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自我评价 >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一

人生得意须尽欢。快乐是人生的第一需求,是健全人生的第一要素。只有快乐,才能无忧无虑地生活,无牵无挂地工作,在快乐中成长、成功、成熟,有所得,有所成。也只有快乐,才能使人身心欢愉、健康长寿。所谓“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恼一恼,老一老;笑一笑,少一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人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劝谕世人:“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古人也曾这样说:“神仙乐事君知否,只比人间多笑声。”意思是,神仙与人相比,只不过多些笑声少些烦恼罢了。可见,只要活得快乐,人人都可以成为神仙。

快乐是一种感觉,快乐是一种心态。如何保持快乐这种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有高尚的事业追求和高雅的生活情趣。一个醉心于崇高事业的人,他的心胸一定是开阔的,他也是没有时间去自寻烦恼的。二是要淡泊名利,不要斤斤计较一点点个人私利,也不要和他人去争一时快意,总想高人一等,压人一级,多捞一把,那是快乐的罪魁祸首。三是遇事要豁达,做到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正如古人所说:“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有的人常愁眉不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遇事想不开,往往爱钻牛角尖,喜耍小心眼,结果是“心小则易伤以忧”。遇到烦恼的事,令人不开心的事,我们可以想各种办法排解,用各种理由“自我安慰”,或参与集体活动,或参加文化娱乐,或者向亲友倾诉,或者读书写作等等,这些都能产生好的效果。

美的东西往往给人产生快乐心情,美的场景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味美肉鲜的大羊为美,洒向绿色田野的小雨是美,吹动长发花裙的和风是美,新年元旦的第一缕阳光是美。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赏山水之情,得之于心,你可以发现许多的'美丽,你可以得到许多的快乐。只要你有一颗审美之心,来审美我们的人生,你就能得到许多快乐,譬如,当我们给他人带来欢笑的时候,当我们在大厦上添砖加瓦的时候,当我们的誓言化成壮观景象的时候,当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生命富有诗意,我们的精神保持了愉悦,我们的人生很有价值。

s("content_relate");

【保持快乐审美人生随笔】相关文章:

人生拐杖短文阅读答案12-20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12-17

快乐暑假小学日记06-28

快乐的秋游小学作文07-01

《给予是快乐的》阅读答案12-20

读书的快乐小学作文12-20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07-04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说课稿07-05

果园快乐的时光阅读答案12-20

快乐的大森林教学反思06-26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二

ok3w_ads("s005");

摘 要: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图书馆建设是在旧馆基础上进行的改扩建。新馆突出了现代化图书馆实用、紧凑、多元、灵活、舒适的时代特点,还具有多元文化与审美艺术交相融合、新颖的艺术创意与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相结合等亮点,从而折射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特有的审美价值,达到实用功能与审美艺术的完美统一,彰显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图书馆;时代特点;多元文化;审美艺术

随着社会进步和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建筑设计人性化理念与服务功能多元化特点愈加突出,而充分展示图书馆建筑设计的文化理念及艺术追求也是现代化图书馆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内秀外美的图书馆往往在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能体现其文化审美价值,给人以知识启迪、思想碰撞和美感享受。纵观古今中外,让人记忆深刻的图书馆莫不如此。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图书馆经过3年建设,在全校师生的期盼中于2013年6月正式开馆。新图书馆是一座颇具现代建筑特点、饱含浓厚学术氛围和较高艺术品位的图书馆。其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朴实高雅,整体布局精巧而不奢华、开放而不张扬;舒适的阅读环境及现代化的配套设备均得到国内外读者及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葡萄牙总统与夫人2014年5月16日到访北京外国语大学,特意选择在新图书馆发表演讲。伊朗、俄罗斯等国家领导人到北外来访也均到图书馆参观。国内报纸及网络等诸家知名媒体也曾报道过北外新馆,如新京报称“北外图书馆成为独具特色的图书馆”[1]。新馆国际化的建筑风格、多元文化的艺术展示、紧凑和谐的藏书布局和高端智能的设备设施等, 不仅展现了现代化图书馆的时代特点,还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有的审美风貌,更彰显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特色、精品”的办学理念和图书馆馆藏特色。如今,新馆已经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

一、新老建筑浑然一体,时代特点突出

新馆是在旧馆基础上采取“上天入地”“长高长胖”模式改扩建而成的。新馆保留了旧馆梁、柱、框架结构,突出了建筑的框架构成感,在旧馆的框架中嵌入新的设计改造,使新旧图书馆非常自然地融为一体,既有实用、多元、舒适的鲜明时代特征,又创造了艺术性的知识殿堂。

新馆建筑面积24000余平方米,地上六层,地下一层,容纳藏书130余万册,内设阅览座位2400余席。按照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功能特性,新馆分为藏书空间、阅读学习空间、信息共享空间、多媒体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等。各种自助服务设备、网络电子设备以及楼宇智能化控制管理设备等一应俱全。读者、书刊流动路线做到经纬分明。新馆采取一门式大开间藏阅合一管理模式,整体布局人书比邻,室内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完全满足了现代化图书馆实用紧凑、多元灵活、温馨舒适的特性要求。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的资源文化中心,也是全校师生从事学习研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新馆学习环境优雅舒适,阅览座位充足,读者无抢占座位之烦恼,无论何时到图书馆学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新馆休闲区配有大量的单、双、三人沙发,读者学习疲劳时可以稍事休息,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知识殿堂提供的美好环境;读者也可以在此相互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寻找灵感,激发创造力。

二、多元文化与审美艺术的交融

一个理想的图书馆不仅能够满足各项实用功能需求,具有时代特色,还要有吸引读者的外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只有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图书馆才能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外围的文化墙,镌刻了世界各种文化的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凸显了文明蕴藏和文化氛围的构思与创意。美国纽约皇后图书馆法拉盛分馆门前的花岗岩台阶上,用不同的文字刻着各个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题名,以此象征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有65种外语课程,目前是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设计师围绕着本校多语言特色,将55种语言的“图书馆”一词汇集起来,进行艺术加工,形成极具装饰效果的字幕墙[2],矗立在图书馆正面的玻璃墙外。多语言字幕装饰墙呈l型分布在新馆大门口东西两侧,大门西侧的多语言字幕装饰墙高26米,宽6米;大门东侧外文字幕墙长40米,高6米,其中中文“图书馆”三个字镌刻在字幕墙中间。多语言字幕装饰墙采用灰色大理石材料,镂空后制作成大小高矮不同形体的55种语言“图书馆”词汇,并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艺术地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展示多语言文化的极其壮观、富有解释力的装饰墙,给人一种大气典雅朴素之感。多语言字幕墙彰显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国际化、多元化、特色化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展现了新馆建筑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北外新馆艺术性的设计风格,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感官愉悦体验,还能够打破空间界限,拉近国家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与友人造访北京外国语大学,路过图书馆门口时都会驻足观看;当他们在字幕墙上看到自己国家语言的“图书馆”一词时,都会倍感亲切、激动不已。这就是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建筑意”[3],当人的感情和建筑形象相互交融的时候,引起审美者特异的感觉,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

这些多语言字幕背景就像主旋律,出现在图书馆各个地方。图书馆一层大厅出入口处有机玻璃屏风上不同语言的文字,晶莹剔透中蕴含着文化韵味。一层大厅总服务台后面的墙壁上,用金属材料镂空制作成多语言文字的“图书馆”装饰墙,既有现代情趣又引人注目。图书馆中央天井顶部的玻璃顶上也布满了不同语言的文字,在阳光照射下,各种语言文字地上地下遥相呼应,读者仿佛置身于多元文化的海洋。这种多元文化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设计方式,突出了北外新馆现代服务理念与审美艺术有机结合的独特风格。

三、新颖的艺术创意饱含深刻的文化寓意

建筑设计的艺术创意除应使人感官愉悦外,更重要的是恰如其分地展现建筑本身的文化观念。只有造型美观与内在意境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才能产生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新馆一层入口的“九宫格”设计,过滤了室外的嘈杂,带来室内的静谧。步入新馆一层宽敞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山”,这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审美效果。站在一层大厅向上仰望,“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文化内涵立刻浮现脑海,莘莘学子勇攀知识高峰的画面展现眼前。“书山”实为中央步行梯,呈南北方向。但设计师把步行梯、书架和楼层中间通道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一物多用,实用与美观相结合。每层步行梯的东侧外立面墙上都设计有嵌入式书架,这些四层高的书架贯穿东侧外立面墙的南北。这里摆放了数量可观的大套工具书,不同楼层摆放不同语种的工具书。每层上下楼梯之间横亘了一条南北向的楼层中间通道。通道西侧设计了一排座位,读者既可坐下随手翻阅东侧墙面书架上的工具书以寻找需要的答案,也可由通道横穿楼层南北,还可沿步行楼梯继续上行。“书山”的造型与图书馆室内环境相得益彰,艺术境界更加广阔深远,它不仅给室内环境增添了活力,还让读者感受到文化知识的渊博和勇于攀登知识高峰的决心。

四、细节设计与整体环境的有机搭配

室内环境设计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设计元素营造室内氛围,既能满足读者阅览、学习的实际需求,也能为读者提供精彩纷呈的精神享受,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维活力。北外新馆的室内装修色彩、家具、灯具等都极具个性,营造出了新颖的风貌和强烈的时代感,既舒适又有文化气息。

新馆整体色调采取现代简约风格,以黄色和灰色为主,这种风格简单朴实又大气典雅,呈现出统一和谐的美感。新馆外墙颜色为灰色墙面,金属质地的黄色格栅;室内墙面也是由灰色和黄色组成:灰色为防水的水泥,黄色为木质的材料。阅览桌为黄色,书架为灰色,地面为黄色大理石与灰色地板相间。整个室内空间没有繁杂的色彩装饰,灰色和黄色的搭配使整个空间更加宽敞明亮。

新馆的阅览桌样式也很别致,目前在国内还是独此一家。它的设计很人性化,既顾及读者的私密性,又考虑到环保节能。新馆阅览区和自习区的顶部没有设计照明顶灯,照明灯是通过桌面灯反射到空间白色顶部来发挥照明作用的。新馆阅览桌中间挡板呈t字形,且全部带有两套led灯, t字挡板上面的led灯用来直接照明,顶面成为漫反射的载体,照明灯光反射在白色的墙顶上,光线显得很安静温柔。led照明灯开关纳入图书馆智能控制系统。t字挡板下面两侧的led灯面向读者,开关与插座分布在阅览桌两侧由读者控制,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根据室内环境和空间不同,新馆的灯具也呈多种多样。灯具类型不同,色彩光源各异,灯具的变化和光影艺术满足了各个空间照明的需要以及读者实用与精神的需要[4]。一层空间较高,报刊阅览区顶部有照明管灯,报刊阅览桌上还摆放了现代简约式的带罩台灯。晚上台灯打开,远远望去,就像一朵彩云照着打开的书本。大厅与服务台全部为射灯,五、六层楼板挑空的地方悬挂了欧式吊灯。富于变化的灯光营造了舒适清雅的学习氛围,让读者感觉更温馨更惬意。

五、结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图书馆不仅具有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社会服务等功能,其建筑自身亦是蕴含着丰富文化观念的审美产品。读者在北外新馆学习、研讨,不仅能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还能体会到中西贯通、勇攀高峰的教育理念。北外新馆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北外师生提供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也是国际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新馆既展现了图书馆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采,又体现了现代化图书馆的时代特点,还展示了高雅大气的文化艺术品位,它已经成为北外校园极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

参考文献:

[1]北外图书馆“讲”50种外语[n].新京报,2012-12-4 (a25)北京新闻

[2]北外图书馆“讲”50种外语[n].新京报,2012-12-4 (a25)北京新闻

[3]梁思成,林徽因.平交建筑杂录[m],梁思成文集(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刘彦君.室内设计元素对丰富建筑内部的影响.[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216.

作者简介:

杨晓景,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相关热词搜索:审美实用功能完美艺术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三

我的审美观也比以前更成熟了,比以前更会欣赏了。虽说表现并不突出,但任何事都抢着做了。

他的审美观念很好,能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也很会表现自己,特别是在他擅长的数学上,他是个憨朴的男孩,从来不与人攀比。

正确的审美观让他更懂得如何发现美的存在,认识到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从不以过渡的张扬为美,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一眼就能够看出他身上的美才是最特殊的。

对于美的含义有着自己的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懂得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得体大方,也不失为是一个懂得用美来装点自己的人。

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构成,是检查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和继续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采取写实性评语与等第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加以表述,写实性评语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必须准确、真实、全面并具有代表性

他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大自然和各种东西的美,将他们的丑陋化作生活中的美。不追求那些社会中庸俗的一面,有自主创新精神。

我认为你在审美与表现方面都没有问题,你的发型与服饰都十分符合学生的标准,并可做到不与其它穿奇服弄怪发的同学学习不好的行为。坚持按照标准去严格地要求自己。希望你能永远保持这种态度

该同学,有着一双极具洞察力的眼睛,因此他擅于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无论是人性美,还是艺术美,都逃不过他的那双眼睛!我想他的审美观十分高,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你外表清秀却一脸冷漠;你渴望理解和关爱,却自私狭隘,容不得别人对你的真诚批评;你也曾豪情万丈,有过远大的抱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压力的增加,你渐渐淡忘了你的理想。你不思进取,顽劣倔强,常常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如今,你即将初中毕业,真诚地奉劝你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来,感受别人的帮助和关爱,并学会回馈和感恩!

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四

ok3w_ads("s00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有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成就,而且历数千年而血脉不断。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是蔚为奇观的。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曾说:“中国是特别东方的”。这个看法非常精辟,他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一些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都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最初的辉煌篇章,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开辟了道路。但在历史曲折的演变中,这些伟大的古代文化或是消亡、沉沦,或是曾经中断,唯有长期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国文化,数千年却绵延不断,与西方文化相比,具有特别鲜明的东方色彩。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也是“特别东方的”,这是我们探索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应当特别注重的。中国传统美学融合着这种美学传统的小说艺术形式、技法、技巧等等,是在一个与西方迥异的土壤中培植起来的,许多西方的美学范畴、美学概念未必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小说艺术。

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和民族风格,究竟包含什么内容?不少小说研究专家曾经作过有益的探讨,其中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理论见解。比如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提法:章回体是我们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笔记体是我们短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小说叙述上的有头有尾,顺序展开,是民族形式;而不按顺序,拦腰开头,则是外来形式。这些看法,相当普遍,茅盾先生对此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些形式在民族形式中只居于技术性的地位,而技术性的东西.则是带有普遍性的,并不能作为民族形式的唯一标志” (《漫淡文学的民族形式》,见《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卷381页)。是的,不容否认的是,“章回体”是因为中国的长篇小说最早是从“说话”艺术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如果它在早期的长篇小说创作中还起着情节结构的组合作用的话,那么,到了主要是文人创作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野叟曝言》里,所谓“章回”只不过是文字形态的遗留罢了。至于叙述上的有头有尾、层次分明、交代清楚,这只是总结了我国传统小说艺术的结构上的基本特点,它虽符合多数群众欣赏习惯,然而结构和叙述方式只是民族风格、民族形式中的一个方面,它不是艺术形式民族化的全部,甚至也不是它的核心。用“有头有尾、顺序展开”为根据,作小说艺术形式的民族传统确实未必确切。

那么,什么是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呢?当前有一些小说叙事学著作对中国小说的艺术传统审美特色和西方传统小说的异同进行过探讨。限于我的陋闻寡见,这里的探讨只能是和小说的艺术传统有比较密切联系的方面,即在小说艺术中主客观关系上,在小说艺术对现实进行艺术加工的原则和方法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艺术意象与生活 (自然)形态的比差上,进行有限的申述。这其中,就是学界大致取得共识的几点,即传奇性、传神、白描和意境。这是一些烙印着民族特定历史精神生活的印迹,在长期发展的艺术传统中逐渐培植形成的。

首先谈谈传奇性。中国古代叙事文类中的小说、戏剧,通称传奇。传奇者,以情节丰富、新奇,故事多变为特色也。中国小说的传奇性,正是传统审美学在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的特征。传奇就意味着艺术对现实的把握中,摈弃那些普遍的平凡的生活素材,撷取那些富于戏剧性的生活内容,并以偶然性和巧合的形态显现,这种艺术方法似乎更接近于西方的浪漫主义。虽然优秀的古代小说文本还是力图把握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但偶然和巧合中包含着必然性,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社会生活面貌,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直接显现或间接暗示出来,而并不倾向于对生活做如实的摹仿。情节的魅力在中国叙事艺术中往往比在西方叙事艺术中更受重视。如果拿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表现手法来和欧美各国古典小说相比较,人们不难发现,他们的小说是以写人为主,人中见事,擅长于追魂摄魄地刻画人物心灵变化的辩证法;而我们的古典小说则侧重于记事,事中见人,善于声情并茂地层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辩证法。

中国小说自古以来便是大众的,它的形成是先言而后文,即说书人面对听众,为要“粘人”,更加讲究情节的丰富和曲折,一个关于套一个关子,一个悬念套一个悬念。如果“书情”的结构铺排稍一松懈,听众一散神,兴味一低落,听众一起坐,局面便先可收拾,所以,以情节丰富和生动见长在宋元话本小说中已极为突出。“说话”人自豪而又不无夸张地说:“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见《醉翁谈录》。“收拾”和“话头”都是宋代说话人的特定术语)。这种注重掌握丰富的情节和情节描写,把我国小说善于编织故事的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清以来,章回小说创作虽然逐渐脱离了说书艺术,却依然保持、发展着这一鲜明特点。它们很少有一览无余、看头知尾的毛病,很少有板滞枯涩的痕迹。不但故事的情节天矫变幻,摇曳多姿,就是情节的一个片段,也往往笔圆句转,一波三折,极尽曲折委婉之能事。清人但明伦在评《聊斋志异》“葛巾”一篇之情节技巧时有一段极精彩的关于小说情节的美学见解,他说:“此篇纯用迷离闪烁,夭矫变幻之笔,不惟笔转,直句句转,且字字转矣。文忌直,转则曲;文忌弱,转则健;文忌腐,转则新;文忌平,转则峭;文忌窘,转则宽;文忌散,转则聚;文忌松,转则紧;文忌复,转则开;文忌熟,转则生;文忌板,转则活;文忌硬,转则圆;文忌浅,转则深;文忌涩,转则畅;文忌闷,转则醒,求转笔于此文,思过半矣。”这里提出的“转”,显然有转折、回转和转变之意,正是指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这是掌握小说艺术辩证法的深刻认识。总之,只有这样的故事情节,和这样结构情节的技巧,才能使听者和读者兴趣盎然,具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一览无余,在任何情况下和艺术欣赏心理都是格格不入的。

我国古代小说还往往以“巧”取胜,最大限度地运用偶然来暗示必然,而不直接描写必然。这一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小说家的智慧和巧思。“无巧不成书”就是传奇性,它既肯定了小说需要虚构,又揭示了小说虚构本身的奥秘。作家“巧”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得好,就能造成故事情节的回旋跌宕,“奇”与“巧”的辩证统一,巧则奇,奇则巧,“奇”才能传,“巧”才能书。奇就是要有前人或别人笔下没有出现过的故事,敢于出“奇”制胜;“巧”则要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节结构,敢于寻找那富有表现力的偶然形式,去揭示作家所企图表现的生活必然性的内容。这就是偶然,是必然的偶然,意料之外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亦即奇的不悖理,巧的事所必然。

从艺术上讲,巧的魅力是来自对生活矛盾的反映,也可以说,艺术上的巧合,是来源于生活的巧合,是生活矛盾饱和状态的一种反映形式。正因为这样,它给予听众和读者的艺术感受是极其强烈的。这是聪明的小说家把美感的民族传统贡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第一点。

其次谈传神。古今中外,文艺创作共同的审美目标都是力求突破事物的外壳而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就认为“艺术家为了表现重要的特征的东西,为此特征删节那遮盖特征的东西,挑出那些表现特征的东西,为特征的变质部分加以修正,对于特征消失的部分加以改造。”然而中国的传统审美经验更重视“体物传神”。被誉为“画妙通神”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媸,本亡(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下大阿堵之中’”(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顾氏是主张以形写神的。汉代《淮南子》也曾反对过“谨毛而失貌”的画法。白居易对张敦简所画的动植物的评论是“形真而似,神和而全”(《记画》),就是说它既达到形似,又达到神似。苏东坡也说:“作画以形似,见比儿童邻”。这种艺术法则也渗透到我国小说艺术中了。当然同画论相比,在古代小说理论中论述形似与神似的少一些。但胡应麟已在称道《世说新语》“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达到形神毕肖。又有托名李贽称赞《水浒传》第三回说:“描写鲁智深千古若活,真是传神写照的妙手。”李渔对《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描写典韦与张绣军队死斗的批语是“摹写神勇令人惊心魄”,“俱为典韦传神写照”(《李笠翁批阅三国志》)。对于《红楼梦》善于传神写照,脂砚斋也有所评论,如第六回刘姥姥初见王熙凤时,凤姐头也不抬,“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地问道。”脂批道“神情毕肖”,“此等笔墨,真可谓追魂摄魄。”同一回写贾蓉站在凤姐面前“垂手侍立,听何示下”,脂批道:“传神笔墨足千秋”(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曹雪芹三绝句》)。《红楼梦》之所以千秋弥珍,就在于它塑造人物艺术是“超以象外,遗貌取神”。这“神”,这“魂”就是隐藏在人们外貌背后的心理、性格。只有让读者形象地看到人物的心理与性格,才能产生神形毕露、姿态横生的艺术效果。二知道人的《红楼梦说梦》曾有赞语:“盲左班马之书,实事传神也;曹雪芹虚事传神也。”这是切中肯綮之语。鲁迅曾赞扬《儒林外史》的描写是声态毕作,洞见人物心肝;赞扬《世说新语》,“寥寥数语,立致通显”(见《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且介亭杂文二集》);赞扬《水浒传》好汉的浑名:“正如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同上书,《五论“文人相轻”——明术》)综观所述,传神具有以下几项原则:在抓住事物的运动和人物的行动中,把握自然的优美的旋律和人物的性格,切忌停滞呆板的涂抹改描;行文力求简洁明晰,英爽明畅,神韵飞扬。在这里,抓住事物最带本质特征的原则是一个根本原则,是贯彻其余、支配其余的原则,因为正如歌德所说:“显示特征的艺术是唯一真正的艺术”(《论德国建筑》)。忽视了特征,也便是忽视了真实性,传神手法便成了架空。茅盾先生在总结文学的民族形式时说的一番话,至今仍然令我信服。他谈及中国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民族形式是“粗线条的勾勒和工笔的细描相结合。”前者常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就是使得人物通过一连串的故事,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而这一连串的故事通常都是用简洁有力的叙述笔调(粗线条的勾勒),很少用冗长的细致抒情的笔调来表达。后者常用以描绘人物的声音笑貌,即通过对话和小动作来渲染人物的风度。(《茅盾文艺评论集》上卷,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第383页)窃以为茅盾所言正是我国小说达到传神境界的主要途径。

总之,我国小说对我国传统的传神手法的卓越贡献,在于最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人物的精神气韵,把最厚实的生活真实感和最深刻的思想力带进这个最讲究神情气爽、迁想妙得的艺术领域,而且达到了毫不着力、天然浑成的境界。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审美特征风格民族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五

3.1进行想象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来分析,要想能够提高审美教学效率,就要使教师能够知道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此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有效的审美教学计划,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小说审美观念。比如教师在进行《故乡》这一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结合自己的家乡或者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展开对美的联想,并且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种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叙述自己觉得哪里最美并结合课文,使学生对于美有一个意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及含义。通过此方法,使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来体会小说中的已经,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

3.2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理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全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将小说中有关美的情景延伸到课外,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可以了解小说中的情感内容。其实小说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小说中也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所以将小说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这样既可以将小说审美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还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两全其美。在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贯穿实际生活情景,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其中的美,还使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课堂扩展到了课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小说审美能力,还提高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3.3引导学生进入到小说中,体会小说中的情节:

作者在创作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的`时候,在情节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及小说的情景也也离不开小说情节。小说情节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明显,使读者心情可以跟着小说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到小说中,感受小说人物中的心境。比如《空城计》这篇小说,由故事的开端到故事的高潮,再到结尾,他的情节设计是比较跌宕起伏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小说中进行探索,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能够自由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小说中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小说中蕴含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审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小说学习能力。所以,在小说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小说中的美,实现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

[2]张霞平.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5).

[3]袁贞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2).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六

ok3w_ads("s005");

当代电影画面构图与审美

[摘 要] 构图是电影画面内容与主题表现的最佳的、外化的视觉表现形式,是提高电影画面视觉美感的有效艺术形式,是将各种造型元素综合运用、有效组合获得电影画面的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工具,是电影画面造型与审美艺术的体现,是电影造型艺术的基本形式结构,包含全部造型因素与手段的总和。构图处理是否得当,对于摄影艺术作品的成败关系很大。

一部成功的电影艺术作品,首先是构图的成功,成功的构图能使作品主题突出、画面疏密有致,符合视觉规律的安排,符合受众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 构图;审美客体;形式感;视点;几何中心

“第五代”这批20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系统学习了电影理论专业知识,探讨中西方美学支柱的哲学根源,形成了新的价值观、美学观,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在艺术风格和视觉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作品的独创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陈凯歌、张艺谋二人一直被推崇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

一、电影画面构图的意义

电影构图就是对现实空间的分解和组合。单一画面构图是对空间的分解,众多画面构图是对空间的组合。电影构图作为表现某一特定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的语言要素,通过每一帧画面中各部分的布局和安排,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有重点地分布、组织在一系列活动的电影画面中,表述着对现实空间的省略与暗示,画面内的空间、元素是对画面外的空间、元素的省略,同时也是一种暗示。画面内看到的空间是具体的空间,看不到的需要用想象去补充,而构图的画面恰恰是观众想象与现实的边缘及界限。

电影构图有强烈的表达功效,对审美客体来说,又有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力,有助于观众领悟被表现对象的外在形式、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富于创造性地表现出被表现对象外在和内在的一些特点,并引导观众由表及里地感受、挖掘更深刻的内在感情,展示创作者本人的情感和风格。

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思想表达的丰富性与电影语言的生动性结合得相当完美,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来实现凝结于艺术形式这一承载方式中人为营造的某种意境,擅长使用构图语汇达到他所追求的隐喻和象征效果,大肆渲染“红灯笼”这一意象 ,从庭院布置、家居摆设到一排排灯笼的对称性构图,使光影、构图的配置与表现功能的关联性起到了特有的功效,隐喻了封建社会的古板顽固对人性的扭曲和桎梏。严谨而有序的构图使整个影片的调子、氛围非常和谐,在红与黑的色调对比下,形成夸张的画面造型,产生震撼的视觉效果,给观众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正是发挥了构图应有的效用,才起到了独有的渲染和烘托作用,升华了影片的思想深度。

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运用内蕴深远的“极简主义”构图,通过对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

极简主义景观在理论特征上具有复杂性、适应性、开放性的特点。

“黄土地”作为影片的主体意象,象征着厚重、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影片将景观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意境结合在一起,个性鲜明,体现了中国古老哲学中“道法自然”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象无形”的丰富内涵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深刻反思。

二、电影画面构图的目的

构图就是对进入画面的各视觉元素按照视觉美感的方式进行有效排列与组合。这是一个选择、思维和组织的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的影视画面创作过程,就是要在每一个镜头画面中体现一种画面布局,一种画面结构。由于电影作品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的不同,创作者的立意和关注点不同,所创造的构图形式与构图手法也不尽相同。电影画面的创作,就是将具有视觉价值的形、光、色的方式汇集于画面中,使影视作品的画面构图有形式感和美感。

张艺谋的电影画面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因素,他善于利用构图的视觉线牵引。我们知道电影画面的几何中心就是画面对边交叉点和画面两条对角线交叉点。在构图中,点具有集中、吸引视线的视觉感。几何中心位于电影画面中央位置能使视线集中,画面产生对称、均衡、庄重、形式感。几何中心偏离到了左侧或右侧(上侧或下侧),构图变得不平衡,由此使观众对另一侧的画外空间产生期待,以强调画外空间的存在以及和画外空间的有机联系,增加了画面的容量。点居中央,产生向心力,点偏离中心位置,则产生不稳定的动感。在构图时要根据不同内容进行不同处理,要注意其结构的变化。如张艺谋影片《一个和八个》,采用全景系列景别的构图风格,大都是地平线在画幅下方,增加画面构图的广度(横向空间)关系,有宽广感。影片《红高粱》,全景系列景别画面的构图处理风格大都是在地平线上方,增加画面构图的深度(第三空间)的关系,有深远感。

三、电影画面构图的要求

电影构图观念是一个宏观意识问题、一个整体结构设计问题,要在运动中体现造型美,就必须运用多视点、多景别的构图处理方式,把造型模式从照相式的静态束缚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电影画面时空多变的特点,使构图具有丰富性。不论电影画面怎么构图,运动构图必须要有充分、合理的运动依据,并一次共同表达主体运动的完整性的衔接性。由于运动构图本身的多变性,使得画面中的景别、角度、色彩、光线等造型元素也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根据表现的需要有意设计的,是有序的。但总体来说构图要有一些基本要求,即画面简洁、主体突出、立意明确、造型符合审美规律。

构图是为电影作品和画面的主题思想创造出结构形式的过程,要得到好的构图效果,首先要有好的构思,也就是说每一个电影画面都要明确的传达,去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从客观复杂的自然物象中,通过取景框“提取”能够表现主题和主体的视觉元素,主次分明、轮廓清晰,达到视觉上的愉悦感并传达出创作意图。

四、电影画面构图的美学特征

构图作为电影画面创作的手法,是一种即兴性、个人化、艺术性相结合的创作,没有具体的和一成不变的模式。

(一)时限性

电影画面和摄影镜头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要求在构图时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在有限的时间长度内给观众以最大的视觉信息和画面美感。

(二)整体性

电影画面构图兼有绘画、摄影静态构图的特点和技法。静态构图是表现相对静止的对象时的构图形式一般情况下,机位、轴线均处于静止状态,景别关系基本固定。静态画面构图注重画面自身的单一性,不讲究与画面外部的联系、暗示及其相互之间的结合。静态构图中外在形式方面要注意景别的选择、地平线在画面中的位置、主体的位置、角度的倾向性;静态构图在画面的内部结构形式上要注意对称、对比、构图的方位。

电影构图的首要任务是突出主体在画面中的形象,因此构图中要正确选择和确立主体的位置。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众宫女参拜皇臣,对宫女“小婵”的刻画,合理处理“小婵”与众宫女、“小婵”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合理选择摄像机的机位和景别角度,正确确定取景框取景范围,准确配置光影、色调、构图等造型因素,获得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画面。完整的一部电影作品是由许多的不同画面和镜头内容组合成的,就单一的镜头画面来说,可能在构图上存在不完整的现象,但就一组镜头来说,具有构图结构的完整性和表情达意的规律性。

(三)动态连续性

动态构图是指电影画面造型元素和结构形式均发生变化的电影画面构图形式。动态构图下的摄影机机位和被拍摄主体同时或分别处于运动状态,表现对象的连续或间断运动变化过程以及对象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含义。动态构图中的主体运动和摄影机运动,其实质都是以变构图、变视觉为最终目的。在变化中求视觉和在变化中求风格、在变化中求造型。动态构图使电影镜头与画面之间能产生更多的联系,构图本身具有联系性和连贯性。

动态是运动中进行随机构图和取材的基本要求,随着被表现对象和摄影机的运动,画面的构图结构和情节重点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及画面形象的透视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画面的信息、思想、情感也要发生变化。《有话好好说》摄影轴线时常变换,全篇几乎没有一个固定机位,镜头节奏很快,动感十足。张艺谋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求变,不辞辛苦地反复求变,增强自己的弹性和张力。”

视点的改变使电影画面构图可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变化角度、景别、透视关系,对同一主体实施连续的、多视点、多角度表现。随着视点的不断变化,被表现主体的画面形象和画面范围也在不断变化,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及各视觉元素的组合关系也相应发生变化,在动态中给观众以更多的视觉信息和视觉审美感受。这就需要摄影师在通过移动摄像机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进行的拍摄,推、拉、摇、移、跟、升降摄像和综合运动摄像,使静态的对象产生动感,使动态的对象呈现出更丰富的运动变化。这种动态的连续性使不同表现性符号大量出现和相同表现性符号反复出现、多次呼应,构成稳定与动态兼具的符号系列,不断提醒、加深、强化观众对其形式接受和意义理解。

通过对电影视觉语言、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第五代电影作品画面的视觉语言符号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电影画面的构图造型目的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再现或表现三维空间,融合其他平面造型艺术手法之长,充分调动审美受众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和感受,形成平面的视觉立体感,同时要表现主体与主题、表达感情和艺术审美。一部优秀的影片必须能经得起受众反复欣赏和推敲,必须兼具诸多符号美学特征,并且符号之间必须互相联系和依存,真实而细腻地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表现。我们要将电影视觉艺术语言放置在思维、美学、心理学等多维语境里,考察它在其间的不同表述及其相互关系,旨在建构它的宏观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李杰,王骏.影视画面分析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3] 安燕.影视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刘海玲.论张艺谋电影的符号美学价值[j].北方论丛,2007(02).

[6] 王春荣.新时期电影的多元结构[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7] 王志敏.第五代电影对中国电影的主要贡献[j].当代电影,2005(03).

[8] 王海龙.品味电影的画面色彩与构图[j].电影文学,2009(11).

[9] 辛华泉.形态构成学[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10] 夏晓春.从电影美术的角度试述“第五代”电影人电影创作的流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2).

[作者简介] 安宁(1980— ),女,河南舞钢人,硕士,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相关热词搜索:电影画面构图构图审美当代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七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表现自我……

2、该生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能初步感受、欣赏、珍惜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一定的艺术爱好,对艺术学习有兴趣,具有创新意识。

3、审美观念很好,能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也很会表现自己,

4、对于美的含义有着自己的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懂得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得体大方,也不失为是一个懂得用美来装点自己的人。

5、评价要素:

感受美: 欣赏美: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有健康和审美情趣,不追求和接受低级、庸俗的东西。

6、 表现美:

我的审美观也比以前更成熟了,比以前更会欣赏了。虽说表现并不突出,但任何事都抢着做了。

7、 他的审美观念很好,能辨认出什么是真正的美的,也很会表现自己,特别是在他擅长的数学上,他是个憨朴的男孩,从来不与人攀比。

8、正确的审美观让他更懂得如何发现美的存在,认识到美的真正含义。在穿着上从不以过渡的张扬为美,虽然不是很突出,但是一眼就能够看出他身上的美才是最特殊的

9、注重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综合素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构成,是检查基础性发展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学生能否毕业和继续升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我们采取写实性评语与等第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加以表述,写实性评语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必须准确、真实、全面并具有代表性

10、他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大自然和各种东西的美,将他们的丑陋化作生活中的美。不追求那些社会中庸俗的一面,有自主创新精神。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八

ok3w_ads("s005");

摘要:国画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国画是我国文化中独具特色文化遗留,是彰显中华民族魅力的宝贵财富。在不同时期的背景下,人们对国画中人物造型的审美不可避免的会携带时代变迁的特色。早期国画在人物造型注重“以形写意”的表达方式,体现着我国传统思想中的含蓄之美。而在近代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国画人物造型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偏向写实主义的人物造型得到了萌芽和发展,补充了传统国画在人物造型上的纯意象表达的缺陷,开辟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面貌。八十年代后期,当大家发现中国传统优秀的笔墨似乎被遗忘了,又转向重视传统笔墨描绘,国画人物造型和笔墨关系有了对传统的回归,试图追求强笔墨的情趣、过于写实的人物造型有减少的趋势,力求突出民族特色的主体精神。

关键词:国画;人物;审美;变迁

1 国画人物造型审美的内涵

国画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不同的题材主题中,人物的造型审美一直是被历代画家和书法爱好者所关注的焦点,在不同时期的基调下,人们对国画中人物造型的审美不可避免的会携带时代变迁的特色。

1.1 国画人物造型释意

所谓国画中的人物造型,是指作画者以笔墨作为表达方式,利用毛笔、宣纸、绢帛等材料结合自己的笔法完成对象人物的“以形写神,以意写形”的塑造过程。在人物造型中,可以同时体现作画者本身对作画人物对象的认知和感情。

1.2 国画人物审美的发展与变化

国画艺术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艺术往往来源于生活,所以包含人物题材的作品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在经历着时代的冲击和发展变化。从其造型审美来看,有着从古代的意象造型向现代的写实主义造型转变的显著特点。

2 传统国画时期的人物造型审美

传统国画时期主要探讨明清时期之前人物造型审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从国画人物造型的源头对人物造型观有全面的认知和学习,传统国画时期的人物造型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2.1 传统国画中的人物造型特点

(1)线性勾勒,造型基础。早期国画在人物造型中,在技巧上偏爱用线勾勒骨干的造型方法,这种用笔仅限于线但却具有着极强的表意和概括性,楚汉时期帛画古拙质朴的线、梁楷粗笔写意的线、唐代吴道子粗细顿挫、快慢转折、轻柔的线。这些样式风格迥异的线性造型体现了画者作画时的内心情感和艺术修养。线性的性质造就了在人物造型中的基础地位,运用线条笔法的疏密、抑扬、节奏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等千变万化等可以为人物的造型带来无穷的艺术感和美的享受。

(2)书画同体,画意添色。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利用毛笔的节奏变化来创作的,因此书画的结合是自然而和谐的,强调以书入画是在宋元时期。在文人画兴起以后,书与画的关系更加密切,这是我国美术的特有现象,极富民族特色。在国画中加入书法是对原画人物造型的补充和说明,这种形式的人物造型往往和会和题词的笔法意境、风格相一致。

(3)以形写神,抒情达意。传统绘画的基本造型观念就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的思想,即在国画的人物的形象塑造中,强调“写意造型”超过“写实造型”。这一方面是出于画家主体情感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表现技法在写实方面存在限制性,因此不求形似的写意,更追求毛笔的节奏和韵律。这就使得写意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造型观念。

(4)技巧成式,遵技寻法。在中国的教育中遵循“万事皆有法”,国画在历史的沉淀里,在文人和艺术家的长期积累、提炼下,逐渐形成一套包括笔法、墨法、色法等完整的技法体系和审美标准,汇总了一些人物造型绘画技巧。例如六朝陆探微所创的画人物“秀骨清像”,石格、梁楷、法常等水墨人物画家所创粗笔水墨淋漓大写意人物。经过汇总的造型技法中,关于人物衣纹的描法就有“人物十八描”,还有关于用墨、用色、构图、透视等的技法总结。这些技法很好的给国画学习者一个指向性的练习帮助。

2.2 传统国画人物造型的审美价值

我国传统的国画人物着重意象造型,这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容之一,符合我国人民对美好事物中庸和含蓄的表达,符合是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同时反作用于我国人民的审美,我国的历史悠久,不同朝代时期的人物造型风格各有其风格,人物造型的作品反映着所属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作为一种传播介质也有着艺术文化散播的作用。

3 近代国画时期的人物造型审美

近代主要探讨从清朝后期到新中国时期国画在人物造型审美上发生的变化和特点,这个阶段中国的文化艺术因为社会变革,一段时间内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在新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后,国画人物造型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创新。

3.1 近代国画人物造型特点

(1)复古念旧,创新贫溃。在明清时期有陈洪绶和任伯年等杰出成就的画家,但在清后期的发展趋势整体呈现衰落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长期封建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中国政治统治下,中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再加上当时被侵略、动乱的社会背景下,艺术文化创新举步艰难。

(2)中西结合,以西改中。1919年前后在“新文化运动”下“美术革命”开展起来,20世纪初林风眠、徐悲鸿等中国画家去海外学习绘画。传统国画中人物的重意象造型风格开始被认为避世和保守,逐渐引进西方的写实主义来改造国画人物的造型方式。1932年徐悲鸿提出了改良中国画的“新七法”:“一、位置得宜,二、比例正确,三、黑白分明,四、动态天然,五、轻重和谐,六、性格毕现,七、传神阿堵。”新七法在造型上其实旨在以西方写实绘画的长处弥补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不足。这些都导致人物造型审美的变化。

(3)描绘现实,以画传意。面对民族危亡的中国,国画中“不求形似”的传统人物造型无法担负起揭露黑暗势力,激励和鼓舞民众对敌斗争的使命,在人物的造型审美上也发生了偏向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例如,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在人物塑造上线面造型,利用中锋用笔勾勒人物外形,再用较平和的浓淡墨块来表现对象基本的体积、光影、并掺以颜色来补墨色之不足,人物结构精确,形神兼备。作品以写实的形象塑造和以历史故事来隐喻现实社会的问题,表达了他的忧患意识和对中华民族振兴的信心。

3.2 近代国画人物造型的审美价值

近代动乱的社会背景下,国画人物造型在夹缝中求发展,偏向写实主义的人物造型得到了萌芽和发展,补充了传统国画在人物造型上的纯意象表达,开辟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的新面貌,同时也成近代国画人物造型审美的主流,影响了中国国画艺术界较长一段时期。

4 当代国画时期的人物造型审美

1979年后党的文艺方针促使国画的发展进入了繁荣的崭新时代,国画的人物造型审美也发生了前所未有多元化格局,国画人物造型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和历史性的变革。

4.1 当代国画人物造型特点

(1)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在国画的人物造型上,在对西方人物造型的理念、技巧进行去粕留精的基础上,我国国画人物造型得到了创新,二十世纪西方写实主义重造型多余笔墨的造型表现给中国国画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的发展,这也符合绘画艺术本身自由的特性,国画人物造型新的探索也使大众的审美更加多元化。

(2)传统的继承回归。二十世纪国画的呈现形式是倍受争议的,国画在经历“西化”演变有着过度强化体面科学造型而削弱甚至忽视了笔墨表现语言的倾向。八十年代,当大家发现中国传统优秀的笔墨似乎被遗忘了,又转而追求笔墨,国画人物造型和笔墨关系有了对传统的回归,试图追求笔墨情趣、过于写实的人物画有减少的趋势,力求突出民族特色的主体精神。

(3)反映生活的人物造型。现代的艺术氛围为国画作家营造了自由的主观发挥空间,当代国画的人物造型基于作画者的生活沉淀和感悟,都市文化也逐渐开始融入人物造型中,例如在人物造型中用粗野脏乱等非规范化笔墨的描绘现代化、科技化、工业化对人生存造成压迫的精神状态,另外一批艺术家走出城市去勾勒理想的世外桃源中人们的淳朴面貌,涌现了除了大量探讨城市原本状态的内涵和生存意义的作品。

4.2 当代国画人物的审美价值

当代国画人物的造型在总体上呈现在创新中求传承的发展特点,人们对国画人物的造型审美呈多元化发现,包含人物的国画作品其造型特点携带着当下时代的明显特点,特别是对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抵触,艺术家在对人物造型中传达出对城市喧哗的批判和对安宁和谐生活的憧憬,这些得到了观赏者的共识。具有着深远的艺术价值。

4.3 影响当代国画人物造型审美变化的因素

(1)西方绘画文化对国画人物造型审美的影响。西方绘画文化对国画文化造型审美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绘画观念的改变和人物造型方式两方面的改变。首先,中国国画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思想的,例如儒家的重“道”轻“器”,道家在作画中要求有“无拘无束”“进技于道”、“得养生焉”的逍遥态度,这些都是传统国画所追求的形而上的表现,而西方绘画艺术偏向理性的写实绘画风格是对我国传统的文化的彻底颠覆,但是对缺少精细造型的国画人物的塑造却有着补充的作用。其次,从具体的造型方式来看,西方素描艺术增加了我国国画人物造型的准确性,加强了中国水墨画中的空间透视感,明暗关系的提出生动表现了人物的立体感。另外,西方绘画中的抽象风格与中国国画中的意向造型其实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这种绘画意识也使得当代国画的人物造型朝着多样性发展。

(2)社会主流文化对国画人物造型审美的影响。国画人物创作审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当代大众审美趋向多层次演变,国画人物造型审美的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牵制,当代视角下时尚审美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从事国画人物画创作的画家,肩负着构建和维持一个自信、开放和包容的主流文化的责任。

(3)市场经济对国画人物造型审美的影响。市场经济给国画艺术带给的影响是巨大的。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寻求传统文化的精神成为人们新的审美目标。画展、沙龙、艺术宣传等使得中国画得到了更好的市场发展。这种偏向市场经济的审美导向刺激了人物国画创作新模式的转变。无论怎样,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当代国画人物造型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只要保有国画原有的文化内涵,适当的贴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的人物类型国画定会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

5 国画人物造型的创新思考

国画是我国文化中独具特色文化遗留,是彰显中华民族魅力的宝贵财富,首先,在人物的造型上要坚持以民族文化为本,即对传统国画人物造型特点的继承与回归。其次,为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需要在国画人物造型中融入当代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内涵。最后国画艺术作品作为传递人文信息的途径之一不仅仅是带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同时也需要携带人文关怀,在观赏者的心中造成共鸣,存下一丝温暖。这些都是未来国画人物造型中可以尝试的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 贡布里希.美术发展史[m].陕西美术出版社,1987.

[2] 张启亚.中国画的灵魂——哲理性[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3] 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4] 卢辅圣,徐建融,顾文达.中国画的世纪之门[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5] 张望.水墨象形——张望意象人物写生[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6] 莫世峰.穷神以尽化穷形而尽相——试以线条的形态探讨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方式[j].书画世界,2010(6).

[7] 周燕弟.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与发展的再认识[j].美术观察,2009(1).

作者简介:赵子豪,男,河北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国画。

相关热词搜索:国画变迁审美人物造型历史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九

大家好!进入新时代,青少年们被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个爱美等于“走资”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广受青少年喜爱的流行歌曲《只因为你太美》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寻找美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如p图、化妆、整容等。人们的脸越来越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然而,这真的是美吗?

一直有人吐槽,韩国女明星都长着一模一样的脸。也许是受明星文化的刺激,一些孩子痴迷追求完美的外貌,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带孩子“动刀”,整容日益呈低龄化趋势。诚然一张精致的'脸蛋可以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一些人尤其是孩子通过动刀子的方式追求外貌上的精致也无可厚非。然而,脸蛋的美就是真正的美吗?

国人的审美一直广受诟病,从个人的不懂穿衣搭配到央视及各大媒体拍出来的“土味照片”、“土味视频”。所以一直有教育专家强调要加强审美教育。

“内心的美才是真的美”这类话语我们已听过太多,也许都已厌烦,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的追求脸蛋的精致,恨不得让自己的皮肤做到:苍蝇飞上去打滑,蚊子飞上去劈叉,要白嫩而不油亮,饱满而不肥胖。这就满足了一些人所谓的审美。

审美就是“审脸”吗?我看未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士,如果按这种所谓的审美标准看,一点也不美,但她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面对国外媒体刁难时的有力回击,面对质疑时的自信从容,面对无端指责时的不屑一顾,无不体现了他自内而外的一种气质,虽说这种气质有大国实力的默默相助,但不得否认这种气质,与他数十年勤恳工作,默默为新闻事业奉献不可分割。

由此观之,脸蛋的美和真正的美并无关系。我们要加强审美,并不是“审脸”,更不应为了追求一张漂亮的脸蛋,花钱请医生在脸上“大兴土木”。

什么是真正的美?是脸上的干净、阳光,不是医学技术下的千篇一律;是衣着的端庄、大方、得体,不是一味的追随潮流;是由内而外的“腹有诗书气质华”,而不是时不时在社交平台上发几句酸诗装文艺。

愿大家都能成为会审美而不是“审脸”的人。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50怎么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ziwopingjia/16855732151498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