赏析、团体训练等多种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变客体为主体,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自我成长。

(1)答辩式研讨。

大学生答辩式研讨是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拓展,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自选课题,自设问卷,面向学生调查,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心理科学的浓厚兴趣。学生调研课题内容可包括生活状况、综合素质、恋爱问题、网络依赖、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每一项调研都关乎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为广大学生了解身边群体提供了一个窗口。另外,可争取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课题组同学为全校辅导员、班主任宣讲调研结果,请学校领导亲临现场,实现学生给自己的老师上课。

(2)小组讨论与读书心得。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学讨论,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源,实现“三个一”具体要求,即每位同学每学期阅读一本心理学书籍,撰写一篇心理学读书心得,参与一次心理学课外学术讨论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小组讨论与读书心得等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打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固有模式,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助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影片赏析。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源增强教学效果的直观性,《认识两性》、《生命过程》、《爱德华大夫》等心理类影片展映倍受同学们欢迎。这样,同学们不仅感性地了解了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知识,而且更深刻、形象地认识了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神奇魅力。

(4)在线答疑、社区讨论、邮件互动。借助于大学生心理论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网上心理知识的学习、课件下载,一般心理测试以及适时心理咨询。这些可作为心理教育平台的延伸。此外,主讲教师还适时组织在线答疑、社区交流,集中大家的智慧实现心理教育的自助和互助,并以邮件方式随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存有的困惑。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心理教育空间,成为《大学生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5)专题讲座。《大学生心理学》主讲教师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涯规划方面的专题讲座,不仅为广大同学介绍了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丰富了课程学习内容,而且教给了学生识别、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技能技巧,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化解了问题。另外,还可以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校做专题报告,就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答疑释惑。

(6)团体训练与拓展活动。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成长性问题,课程主讲教师适时开展专业的咨询与辅导。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积极开展团体训练,让学生在团体中获得同伴支持和理解,从而走出自我。此外,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心理素质,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情绪识别与管理训练等活动,学生可深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认知策略及思维方式,并予以积极调整完善。

(7)成长工作坊。为了让更多同学受益,作为大学生心理课堂的重要延展,利用展版、宣传栏开设“心理成长工作坊”专栏,专栏文章选取日常咨询和课堂讨论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为主题,展开分析和辅导,以拓宽心理教育的受益面。如推出“心理辅导老师给新生的话”、“陷入困境的你孤立无援吗”、“朋友间能给予的,不仅仅是友谊”、“停止吧,一个人的战争”、“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与微笑相伴成长”、“为了心灵的一片晴空”等专栏。

2.3 心理学协会培训提高

由于大学生心理学课时有限,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会加入心理学协会,协会聘请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指导老师。在协会中,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大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名家论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大型签名现场咨询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大型手语歌曲晚会、心理电影展播与赏析等系列活动,通过组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建立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平台,全方位的加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协会中,大家经常沟通,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探讨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通过协会的培训,大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逐步完善,视野逐步开阔,心理调适能力逐步增强,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2.4 心理咨询中心实践

心理咨询中心是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担任、面向全校学生展开心理咨询活动的机构,主要针对有心理障碍和想提升心理素质的学生。老师们都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和服务对象,对于心理学基础比较好、愿意参与科研和实践活动的学生,老师们可吸收一部分参与进来,利用心理学实验室做一些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做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咨询中,学生可做老师的助手,包括预约、记录、整理档案等工作。

3 结语

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体系,从在校高年级学生和已经参加工作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xx]16号

小学生心里健康论文打小报告 篇二

小学生打小报告的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

[摘要]:小学低段学生打“小报告”的行为较为常见。不合时宜或是频繁的“小报告”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很多的困难。对此,班主任可以通过教学生学会处理事情、让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明辨是非等方法,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合理对待学生的“小报告”,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

[关键词]:学生 心里特点

教师

解决策略

正文:

一、现状分析:在临海小学学习的这一个月内,和学生的接触更加深入,发现学生的纯洁可爱的同时也发现了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捉摸到学生的一些心里特点与规律,其中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比较频繁和普遍,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对打小报告类此不疲,小报告的内大致不出于这些:双方争执型。如A 打了B,或A 故意把B 的铅笔盒碰到地上,C 来跟老师说。2.破坏公共财产型。如A 扔粉笔,或A 把畚箕碰坏了,或A 在黑板上乱图乱画,B 来跟老师说。3.任何人或集体利益,但其个人行为触犯了规章制度。如A 把有危险性的玩具带到学校,或A 带零食到教室来吃,或A 在自习课上不写作业等。4.他人损害到“我”的利益。如A 打我,或A 弄坏了我的玩具,“我”去告诉老师。

二、辩证地看待打小报告这件事:在一般老师的眼里,都易把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看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其实不然。虽然有的教育名著说教师不能有粗放型教育,要对学生倾注爱,要顾及学生的感受,不能忽略学生的想法,不然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小报告内容有的真的是很鸡毛蒜皮的事情,有的学生更有幸灾乐祸的心理自己同学被老师斥责的过程。有许多学生看到某些学生做错了事,讲错了话,觉得向老师“打小报告”,是一件很光荣的事,而且很有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有的小报告,尤其是在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打小报告,要求你处理,这时全班同学都等待你处理,又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会影响教学进度。同时又会影响班主任对班级的整体管理,有的是学生关心集体,发现了问题马上向老师报告,这是可取的。学生向老师“打小报告”,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妥善处理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小学生爱打小报告的心理分析:

(一)个体心理分析:

1、客观环境的变化。低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小学,渐渐离开父母的羽翼呵护,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所以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

2、学生个体心理、身体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飞跃”时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道德价值观,有了自己的对错标准,但同时又因其年龄小而引起的知识面狭隘、认识水平低,限制了其处理事件的能力,所以需要教师外部的调节,形成“打小报告”的行为。→←同时,低年级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具有从他律到自律的特征,对于别人的错误总是显而易见的,也喜欢找别人的毛病。

(二)行为分析

分析“打小报告”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点行为特征: 1.自我表现

“打小报告”的学生中班干部占大多数,他们较受老师信任,并有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和一种对所担任职务的敬业精神,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和独立应变能力较差,他们对于教师的要求常常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不允许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丝偏差的完美主义精神,而自己又不能独立处理,所以就想到了惟一的求救对象———老师。

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为了接受表扬,试图向老师传达班级事务来引起教师的注意。

2、有的则是一种争强好胜,攀比心理的嫉妒心理,也带有幸灾乐祸的心理,这种小报告通常会发生在邻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尤其在自己的同桌受到表扬,而自己却没有,为了寻求自己的心里平衡,就会乐衷与找被表扬同学的缺点。这也是竞争的副作用。对于学生的这个心理缺陷,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

3、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同学是因为受到一点委屈或受到一点很小的损失而耿耿于怀,为求心理平衡而产生“打小报告”的行为,对于这部分同学,老师要重视对其心理的辅导,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打小报告” 说难听点可以认为是“多管闲事”,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种“爱打抱不平”的行为,学生总体上有一种希望集体向善的思想,或者说是希望别人也能做好,而“打小报告”只是一种 途径,一种达到自己这个美好愿望的方法而已。

三、解决方法与策略:

教师的对待态度:

(一)关注和倾听这是最重要的。关注是用目光、表情、身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的对报告人的关切,是内心的自然流露。在学生向教师“打小报告”时,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应该让他把话说完,让他把自己的感情完整地表露出来,而教师这时候所要做 的只是积极地倾听,切忌边倾听边评判,在倾听的同时,把你的关注自然地表露给学生,进入他们的感情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怒、同激动。通过有目的的关注与倾听,教师需要敏锐地分析出问题的症 结所在,要能正确理解报告人的情感或动机。(二)客观地对待事件并加入主观的

情感投入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求学生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时候的教师是学生的知音,要能和学生共鸣。再共同用探究的态度来查明事情的真相,分析事情的对错,然后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去分析整 件事情,与学生共同讨论这件事的处理方法。教师要在教育他们宽以待人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要与同学和睦交往。让学生带着教师指导性意见去处理或者独立地去处理事情,尽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三)对于爱打“小报告”的学生,应

该用一种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们,并对他们给予表扬、矫正、鼓励这种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精神应给予肯定,同时又应给予指导,鼓励他们自己试着去帮助同学、处理这件事。而对待动机不正确的“打小报告”者,也应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如表扬他们信任教师、关心同学的态度等。一旦发现学生心灵中存在的一丝丝阴暗,教师可以用委婉的语言告诉他们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矫正心灵上的缺陷。要使这些学生懂得不甘落后是使人进步的动力,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万事如意”。因此一个人既要不服输,又要服输。服输是为了更好地向别人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进步。要鼓励这些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关心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要鼓励他们从情感上去体验善良,要鼓励他们友好、良性地竞争,要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谐地交往。

四、教师可以选择的方法:

1、多表扬:对于爱打“小报告”的学生,应该用一种和善的态度对待他们,并对他们给予表扬、矫正、鼓励这种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精神应给予肯定,同时又应给予指导,鼓励他们自己试着去帮助同学、处理这件事。而对待动机不正确的“打小报告”者,也应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如表扬他们信任教师、关心同学的态度等。一旦发现学生心灵中存在的一丝丝阴暗,教师可以用委婉的语言告诉他们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矫正心灵上的缺陷。要使这些学生懂得不甘落后是使人进步的动力,但“事事在人前,样样不服输”却 是不可能的,一个人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万事如意”。因此一个人既要不服输,又要服输。服输是为了更好地向别人学习,其目的也是为了进步。要鼓励这些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关心集体中 的每一位成员,要鼓励他们从情感上去体验善良,要鼓励他们友好、良性地竞争,要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谐地交往。

2、,让学生成为处理事情主角:

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体,更是我们学校的主角。但是,很多时候,老师却把这些主角过多地保护起来了。特别是在低段,学生遇到困难,总有不少教师会出面代替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没有带铅笔盒,他首先想到的是“报告”老师,而有的老师往往跳过学生,直接告诉他怎么做,结果下次再发生这样的情况时,他又要“报告”老师寻求帮助了。老师要帮助学生,但绝不是代替他们处理事情,而应帮 助学生掌握处理某一类或几类事情的方法,比如告诉学生捡到铅笔该怎么做,看到有同学下课在跑,又可以怎么做,等等。教师恰当的方法指导,以身示教,让学生勇敢地面对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3、讲道理,让学生善于辨别是非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儿童,几乎所有的事物在他们的眼里都是新奇的,他们把看到的很多事情都当成自己的发现并为之欢欣不已,迫切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更多的人。而能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于是便决定向老师打“小报告”。所以,面对学生的这种“小报告”,我们老师可以适时地成为一个倾听者,你也许并不需要做什么,因为他只是希望把他的发现告诉你,以此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对于那些不合时宜随便打“小报告”的同学,班主任更应当适时向他们讲清道理,让他们辨别是非,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对全体的影响,考虑到后果,不能在老师正在讲课的时候随意打断。【参考文献】:《班主任工作艺术》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篇三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是天之骄子,是家庭的中心,是每位父母的骄傲,他们肩负着振兴中华之责,挑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健康成长不只意味着拥有健康的体魄,习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其备了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才能称之为健康的社会人。近此年,因为心理疾患导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自杀、伤害他人、退学、休学的现象层出不穷,这此问题的出现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困扰,也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这此现象的频发已引起社会各界及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又一新的重点与难点

目前,各大高校已初步建立有效的心理问题防范机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和矫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发,仅依赖高校心理辅导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经研究表明,人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是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其有较长的潜伏期且受多方面原因影响,其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最为直接、深远,因此,重视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行对子女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所形成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例如:父母离异、父母死亡、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过度溺爱等。其一、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方式,多数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注重科学知识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二、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生怕孩子犯错误、受委屈,过多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过度依赖父母,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失去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其三、家庭经济情况对孩子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非困难家庭学生的理健康指标优于困难家庭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的异于普通学生家庭,这部分学生其有极度自卑心理。自卑、敏感、缺乏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差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普遍的表现。在人际交往中始终过于小心谨-匾的态度,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能力较差,存在交往恐惧感,自尊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不轻易与同学交流,显得孤僻、不合群、难以相处,甚至会出现自我封闭和抑郁等众多心理问题。其四、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深深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从人类出生起,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模仿着父母的言行,当母亲焦虑时,孩子也能感知到母亲的情绪,并被影响产生焦躁情绪,当父母争吵时,孩子会产生不安焦虑的情绪,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其五、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孩子的情绪脆弱多变,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良好和睦的家庭氛围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并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性格。如果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气氛冷漠,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给孩子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其六、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的家庭对于孩子过于溺爱,包揽孩子的吃穿住行,导致孩子丧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至于在孩子脱离父母步入大学生活后缺乏自理能力,无法快速融人集体适应新环境,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类家庭对孩子放任自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不讲方法,当孩子犯错时一味的以暴力的方式惩罚孩子,致使孩子形成心理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障碍

高校在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同时,应增强家庭教育的主动意识,积极预防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在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的同时,更应注重孩子心理上的细微变化。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多交流沟通,通过民主、和平的方式与孩子探讨问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保护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尊重孩子,时常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转变观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度。不要一味追求好成绩、好前程,一个人健康、幸福与否,更多的取决于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掌握合理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要觉得羞于开口,要主动向家长和老师寻求帮助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大学期间,学生会面临着升学、就业、情感等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如何帮助学生合理宣泄排解压力,是我们高校工作的重点。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应加以重视并使之融人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在新生人学之际,即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研,便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通过新生心理调研,发现有心理隐疾的学生立即建立个人档案,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通过张贴标语、定期组织开展心理知识讲座等活动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心理隐疾的危害,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合理解决心理困扰的方法

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维护着家庭和谐稳定,保障着社会健康运行。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金钱观”、“功利主义”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取代,从而导致现代大学生道德的丧失,致使家庭、社会关系紧张,进而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在家庭关系中要树立“父慈子孝”的教育理念,宠爱孩子但绝不溺爱,孩子应注重孝道,学会感恩,以此为准则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就家庭,从小享受着父母的专宠,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虚礼让的精神。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兄友弟恭”,有助于大学生学会谦让、友爱,学会关心他人,融人集体,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转变为善于与人合作的社会人。帮助孩子学会沟通和理解他人,建立珍贵友谊,消除孤单与不安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责任,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孩子在成长初期即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身心健康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3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金笔头网最开心的事情。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3篇)相关文章:

最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鉴定 大学生的自我鉴定精选(五篇)

当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

当代大学生的自我鉴定(6篇)

当代大学生个人思想汇报3000字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最新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3篇(汇总)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优秀3篇】

最新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报告(通用3篇)

2023年当代大学生的自我鉴定 大学生的自我鉴定3篇(优秀)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论文2000字(最新7篇)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优秀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