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申请书 > 入职申请书 > 最新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五篇)

最新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篇一

课文内容: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不此声。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的张~笔下,乡愁是那封洗了又拆,拆了又洗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一首诗。注意文中的生字,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指导学生朗读)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时,那个地方停顿了? 生:他在“身向榆关”后面停顿了。

师:再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时,哪个地方又停顿了?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么?这叫读得有板有眼。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古诗词时,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再读指名朗读。

师: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生读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了,谁还想读? 生继续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学生齐读。

师:真好,词读到这里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觉呢? 生:我想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睡不好了,是根本就没有梦了。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遍,把这种感觉读到字里行间去。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布景,然后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表达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课文

师:现在我提两个问题,看看你掌握了没有。第一,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生:在山海关。

生:身在山海关的那边

师:那么山一程呢?还可能在哪儿 生:身可能在山上? 师:怎么样的山在? 生:高山

师:那么水一程呢? 生:可能在船上。师:那么千帐灯呢?

生:他的身还可能在营帐里。

师:这里站着的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在哪里,这七位同学就是他所经过的地方,他经过了„„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 生:他的心在他的故乡。生:在他的家乡。„„

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呢? 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但心却在故乡。

生:我发现他不但保家卫国,但却很想念自己的家人。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了。师:嗯,你的心可真细腻呀!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自己的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这种身和心分离的感觉读出来。„„

(播放音乐师范读后全班齐读,虽然有很长的等待,可是全场依然安静)

师:请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师再次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在你的眼前出现什么机关报 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时候,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生:我看风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在营帐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展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了营帐,望着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重了起来。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昂视的画面。

生: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却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看到了,看到了纳兰性德辗转反侧的画面,看到了他抬头昂望的画面,还看到了他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是怎么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的家乡故园的景象写下来。(音乐起)

师述: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效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智趣相投的朋友围坐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故园,在家乡,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展开你的想象吧!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让我们看看在作者在家乡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比较长,所以整理有些困难)师:现在,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板书:碎)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细细关切,在这里,有的是„„引读课文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和妻子相偎一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在这里有的是„„引读课文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效外的踏进表,没有杨柳依依,芳草青青,在这里有的只是——一齐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次读课文。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非常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那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你是不是该问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会冒出什么呢? 生: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

生:如果你想回,你就要用心打仗,如果你还想着家里,你就一门心思的,不然半路死了怎么办?

生:你为什么不把想对家人说的话写下来,让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徐上,他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谁来读一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读

师:除了纳兰性德问自己外,还会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你就是那个妻子,你来问问,那个君字改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问“问 师:谁还会问?

生:纳兰性德的儿子,师: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该把君字改成什么? „„

师: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们,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他的朋友都想问问纳兰性德,我们一起再来问问纳兰性德——引读

师:轻离别呀,你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你从哪里体会到我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 生自由读全诗。

师:我想先问我的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我还想问问我的爱妻。

生:你不是,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

师:是呀,我何曾是轻离别,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待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呀!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一起读—— 学生再次齐读

师:这就是我为什么身在征途,心在故乡的原因所在,这就我为什么我的梦会破碎,我的心会破碎的原因。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故土,就这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下课„„

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篇二

王崧舟教学实录——《长相思》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读研讨会】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

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

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

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

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篇三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篇四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读征程想故园问离别

——谈王崧舟《长相思》教学中读、想、问策略

江苏仪征 周正华

一、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王老师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1、读得充分。

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是诵读和背诵。王崧舟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自主读中感知词句,在默读中理解词意,在朗读中体味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与感悟形象。

让我们来看王崧舟的两次范读: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是帮助学生悟情,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示范;学生通过想象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老师再次用范读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长相思》课堂里17次传出朗读的声音,再加上学生的7遍自主读和1次默读,24次文本的感悟与对话,语言和精神在朗读中积淀,情感在朗读中迸发飞扬。

2、读得技巧。

充分地读需要技巧,除了正确运用读的方式外,王崧舟老师注重了朗读的技法指导。他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4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提升读的要求,从读的实践中要求学生“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读出感觉来,又由整体上感悟词人“非常思念家乡”,到从字里行间具体叩问其“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读的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直抵形象与情感。

王崧舟老师不但注重读的指导,还给予读积极的评价。诸如“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的时候,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真好,你们注意到没有,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教师行云流水般自然的引导中,学生不仅读懂了词意,习得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并且增长了自主学习的信心,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3、读中生情。

学生在自主读中理解词的情感,在默读中感受词人的情怀,在教师的范读中想象体验着情感,在朗读中感悟与生成情感。

《长相思》的教学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这节课中的“情”,是融合了师生思想、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求真、向善、热爱生活的情。这节课中的读,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词人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词人者的人格、思想和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二、想——“行”在征程,心系“故园”

王崧舟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者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

1、用音乐的渲染和言语的诱导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在背景音乐《怆》里,王崧舟用他那磁性、激情而内敛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词的境界,走近词人的生活。“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通过形象再现,让自己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走进他的“征途”。

学生们在“征途”的画面中舒展着所思所想。然而教者话锋一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又在《琵琶语》的伴奏声中展开对“故园”的想象。写话时,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的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借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2、在想象中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想象是以语言为依托的,在朗读中学生们体验着想象,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

在想象中,学生们感悟到词人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等等画面。纳兰性德的“聒碎乡心”丰富和激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构成了“长相思”的精神主题——思乡与卫国、壮志与理想。

学生对文本的感悟,通过言语实践,积淀为语言。语感能力的培养,终究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听和读,建立起我们与生活、与文本的联系;说和写,则生成话语。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通过想象进行了言语实践的两次设计,对“征途”的想象采用“说”来展示,对“故园”的想象则采用诉诸文字“写”的方式——

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

学生的想象极其丰富,家乡美丽、温馨,安宁、祥和。学生用言语和文字释放着“故园”二字所承载着的无穷韵味。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两次想象,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两次想象的对比更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王崧舟老师再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在想象中朗读,加强形象,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问——问君何事轻离别?

问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显示剂、催化剂和兴奋剂。王崧舟在《长相思》教学中,既发出了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又设计了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实施了直面心灵的追问,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

1、导问引领感受,查问帮助理解,感悟“离别”。

“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王崧舟在导语中让学生感受主题“乡愁”,且这种感受在读和问中一步步地加强理解。“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通过问,让学生阅读,并结合插图、注解进行理解。学生们对整首词理解得如何呢?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身在哪里?一个是心在哪儿?)进行了检查理解,引领学生感受词人的“身”和“心”,初步感悟“征途”与“故园”。

在导问、查问的引领帮助下,再通过想象的张开,问终于达成了目标——想象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情景与画面,感悟到“身”与“心”的分离。

2、追问叩击心灵——何事轻离别?

词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它形象丰富、感情丰妙,极富特质。王崧舟充分展示构建“诗意语文”的重要手法,进行文本的拓展,对感悟的形象进行巩固和深化,发出了直面心灵的追问,营造具有生命意义的对话。

“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在学生的追问中,王崧舟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切换,呈现出词人的自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学生的追问和词人自问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并由此生发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叩击心灵的追问中“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越来越浓。

3、反问升华情感——何轻离别?

面对众人直及心灵的追问,纳兰性德不得不反问——“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词人反问自己,反问“父亲”,反问“妻子”,在一次次地反问中表述着自己的理想与壮志。我们在词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矛盾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至此,词人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是王崧舟语感训练的三大装备。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象和生命意义造就了王崧舟诗意的课堂。

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篇五

王崧舟 《长相思》课堂实录

2007-09-28 阅读: 6411 出处: 作者:教导处 编辑: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实录

《长相思》教学实录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

师:自由朗读《长相思》,开始。生:(自由读课文《长相思》。)

师:(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一下。师: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预备起。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读。生:(齐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 生:(齐答)没有。

师: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

师: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生:(自由读《长相思》。)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读出你的味道、你的感觉来。注意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生1:(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

生2:(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1:我感到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师:这是你的感觉。谁还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2:我感觉到纳兰性德思念家乡,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是觉都睡不好,根本就没有梦。同学们,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吗? 生:(齐答)明白。师:好,默读《长相思》。

生:(默读《长相思》,按要求思考词的大意。)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1: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2: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生3: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你也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 生4: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好,那么“山一程”呢?身在哪儿?还可能在哪儿? 生5:身可能在山上。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 生5: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儿? 生6: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 生7: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那儿? 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生3: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生4: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生5: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 生:(齐答)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

师: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1: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师:不错。你说。

生2:我发现纳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3:我觉得纳兰性德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乡了。师:你的心思真是细腻啊。

生4: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生5: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心总是牵挂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生:(自由读《长相思》。)师:好,咱们一起读一读《长相思》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一起来,预备起。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稍作停顿)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里? 生1: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生2: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觉的情景。师: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3: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师:你看到了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4:我看到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你们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着乐曲《琵琶语》,想象写话。)

师:(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那还可能是…… 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生1: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就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2: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唧唧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3: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生1:(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一份温暖,那一份的幸福,这里只有—— 生2:(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读啊!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牧童的短笛,没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天伦之乐。这里只有——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生:(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谁还想问?

生2: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吗?好,继续问。

生3: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你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然的话,如果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师:是啊,你既然身在征途,你就应该一心干你的事业,为什么还要对故园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 生4: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想念家人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1: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1: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1:(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2:纳兰性德的儿子,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2:父

师:父,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2:(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生3: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3:(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4: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4:(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我不是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1: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2: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笑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掌声。)

最新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五篇)相关文章:

最新王崧舟《长相思》说课稿 长相思说课稿设计意图(3篇)

最新王崧舟桃花心木教学设计(5篇)

最新王崧舟一夜的工作的评课 一夜的工作教案(5篇)

最新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实录感受(4篇)

最新王崧舟慈母情深教学实录及点评 慈母情深王菘舟课堂实录(四篇)

最新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五篇)

最新王崧舟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实录(五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王崧舟 长相思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方法特点(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shenqingshu/ruzhi/1686256025180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