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春晚观后感范文精选集

春晚观后感范文精选集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春晚观后感范文精选集

微信扫码分享

【#心得体会# 导语】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观后感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以下是金笔头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春晚观后感范文精选集,供您品读。

【篇一】春晚观后感范文精选集


  提起最早的春晚,大家一般都会想到1983年春晚。其实,广义上的春节联欢晚会可以追溯到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春节大联欢》,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转播了演出的盛况。这部纪录片几乎汇聚了那个时代我国文化艺术界的全部精英:张骏祥出任总执导,谢晋等担任导演,京剧大师梅兰芳、相声大师侯宝林、表演艺术家赵丹、人民艺术家老舍、巴金、越剧大师徐玉兰、王文娟、评剧大师新凤霞等很多艺术大师悉数出演。*结束后,1979年央视在除夕推出了具有春晚性质的“迎新春文艺晚会”,并从1983年首届现场直播形式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形成了稳定的模式,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30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发展成为现代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晚自创办之日起,始终都没有停下艺术探索的步伐,一直在寻找更为贴近中华儿女的情感和经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探索也饱含着一代代艺术家的心血,但并非每一次探索都能取得成功。80年代是春晚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为了拓展春晚的艺术表现空间,尽可能多地增加现场观众,1985年春晚将晚会现场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原因,那xx届春晚收效不佳,社会批评声音众多。春晚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拥有的无与伦比的热度,在总结成功经验并吸取了相关的教训之后,自1986年起,春晚开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框架和模式,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节目形式都是从那个时候沿袭而来。为了进一步加大与广大观众的深入互动,央视从1990年开始举办“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这也成为联系春晚与广大观众之间的有力纽带。春晚在这个最初阶段基本上完成了艺术形式、体例的摸索并初步成型。

  90年代和新世纪初,是春晚发展历程中的第二个阶段。为了尽可能地扩大春晚的影响范围,增强演出效果,商业演出模式的成熟经验被应用到春晚的各个环节中,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春晚干脆直接采用了商业演出的圆形舞台。1996年和2002年,春晚还尝试了分会场的形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90年代以来的发展、成熟、壮大的过程中,春晚出现了相对专业化、商业化、小圈子化的趋势,它的艺术趣味逐渐与大多数观众拉开了距离,因此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这也是在春晚发展历程的第三个阶段,2005年开始要“‘开门’办春晚”的原因所在,“开门”就是要进一步打破春晚的种种“壁垒”,现在被广为称道的“千手观音”、“旭日阳刚”、“直通春晚”等,都是春晚在第三阶段自我调整的产物。因为这样一台晚会,不仅仅要奉献给现场的几百名观众,更关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炎黄子孙的春节情结。

  现代春节凝聚着中国人民追求团圆和幸福的美好愿望,传承着中华儿女的家庭、社会伦理观念,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中国人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的重要载体,对于全球华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春晚这一现代民俗,也就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每一次调整也都追寻着现代中国人的情感经验和精神诉求。今年的“拆门”办春晚也正是源自这一文化脉络,同时,这也是当今从新闻领域延伸开来的“改文风”的内在要求,这一道几乎所有华夏子孙的精神年夜饭,也因此始终散发着别样的魅力。

【篇二】春晚观后感范文精选集


  眼瞅着就要进腊月了,有关春晚的话题逐渐开始升温。曾几何时,“xx春晚停办”的小道消息甚为吸引眼球,但20xx年春晚总导演的人选确定,让“停办”传言的自行消散。“三个不用”原则的发布、各类节目的准备与审查,举办数场座谈会邀请社会建言献策、就网络流行语是否适合春晚舞台征集意见建议,场上的紧锣密鼓与场下的密切互动,让本就时间略紧的羊年春晚准备工作更加充实。

  始于1983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如今已过而立之年。在逐渐演化为文化风俗集萃和社会文化盛事的同时,近年也遇到一个不小的尴尬,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吐槽”。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吐槽春晚”似乎已然成为春晚这档承载家国情怀和文化记忆的年度文化盛事的衍生产品,隐然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春晚”。“众口难调”或是原因,但却不该是推脱的借口。风风雨雨走过30多年的央视春晚,不论是所身处的社会文化大环境,还是所面对的观众群体,都已然不同于30年前。当年贫瘠落后的民众文化生活土壤如今已然枝繁叶茂绚丽多彩,当年春晚“独霸”观众文化消费的盛景自然也一去不复返,而且时代前行和社会变迁在民众心中打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随着新的发展而逐渐转移。好汉不提当年勇,春晚自然不能仍旧沉湎在之前的“空前盛况”里,更该从宽广深邃的时代土壤中汲取养分,面对具有多元文化取向和多层文化需求的受众人群。

  对于春晚而言,无论是“全民狂欢”的盛景,还是“全民吐槽”的尴尬,都只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在表面的浮华喧嚣之下,应该有着更为厚重的积淀,那就是民众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基础上的文化需求,以及这种需求背后更加醇厚的文化情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在某种层面上的映射,春晚不仅仅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它同时承载着精神文化需求和记录时代变迁的“使命”。作为一种“年度文化事件”,它不仅对包括春晚在内的文化本身,更是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它甚至已成为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在除夕夜团圆饭的餐桌上,喜欢节目你可以瞅两眼、不喜欢时可以移开目光,但如果春晚缺席除夕夜,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空落落的惆怅感。

  当然,“笑”是春晚给民众的最直观的欢愉,也是民众对春晚最直接的要求:好看。如何让民众“笑”,并且让民众“笑”得有内涵、上档次,在民众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因而民众文化娱乐需求不断升级的现实条件下,确实是春晚应当耗费功夫的难题。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对生活百态的刻画,这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需求,什么时候都不该空缺。“让春晚换一种笑法”,对简单复读网络流行语的警惕,对晚会植入广告的谨慎,甚至基于新技术而采取的“掌声记录仪”,以及观众代表问卷和测评座谈会的互动方式,也能窥见创作者的努力。“创新是央视春晚永远的心事、永远的痛”,也是越来越“挑剔”的观众考验春晚成色的试金石,更是“春晚”积淀文化情怀的厚重根基。

【篇三】春晚观后感范文精选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近年来,xx乡村春晚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标识,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吹遍原野。一年的忙忙碌碌接近尾声,全市各地村晚“你方唱罢我登场”粉墨上演。如今,乡村春晚已成为农村迎春的“新年俗”,成为过年过节的序章。在很多人心中,村晚开场就意味着春节的正式开始。

  “看热闹”也“凑热闹”。不满足于电视机前隔着屏幕叫好,更多的群众跃跃欲试于触手可及的家门口“村晚”。缙云县五云街道官店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有“做戏”的年俗,村民们“卸妆能种地,上台能演戏”,村里娃娃乐队多次登上央视,屡获金奖,成为一张亮丽的金名片。新建镇丹址村专门建设村级婺剧博物馆,婺剧的历史文化、道具、戏装、乐器被一一挂到墙上,列在柜里,村里的婺剧团有260多人。每逢春节,这些“玩意儿”便被搬上舞台,演绎出美轮美奂的传统戏曲大餐。平日里囿于办公桌的白领,围在灶台的主妇、埋头书本的学生在此刻抛却日常角色,有了一个新身份——演员。锅碗瓢盆就是道具,文化礼堂就是舞台,锣鼓声声中展现不一样的自己。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人们一边在朋友圈中抒发自身的情感,一边津津乐道评论着别人的故事。乡村春晚,让人们得以用行动描绘可看可听可感的“可乐”生活。这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凑热闹”带火“乡村游”。春节既是走亲访友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休闲度假的假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看大戏、舞龙灯、迎台阁、吃烧饼的“标配”春节生活,另一方面,酒足饭饱后携亲带友探寻“那山那水”成为春节新时尚。每年春节黄金周,缙云仙都风景区总会迎来游客潮,来自上海、江苏等地游客络绎不绝。随着仙都成功创成国家5A旅游景区,“山水型景区”文旅融合特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结合景区春晚,景区还特别推出“春节文化套餐”,每天上演“八仙送如意”“魁星点状元”“财神送元宝”等影视真人秀,一个个人物仿佛从戏本子中走来,生龙活虎,再配上景区祈福表演《轩辕赞》,吸引着一大批游客围观。用当地村民介绍,春节“车流水流就像水一样涌来”。坐而论“吃”不如起而行之,人们在身居山水的同时还身体力行参与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撸起袖子贴春联、蒸馒头、做豆腐、唱山歌……蒸笼里升起的腾腾热气弥漫出浓郁的幸福感,舌尖味蕾尽情释放。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新年俗”盛满“旧乡愁”。乡村春晚裹挟着旧乡愁与新文化相交汇,成为联结城市与乡村的文化纽带,是慰藉乡愁的新载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村晚作为村民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吹响了在外乡贤归雁回巢、反哺桑梓的“集结号”。大源镇成立乡贤联谊会众筹办村晚,唱响“红色赞歌”;新建镇乡贤捐资出力,排演了大型情景剧《耕读新建》;东渡镇乡贤让村晚遍地开花……村晚,让心与心互动,情与情对流,产生的同频共振效应为乡愁铸魂、赋能、立根。村晚也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文化通道。在壶镇镇湖川村,村民们正紧锣密鼓的筹备着大年廿六的村晚。据村晚负责人吕文央介绍,今年的节目除了演婺剧、唱红歌、跳禅舞等“保留节目”外还穿插了爵士舞、架子鼓、汉服秀等时髦元素,原本“土味”村晚也变得“高大上”起来,特别是从城市返乡的年轻人满怀期待,直呼“超燃”“很in!”显然,这样一种城乡融合、新老交替的文化形式凝聚的是村民的价值认同,一年又一年地储藏着游子的归属感。这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村晚年年都在变化,始终不变的是那份习惯和坚守,那是家乡和亲情的力量。行到今日,乡村春晚演什么,如何演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平日里我们散落大江南北,却在此时欢聚一堂;重要的是和熟悉的面孔闲话家长里短,和儿时伙伴重温年少时光;重要的是在锣鼓喧天中品味团聚的温暖,于人山人海中安放珍藏的乡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春晚观后感范文精选集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