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工作心得 >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一

近日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看弘一大师的注释时,感觉很有哲理。现在把一些只言片语及个人感受罗列如下,以飨同行。

唯物论者,偏于物质;唯心论者,重于精神。佛学虽非心物二元论者,但认为心之与物,实为构造人体的主要因素。如人体的四肢百骸,是地的坚性;唾涕血泪,大小便等,是水之湿性;人体之温度,是火的暖性;行动进止,俯仰屈身种种动作,是风的动性。人体中地水火风等物质的成份,就是五蕴中的色蕴;其他有关知情意等的精神作用,就是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四蕴。

由此五蕴积聚而成的人生,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只是幻有,假有,非真有,所以说:“有而非有”。此有而非有的生命,不止是无常的、而且是苦的,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等苦。

在人之四周,有谁能逃出痛苦的魔爪呢?不要说科学家无法征服外在的一切风灾、水灾、火灾,及海啸、地震、瘟疫、疾疠等自然界的灾害,致使吾人无法摆脱这些威胁!就是人生内在的心理与生理,又有谁能幸免生老病死种种苦恼呢?

生苦:佛经说:人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狱;出胎后,与外界空气接触,痛如刀割;所以人生,在呱呱堕地的前后,己经饱尝痛苦的滋味了。

老苦:人有了生命,很自然的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当人生壮年的时候,往往雄心万丈,壮志凌云,谁知世途险诈、命运坎坷,半生遭遇,百般磨折。所谓:‘人间历尽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或因愤世嫉俗,苦恼悲伤,壮志未酬身先丧,固然属于不幸;假使侥幸,能长命百岁,满以为福,谁知:‘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迁流,岁月不永,转瞬青春消逝,渐渐鸡皮鹤发,步行龙钟,老之既至,则风烛残年,人命无几。你会不会‘悲吾生之须臾,感吾生之行休’呢?假如子孙不孝,老而无依,心中苦楚,又能向谁申诉?

病苦: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精神饱受环境种种无情的打击,肢体复受寒暑风雨的侵袭。贫者因为饥渴而疲于奔命,富者又为五欲尘劳消耗精力。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焉得不病之理?‘英雄最怕病来磨’。病倒了,辗转呻吟,当你察觉‘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时,己经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贫病交逼,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病苦煎熬的凄惨,真的是有口难言。

死苦:古人说:‘寄孚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则,人生于世,不过匆匆数十寒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谓:‘风火散时无老少,深山磨尽几英雄’。一旦死神降临,纵然是有金钱、有势力、有地位,又有甚么用呢?‘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最后,不是仍然要向死神屈服吗?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虽然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谁能幸免?

爱别离苦:人生恍如‘海萍云鸟,聚散无端。’为了事业,学业,或逼于环境,至亲至爱的人,都要分开。但人非草木,谁属无情?对于自己所爱的,一旦生离或死别,犹如‘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你伤心不伤心呢?古人说:‘人生最苦是甚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求不得苦:贪求享乐,力争上游,原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可是,人总是不知足,往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但人之所欲无穷,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限。故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你对于金钱、地位、声望、以及生活上种种贪求,不得满足时,又是何等的失望与悲哀?

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相处,每因个性不同,见解不同,嗜好不同,或因利害冲突,难免发生磨擦,甚至互相敌对,而又偏要同事共处,朝夕相见,所谓:‘冤家路窄’,心中多么难受?至于家庭中子女的不孝,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的争吵,…又何尝不令人感受难言之苦呢?

五阴炽盛苦:人生的苦恼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令人苦恼不安的`,就是人的五蕴色身。所以佛说:‘身为苦本,形为罪薮。’中国哲学家老子亦说:‘大患莫苦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可惜世人没有般若智慧,竟然执著五蕴诸法组合的色身为自我。既然有了自我的观念,自我的执著,便自他对立,分疆划界,物我角逐;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为了自我的生存而搏斗,更为了谋求自我的发展,以及满足自我的私欲,而互相竞争,互相排斥,甚至互相陷害,互相杀戳。遂使人生如战场,人的一切厄运,亦随之俱来,人生的苦恼,也就无穷无尽,故说:‘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运用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见五蕴皆空,同时发现五蕴假我的背后,还有一个永恒的真我存在。因为五蕴之相虽假,但五蕴之性却是真的;这个真实不虚的诸法实性,才是永恒真我的所在。如果我们能够向善的方面发展,就可以开拓真理的生命,终必证得此永恒的法身真我,回复人生本觉明净,纯善无恶的真心。因此,教人实行克制自己,扩展私我,成为大我;使自己浑然与物同体,万物莫不在自己的怀抱中,而自己亦溶化于万物的怀抱裹,自他一体,物我交融;不再为满足个人的私欲,而薄人厚我,反而体会我与众生,是息息相关,苦乐与共。

人能克制自己,化私欲为大公,把小我扩展为宇宙之大我,就可征服自己,改造自己,不再为一己之利以坏全体,以危大局;更不会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如是贪心既灭,嗔痴不起,自然取消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人能浑然与物同体,就不再患己身之危害,而忧众生之苦恼。每视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把他人之厄难当做自己之厄难,事事重大我而轻小我,在在先公后私,舍己济人。前者是自我的救济,属于自利;后者是推己及人,属于利他。一则去恶,一则从善;一则自利,一则利他,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成就佛道,证得永恒不朽的真理生命——法身真我。这就是:‘空而不空’。

若然人只知去恶而不从善,那是消极的;只知自利而不利他,那是自私的。仅有无我的思想,而无救世的悲愿,就会堕于悲观而厌世;仅有大悲救世的悲愿,而缺乏无我之精神,悲愿就无法完成;那是绝对不可能建立理想的人生,找回永恒的真我。

观世音菩萨,教人修学般若法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通达缘起性空的原理,洞悉五蕴假我,是缘生无性,有而非有。不再颠倒执著,此‘身为苦本,形为罪薮。’的五蕴假我,而贪、而嗔、而痴、而去作一切不合理的恶业;反而扩展小我而为大我,积极展开济世益群的利他工作,拔一切众生之苦,与一切众生之乐。然则,何止“苦因既断,苦果不生”,能“度一切苦厄”;还可以积功聚德,断烦恼,了生死,到达涅槃真理的彼岸,究竟离苦得乐!

由是可知,五蕴皆空的内涵,不止是消极的有而非有,否认一切,厌弃世间;而且是积极的空而不空,建立一切,利益世间。可以说:是由消极跨进积极,由悲观走向乐观,由愚昧转为智慧,由罪恶转为良善;甚至由迷转悟,由凡转圣。不但可以度脱人世间的一切苦厄,还可以度脱出世间三乘圣众的一切苦厄;不但可以彻底取消无明烦恼的黑幕,还可以竖起真理智慧的旗帜,横度二种生死的苦海,到达真理的彼岸,回归真心的首都,彻底反妄归真,究竟觉悟成佛;因此,本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s("content_relate");

【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感】相关文章: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0-20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13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5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论09-04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著)

在佛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目前流传的佛经因为是夹杂了梵音字的古汉语文章,普通人读起来很艰涩,让很多人对佛经望而却步,障碍了佛学的'普及和传播。

自今日始,讲三日,先说此次讲经之方法。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今讲三日,岂能尽。仅说简略大意,及用通俗的浅显讲法。(无深文奥义,不释名相,一解大科。)

效果

一、令粗解法者及未学法者,皆稍得利益。

二、又对常人(已信佛法)仅谓心经为空者,加以纠正。

三、又对常人(未信佛法)谓佛法为消极者,加以辨正。

(先经题,后经文。)

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前七字为别题,后一字为总题。

般若—梵语也,译为智慧。

┌常人之小智小慧┐

├学者之俗智俗慧┼非

├二乘之空智空慧┘

└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之大智大慧。

┌小智慧 小聪明┬亦云有智慧,与佛法相远。

小巧─┘

├俗智慧 研学问,上等人甚好,亦云有智慧,但与佛法无涉。

└空智慧 小乘人。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就一事之圆满成功言)

若以渡河为喻

动身处……此岸

欲到处……彼岸

以舟渡河竟……到彼岸

约法言之

│此岸………轮回生死 须依般若舟,乃能渡到彼岸。

↓彼岸………圆满佛果 而离苦得乐。

心,有数释。一释心乃比喻之辞,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之心。

(心为一身之必要,此经为般若之精要。)

┌大般若经云:余经犹如枝叶,般若犹如树根。

引证├又云:不学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有是处。

└又云: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

案般若部,于佛法中甚为重要。佛说法四十九年,说般若者二十二年。而所说大般若经六百卷,亦为藏经中最大之部。心经虽二百余字,能包六百卷大般若义,毫无遗漏,故曰心也。

经,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为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

经者,织物之直线也。与横线之纬对。

此外尚有种种解释。

此经有数译,(七译)今常诵者,为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

已略释经题竟。于讲正文之前,先应注意者。

研习心经者最应注意不可着空见。因常人闻说空义,误以为着空之见。此乃大误,且极危险。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因起有见者,着有而修善业,犹报在人天。若着空见者,拨无因果则直趣泥犁。故断不可着空见也。

若再进而言之,空见既不可着,有见亦非尽善。应(一)不着有,(二)亦不着空,乃为宜也。

(一)若着有者,执人我皆实有。既分人我,则有彼此。不能大公无私,不能有无我之伟大精神,故不可着有。须忘人我,乃能成就利生之大事业。

(二)若着空,如前所说拨无因果且不谈。即二乘人仅得空慧而着偏空者,亦不能作利生事业也。

┌真空(非偏空、偏空不真。)

故佛经云┤

└妙有(非实有、实有不妙。)

真空者,即有之空,虽不妨假说有人我,但不执着其相。

妙有者,即空之有,虽不执着其相,亦不妨假说有人我。

如是终日度生,实无所度。虽无所度,而又决非弃舍不为。若解此意,则常人所谓利益众生者,能力薄弱、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不薄弱,范围大者,须学佛法。了解真空妙有之理,精进修行,如此乃能完成利生之大事业也。

或疑心经少说有,多说空者,因常人多着于有,对症下药,故多说空。虽说空,乃即有之空,是真空也。若见此真空,即真空不空。因有此空,将来作利生事业乃成十分圆满。

合前(三)非消极者,是积极,当可了然。世人之积极,不过积极于暂时,佛法乃永久。

般若法门具有空与不空二义,以无所得故已前之经文,皆从般若之空一方面说。依此空义,于常人所执着之妄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使破坏至于彻底。菩提萨埵已下,是从般若不空方面说,复依此不空义,而炽然上求佛法,下化众生,以完成其圆满之建设。

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世有谓佛法唯是消极者,皆由不知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精神所在,故有此误解也。

今讲正文,讲时分科。今唯略举大科,不细分。

大科

心经大科┬初显了般若─┬初经家叙引

└二秘密般若 └二正说般若

由序

再就说法之由序言,此译本不详。按宋施护译本,先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三摩提。(三昧、译言正定等)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云云。

正文

观自在菩萨

┌约智 观理事无碍之境, …自利之妙用┐

观自在 │ 而了达自在。 ├智悲双运、自利利他、

(即观 │ │故得观自在之名。

世音) └约悲 观一切众生之机, …利他之妙用┘

而化度自在。

菩萨 ‘菩提萨埵’之省文,是梵语。

┌菩提——觉………以智上求佛法。

└萨埵——有情……以悲下化众生。

(即众生)

此外有多释。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浅……人空般若——二乘人入。(人空者、人体为五蕴之假和合、

深│ 其中无有真实之我体)

└深……法空般若——菩萨入。(法空者、五蕴亦空、如后所明。)

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即旧译之五阴也。世间万法无尽。欲研高深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先于万法有整个之认识,有统一之概念。佛法既含有高深之哲理及正当人生观,应知亦尔。

此五蕴,即佛教用以总括世间万法者。故仅研五蕴,与研究一切万法无异。蕴者,蕴藏积聚也。五蕴亦称为五法聚,亦即五类之义。乃将一切精神物质之法归纳于此五类中也。

┌色蕴…障碍义 即一切相障有碍之处境。──┐

│ 与物质之义相似而较广。──┴境处

├受蕴…领纳义 即对于外境或苦,或乐及不苦不乐等─┐

五 │ 之感受。此与今时人所习用之感情一 │

│ 词(即是随官感印象而生之官感感情 │

│ )甚合,若作了别解之感觉释之则非 ├内心

蕴 │ ,因了别乃属识蕴也。 │

├想蕴…取像义 即取着感受之印象而思想。 │

├行蕴…造作义 即对外境之动作。 │

└识蕴…了别义 即了别外境,变出外境之本体。───┘

┌由外境色……而感着种种受 轮转

├由种种受……而引起种种想 生死

├由种种想……而发起种种行

├由种种行……而薰习内心之识 循环

└由内心之识………而变成外境之色 不绝

空,此空之真理及境界,须行深般若时,乃能亲见实证。

今且就可能之范围略说。

五蕴中最难了解其为空者,即色蕴。因有物质、有阻碍、似非空也。凡夫迷之,认为实有,起诸分别。其实乃空。且举二义。

(一)无常 若色真实不虚者,应常恒不变,但外境之色蕴,乃息息变动。山河大地因有沧海桑田之感,即我自身,今年去年,今月上月,今日昨日,所谓我者亦不相同。即我鼻中出入息,此一息我,非前一息我。后一息我,非此一息我。因于此一息中,我身已起无数变化。最显者,我全身之血,因此一呼吸遂变其性质成分,位置及工作也。

若进言之,匪惟一息有此变化,即刹那刹那中亦悉尔也。

既常常变化,故知是空。

(二)所见不同 若色真实不空者,应何时何人所见悉同。但我等外境之色蕴,乃依时依人而异。

┌鱼龙认为窟宅─┐

如恒河水┼天众认为琉璃 ├皆依其识、而所见不同

├人间认为波流 │

└饿鬼认为猛焰─┘

故外境之色,唯是我识妄认,非有真实。

有如喜时,觉天地皆春。忧时,觉景物愁惨。于同一境中,一喜一忧所见各异。

既所见不同,故知是空。

上略举二义,未能详尽。

既知色空,其他无物质无阻碍之受想行识,谓为是空,可无疑矣。

照见者非肉眼所见,明见也。

度一切苦厄

苦、生死苦果。

厄、烦恼苦因。能厄缚众生。

此二皆由五蕴不空而起。由妄认五蕴不空,即生贪嗔痴等烦恼。由有烦恼,即种苦因,由种苦因,即有苦果。

度、若照见五蕴皆空,自能解脱一切苦厄。解脱者,超出也。

舍利子等

以上为结经家叙引,以下乃正说般若。皆观自在菩萨所说,故先呼舍利子名。

舍利子

是佛之大弟子,舍利此云百舌鸟,其母辩才聪利,以此鸟为名。舍利子又依母为名,故名舍利子。以上皆依法华玄赞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即前云五蕴皆空之真理,以五蕴与空对观,显明空义。

能知色不异空,无声色货利可贪,无五欲尘劳可恋。即出凡夫境界。能知空不异色,不入二乘涅槃,而化度众生。即出二乘境界。如是乃菩萨之行也。

故应于不异与即是二义详研,不得仅观空之一边,乃善学般若者也。

不异——粗浅色与空互较不异。仍是二事。

即是——深密色与空相即。空依色、色依空、非空外色、非色外空。乃是一事。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

依上所云不异即是二者观之。五蕴乃根本空,彻底空。

┌断灭空───────┐

├偏 空 │

├离有之空 ├非

又由此应知前云之空┼与有对立之空────┘

├即有即空──────┐

├不空而空之空 ├是

└离空有二边之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诸法,前言五蕴,此言诸法,无有异也。

空相,此相字宜注意,上段说诸法空性,此处说诸法空相。所谓空者,非是但空,是诸法之有上所显之空,是离空有二边之空。最宜注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菩萨依般若之妙用,既

┌出生─┬体 照见五蕴皆空,则无生

├消灭─┘ 灭诸相。故云不生等也。

世间诸法,由凡夫观 ├垢染─┬相 生灭等相←起分别心←

之(五蕴不空)有 ├清净─┘ 执着我见←五蕴不空。

├增加─┬用 五蕴空→不执着我见→

└减少─┘ 不起分别心→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等。

由此可知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即佛,而不厌离生死,怖畏烦恼,舍弃众生。乃能证不生等境界。如此乃是菩萨,乃是般若,乃是自在。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以下广说五 ┌(一)空凡夫法(经文)是故空中无色(乃至)无意识界。

蕴皆空之义┌┼(二)空二乘法(经文)无无明(乃至)无苦集灭道。

分为三段 ┘└(三)空大乘法(经文)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五蕴如上所明,为迷心重者说五蕴。

│ ┌眼处 ┌眼界

│ ├耳处 ├耳界

│ ├鼻处 ┌六根界 ├鼻界

│ 亦云十二入 ├舌处 │ ├舌界

├ 十二处 ,入者根尘 ├身处 │ ├身界

│(六根六 互相涉入之 ├意处 │ └意界

│ 尘名十 义,为迷色 ┼色处 │ ┌色界

│ 二处) 重者说十二 ├声处 │ ├声界

│ 处。 ├香处 ├六尘界 ├香界

│ ├味处 │ ├味界

│ ├触处 │ ├触界

│ └法处 │ └法界

└十八界 界者区分为 │ ┌眼识界

义。十八种作用 │ ├耳识界

不同故。为色心────┤ ├鼻识界

俱迷者说十八界 └六识界 ├舌识界

├身识界

└意识界

虽分三科,皆总括一切法而说。因学者根器不同,而开合有异耳。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蕴处界三科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此乃空二乘法,上四句约缘觉言,下一句约声闻言。

缘觉者,常观十二因缘而悟道。

声闻者,(闻佛声教)观四谛而悟道。

┌无明───┐

├行────┴过去所作之因

├识────┐

├名色 │

├六入 ├现在所受之果

十二因缘 ├触 │

├受────┘

├爱────┐

├取 ├现在所作之因

├有────┘

├生────┬未来所受之果

└老死───┘

此十二因缘,乃说人生之生死苦果之起源及次序。藉流转还灭二门以显示世间及出世间法。流转者,无明乃至老死之世间法。还灭者,无明尽乃至老死尽之出世间法。

若行般若者,世间法空。故经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出世间法亦空。故经云,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

┌苦谛 生死报—世间苦果┐

四谛(谛者真) ├集谛 烦恼业—世间苦因┘

├灭谛 涅槃果—出世间乐果┐

└道谛 菩提道—出世间乐因┘

亦分二门,前二流转,后二还灭。若行般若者,世间及出世间法皆空。故经云,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乃空大乘法。

大乘菩萨求种种智,以期证得佛果。故超出声闻缘觉之境界。

但所谓智,所谓得,皆不应执着。所谓智者,用以破迷。迷时说有智,悟时即不待言,故云‘无智’。所谓得者,乃对未得而言。既得之后,便知此事本来具足、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亦无所谓得,故云‘无得’。

以无所得故一句,证其空之所以。

以上经文中,无字甚多,亦应与前空字解释相同。乃即有之无,非寻常有无之无也。若常人观之,以为无所得,则实有一无所得在,即有一无所得可得。非真无所得也。若真无所得或亦即是有所得。观下文所云佛与菩萨所得可知。

菩提萨埵(乃至)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等 说菩萨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三世诸佛等 说佛乘依般若而得之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具文。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者,无上也。

三藐三菩提者,正等正觉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是经,而今又称为咒者,极言其神效之速也。

是大神咒者,称其能破烦恼,神妙难测。

是大明咒者,称其能破无明,照灭痴闇。

是无上咒者,称其令因行满,至理无加。

是无等等咒者,称其令果德圆,妙觉无等。

真实不虚者,约般若体。

能除一切苦者,约般若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以上说显了般若竟,此说秘密般若。

般若之妙义妙用,前已说竟。尚有难于言说思想者,故续说之。

咒文依例不释。但当诵持,自获利益。

岁次戊寅二月十八日写讫。依前人撰述略录。

未及详审,所有误处,俟后改正。 演音记

s("content_relat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录(弘一大师著)】相关文章: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2-0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2-02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7-24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6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3

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论06-21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06-20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释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般若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生法太广。佛法太高。初心之人惟观心为易。是故大部六百余卷。既约佛法及众生法。广明般若。今但直约心法显示般若。然大部虽广明佛法及众生法。未尝不即心法。今文虽直明心法。未尝不具佛法及众生法。故得名为三无差也。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虚明洞彻。了了常知。不在内外中间诸处。亦无过现未来形迹。即是观照般若。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炳现根身器界。乃至十界。假实国土。平等印持。不前不后。同时顿具。即是文字般若。盖山河大地明暗色空等一切诸境界。性无非文字。不但纸墨语言为文字也。以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所有知觉之性。及与境界之性。无分无剂。无能无所。无是非是。统惟一法界体。即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非彼岸非此岸。达此现前一念之实相。故生死即涅槃。名波罗蜜。观照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故即惑成智。名波罗蜜。文字般若。亦非彼岸非此岸。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故即结业是解脱名波罗蜜。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只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改变。故名为经。依此成行。三世诸佛菩萨之所共遵。故名为经。说此法门。天魔外道不能乱坏。故名为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故举观心行成者为榜样也。观者能观之智。即一心三观。通名观照般若也。自在者。繇证实相理谛。于诸境界得大解脱也。菩萨翻觉有情。乃自利利他之号。智契实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此明能行之人也。深般若波罗蜜多者。三智一心中得。权教三乘所不能共。故名为深。此总明所行之法也。时者。追指旷劫以前而言。从此一得相应。则直至尽未来际。终始不离深般若矣。照见者。别明能观之智。即观照般若。五蕴者。别明所观之境。即文字般若。皆空者。别明所显之谛。即实相般若。五阴无不即空假中。四句咸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度一切苦厄者。自出二死苦因苦果。亦令法界众生同出二死因果。即是行法之效。亦即波罗蜜多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广释五蕴皆空之境谛。而观照自在其中。以非观照不能了达此境谛。故夫心者。不起则已。介尔有心。则必顿现根身器界。名为色蕴。则必领纳诸苦乐境。名为受蕴。则必取相施设名言。名为想蕴。则必生灭迁流不停。名为行蕴。则必了了分别诸法。名为识蕴。是知随其所起介尔之心。法尔具足五叠浑浊。今以甚深般若照之。了知色惟是心。别无实色。一切根身器界。皆如空华梦物。故色不异空。空亦惟心。别无异空。设有一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故空不异色。既云不异。已是相即。犹恐封迷情者。尚作翻手覆手之解。故重示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随拈一微尘色体。即法界横遍竖穷。故即是空。所谓全事即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在此事中。即此微尘所具真空全理。还即顿具法界全事。故即是色。所称全理即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在此理中。斯则当体绝待。更无二物。既于色蕴了达此实相已。受想行识例皆可知。又恐执迷之人。谓此五蕴实相。从照见生。故更申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本自如斯。非实相生而五蕴灭。以五蕴本自不生不灭。故名为空相耳。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非生灭。而有垢净。谓凡夫随于染缘则垢。圣人随于净缘则净。故更申示之曰。凡夫五蕴亦即空相。圣人五蕴亦即空相。何垢净之有哉。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虽无垢净而有增减。谓凡夫迷。故生死浩然为增。德相隐覆为减。圣人悟。故照用无尽为增。惑业消亡为减。故更申示之曰。迷时亦只此诸法空相。悟时亦只此诸法空相。何增减之有哉。既向五蕴发明此妙谛已。遂即广□一切差别法相。融绝圣凡情见。而曰是故空中无色乃至亦无得也。然所谓无色乃至亦无得者。岂俟融绝而后无哉。良以本无所得故也。本无所得名之为谛。了此无得名之为观。而总不离五蕴为所观境。若境若谛若观。又总不离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一心宛具三义谛即实相。观即观照。境即文字。不纵横并别。亦非一异故名为深般若也。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遍举菩萨诸佛为证。而明此深般若。真能度一切苦厄。所谓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非惟观世音也。无挂碍。则结业即解脱。究竟方便净涅槃。无恐怖。则苦果即法身。究竟性净涅槃。远离颠倒梦想。则烦惑即智明。究竟圆净涅槃。依实相般若。得真性菩提。依观照般若。得实智菩提。依文字般若。得方便菩提。菩提是如如智。智必冥理。涅槃是如如理。理必契智。故影略而互言之。此深般若。即大神咒。具妙用故。即大明咒。智照相故。即无上咒。实相体故。即无等等咒。无有一法能等此心。此心能等一切诸法。令其同归实相印故。此之心咒。的的能除自他分段变易诸苦因果。真实不虚。应谛信也。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前之显说既指般若即咒。此之密说。须知咒即般若。然显说而又密说者。显密各具四悉檀益故。正以不翻为妙。不宜穿凿。

s("content_relat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释要】相关文章: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06-16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06-30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2-0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2-02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7-24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6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3

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论06-21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引证示果也。文别有二。一引证。即三际诸佛也。

对人受称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也。般若名同深浅体异。行谓□□□□入麤照无相中知无生妙入无性□□□加意悟入。故云行也。照见五蕴等皆空者。辩宗也。照者宗也。空者义也。五蕴等境□。境相自空。非由造作。若无□入。谁照其□。所以悟入。為真宗。照空為实义。五蕴□□非有。诸法由来性空。故言等也。度一切苦厄者。显用也。所以有苦。缘為识心。识心既空。苦厄谁受。斯则择法之妙用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者。约境詮观也。文别有四。一观俗謆虚妄有。二观真謆真实有。三观第一义謆非真妄有。四观非安立謆非非真妄有。色不异空者。观虚妄有也。言无有俗謆。所取能取。一切法自性。质碍為色。即有无冷暖性。相反之类是也。按有无有性。俱是自心。令暖相形。还缘共结。离唯心而无。五荫亡自性而空。诸法色空。非碍有无。不拘真俗。性同故云不异也。空不异色者。观真实有也。言无无俗謆有。所取能取。一切法自性。质碍為空。按缘有虚妄。故言真实。虚妄若尽。真实寧存。若捨俗謆妄有无。而滞真謆实无有者。此空则不异于色之拘碍也。色即是空者。观非真妄有有也。言无有真謆无所取能取。一切法。自性。质碍為色。按俗謆有有有无。真謆无无无有。若见真殊俗。执有异无。此碍之色即空。即空而无有性就彼心生。假言绝待。对兹缘起。触类相形。空是色空。色為空色。色為空色。故色非色。空為色空。故空非空。故言色即是空也。空即是色者。观非非真妄有也。言无无第一义謆非有无。所取能取。一切法自性。质碍為空。按第一义謆。从真俗謆生。离彼俗有真无。是称第一。若存第一。空性还為空性所拘。故知。空若实空。唯是一空。不可言空色。若实色唯是一色。不可言色。色非实色。所以言空。空非实空。所以言色。是则毕竟空中。建立诸法。但是增语。实无自性。若复滞于心量此空。即為色也。受想行识等亦复如是者。类显诸法。同兹四观。一一如理寻求。自然悟入空。无非不离。故慈氏颂云

一切空无物实有不可得

依言词而说是法相四种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者。证空明相也。文别有二。一标法空。二明证相。是诸法空相者。标法空也。言诸法无性。不為缘生。若从有证空。斯则诽谤。不可言法空也。不生不灭等者。明证相也。言诸法从本不生。今亦无灭若有生灭為垢。若无生灭為净。未曾有生灭。故云无垢净。若有垢净為增。若无垢净為减。本非垢净。今不空无生灭自由妄识增减。詎缘实智。举此以言明悟入般若之证相也。故知。正慧无相。则无生灭。真智无生。则无垢净。净觉无性。则无增减。此则无始有之初因。无初无之起分也。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德者。被机通释也。文别有两。一通明五乘。二别显三圣。通明五乘。文自有四。一无五荫。二无六尘。三无六根。四无六识。别显三圣。文自有三。一明中乘。二彰小道。三詮大法。中乘两重。一无中乘境。即无无明。乃至无老死也。二无中乘观。即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也。小道两重。一无小乘境。即无苦集也。二无小乘观。即无灭道也。大法两重。一无大乘观。即无智也。二无大乘境。即无德也。故楞伽经云

人天声闻乘缘觉如来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

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為一乘

按始于色受。终于智德。并是五乘心量。无非一实理门。所以证空之中。无此所相也。至如释名出体。别有论门。為蛇画足。此无所取。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羐碍。无羐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者。举行明因也。言毕竟空中无诸法者。以无所得故。若有所得。则诸法不空。诸法既空。则于何有得。由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也。据宣理合有此文。盖翻译漏耳。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羐碍。言正慧择法。高谢有无生灭。本自不然。增减于何缘起。故云心无羐碍也。无羐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言积行有依。心通无住。展转超越。穷乎实际。达识种而无自性。鉴相见而是唯心。恐怖不由外尘。颠倒还缘内想。想尘寂灭。假号涅槃。恐怖生起。强称颠倒。若悟生起。从寂灭灭。寂灭从生起起者。则梦想与涅槃双离。颠倒与究竟并亡。斯则最清净觉也。由此三因故。空中不得有诸乘法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引证示果也。文别有二。一引证。即三际诸佛也。二示果。即三菩提也。三际诸佛者。言净觉也。种智真佛。体绝去来。今眾生妄识。自见生住灭。同彼世识。假言三际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云无上正遍知觉也。无上在五乘之上也。正谓如理智。入三无性之妙理也。遍谓如量智。缘三有性之麤相也。知谓无分别智。断二无知也。觉谓无分别后智。过眠梦表也。此為真佛。故摄论云。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染污不不染污。二痴睡尽。故名為佛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总结述成也。文别有二。一总结。二述成。是大神咒等者。总结也。据大般若经。别有四咒。皆是梵言。今兹内护。则非言故。按大神咒。言达唯识也。大明咒。言达唯意也。无上咒。言达唯心也。无等等咒。言达唯智也。若不达唯识。则外境难遍难知。若照唯识。则外境易知易遍。故名為大。然则有无莫测。强谓之神咒。则总持理。无不统故。言是大神咒也。若不达唯意。则相见无分。思量方晓。若知唯意。则等智恒起。缘观常明。故云是大明咒也。若不达唯心。则识种生灭。还熏习藏。若证唯心。则识种无性。镜智现前。物莫之染。故言是无上咒也。若不达唯智。则因种虽净。毕竟还生。若入唯智。则因性本自不生。智识由来无起。一圆净觉。永照无餹。坚若金刚。体唯常住故。言是无等等咒也。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者。此述成也。按正慧择法。迥跨心源。离有无自体。即悟入现观。相见从本非有。因性法尔是无。缘照两亡。识智俱绝。岂邪妄之能扰。何苦厄之所侵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娑婆呵

此外护也。文自两重。一控引。二说咒。其文易了。无劳重释。按咒者持也。持有四种。一法。二义。三辞。四理。内护理总持也。外护辞总持也。但此辞。同体大觉。乃能穷尽。十位菩萨。皆所未通。得本行本。不可翻译。虽然大意有三。一詮甚深般若。二名大力天神。三片浮游鬼魅。诸佛慈善。密意在中。所以诵持。必招灵右。此為外护也。颂言

诸佛所师常住法无有色空真俗性

我今得闻敬奉持普愿有情皆信解

此经。元于大般若中疏出。如法华经普门品别行之类是也。三藏法师玄奘。每受持而有灵应。是故别译以流通。若人清心澡浴。著鲜洁衣。端身正坐。一诵五百遍者。除九十五种邪道。善愿从心。度一切苦厄

s("content_relat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相关文章: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2-0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2-02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7-24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6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3

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论06-21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06-20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释义)

僧人把自己连同整个庙宇一起藏在深山里修行,意欲参透世间万物大法。佛心向往的是普渡众生,但若不将自己投身于众生之中,体味世间万般苦难,只会脱离尘世隐匿,终日诵经伴佛,何来的大彻大悟?大慈大悲?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心经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 (bō rě),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有色之界,指天道;(三)无色之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

(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

(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

(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

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

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

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

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

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

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

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

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

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

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

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

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

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

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 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 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

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 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s("content_relat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释义)】相关文章: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翻译

3.般若波罗蜜心经注音注解全文诵读

4.般若波罗蜜心经全文注音版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请益说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讲记

7.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版

8.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

9.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如何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xindetihui/gongzuoxinde/16853616851422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