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自我鉴定 > 书是我的最爱作文600字优质

书是我的最爱作文600字优质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书是我的最爱作文600字优质

微信扫码分享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论起我这份对书的无限挚爱,必须追溯到五十多年前。那时我还是黄口小儿,因为家在偏僻的山区农村,家里穷得丁当响,父母又不识字,寻遍犄角旮旯,家里也找不到一本藏书。上了小学、开始识字以后,我一下子喜欢上了所有印满图画文字的书,除了每天翻阅朗读的课本之外,对一切课外书都追逐不已。无奈,村里的乡亲们同样贫穷,各家各户除了置备锄、镰、镐、耙之类的农具外,很少有人或有多余的钱去买什么书。那时想要看点什么课本之外的书或字纸,是近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美好想像,难以真得实捞。我印象中最早看到的课外读物是一本小字典。那是已经出嫁本村的二姐家的,也不知买了多少年了,封面很破旧,字都是繁体的,拼音也是老式的。那时,念过一些书的二姐、大哥(令人痛心的是她和他都因病早早去世了),经常教我如何查字典,如何读音识字(因此我从那时起就能对比、辨识大部分繁体字和简化字)。学会之后,每当闲时,我都抱着它一页页地翻看,认识不少生字,还认识了不少词和成语。尽管字典没有故事情节,我却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不忍释手。再后来,看到的是报纸。报纸可比字典好看多了,有图片,有故事,有新闻,丰富多彩的。当时,我二哥在村里民兵连当文书。他有时会带回来一些旧报纸,用它糊家里的墙和顶棚。印象最深的是大部分是《解放军报》,上面登的都是部队的事。我每天放学回家,就把这些报纸一张一张地翻看,从报头看到报尾。有时,一些报纸还没来得及看就被糊在墙上了,我就站在炕上看或是躺在炕上仰脸看,只要有的看心里就感到很满足。报纸向我打开了一个大窗口,让我了解了不少山外面的事,长了很多闻所未闻的见识。我后来走上从军之路,大概与早早地就读过《解放军报》很有关系。至今没忘的就是从报纸上知道了有个解放军叫雷锋,老为别人做好事。还知道了刘英俊、王杰,都是英雄人物,让我仰慕不已。我还用铅笔照着报纸上的照片画过一张雷锋像,虽然不太像,也很是自我欣赏了好几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又一本梦寐以求的心爱之物--书。上小学时,我有个同班同学名叫段荣立,有一天,他在书包里带了一本小说《烈火金钢》,厚厚的一本,他还说这本书特别好看,八路军战士肖飞、史更新杀鬼子特勇敢,都是大英雄,说得我兴奋不已。于是,便用兜里的几块熟红薯干讨好他,很顺利地就把这本书借了过来。那天一放学回家,我扔下书包就捧起了小说,看得连饭都不想吃了。天天起早贪晚地抢读,没两天就看完了。从此,我几乎天天跟屁虫一样地找到他家去玩耍。玩者不在耍也,在乎尔家书也。他的两个哥哥有文化,家里存着不少我听都没听说过的小说、小人书,简直是个小图书馆。我俩关系很好,他的家人也很善良大方,非常欢迎我。更为开心的是,他们没讲过二话,每次借一本换一本,陆陆续续地把家藏之书让我看了个遍。像什么《迎春花》、《苦菜花》、《铁道游击队》、《红旗谱》、《草原烽火》、《暴风骤雨》、《儿女英雄传》等等,都是拜他们所赐而得以读之。由此,我这个小屁孩在山村陋室之中,借助书籍这种媒介物,看到了山外的世界,看到了远去的年代,看到了祖国历史、革命战争、历史名人、英雄豪杰以及许许多多的东西,心里不断得到充实,也产生了不少对别样人生的诸多想像和憧憬。读书使我如醍醐灌顶,它打开了我的天眼,拉开了我的觉悟之门。读书使我如痴如醉,沉醉不醒,因之培养了我至今仍然持之以恒的爱书如命、手不释卷的生活习惯。感谢上天的垂怜,让我在本该疯跑疯玩的孩童时代,早早地接触了既是人类文明的最好结晶体和媒介物、又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和老师--书,像后来流行歌曲唱的“狼爱上羊”“老鼠爱大米”一样的爱上了书。由此,我的眼里只有书,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书,只要有书读,就觉得这一天没白过,就觉得有无数希望在明天。兴趣之流一旦奔涌便一发不可遏止。为了多借书(因为家贫难以买书)多看书,我变成了一个街串子,常常丢下爱玩的儿童游戏,丢下许多家里该帮大人做的活计,有空就东家走走,西家串串,进门后不问吃不问穿,不是眼睛四处瞭望,就是直接打问“您家有书吗?”目的只有一个,借书!一旦打听到谁家有书,不管是什么书,我都会不惜磨破鞋底、磨破嘴皮地伸手去借,哪怕是碰一鼻子灰、吃闭门羹甚至遭人白眼也难以使我收住急步向前的脚和掌心向上的手!

 我记得有一天,闲来无事,信步去一个从庄亲关系(农村人不管有没有亲属关系,互相之间都有亲戚般的称呼,所以一个庄上居住的乡亲都是亲戚,也就是“庄亲”)叫二哥的段姓人家串门。进门后,见到他家里柜上有一口大木箱子,二哥正往里放书。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头儿,抢步上前,按住了他关箱子的手。二哥回头一看是我,笑了:书迷来了!二哥善解人意地敞开了箱子。我伸头一看:乖乖!简直是宝库!里面藏着二十几本当时的禁书。二哥说从没有向外人打开过。偏偏他看我像个读书人,在这个神不知鬼不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晚上,向我这个孩子公开了箱子里的秘密。眼馋不如饱览,我岂能放过近在嘴边的这些泛着墨香的美食呢!于是,我开口了:二哥,你的书真是馋死我了!快借给我看看吧!我向毛主席保证,一不会弄丟,二不会弄坏,三不会当“王连举”(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出卖同志的叛徒),绝不会把你的秘密告诉别人!二哥知道我是老实孩子,也喜欢像他一样爱读书的人。你不用保证,好好看去吧!慷慨的二哥,义气的二哥!从此,我成了他家的常客,《岳飞传》《七侠五义》、《封神演义》、《杨家将》、《包公案》……一本本经典版的好书,次序飞出那个书箱,被我一一循环借阅,变成了我人生知识仓库中的宝贵珍藏。那段时间真是一段甜蜜饱餐的美好时光啊!每日如饥似渴,狼吞虎咽,抓紧时间抢读,用废寝忘食一词形容真是恰如其分。我常态化的昼伏夜出,蹑手蹑脚,悄悄地进庄,打枪的不要,偷借偷看禁书的事竟然瞒得神不知鬼不觉。后来,我常常自我调侃长大后没有选对行当,虽然当过兵,却没当上侦察兵,白白浪费了我在借书过程中练就的捕捉信息、搜寻目标、隐秘接头、提防盯梢、防奸保密、巧抓“俘虏”等特别技能!在我借书读书的早年时,要特别提到一位老人。我们村有一位老人叫王连荣,住在村子南头的瓦窑(此处有村里已有百年历史的砖瓦窑,故称此地为瓦窑),我管他叫大叔(我们老家管“叔”叫shou)。大叔过去上过私塾,有些文化墨水,常常与人谈古论今,肚子里有不少老故事。他那时岁数不小了,常年给生产队放羊,身上总要背着一个破书包,里面还带点书什么的,看书时老花镜一戴,很有点老秀才的味道。他保存着一套古版的线装书《济公传》,用几层布包着放在房梁上,包括家人谁都不让动。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这个信息。又知道他十分珍爱此书,估计借不出来,就老去陪着他放羊,还老是央求他讲故事(我老家叫讲guji)。他刚开始时讲什么武松打虎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啦,孙二娘开店啦,慢慢地,就给我讲起了《济公传》。我自然求之不得,天天追着他讲,慢慢地我被故事吸引了,这段听完惦记下一段,他老人家很高兴身边有个热心小听众,还能帮他赶羊,也被我不嫌他“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感动了。终于有一天,他说“济公的guji 太长了,我也记不全,干脆我把书借给你自个儿看吧!”从那天开始,这位我尊敬的直至今天仍牢牢记住姓名的老人,便把自己的心爱之书《济公传》慷慨地借给我这个孩子,而在此前,他从未将此书示人过。老人很是珍爱这套书籍,每次都是晚上叫我过去,一次只借一本,还一本再给另一本,每次总要嘱咐半天:千万别丢了哇!千万别弄坏呀!千万别借人啊!千万别让人看见啊!为了以防万一,老人把每本都包上封皮,写上一些有革命意义的书名,搞得像地下党传递情报似的。这本书纸软软的,黄黄的,右翻页,竖排版,文中没标点符号,繁体字(好在我之前看过繁体字字典),看起来十分费劲。可是故事的曲折性和连贯性,使我欲罢不能,坚持硬着头皮读下去,渐渐适应了新的阅读方式,并学会了自我断句,还强迫自己多认识了不少繁体字。济公的故事十分有趣,读着读着,我不时地被故事逗得笑个不止。如今,时间已过去 50 多年了,济公的许多经典故事我至今记忆扰新。后来有了电视剧《济公传》,里边济公的扮相与我当时读书的想像很吻合。书中有许多精彩句子我一直念念不忘。比如形容危险:恰似万丈高楼失脚,扬子江断缆崩舟;形容逃跑:急急如若丧家之犬,忙忙好似漏网之鱼。我永远感谢王大叔让我早早读了一部那么有趣的书!长大之后,我开始一步步地走出村子,步入了山外的无边世界。在我当兵离开村子之后,王大叔去世了。听说,这位老人临去世之前,一再对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要把《济公传》和我一块埋了!真不知道他老人家何以对这套书如此珍重!是否,他一直把济公当做自己的偶像啦?还真是说不准!我的父母双双文盲,一对睁眼瞎,没有什么文化见识,但他们却深知不识字、没文化的苦处难处,尽管家里条件很差,却特别支持我多看书、多学习。虽然村里早就通了电,我家却一直点煤油灯,手里钱紧,每次买灯油都是半斤半斤地买,为了省灯油,妈妈晚上都不舍得点灯做针线活,一家人聊天也是摸黑说话。但是,只要我想看书,妈妈就一下子大方起来,给我点着一盏小油灯,放一个小的灯捻儿,灯的亮度只够我一个人看书用。穷人的孩子懂事早。我不愿意浪费灯油,经常在月亮地里(有时还到邻居家看书)看书,实在看着费劲了,再回屋点一会儿灯。就这样,在肚皮瘪瘪的饥寒年代,在社会持续动荡不安的年代,我硬是在一个长城脚下的偏僻的小山村,在自家的土炕上,在长满庄稼的地边上,静静地看了不少书,浏览了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不少古籍。这实在是我的极大幸运,应该感谢天、感谢地、感谢乡亲、感谢父母的恩赐!

随着读书的增多,我曾经觉得自己已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度不知天高地厚,萌生了自己动笔也写点什么的念头。上世纪70 年代初,我上了初中。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姓蔡,据说是从北京的一个大学毕业的,学识很高。当时的语文课,就是学毛主席著作,学习鲁迅的文章,学习报纸上的社论、批判文章什么的。蔡老师不仅教我们读课文,还经常讲各种文章体裁的写作常识,介绍一些课堂之外的学习范文。每次上作文课,他都即席出题目,或是让我们课上自由发挥,或是让我们按指定文体课下练习。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练习写一篇短小说。我想来想去,提笔就写了一篇“征途”。大意是:有一个青年参军入伍,他的爸爸去送他,半路上从怀里掏出一把刀来,说这是过去打鬼子用过的,让儿子带到部队上去,用它去杀“帝修反”!多么可笑的创意!多么荒唐的情节!可我写得极为认真,而且自认为很有意义,洋洋洒洒上千字。蔡老师肯定也觉得这个主题很幼稚,但他没有笑话我,反而鼓励我大胆地思想下去,大胆地写下去。天长日久,必有收获!

由此,我也真的爱上了写作,写过小评论,写过大批判稿,写过诗歌,写过小故事、小说,也写过新闻稿,尽管大部分都只发表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发表在墙上的大批判专栏上,有的还一直躺在作文本上,但我仍写兴十足,坚持挥笔不止。而且,慢慢地还在学校有了一点“小名气”,至今老同学聚会时,还时常有人提起我的那段历史。儿时的寻书、借书、读书的经历,既使我一个如井底之蛙的农村孩子走进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找到了一个个前进的路标,也使我对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买书、读书、藏书己经成了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成了我此生最大的喜好。回首过去,不管是在农村劳动,还是在部队从军,以至后在转业到地方,直到目前,我都忘不了书,离不开书。我过去的办公室,我的家里,随处见书,每有闲暇必是一书在手,以读休闲。书成就了我的过去,映照着我的今天,它还将丰富着我的明天。赖有读书做基础,加上敢于照猫画虎、有样学样,自己从上中学起慢慢摸索从读到写、边读边写的过渡,逐渐琢磨出一点写作的门道。当兵前依此小特长走出村子,当兵后依此走出连队,先搞新闻报道,后在几级机关写官样文章,从 1997 年开始,我开始由写报道、写材料等零星书写尝试写书,先是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10多万字的个人散文集《为了春天》,后又与战友合出了几本书,总算过去读的书没有全拌大米饭吃了,总算没有白当一回读书人。

2003年底,我自愿转业地方、转入新的“战场”后,边做好军转民的角色转换,边适应电影行业新的工作,边学习相关专业新的知识,边进行新的思考新的写作,除在报刊发表多篇电影评论、时事评论等稿件外,还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70多万字的散文集《喧嚣中沉思》,也算是自己转业文学艺术界后,自我要求入“文联要从文、学文、懂文、敬文”并践而行之所交上的一份答卷吧!时光无情,转眼几十年从脸上流过。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成长历程,我必须要感谢充实了我的生活、教给我知识、指引我前进、帮助我成家立业的珍贵之物--书!幸亏我早早地陷入与书的“早恋”,从无移情别恋,从无始亲终弃,始终与书亲密相伴,以借书为乐,以买书为乐,以藏书为乐,以读书为乐,以用书为乐,才使得自己因书而不寂寞,因书而不空虚,因书而不迷茫,一步步踏实前行,一步步长大成人!可爱的书啊,你是我此生的最爱,这种爱会与我的生命同在,至死方休!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书是我的最爱作文600字优质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ziwojianding/1684612050111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