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申请书 > 申请书写作 >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五篇)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一

古离别

唐代: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晴烟漠漠柳毵(sān)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

毵毵:柳叶枝条下垂貌。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s("content_relate");

【古离别原文、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鹊桥仙》原文、注释及赏析11-30

《渡黄河》原文、注释及赏析11-23

凉州词原文注释及赏析11-10

秋月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守岁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山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赋得古原草送别》注释及赏析09-27

《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及赏析12-27

《鹊桥仙》原文、注释及赏析6篇12-01

s("download_bottom");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二

ok3w_ads("s005");

“大理有名三塔寺”(民谣)。

呈等腰三角形鼎立的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是唐王朝派工匠帮助设计修造的。造型酷肖西安小雁塔,而高43米的两座小塔建于宋徽宗时期,典雅隽秀。

它是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

“松阴塔影。隐现于雪痕月色之中,令人神思悄然。”谁能说徐霞客的吟叹,不是古今共有的感受?

但是,很少有人在大理的三座古碑之下沉思。其实,它是耸立于历史中的有着另一种意义的三座巨塔。其文化的高度,内涵的丰赡和深远,甚至超过三塔。有本土学者为这三块碑石提炼出各自的精魄:一个国王的苦衷,一个可汗的骄傲,一个书生的抒情。

南诏德化碑

李白、杜甫、白居易曾经不约而同地把笔锋指向大理,是因为一场战争。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催两无声。”《天宝十三年李宓带二十万众征云南》这首五言古风,虽然夹血带泪。但与李白的一贯诗风无异——想象无羁,比喻诡奇,诗情澎湃一泻千里。杜甫的《兵车行》是反对穷兵黩武的千古佳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那么屐痕何处?征程何方?诗中虽没有具体回答,但略加考察,即可判定其歌其哭与李白同声。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蛮子朝歌》的芒刺所向则更加明确无误。

这是一场造成南诏政权与唐王朝分裂达42年的战争。其起因和经过记载在大理的一块古碑上。

去看那块古碑,是一个初春的下午。

那天,在大理古城,目光在沐过唐风浴过宋雨的三座石塔上徘徊;思绪在重建的曾为南诏宫苑的五华楼上停留。摸一摸古老的城墙,仿佛要感知祖先脉搏的跳动:走进一家三坊一照壁院落。繁花照眼,感觉自己也要落地生根。成为一株骨骼清奇的山茶……时光在历史与现实的耳语中流逝。夕阳西下时分,我们才踏上回新城下关的路。

途中的太和村,是我们此行的重点。

这个白族村庄。曾是南诏王国的第一个都城——太和城。“巷陌皆磊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当年的壮伟已荡然无存,隐约留一段夯土城墙作为千年沧桑的提醒。逆一条苍山溪流而上。大约100多米后来到一座虚掩着的大铁门前,走进去,一座半新不旧的碑亭静静地站立在院心。碑亭上了锁,不见一个人影。我们只好把脸紧贴门缝往里看。亭内光线有点暗,一团高大的黑影,朦朦胧胧,让人产生一种神秘的庄肃感。突然来了一位老人,满头白发,穿一件扎染布马褂,也不和我们搭讪,微笑着看我们的猴急样。“能开门让我们进去看看吗?”老人察看了我们的身份证明。又从头至脚,细细打量了我们一遍,才把手伸向后腰,身子略一弓曲,取下挂着的钥匙,打开门。

一脚跨进亭内。猛地一惊,感觉竞与年少时第一次到北京。在雍和宫乍一眼看到万福阁内高高的白檀香木立佛一样震撼。那赫然挺立的巨石,高近4米,几乎触及亭顶,在近旁要端详它的上部,仰得人头颈酸疼。

石碑已满目疮痍,失去作为碑的轮廓和线条。它确实有点像一尊画在历史的宣纸上而又被岁月的泪水漫漶了的站立的佛像。当然,它的上缘边线呈圆弧形,这就使它更像苍山洱海嘴唇里的一条微微颤动着的舌头。

这就是著名的云南第一大碑——南诏德化碑。

它在祷嘱什么?它在诉说什么?

碑立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今已有1246年的历史。碑石正面和背面原分别镌刻有约3800个字和1000余个字,至今存留的字总共仅700余个。幸亏历代都对碑文作了记载,经史学家和金石学家整理补足,仍然可以还原原文。清代阮福的《滇南古金石录》载有它的全文。

我们知道,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在梦中看到一个彩云南现的地方。在那里设置了第十六个县——云南县——以来,大理就与中原地区血肉相连。到了唐初,洱海地区出现了6个大的部落,叫“六诏”。其中称为南诏的蒙舍诏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先后兼并了其他五诏,最终统一了洱海地区(对于这过程,口口相传的是火烧松明楼的凄怆。火把灼目。铁钏铮亮。人们编织了一个“阴谋与爱情”的中国版故事)。一统南天的皮逻阁此后就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这位南诏王定新都于太和城。到皮逻阁的儿子阁逻凤嗣位后,南诏与大唐的蜜月期中断了。自尊与傲岸的云烟,奸佞与猜忌的雾障,导致南诏政权与唐王朝燃起了战火,南诏就此归附吐蕃,一度脱离中原。南诏德化碑记录了这一史实并倾吐了阁逻凤的苦衷。

碑文首先记叙了阁逻凤还是王储时就凭本领屡建战功,被唐王朝封授多项官爵:接着说他的父亲皮逻阁逝世后。唐皇吊唁死者。抚慰亲属。并册封阁逻凤袭云南王。而其子凤迦异10岁时就朝见过唐天子,被授职且新王继位后又被加封。碑文述说这些事,是为了表明南诏世受厚恩。不敢须臾忘怀,只会和唐王朝同心同德,绝无叛唐的可能。那么,是谁破坏了南诏与大唐的关系?碑文上列出的名字有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都督李宓、姚州都督张虔陀、宦官贾奇俊等。碑文详细叙述了这些人挑拨离间。欺骗唐玄宗。诬告南诏欲叛的一件件事实及南诏接连上表陈情却始终不蒙怜察的情况。然后仰天长叹:“嗟我无事,上苍可鉴。九重天子,难承咫尺之颜;万里忠臣,岂受奸邪之害。”

据《旧唐书·南诏蛮传》等一些史书记载,战争的引爆颇带戏剧性:一天,阁逻凤带着妻子去拜见姚州(今云南姚安)都督张虔陀,张虔陀见阁逻凤的妻子长得貌若天仙,顿时心生邪念。就想方设法灌醉了阁逻凤,然后试图非礼其妻,阁逻凤的妻子高声呼救,惊醒了阁逻凤,阁逻凤忿而率兵攻占了姚安,杀死了张虔陀……

权奸李林甫、杨国忠接到边地摩擦起火的报告后,“欲求恩幸立边功(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奏说阁逻凤反叛朝廷。唐玄宗就让杨国忠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征讨南诏。

碑文中说。阁逻凤曾一而再。再而三陈述衷情,并修书以求和解,但刚愎自用的鲜于仲通不允。阁逻凤就设立祭坛,叩头直至流血说:我们自古至今,是汉家不入侵不反叛的臣子,而节度使贪图战功,不依不饶对我进行讨伐,被逼无奈。只好将此情昭告皇天后土,以求鉴谅。巫师读完表章,全民放声痛哭。于是,阁逻凤宣布:“彼若纳我,犹吾君也。今不我纳,即吾仇也。断,军之机,疑,事之贼。”奋然应战。结果,鲜于仲通被杀得抛尸遍野狼狈逃归。李、杨又派出云南郡都督御史、剑南留侯李宓统领大军,日夜兼程攻取南诏。阁逻凤再度命令南诏将士杀得唐军“弓不暇张,刃不及发……流血成川,积尸壅水”,主帅李宓也跳西洱河自尽。

“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这是白居易在《蛮子朝歌》中对这场战争的描绘。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场不义的战争,是以一种明智的宽厚大量收场的。获胜后,阁逻凤立即下诏:“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忘大礼”。下令收唐军将士尸骸筑“京观”祭而葬之,“以存旧恩”。一座“大唐天宝阵亡将士冢”(俗称万人冢),至今尚在下关西洱河南岸作穿越古今的嘹望。

打了胜仗而能不忘大礼给对手予适当的体面,不沾沾自喜而心怀忧思。这是一种对大局的维护,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智慧。它代表的也许是一种民族精神,或者文化。至今,苍山斜阳峰下还伫立着一座纪念李宓的将军庙。这里香客熙熙攘攘。爆竹声接连不断,香火异常旺盛。一个来征讨的败兵之将,世代受到当地白族百姓隆重的礼敬膜拜。我们不能不为这种博大的包容精神而感动。

碑文接着叙述了南诏在此后开疆拓土并在昆明新筑了拓东城的功绩,然后把阁逻凤一生的文治武功作了渲染,展示了南诏的繁荣富强。最后用诗的形式,叙事加歌颂,概括全文,强化碑文内容。

刻石立碑的主旨。表面看来是为阁逻凤纪功颂德,使之永传不朽,但仔细探究,碑文用了很大篇幅。记叙“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委,实质上是在发出寻求谅解的吁请,是为了“若唐使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阁逻凤语,见《新唐书·南诏传》)。”阁逻凤把天宝战争的真相告诉后代,是要表达永做唐王朝南疆忠臣的坚定决心和强烈愿望。

“苦心多慷慨……字字含风霜。”清代著名岭南派诗人宋湘的《观南诏碑有感》道破了此中的衷情。

事实证明。分裂是一种历史性倒退。天宝战争以后,对于唐,“安史之乱”接踵而来,帝国从此衰落;对于南诏,从此受吐蕃控制,自身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和制约。

李白、杜甫、白居易,不愧是时代的歌手、历史的良心。他们抒写的有关诗章,悲天悯人,充盈着切肤之痛,促人反思。

在立碑后27年。阁逻凤的孙辈南诏王异牟寻派三路使者,带丹砂和黄金,表示心赤志坚,带绢帛和药材当归,表示柔服归顺,到成都觐见剑南节度使韦皋。唐德宗闻奏,于翌年,即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派出友好使者崔佐时来大理,与异牟寻会盟于苍山之下。第二年,再派中使袁滋走五尺道,过昭通豆沙关前来南诏,册封异牟寻为“云南王”。异牟寻用21头大象“夹路马二十余里”迎接袁滋。宣誓“乃祖乃父忠赤附汉。”从此,苍山洱海地区永远成为中国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块古碑还有着很高的文学和书法价值。对此。就连史家都无不给以高度评价,说其文“息胎于左氏,辞令之工巧,文体之高洁,唐大家亦不多见。”说书法,“其秀整,唐刻工书者也无以过之”。遗憾的是。我们虽还有幸领略碑文文采的华赡,叙事说理的委婉明澈,但要对其书法进行全面品赏,已成不能实现的梦想。

守碑老人告诉我,在旧时,除了自然力的剥蚀。石碑受人为破坏也非常严重。一方面,乞丐经常在碑下遮风避雨,生火取暖,弄得它烟熏火燎的:另一方面,它又被人们神化,说刮碑字入药可医百病,因此它被刮、被敲得百孔千疮。

我从有关史料得知,这块石碑是被喜欢宦游、遍访碑刻的清乾隆进士王昶首度发现的。那是在224年前(公元1788年)。当时,这位金石家喜不自禁地提笔在《金石草编》中写下“……碑虽剥落,亦可贵矣”的话语来肯定这块石碑的价值,但它却未能因此改变被抛弃荒野的命运。嘉庆初年,一度迁任云南迤西道的汉军正蓝旗人李亨特“见碑沉埋野土。因加三趺,俾得侧卧。复瓦亭以避风雨,并撰刻碑亭记识其事”,使这块碑得到初步的保护,但仍不断受到蚀损。在那三趺(三足底座)上侧卧了100余年的石碑,到了民国元老李根源手上,才得站立。解放后,大理有关部门为石碑新建了碑室,后来它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人们又为它重建碑亭,并安排专人对它进行保护,碑文才不再继续泯灭。

今天站在这块古碑前,我们不能不向那些为保护这块古碑付出过珍爱之情的人表示敬意。

当然,即使碑石已被时光雕镂得状如舌头或写意佛像,但舌绽丁香、口吐莲花,一席“心向中原”的倾诉,从来没有在历史的耳畔沉默过。它被时光的鸿雁代代传送,直抵大理精神的深处。

早春的暮色在大理特别殷勤,转眼之间,它就轻盈地泛滥开去,推送我们踏上归途。挥手告别穿扎染布马褂的守碑老人,回首“南诏德化碑”碑亭,感觉它像一滴墨渍。正逐渐被苍山巨大的黑影收藏。据说,在苍山高处的皱褶里,一年四季总忽闪着千年不化的积雪。明万历云南总兵邓子龙曾写诗说。那雪是对天宝战争阵亡将士的悼念。我却觉得。那一抹照彻千古的清寒,辉映着一个国王栽种在碑文里的苦衷,有着拈花一笑的安详。

元世祖平云南碑

被柏树的绿荫簇拥。这块碑昂然挺立着。

脚下的旷坝。是百代老街三月街的街场;背靠着的巍峨,是苍山的中和峰。

碑立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它被一只巨大的石龟驮在背上,高4.5米,宽1.65米,由两块青石相接而成,碑额为大理石,雕有二龙戏珠图案,额篆“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字样。碑文主要描述了忽必烈征伐云南、讨平大理。建立云南行省的功绩。

建议竖立这块石碑的,是时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也速答儿。他同意把碑立在这里,真是眼明心慧。

现存的最早记载三月街的文献是明代李元阳编纂的《云南通志》:“3月15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问至今,朝代屡更,此市不变。”

“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千骑交集。……男女杂沓,交臂不辨。……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蛮物亦无不至”(《徐霞客游记》)。也许,徐霞客公元1636年来到大理。顾不得揩一把额上的汗,立即兴致勃勃汇入赶街的人流的情景,还历历在石碑眼中。

石碑已饱览了700余次南方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兴盛和与中原紧密扭结的边地繁华,并且还将继续观览下去。

中和峰是苍山十九峰的中心山峰,面对着大理古城和更东一些的洱海。这里“山则苍笼叠翠,海则半月拖蓝,城郭奠山海之间,楼阁出烟云之上,香风满道,芳气袭人”(明杨慎《游点苍山记》),是块风水宝地。传说半山的中和寺曾充任元世祖忽必烈攻大理城时运筹帷幄的中军帐。而再往北走,数过去的第四个山峰,叫兰峰,峰的东麓,建有一座无为寺。寺内有忽必烈的“跬跸台”(帝王出行停留暂住的地方),寺前有五株香杉树,相传为忽必烈手植。如今尚存活的仅有一株,虽然已老态龙钟,却也郁郁葱葱。

如果忽必烈能从这块石碑上走下来,近可在三月街的赛马场上看看赛马,在文艺广场上看看优美多姿的民族歌舞和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走得远一些,则可登上苍山,去拾捡自己的足迹。

沿着中和溪哗哗的流水往上走,他耳畔也许会响起急风骤雨般的马蹄声。

公元1252年,为夹击在四川顽强抵抗的宋军,实施对南宋的迂回包抄,奉元宪宗蒙哥之命,元蒙大军金戈铁马渡黄河、经宁夏、出萧关、驻扎六盘山。然后又横渡洮河,越过吐蕃,兵分三路,继续前行。忽必烈自率10万骁骑为中路军,渡大渡河后西折南下,奔突于川、藏、滇边境的高山峡谷和阒无人烟之地。到达金沙江边。乘牛皮革囊与筏跨越天堑,入驻丽江,直逼大理。真是万里远征,飞兵奇袭,迅雷不及掩耳。他沿途严禁杀戮抢掠和焚烧房屋。对大理也采用“攻心为上”的策略,“先遣使招之”,虽“道阻而还”,仍“再使招之”,却“至其国遇害”,“又使招之”,“三返弗听”。才对背城出战的大理国主段兴智及其柄臣高太祥“下令攻之”。

想到关于攻城的那些被涂上了盎然趣味的民间传说,忽必烈也许会拈须一笑——有人说他当年到了大理以后。悄悄调集军队藏匿于苍山丛林,然后在中和寺一挥大旗,满山遍野的呐喊之声就如潮涌起。守城兵士以为对方有天神相助,连草木都来参战了。一时慌了手脚,结果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这风花雪月地、山光水色城;结果百姓没遭受战火的祸害。这座曾名“羊苴咩城”的南诏古都也毫发未损。甚至连中和溪水都照旧清澈得能看清楚弓鱼游动时轻摆的尾鳍。人们还用现代人的观点解读他传说中的行为,说他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资讯,深知要摧毁这个地方只需要3天。而要重建这样一个文化之邦却需要500年。所以,挥动的仅是温柔之刀,亮出的仅是锦囊妙计。其仁其慧,足可领取“骑士勋章”或“诺贝尔和平奖”。

实际情况如何?碑文中对攻城的描述比较简略,只说东西两路兵马这时候也到了。“(忽必烈)乃登点苍山(苍山又称点苍山)临视。城中宵溃。”

忽必烈对段兴智等的处理。碑文则作了详细地讲述:

城破后,段兴智逃奔善阐(今昆明)。军队追击高太祥于姚州。俘获后将其斩首,以警告敢于顽抗的人们。然后分头进军各地,所到之处,皆纷纷投降,只有善阐尚未归附。第二年春天,留大将兀良合台继续经略云南,忽必烈整军回返北方。不久兀良合台攻克善阐,俘虏了段兴智,献捷于朝廷。忽必烈不计前嫌,不仅释放了他,还归权于他,使得段氏以极高的热情为元帝国巩固西南边疆的安宁出力。以后段兴智被封为“向义天定贤王”,成为事实上的第一代“大理总管府”总管。

由于碑文是曾举荐过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等一批杰出人才入朝的翰林院学士程文海奉诏所撰,所以不但文辞典雅、笔意纵横,而且富于真知灼见。

他在碑文中,把忽必烈远征大理与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出兵开拓云南,建立益州郡。以及周穆王驾八匹骏马。巡游天下山川不为开疆拓土却广受赞誉的事相比较。然后提出了“谁的做法更好”的设问。

他在碑文中说:“以大理之昏迷,族拒虐杀我使人,若奋其武怒,俾无遗育可也。而招徕绥辑,终释其主弗诛。呜呼!微天地之德,孰能与于此乎?”

忽必烈若能读到碑文,定会拂髯颔首。表示满意。因为它不仅使一位骑高头大马指挥若定的蒙古可汗跃然石上。而且还使人们看到了他堪比古代贤君智慧仁爱的另一面。还原了他作为一个可汗并非“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真实面目。

兀良合台继续进军滇东。最后平定了云南。并建立行中书省。从此云南和中原王朝的统属关系,由羁縻性质上升为成了当时全国11个行中书省中的一个。云南建省亦由此开始。

碑文原来共有1300字,现存千字略余。它们像一只只眼睛,顾盼生辉,和我对视。

不是街期时,脚下的这块场坪,很少有人的踪影。古碑也许会惊讶,为什么会有一个人,不在杂沓中添加脚步,不在喧闹中增多笑嚷,却选择一个冬天的早晨,静静地站在它面前?他是否意在秀一秀自己别出心裁的孤高?我要回答的是。不!经历了岁月的风霜饱尝了人事的凄苦后,从那星辰般闪烁的眼睛里去真切感知历史的沧桑,真的是一种大欢喜。

山花碑

一介白族书生,《明史·隐逸传》却为其生命印迹辟出落笔的空间,甚为少见。

这也许因为他是一个隐逸的怪杰,且屡被名人写及。

他姓杨名黼。生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理喜洲下阳溪人,世称存诚道人。

明代著名白族文人李元阳在《存诚道人杨黼传》中,说他家贫,“躬耕数亩……但求亲悦,不愿余也。”说他生平好学,读五经不少于百遍,工书法擅长篆书。有人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他总是笑着回答:自身的修养都没有完成,哪里顾得及身外的富贵权财。又说他家院前有一株根深叶茂的桂树。他“缚板其上。题曰:‘桂楼’”。然后整日像鸟雀一样巢居在这间空中楼阁里,咏歌自得。这些描述,把一个有点类似王冕却又多了几分怪诞的人物。活脱脱展现在我们面前。

李元阳在他的这篇人物记里特别指出,杨黼曾经用方言著写竹枝词数十首,都是抒写“无极之旨”的。我想,“无极”应该是指一种心灵和宇宙的自由融合状态,这是很高的评价。刻写在《山花碑》上的10首诗,也许就是其中的精华。

《山花碑》原镶嵌在喜洲庆洞村圣元寺观音阁的一堵隔墙中,如今已被大理市博物馆收藏。在馆内的碑林里,立着它的翻刻版。站在它面前辩识那些谜一样的字句。会有一种文化的深邃感肃然而生,让人变得谦恭起来。

这块碑立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已有560多年的历史。碑高1.2米,宽0.5米。刻写在上面的10首诗,按白族民歌的独特形式排列,每首八句,分两节,每节的前三句为七个字,后一句为五个字。一般第2、4句押韵,也有一韵到底的,称“山花体”。

阿部遇时宜心欢。

阿部逢劫催浪秃,

天堂是荣华新鲜,

漂散成地狱。

从以上我随手摘录的一节诗看,山花碑上刻写的,多是可认的汉字,但读来完全不知其义。

这是因为白族虽有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但与汉文化交流融合较早。从隋唐时期开始,就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来写白语、读白音、解白义(俗称“汉字白读”),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碑上刻的,就是这样的古白文。

上世纪40年代。有学者到庆洞村根据白族老人的读音对这些诗进行过研究。如今它已被当地的白族学者译成多种版本的汉诗。

读着这些诗,苍山十九峰的雪痕云影、十八溪溅跳的明澈清亮、洱海月色和洱海被风吹皱的湛蓝、白墙青瓦中山茶花的红艳、妙香古国的几杵钟声……大理的旖旎一一呈现眼前。

这些诗在咏唱苍洱景物之后。追怀祖德,着力歌颂大理国时期的“慈悲治理”“得尧天法度”。把自己对故园的爱和对现实的不满抒发得淋漓尽致。

尽管对这些诗的翻译已非常传神,但由于白族语言里有很特殊的声门摩擦音。音调也复杂完备到具有8个,而且它可以利用谐音来曲折地表情达意。可以进行无穷无尽的“话中有话。话外有意”的艺术组构,将它翻译为汉语,既要保持韵脚,又要保留韵味,真是难上加难。有什么办法呢?翻译从来都是一种减法。一种对美和艺术风格的删减,特别是对诗歌。好在我籍贯虽为湘地,但在白族地区长大,精通白语。虽然语言的古今变异和地方差异会造成一些障碍。但对这些诗句里流淌的音乐美感和幽深情蕴尚可领会。

但要真正读懂这些诗,还需要读一读山花碑另面刻写的《圣元西山记》。这其实是碑石的正面。它披露了杨黼的身世:远祖杨连在大理国时“为王左右”,祖父杨智系元代云南平章大理路总管段功家臣员外,曾授元帅。后段功被梁王所害,杨智闻说亦赴死,其父杨保也是段氏元帅,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率军平滇时,自缢殉国。

祖父、父亲均为书写一个“忠”字舍弃生命,这样的榜样深深烙印于杨黼的脑海。而段氏为明军所灭,有世仇在先,所以他不走科举仕途,誓不在明为官。他注疏《孝经》,研读程朱理学,倾心释老,寄情山水。着意诗文,逐渐化解郁结于心的块垒。也许。祖父杨智的临终遗诗“半纸功名百战身,不堪今日总红尘。死生自古皆由命,祸福于今岂怨人。蝴蝶梦残滇海月,杜鹃啼破点苍春。哀怜永诀云南土。絮酒还教洒泪频”。一直钟声般回荡于胸臆;也许,南唐后主李煜那缕“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沉哀已随风潜入他那颗安顿于桂楼的心,他在这10首《词寄山花咏苍洱境》里,用苍洱美景之经、故国忆念之纬编织了一个乌托邦或者伊甸园,然后又把自己的惆怅、哀伤和慨叹栽种其中,使之繁衍蔓延,枝繁叶茂,摇曳生姿。读来,一种隽永,一种苍凉之美,弥满心田。这些诗是用白文创作也用白文书写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它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珍稀,诱惑了多少审美的心灵;它是一滴晶莹剔透的美人泪。挂在大理的腮边,钻石般闪射出夺目的异彩。

听说有这样一块碑时,我大学毕业不久。那天。来到大理喜洲庆洞村,是为了一睹白族的狂欢节“绕三灵”盛况。穿过浓妆淡抹花花绿绿的人群,穿过八角鼓的激越、霸王鞭的恣肆,穿过对歌男女有刺而带钩的歌声以及热辣辣的目光,我来到圣元寺观音阁。这幢重檐歇山顶亭阁,斗拱粗大,元代建筑风格突出。引起了我的兴趣。有人却把嵌埋于阁门左侧隔墙中的山花碑指给我看,告诉我它是一件宝贝。当时墙壁已被烟火熏黑,碑石隐约现身,是一块普普通通的黑色大理石,上面字迹模糊,一眼看去,毫无出奇之处。我笑了笑,移步离去。

站在院心,有三弦琮琮铮铮传来,凸起在这流水般的琴声之上的,是略微沙哑的、质感如红砂石般的歌声:

大风你是啥变成。

一来就要吼不停。

没长骨头气力大。

刮得刺骨疼。

吹折枝条扭伤树。

吹老水面起皱纹。

心想看看你模样。

腾空去无影。

歌手唱时用的是白族话,其中的调皮、欢快以及暗藏的淡远哀愁。使得我一下子就被击中了。

其实。这首白族民歌的魅力,也得益于它特有的形式。白曲中这种“三七一五”的句式,隋唐时期就已出现。如今想来,它能被杨黼借用,并在山花碑上固定下来。既是诗人的福份,也是这种形式的幸运。它至今还虎虎有生气地存活于白族民间,值得我们百般珍爱。

我曾与山花碑邂逅相逢,却又失之交臂。这是人们与真正有价值的事物的一种宿命吗?不!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地混沌、那么地麻木,特别是,不像如今许多人那样,仅把目光投向实利与物欲,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多这样的收藏。

今天,大理博物馆的碑林,碑林里的山花碑,以翻刻的逼真,把我的错过弥补,这是命运对我的一种奖励。

大理的古碑很多。古碑上的大理色彩斑斓。让我们一次次移步上前。

编辑手记:

发展文化首先应立足于保护文化。本文介绍了三块极其有历史文学艺术价值的古碑: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云南碑和山花碑。其中的南诏德化碑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位十分重要。

三块古碑反映了云南从南诏至明朝景泰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西南地区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以及云南先民的生产生活。作者用散文的优美和历史的严谨将这三块古碑和它们后面包含的云南先民的历史、文化与生活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关热词搜索:大理古碑上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三

古彩新韵随笔

古彩瓷是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世人赞誉为“美在大红大绿而继传统,妙于古香古色而续前生”。

为了理想中的绘画艺术,窦衍英2001年考取了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专业,远赴他乡求学,开始了全面系统的陶瓷艺术学习。大学四年窦衍英在陶瓷绘画基本功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愈发感受到了陶瓷的神奇和魅力。经过潜心学习和不懈努力,2005年窦衍英考取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宁钢教授,主攻古彩陶瓷绘画方向。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带领下,她刻苦钻研古彩绘画,在古彩绘画上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

古彩属于釉上彩装饰,是景德镇目前为止唯一没有受过舶来品元素影响的瓷种,绘制难度较大,工艺要求严格,是图案与国画相结合,并且带有一定装饰性的艺术,是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明快鲜艳的色彩表现,被世人赞誉为“美在大红大绿而继传统,妙于古香古色而续前生”。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凸显着其独具魅力和独一无二的艺术地位。

窦衍英是一个文静的女子,极为开朗直率,待人真诚,心态平和,对艺术执着,良好的学院教育与自身对艺术的感悟,使得窦衍英的.古彩艺术作品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情致。笔下的古彩注重传统纹饰与装饰效果。线条细腻精劲、设色典雅古厚,构图讲究,风格鲜明。

古彩工艺极其严格,其基本和精髓便在于线条的力度和色彩的厚度,而掌握这两项基本功却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练好了基本功,才能谈作品创作,谈作品思想和内涵。窦衍英有时候画线条一画就是几个月,从来不喊一句累,从来不叫一声苦。看到那些明清古彩作品时,她就两眼放光,把一切都忘记了,一个人沉浸其中,独自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吸收着古今大量古彩瓷的知识。窦衍英创作的《花之语》构图精巧、画面装饰灵气跃动、色彩铺陈热情清新。作品独特而富有新意,风情而不失传统,令人眼前一亮。花、蝴蝶相结合,将民族传统文化和春天的自然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2016年10月份的景德镇国际瓷博会上获得银奖。

窦衍英的作品取材自然、亲近自然,常以细腻、独特的视角去探索和发现自然中的美。狗尾巴草没有荷花的清香,没有曼珠莎华的妖娆,当然也没有牡丹的不屈不挠。一般人很少去选择它作为创作的主体,但是窦衍英独辟蹊径,《风吹夏日》作品选择了默默无闻的狗尾巴草为主体。她在继承传统古彩的美学基础上再进行色彩的搭配与改进,将古彩与更多工艺进行尝试与融合,使传统古彩焕发出更加清雅致润、抒情婉约兼具现代的古典美感,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欣赏与美学效果,以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窦衍英创作作品自画自填色,讲究形式美感与装饰品味。画面浓艳热烈,蝴蝶翩翩起舞,一片和谐。《夏风袭袭,一池荷香》描绘的荷花花朵艳丽,清香溢远。古典装饰与现代设计结合,设计感强。荷花形象逼真、色彩鲜亮,从中品味出荷花的美丽与纯洁。静静的观赏画中的荷花,会让人心中愉悦、神清气爽。

窦衍英以一颗赤诚之心描绘自然美景,抒写心中美境。那舞动的枝叶、灵动的小鸟,精致的花瓶、典雅的案几,仿佛会说话的花朵,充满了自然的生机,洋溢着生命的热情。

窦衍英如是说:“历史上留下了很多古彩陶瓷绘画精品,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吃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年轻人需要去继承和保护这些工艺,并且要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作出既不失传统韵味,又拥有自己独特符号的陶瓷艺术作品。”本来就不喜欢应酬的她更是推掉应酬,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和练习书法。阅读的书籍不再全部是专业方面的,更多的是诸如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林清玄的散文、背诵宋词等等。从中体会、思考,理顺思路,窦衍英对今后的创作有了新的思考,也逐渐的清晰了路径。她一如既往,不浮躁,相信长时间的学习、思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s("content_relate");

【古彩新韵随笔】相关文章:

藏头诗 新韵10-06

精选新韵诗词12-22

新韵诗词精选12-22

古诗新韵12-08

愁古杂文随笔01-10

古树的坚守随笔06-11

《古案》再读随笔05-24

漫漫古村路随笔06-05

听古树说话随笔05-26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四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

导语:《越中览古》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李白《越中览古》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代: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战士们都衣锦还乡。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①勾践破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②锦衣:华丽的衣服。《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来演化成“衣锦还乡”一语。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作者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的情形表现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种场景十分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来表达。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作者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使读者更觉得凄凉的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后来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作者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作者,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明写昔日的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后来的荒凉,由此加以抹杀,转而引出主旨,充分体现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s("content_relate");

【李白《越中览古》赏析】相关文章:

李白《越中览古》原文赏析06-23

对《越中览古》的赏析06-23

越中览古翻译赏析06-20

关于越中览古赏析06-23

越中览古原文及赏析11-01

《越中览古》的翻译及赏析09-11

越中览古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8-15

李白《苏台览古》赏析06-23

苏台览古李白诗词赏析07-07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五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寒”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细”等7个生字。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对对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对子歌。

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图片,说说图片上的景色。

二、读文识字,发现规律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请学生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教师与学生合作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4、通过读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甲:文中的字和词都是一对一对的。

学生乙:文中的词语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5、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1)借助拼音读准确。

(2)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①加一加识字:木子→李;禾日→香。

②加偏旁识字:纟田→细;冫京→凉;讠吾→语。

(3)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①(课件出示早晨、朝霞、暮色、夕阳等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的景色,随机出示对应的词语,让学生认读。

②看课文插图说话,想象并描述春天的情景,随机出示“和风、细雨、柳树、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词语让学生认读。

三、初读韵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巩固生字。

2、小组比赛读。

3、指导学生发现对子歌中的特点。

(1)字数相同。

(2)意思相反或相近。

(3)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天气与天气对。

四、学习第1节对子

1、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比图片,说出图片内容,教师随机引入课文。

(1)古人与今人对比图。(古今)

(2)铜钱。(外圆内方)

(3)四季对比图。(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2、课件出示第1节对子,指名朗读。

3、结合第一、二幅图片,让两名学生合作读出课文中的对子。

4、结合第三幅图片,四个同学合作读对子。

5、教师点拨:了解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特点。(可结合识字1《春夏秋冬》所学)

6、写出下列汉字的反义词。今——()圆——()暖——()

五、学习生字“古”“凉”“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结构。

2、教师讲解,范写。(绞丝旁的笔画分布)

3、学生口述、书空。

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5、集中纠错讲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生玩游戏对对子导入。

二、研读课文,学习第2节对子

1、指名读第2节对子。

2、出示图片,对应认识字词。

3、播放日出、日落动画视频,理解“晨—暮”“朝霞—夕阳”两对词。

4、结合识字1冬雪与秋霜的图片,理解“雪对霜”。

5、理解词语:和风细雨。

(1)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阳春三月,沐浴在阳光下,春风拂面,这春风跟冬风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回想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的区别,出示图片分别展示。

三、学习第3节对子

1、自由读第3节对子,引导思考:“桃”“李”“柳”“杨”分别指的是什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

2、齐读最后一句,引导学生发现成语,再指名朗读。(相机出示: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3、播放视频,强化感悟“鸟语花香”。

四、整体回顾,感悟课文

1、学生领读、个别读、齐读课文。(读出节奏)

2、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启发思考:当你看见眼前的景物时,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对子的精妙。

五、指导写字

1、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

古(十口)凉(冫京)细(纟田)李(木子)

语(讠吾)香(禾日)夕(多—夕)

2、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教师范写,讲解“李”“语”“香”“夕”。

(1)“李”“香”的竖要短。

(2)“夕”的撇要与横撇齐平。

3、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巡堂指导。

7、填一填。

(1)“夕”是结构,共画。

(2)“李”的第五笔是,可以组词为。

古对今古—今晨—暮桃—李

圆—方雪—霜柳—杨

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

春暖—秋凉朝霞—夕阳鸟语—花香

本课是以对对子的形式出现的识字课,在诵读对子的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感知对子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收集对子的兴趣。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对对子就是把字数相同、内容相关联的字词对起来。同时,学生在边读边悟的过程中了解了对子中描写的景物,从而感受到了对韵歌中的意境美,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引起了教学共振的效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关于春天的古诗汇总(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shenqingshu/shenqingshuxiezuo/16855206001477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