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申请书 > 申请书写作 >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七篇)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七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七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一

ok3w_ads("s005");



1.初中必背经典古诗精选

龟虽寿

曹操〔两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一作:��)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赏析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是一致的。但《观沧海》是写景诗,以景抒情。此篇则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这首诗写于北伐乌桓胜利的归途。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在古代,这已是将近暮年的年龄。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他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龟虽寿》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积极的主题。

诗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开头,作者用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这就等于告诉人们说,人虽寿夭有别,但最终都是要死的,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和无神论的观念,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既然人总是要死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对人生采取消极悲观的态度呢?诗人认为这是不可以的。承认生命有限正是为了充分利用这有限的生命,建功树业,有所作为。

接着诗人诗人紧承上意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现出一种深沉委婉的风情,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盈,是满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寿;缩,是专职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夭。这就是说,人的寿命的或长或短,不完全出于天定,只要调养有方,是可以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

人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决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寿。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这里可见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2.初中必背经典古诗精选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一作: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3.初中必背经典古诗精选

游山西村

陆游〔宋代〕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忽然柳绿花艳间又出现一个山村。

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萧鼓声随处可闻,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随时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此诗题材比较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读过此联后,人们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 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农家祭社祈年,满着丰收的期待。节日来源与《周礼》。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 箫,却入农桑社。”可见到宋代还很盛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弹 劾罢归故里后,心中难免有抑郁不平之气。相较于虚伪的官 场,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仍心系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4.初中必背经典古诗精选

野望

王绩〔唐代〕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上山��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评曰:"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得本诗的主旨。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5.初中必背经典古诗精选

春望

杜甫〔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鉴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 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相关热词搜索:古诗初中精选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二

一关于儿童的经典古诗

1、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2、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李郢《南池》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4、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5、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6、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殷尧藩《同州端午》

7、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刘因《山家·马蹄踏水乱明霞》

8、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9、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10、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颜仁郁《农家》

11、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

12、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范成大《卖痴呆词》

1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14、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15、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李涉《牧童词》

16、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7、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18、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狂夫》

19、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20、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21、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22、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杜甫《赠卫八处士》

23、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24、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萧衍《东飞伯劳歌》

25、欲吊沈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2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27、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28、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29、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六》

30、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李白《公无渡河》

31、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王维《渭川田家》

32、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

33、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34、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35、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36、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37、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38、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陶渊明《酬刘柴桑》

39、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赠卫八处士》

40、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41、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42、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3、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

4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45、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李涉《牧童词》

s("content_relate");

【一关于儿童的经典古诗】相关文章:

关于王维的经典古诗07-30

关于经典的立冬古诗词11-02

关于杜甫的经典古诗词07-30

关于思乡的经典古诗句11-08

关于陆游的经典古诗02-16

描写儿童的抒情古诗11-10

儿童节描写儿童的古诗句09-27

白居易的经典古诗10-28

王维的经典古诗04-07

李商隐的经典古诗11-05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三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词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词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菩萨蛮(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

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s("content_relate");

【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词大全】相关文章: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03-29

关于端午节古诗词06-09

爱国的古诗词大全03-14

秋分诗句大全,有关秋分时节的经典古诗词12-06

关于端午节的文案大全04-07

端午节的古诗词04-08

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词(精选22首)04-08

关于成功的经典名言大全02-14

关于读书的经典名言大全01-24

关于智慧的经典名言大全01-27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四

经典祭父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祭父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韵入园香

慈严却远航

残红谁再护

把酒问夕阳

清风蓑雨雨纷纷

正是人间换景新

孰晓天堂传诏令

仙幡度我父亲魂

欲翠青山起父茔

难别盛世舍亲情

从此慢步重宵九

再见音容梦几更

春雷轰烈起沧茔

难信慈严九界行

何日再耕陇上地

三更梦见泪无声

醉风醉雨醉思亲

难孝高堂欲断魂

可叹乡愁谁解意

几回梦赋杏花村

俏梅傲雪谁人赏

独竖严冬落九芳

岁月无痕常忆旧

思亲不觉冷风长

微风细雨又秋凉

犹抱琵琶对烛伤

只恨亲情无处诉

问君何日下池阳

常思爱父就职间,为树清廉戒酒烟。

卸任一身轻自在,回家顿感五粮甜。

枯枝依旧借春青,嫩草芳环九九庚。

茔绕云烟杜宇鸣,泣亡灵,香烛扶摇无应声。

人间五月杨花酩,岁岁来勾想父亲。

似雪一生化无影,爱花半世散花馨。

滴落梧桐有泪声

去岁哀身逢骤雨

余生悸梦恸悲风

篱边老树存残叶

岭上苍松映旧容

青鸟若能传家信

菊花开尽子孙情

骨血亲情唤不回,

冥钱飞舞泪难持。

松涛百鸟亦悲啼!

隔断阴阳音信绝,

十年冷暖诉谁知?

夜台长睡忍相离?

如戏人生道尽愁

风花雪月梦悠悠

提笔乱舞红尘事

携酒轻吟四海收

一枕相思何处愤

满膛乡恨问谁求

慈严驾鹤仙游去

唯有诗词祭杏州

s("content_relate");

【经典祭父古诗】相关文章:

祭父05-24

读贾平凹的《祭父》有感11-09

如父如子经典台词04-04

白居易的经典古诗10-28

王维的经典古诗11-23

李商隐的经典古诗11-05

描写秋天经典古诗10-13

祭殇散文01-26

祭外公作文11-24

端午节经典古诗06-10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五

古诗经典座右铭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s("content_relate");

【古诗经典座右铭】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座右铭02-06

古诗句经典座右铭03-15

古诗经典的座右铭05-02

古诗句座右铭11-29

古诗句的座右铭11-06

适合当座右铭的古诗句03-20

古诗的经典座右铭三篇03-12

古诗中经典的座右铭04-08

古诗经典座右铭摘抄02-06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六

经典古诗词名句精选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 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杨万里《小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朱熹《春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苏轼《定风波·三月七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孟郊《登科后》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 崔道融《梅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岳飞《满江红·写怀》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 徐锡麟《出塞》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人生长恨水长东。 —— 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李商隐《夜雨寄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郑燮《竹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李商隐《锦瑟》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李贺《雁门太守行》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李白《望天门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陆游《示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 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七

关于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了解我心情的人,认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

——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如果做人可以不讲究仪表,那还不如死了呢!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多被引用自作自受时的感受。也可以理解为:人的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所以“天作孽,犹可违”,但是自己不上进,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处在安全时期也要考虑危险可能存在,考虑到这个就会去准备,有了准备就免去了危险。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人不是圣贤,都会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如果犯错了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美丽的语言是不可信,而可信的的话不一定是好听的;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并告诫我们因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大意是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知道学习却不思考,就会因为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就会对所有事情一知半解,不懂装懂。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md

s("content_relate");

【经典古诗词名句及解释鉴赏】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名句及解释鉴赏03-07

《处暑》古诗词鉴赏07-15

古诗词鉴赏答案09-28

古诗词鉴赏技巧10-21

《登楼》古诗词鉴赏09-04

别离古诗词鉴赏05-17

黄河古诗词鉴赏04-05

古诗词的经典名句08-09

《送友人》名句鉴赏07-26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关于经典古诗摘抄(精)(七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shenqingshu/shenqingshuxiezuo/1685493501146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