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自我鉴定 >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7篇)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7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7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一

刘禹锡的《乌衣巷》是一篇咏怀古迹的诗篇,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的《乌衣巷》,欢迎大家阅读。

zhū què qiáo biān yě cǎo huā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wū yī xiàng kǒu xī yáng xié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

jiù shí wáng xiè táng qián yàn

旧 时 王 谢 堂 前 燕 ,

fēi rù xún cháng bǎi xìng jiā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s("content_relate");

【乌衣巷刘禹锡带拼音】相关文章:

刘禹锡《乌衣巷》11-11

秋词刘禹锡带拼音05-10

刘禹锡《乌衣巷》鉴赏11-14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10-17

乌衣巷 刘禹锡赏析11-28

浪淘沙刘禹锡带拼音版07-24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10-30

刘禹锡《乌衣巷》诗词鉴赏11-13

刘禹锡《乌衣巷》诗歌赏析10-18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12-30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二

刘禹锡咏史诗咏成因

刘禹锡能创作出大量咏史诗并在中唐诗坛占有重要地位,除了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外,内因也是决定性因素。

《四溟诗话》有云:“史诗勿轻作,或己事相触,或时政相关,或独出断案。”“独出断案”说明咏史诗创作需要较高的修养,“时政相关”则不仅要求诗人熟悉历史掌故,还要求诗人能够具有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寻找现实与历史之间深层联系的能力。创作咏史诗除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诗歌的优劣。自身素质主要包括学、识、才、情几个方面。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论述刘禹锡咏史诗形成的原因。

所谓“学”即指学问,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斗争中各种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问在咏史诗的创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古代知识分子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通过自己的讽诵达到使社会风俗清淳的目的。而志的产生也来源于长期的勤学钻研,尤其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对志的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刘禹锡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其在《子刘子自传》中说:“世为儒而仕”、“家本儒素,业在艺文”。其父刘绪家教甚严,使他从小就系统地接受了儒家学说。刘禹锡自幼聪敏好学,很有教养,权德舆《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中曾回忆刘禹锡童年时代给他留下的印象是:“始予见其卯,已习《诗》、《书》,佩?、?恭敬详雅,异乎其伦。”另外刘禹锡在《献权舍人书》中说:“众之指目,忝阁下门客,惧无以报称,故厚自淬琢,靡遗分阴。”他争分夺秒地阅读各种书籍。直至晚年,刘禹锡仍然保持着好学不倦的精神,在《罢郡归洛阳闲居》诗中称:“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在《郡斋书怀寄河南白尹兼简分司崔宾客》诗中感叹自己“漫谈图书三十年,年年为郡老天涯。”渊博的知识储备,不仅培养了刘禹锡诗歌创作高尚的审美理想,而且提升了审美要求,提高了审美能力。

刘禹锡还深受中唐时期啖助、赵匡、陆质所倡导的《春秋》学派不拘空名、从宜救乱的经世儒学的影响。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在其内心深处扎根,在诗文中刘禹锡也多次提到“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今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讽谏传统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对诗人也有影响。这使刘禹锡具备了从屈原开始咏史诗的作者便具有的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责任感,促使诗人拿起手中的笔以历史为依据,进行咏史诗的创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咏史诗是诗人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产物,它们反映出来的是诗人关心国计民生的`强烈忧患意识。

所谓“识”指识见,主要是诗人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敏锐而奇异的眼力。在咏史诗创作中诗人有了这种眼力就可以对历史现象做出深层次的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而截取它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另外咏史诗所选取的历史材料必须是真实的,这就要求诗人在选取歌咏对象时首先对历史材料的真伪进行甑别。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真伪很难辨认,而且不同的历史学家在编纂历史典籍时往往会站在自己阶级的立场上,依据自己的道德尺度对历史事实进行篡改,在这个时候诗人的识别能力显得异乎寻常的重要。这方面能力的培养除自幼博览群书打下的坚实基础外,杜佑对刘禹锡有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徐州文宣王新庙碑》云:“禹锡昔年忝岐公门下生,四参公府”。“四参公府”指:(1)贞元十六年夏,杜佑加同平章事兼徐泗濠节度使,刘禹锡入杜佑幕,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2)同年秋杜佑罢徐泗濠节度使,专任淮南节度使,刘禹锡改为扬州掌书记。贞元二十一年,杜佑兼山陵使,以刘禹锡属崇陵使判官。(4)杜佑兼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刘禹锡判度支、盐铁等案。刘禹锡与杜佑关系密切,曾代杜佑撰写大量的表、状,现存二十九篇。杜佑著有历史巨作《通典》一书,在刘禹锡四次为之效力的过程中,得到了他的赏识,有机会看到杜佑的《通典》,并在学术上得到他的指点。对刘禹锡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哲学思想上,刘禹锡批判了天命神学世界观,总结了先秦以来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长期争论。其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从内容、体系、战斗性和科学性方面来看,不仅在唐代是最为突出的,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也以其创造性的理论建树而占有独特的地位。《问大钧赋》、《何卜赋》、《鉴药》、《儆舟》等,富有哲学思想。《天论》在我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文中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著名观点。因此刘禹锡能用唯物的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人事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刘禹锡所具有的这些哲学思想在咏史诗中也经常流露出来。如著名的《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从哲学家的视角指出,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亡,主要依靠的是人事,山川地形的有利因素不足为恃。并以陈后主依仗长江天险而荒淫失国为依据,警醒读者。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三

《浪淘沙》刘禹锡全诗赏析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单调四句,为七言绝句体。五代南唐后主李煜衍小令《浪淘沙》(《浪淘沙令》),北宋柳永创长调慢曲《浪淘沙》(《浪淘沙慢》),均与原词《浪淘沙》不同。此调代表作有刘禹锡《浪淘沙九首》等。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浪淘沙》刘禹锡全诗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本诗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句意思: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2]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2] ⑸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禹锡,字梦得,唐朝彭城人,从小就生长在江南,所以深受江南地域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贞元九年,刘禹锡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此后历官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等职。之后政治革新兴起,刘禹锡深受王叔文的器重,积极参与谋议,并协助王叔文管理财政,成为革新集团的重要成员。政治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改官连州、和州等地刺史,历二十余年。后入朝,其官至太子宾客。

刘禹锡为官一生,清清白白,他关心黎民百姓,要求革新,因此得罪了权贵宠臣。公元824年,刘禹锡被贬谪到大江北边的和州当通判。按当时规定,通判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和州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傲岸不俗,不买他的账,便多方刁难。知县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撰写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辨。”这个举动气坏了知县,又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还是悠然自得,便将其住房再度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在这样的环境里,刘禹锡写下了《陋室铭》。

《陋室铭》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曾创作出大量的诗歌。他的《竹枝词》《杨柳枝词》和《浪淘沙》极富民歌特色,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白居易曾尊其为“诗豪”,并与其交往甚多。说到他们的交往,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公元826年,刘禹锡从和州罢官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归洛阳,两人在扬州相逢共饮。席间白居易赠刘禹锡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刘禹锡写了一首酬答的诗。这首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使用。

在我国古代诗坛上,刘禹锡之所以能享有如此高的'声誉,是与他早年所悟的禅意分不开的。小时候,刘禹锡曾随父亲在嘉兴居住一段时间,经常去吴兴拜访著名禅僧皎然和灵澈。据刘禹锡的《澈上人文集纪》中记载,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颇深。刘禹锡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片言可以明百意”是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坐驰可以役万景”是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精巧自然,另一方面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

关于刘禹锡的诗词,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透过这些诗行,我们看到了刘禹锡刚毅的性格、恢弘的气度、远大的政治抱负以及孤独的一面。

刘禹锡是唐朝年间有名的大文豪,在当时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的诗文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因为常年的贬谪刘禹锡心中有着很多的愁苦,再这样悲痛的心理之下,刘禹锡的作品之中有着不少的哀戚之意,但是刘禹锡悲伤之余,从来不曾绝望,始终有着斗争的欲望。

纵观刘禹锡的诗文生涯,他的很多诗文都揭发了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讽刺权贵,也是因此他一次次受到上层的打压,但是这样的打压并没有让他丧气,反倒是增长了他的文人气质。刘禹锡一生受到过很多的打击,也曾经贫困潦倒过,但是这反倒是养成了刘禹锡乐观向上的心态。刘禹锡的诗词大多都是简单清新,有着不少的哲学色彩,或许这和他哲学上的研究也有着关系。刘禹锡在儒家经典上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于天人的思想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中体现出了明显的唯物主义的倾向,他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比较积极的态度。刘禹锡还用自然研究来辩驳了自古以来佛道两家对于“空无”才是世界本质的理论,认为万物的生长都是有着自己的过程,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刘禹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诗人,在唐朝的文坛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一生仕途坎坷,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屡遭贬谪,在地方上为官,到了年老才得以回京安养,但是这样的生涯也锻造了他不屈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文学哲学的研究之中,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观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s("content_relate");

【《浪淘沙》刘禹锡全诗赏析】相关文章:

浪淘沙 刘禹锡全诗赏析11-27

浪淘沙刘禹锡全诗10-30

刘禹锡的诗浪淘沙09-25

刘禹锡《台城》全诗赏析12-08

刘禹锡诗《浪淘沙》其一赏析之误08-28

刘禹锡 浪淘沙赏析12-01

浪淘沙刘禹锡的赏析10-23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10-25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11-05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四

《平蔡州三首(其二)》刘禹锡唐诗鉴赏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

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

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

“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

重见天宝承平时。”

元和十二年( 817),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此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

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乐府《鸡鸣歌》成句:“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句中“汝南”两字仿佛专为此诗而设,信手拈来,可谓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袭,正好至翌日晨鸡啼鸣而奏功,二巧;雄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备兴句的性质,三巧。细品诗意,其地、其时、其事无一不巧,可谓巧合无垠,深切乐府神理而又全不露痕迹。次句“城头鼓角”四字说到了平蔡州的战事。这次战役是奇袭,叛军猝不及防,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敌我双方没有经过激烈的厮杀,而李愬又极富于指挥才能,城破以后号令严明,私毫无犯,所以连善悲的鼓角声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和平”了。开头两句用常语写奇袭,而务于字外着力,看似平易,实则笔运千钧,而又能举重若轻,不同凡响。淮西藩愬帅叛乱达三十多年之久,唐王朝发动多次征讨,都以损兵折将告终。李愬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平蔡。按照常情,“攻城以战,杀人盈城”,平蔡之战,却几乎是兵不见血,简直是个奇迹。刘禹锡不去正面描写奇袭的艰险,也不去正面描写李愬的智勇,而是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这样写,把神奇包含在平凡之中,不着“奇”字而奇迹愈显,取径婉曲,全在借端托寓。《艺概·诗概》所谓“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此话评比,甚当。

接下来两句用速描手法,表现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说“道旁”而不说“道中”,是暗示读者,“ 道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进。“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往昔的回忆。他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之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 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料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作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仍在篇外。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

此诗写得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之浅近。既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人翁方纲说,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石洲诗话》卷二),一语道出了它的艺术价值。

s("content_relate");

【《平蔡州三首(其二)》刘禹锡唐诗鉴赏】相关文章:

《平蔡州三首(其二)》刘禹锡古诗鉴赏06-05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06-03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刘禹锡唐诗鉴赏06-01

《望洞庭》刘禹锡唐诗鉴赏06-01

《柳枝词》刘禹锡唐诗鉴赏06-01

《台城》刘禹锡唐诗鉴赏05-31

《蔡中郎坟》温庭筠唐诗鉴赏06-22

《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唐诗鉴赏06-03

田家其二柳宗元唐诗鉴赏06-02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五

刘禹锡诗歌的“雄奇”

刘禹锡作为中唐具有独立风格的诗人,形成了一种“雄奇”的诗风。下面具体来看下!

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认为元和而后“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通览明朝的诗歌创作,宗唐是主流的,而盛唐的大诗人在是作为模范来被尊崇,对中唐的众多诗人重视不够。胡震亨是位唐诗辑录大家编辑有《唐音统签》,其中前九签都是唐诗集,他对刘禹锡的评价更加的客观。刘禹锡作为中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是以“风格胜”。胡震亨是位精通唐诗的评论家,他在建议当时的文人有选择地学习中晚唐诗人作品的时候,把刘禹锡放到了“大家才具”的地位,评论他的诗的风格是“雄奇”。在胡震亨看来刘禹锡的“雄奇”是可以“开扩胸襟,赞助笔力”的。所以说,刘禹锡诗歌“雄奇”的风格是着眼于胸怀开拓的方面的,这主要是着眼于接受者对于作者的接受认可来说的,而开拓胸襟的必要手段和方法就是感悟意境。另外,我将“雄奇”视为“豪”的下位风格,主要指的是刘禹锡乐观的性格的诗意的表达,“雄奇”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和他的文集来看,刘禹锡对外表现为人豁达,对内内心也有着无法消解的忧愁。刘禹锡是位失败的政治家,在宪宗永贞元年被贬之后,可以说就开始了他痛苦而无奈的“播迁一生”的仕进之路,“刘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虽说如此,但是刘禹锡在诗中也不是不言愁,不言苦的,例如他作于元和十年的《赴连州途经洛阳,诸公置酒相送,张员外贾以诗见,率尔酬谢之》: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尊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

从诗中我们能够看出,面对朋友的盛情款待刘禹锡是十分欣慰的,尊前暂笑荡涤掉了自己的贬谪之苦,离别了朋友才会步步愁。一首诗中有苦有甜,有贬官的无奈,也有朋友的`真挚的感情。这是刘禹锡第一次被召回长安之后,只是因为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次外放逐任连州刺史途中所作。面对政治和人生上的第二次打击,刘禹锡只在两首诗中提到承召后再贬的经历,另一首是《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相比较于同时贬谪的同僚来说,刘禹锡更能迅速消解贬谪之苦。柳宗元自被贬出京之后,他的诗歌就带上了幽冷怪奇的成分,他的《江雪》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刘禹锡却不同,他从贬所民俗民风中发现了新的诗歌材料。他多年在朗州,连州和夔州,这些地方虽说偏远,但是大自然的物象及其的丰富,民风十分淳朴,对于久居北方的刘禹锡来说,新奇的环境确实对于治疗政治伤痛有很好的作用,也为他另辟蹊径的诗作提供了启发和素材。美丽的自然意象令刘禹锡获得了更开阔豪迈的胸襟。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和白居易同返洛阳时,在扬州相逢,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诗中表达了无尽的无奈和对才子不幸的感慨,白居易夸赞刘禹锡作诗堪称“国手”,但是被命运捉弄也只能无可奈何,被贬的二十三年失去的太多,白居易并未与刘禹锡同时被贬,二人到晚年才相识,从历史来看,白居易的喟叹和评价是合理的。但是刘禹锡却与之截然的不同,他虽说认同这二十三年的时间和世事变迁的事实,颔联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和尾联中的“暂凭杯酒长精神”就说明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和憧憬。面对挫折刘禹锡坦然面,用豁达豪迈的胸襟来溶解内心的愁苦,所以他的诗歌久很明显的表现出内隐愁苦外显豁达的两种性格特点。

刘禹锡作为中唐具有独立风格的诗人,没有受到“元和之风尚怪”文风的影响,而是另辟蹊径形成了一种“雄奇”的诗风。

在《唐诗别裁》中有一首没有诗题的刘禹锡的诗:

清晨等天坛,半路逢隐晦。疾行穿雨过,却应视云背。白云照其上,风雷走于内。恍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龙露髭鬣,神鬼含变态。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山顶自晶明,人间已霭霈。豁然重昏敛,涣若春水溃。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遥光泛物色,余韵吟天籁。洞府撞仙钟,树墟起夕霭。却见山下侣,已知迷世代。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太阳照在云背上,风雷伴随着雨在天际之中,气象壮观,云没有固定形状地在天际游走,如此壮观的雷雨场面,本来是骇人恐怖的,这样一说却多了几分神异和新奇。人站在雨外观雨,是种奇特的经历,其景色也奇特。云遮之处暗淡,云未遮之处明亮,同在一个天宇下却有着这样的差异,这便是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一种奇特的韵味。类似的作品还有《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从选材上来看一个是景物描写,一个是双关抒情,但是二者在自然景观的选材上是相同的。

刘禹锡的两首桃花诗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掌故。唐高祖借助道教立国,刘禹锡对著名道观玄都观里的道士进行嘲讽,难免会为政敌找到可乘之机:“人嘉其才而薄其行。”刘禹锡本该在被贬十年之际就会召回京城任“南省郎”,但是两句“玄都观里桃千树,总是刘郎去后栽”就又被贬为播州刺史。刘禹锡不会不知道个中缘由,但是他蔑视一切的气魄让他选取别人不敢吟咏的玄都观里的桃花和道士,来加以讽刺,而且还是一而再写,历遭被贬都没有销蚀掉刘禹锡内心对客观事物发展正确的判断和自信的力量。刘禹锡的讽刺是正确的,但贬谪并未消磨掉变革信心还是难得的,尤其是经历二十多年的时间更是奇伟不凡。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诗歌的“雄奇”】相关文章:

刘禹锡诗歌的雄奇11-25

简析刘禹锡诗歌的“雄奇”06-17

刘禹锡诗歌研究05-15

刘禹锡诗歌中的“长安”06-19

刘禹锡诗歌的价值追求05-12

刘禹锡《乌衣巷》诗歌赏析11-23

浅析刘禹锡诗歌的价值追求06-28

道教对刘禹锡诗歌的影响11-25

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11-25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六

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

导语: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在唐诗中非常的有特色,有着很高的鉴赏价值。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竹枝词》,欢迎阅读!

刘禹锡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斓。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这里选二首赏析。先看第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 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的第二首。

第二首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

首句“楚水巴山江雨多”看似平易概括的摹写却流露出诗人因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案多年贬谪远任的愁苦。楚地巴山远离长安,虽然暂时避开政治漩涡,但对于心怀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却是心仍有不甘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也许正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不能不使人愁苦,伤心失意下也属正常。压在心头的大石无法移开,难以消除的寂寞和烦闷更无法排遣。江雨又来,淅沥不歇,更添伤情。

“巴人能唱本乡歌。”于此伤情怀思之下巴人乡歌又传入耳。“歌者那知听者愁,一声一叹总牵情。”巴人歌唱本属常有之事,诗人却将其平常事入诗中,可见诗人自己心绪却是常常不平静的。自然不是只因耳听巴人歌声才起的不平静,人总是会因某事而及他情。这是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了。本来由江雨多引起的伤情再又由巴人的歌唱更是雪上加霜了。

闻歌思归,自然引出下两句:“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长安,不算是自己的归处,多次的贬谪打击,他怕是早已对政治不怀希望了,长安那里只是自己的伤心地而已。至于诗人想归何处,可以从诗句中推测。《纥那》当是诗人家乡的乡歌。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曲的和声边舞边歌的乡人想必是欢迎自己归来的一朝离乡,飘零天涯。也只有那里才不排拒自己。因有这样的想法,窗外的绿水微波渐渐幻成故乡人身上迎风而舞迎己归来的绿色绮罗,耳边听闻的《纥那》节拍又显得那样的清晰明了。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寄情山水的诗文】相关文章:

刘禹锡诗文中的哲学思想05-31

关于刘禹锡的古诗文默写题集11-12

刘禹锡的名言09-25

刘禹锡的名句11-12

刘禹锡的任性06-16

刘禹锡的诗作 为什么刘禹锡被称为“诗豪”11-28

刘禹锡《乌衣巷》11-11

刘禹锡诗论06-15

刘禹锡:蜗居06-14

解读刘禹锡11-17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七

刘禹锡的浪淘沙的原文及翻译

浪淘沙》本为六朝民歌题目,唐代成为教坊乐曲。刘禹锡据此创作《浪淘沙》组诗,单篇为七言绝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浪淘沙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从遥远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家里做客吧。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世事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厌恶和对美好生活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田园牧歌生活憧憬。这种浪漫理想,以豪迈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美。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的浪淘沙的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及赏析01-23

刘禹锡《浪淘沙》的翻译10-24

浪淘沙刘禹锡原文10-30

浪淘沙刘禹锡翻译10-31

刘禹锡浪淘沙翻译11-07

刘禹锡浪淘沙原文赏析10-25

浪淘沙唐刘禹锡翻译11-07

浪淘沙刘禹锡古诗翻译12-05

浪淘沙刘禹锡全文翻译11-02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翻译及赏析12-26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刘禹锡陋室铭原文(推荐)(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ziwojianding/1685512582147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