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申请书 > 申请书模板 > 2023年傲雪梅花独自开实用(五篇)

2023年傲雪梅花独自开实用(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傲雪梅花独自开实用(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傲雪梅花独自开篇一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 湘版 ) 教材七年级上册第 4 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 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 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中国学习联盟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 ?( 生答 )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 ?( 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 ? 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 ? 为什么 ?( 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 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 ( 情境导入  ——激趣 )

二、赏析、探究

( 一 ) 赏梅: ( 多媒体展示 )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 6000 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 3000 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腊梅”、“元腊”已有 2150 年的历史。

活动一:

( 教师分发问卷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 )生长习性 颜 色 形态特征 

欣赏与描述: 1 .梅花的生长习性 ? 它有哪些颜色 ?2 .梅花的形态特征 ? ( 学生互相讨论后踊跃回答 )

教师总结:

1 。喜阳、耐旱,先开花、后发叶。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

2 .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梅有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

( 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让他们用地理、生物等知识去了解梅花的特点,加强了学科间的互通性。 )

( 二 ) 咏梅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 展示咏梅诗词:毛泽东词《咏梅》、王安石诗《梅花》等 )

( 教师让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诗人的乐趣 )

咏梅 ( 毛泽东 ) 梅花 ( 王安石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墙角数枝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凌寒独自开。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遥知不是雪,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为有暗香来。

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从这些诗词里我们感受到梅花的什么特性 ? 它为什么会成为这些文人们笔下的宠儿呢 ?

生讨论回答:耐寒,性格坚强不屈,挺拔向上。

思考与讨论: 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咏梅佳句吗 ? 有哪些与梅有关的影视或音乐呢 ?

学生讨论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等。

《红梅赞》、《一剪梅》、《梅花三弄》等。

( 教师让学生吟唱,活跃课堂气氛 )

( 师生互相交流,用诗词来感受梅花的个性,用影视金曲来诠释梅花的象征性 )

* 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 ( 教师简介 )

( 师与生一同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经典名曲把对梅花的吟颂带入到高潮 )

( 三 ) 画梅

师:画梅,据古书记载,早在南梁时就有张僧繇画《咏梅图》一卷。元代的王冕亦以画梅著称,所阳梅花生意盎然,别具一格。近代画家吴昌硕、关山月等都画有大量梅花佳作。 ( 多媒体展示画梅精品 )

活动三:

欣赏与分析: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情绪 ? 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特点吗 ? 说说你的想法。 ( 学生互相讨论后作答 )

教师总结: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今天,我们应以梅花精神自励,开拓我们伟大的事业 !( 由欣赏作品直接感受梅花的铮铮铁骨 )

三、体会、实践

1 .认识文房四宝。

2 .教师与学生一同体验笔墨的韵味。 ( 教师演示 )

传授小知识点:用笔: 中、侧锋,轻、重、缓、急等。

用墨:干、湿、浓、淡等。

( 学生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体验笔墨,为画梅做好前期准备。 )

四、展评、拓展

1 .展示部分用笔、用墨练习,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表扬与鼓励。

2 .布置学生课余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和图画作品, 以及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散文、佳句等,编辑成册或办成小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借助梅花的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感受作品意境,并能独立完成一幅梅花创作。

教学重点:梅花传统画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的韵味,用生动的线、形,在宣纸上画出高洁挺拔的梅花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国画用具等。

学具准备: 自制小册、小报、国画用具、课本等。

教学过程 :

一、讨论、引入

1 .展示部分学生课余搜集成册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小报;

2 .学生自由畅谈搜集的素材,并说说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梅花给自己的感受,老师予以充分肯定 ( 学生互相交流、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 。

二、体会、实践

3 .线条的疏密。

4 .花瓣的聚散和朝向。

5 .勾花与点花。

( 二 ) 教师演示,学生体会。

( 三 ) 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画家作画的精彩过程,学生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

( 通过欣赏大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

( 四 ) 学生尝试画梅,教师巡回指导。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或有关诗歌、散文,大胆进行创作。

( 教师进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亲自体会画梅的乐趣。 )

三、展评、讨论

展示部分国画作业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肯定与鼓励。

评价建议:

1 .构思有什么特点 ?

2 .用笔用线是否流畅、大胆 ?

3 .笔墨韵味的效果把握的如何 ?

( 通过自评、互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课外拓展

师:“以物寄情”是中国传统绘画里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同学们还知道梅花有哪些朋友也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呢 ?( 生答 )

* 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山茶

师:同学们知道有关这些花卉的画家吗 ?( 生答 )( 多媒体展示部分佳作 )

( 由梅花拓展到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荷、兰、竹、菊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 ! 那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外练习,在学画梅花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尝试画一画这些题材。我会把同学们的这些画作举办一个小型画展,大家有兴趣吗 ?

教学拓展:

* 熟悉对象

对所画对象仔细观察, 了解它的生长规律和组织形态,可让中国学习联盟胆作画,反复体会。

* 借鉴传统

中国绘画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初学者要多看历代名家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精华,让学生多搜集名画作品,走“以法致道”之路。

* 重视书法练习

古人曰“书画同源”, 因为中国绘画精神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通过练习书法,提高对笔性的了解。

* 提高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及诗词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宝库,它与“四君子”画交相辉映,让学生上网搜集与“四君子”有关的文学、诗词、散文等,汇编成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教学参考资料

书籍:《国画梅兰》缪宏波编著网站: “青岛梅园”

附:《梅花三弄》内容简介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 ( 约 414 — 466) 《梅花落》解题称, “《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宋代尚流传。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 ( 清周显祖编, 1820 年刻本 ) 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 ( 清秦淮瀚辑, 1868 年刊本 ) ,其节奏较自由, 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旋律,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符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跃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傲雪梅花独自开篇二

“傲雪梅花”说课稿

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 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发情怀,展现个性。每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

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生分析和尝试。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

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

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涂、抹、甚至乱画都行。

学生在体验笔墨韵味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涂”得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

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

傲雪梅花独自开篇三

“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 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发情怀,展现个性。每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

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生分析和尝试。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

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

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涂、抹、甚至乱画都行。

学生在体验笔墨韵味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涂”得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

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

傲雪梅花独自开篇四

课    时:2课时

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悉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工具、材料。(2)让学生体会到传统绘画中的笔墨韵味以及感受到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重    点:对中国画的欣赏与体会

难    点:用水墨绘画语言来传递感情

讲课类型:综合运用

教具、参考书:课件、《线条的世界》、《美的历程》

教学过程 :

导入  :

提问:请说出一句形容梅花的诗词,并且解释诗词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

设计说明:1.以组为单位采取竞答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2.引用有关梅花的诗词来导入  ,通过对诗词的分析让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以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在文学艺术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点到“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中国画常用的题材及这些题材所反映的人格精神。

展开:

a.中国画常识 [结合课件讲解]

一.提问:如何欣赏中国画?

设计说明:在肯定学生答案的基础上总结如何欣赏中国画,可以从书法、印章、布局、内涵、诗句等几方面来评叙。

二.国画表现

根据题材国画可分为:山水、动物、花鸟画、人物画。

根据制作技巧国画可以分为: 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设计说明:运用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

三.国画流派

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独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

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二高一陈即为早期著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

被称为“岭南画派” 第二代中最出色的画家关山月、黎雄才,无论在审美意识上和艺术成就上都超越了他们的老师高剑父,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关山月的超越首先在于重大题材的开拓和时代精神的体现上,这是“岭南画派 ”绘画革新的灵魂。

关山月的第二个超越,就是以写生为基础,不断的求新求变。这也是“岭南画派 ”不断发展的秘。关山月的国画成就,来自两方面,一是重视写生,眼界开阔,感触新鲜,它饱含生活气息、时代风貌和画家情怀,由于立意不凡,因此显得格调高雅。二是有较深厚的理论修养,特别是对中国传统画论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这就有理论作指导,有比较、有鉴别,能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子。他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高剑父,也不断地超越自我,在“岭南画派”的继承和发展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设计说明:因为教材中涉及到画家关山月的作品所以在这里选用岭南画派及关山月作为插入的知识点

b.学画梅花

一.             提问:请同学说说有关于梅花的知识或故事?

设计说明:了解梅花,为下节课画好梅花作准备。

二.小结:梅花又名春梅、红梅。蔷薇科李属,高可达5一6米。树冠开展,树皮淡灰色或淡绿色。小枝细长,枝端尖,绿色,无毛。叶宽卵形或卵形,边缘有细锯齿,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阔楔形,幼时或在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短,具腺。花梗短,1一2朵右生于1、2年生枝梢,萼筒钟状,有红,暗红及绿 色等。花有单瓣或重瓣,白色、红色或淡红色,有芳香,多在早春1一2月先开花,后发叶。核果近圆球形,黄色或带绿色,5-6月成熟。

梅花又名“五福花”,她象征着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以一种鲜花来寓喻某种情怀,这在文明民族中是一种共有的现象。但用梅花来寄托多种情思,这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画梅花

介绍国画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笔 毛笔以其笔锋的长短可分为长锋、中锋和短锋笔,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落纸易于凝重厚实,中锋、短锋则兼而有之,新笔笔锋多尖锐,只适于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更好。有的画家喜欢用秃笔作画,所画的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美。

墨 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烟、松烟两种,制成的墨称油烟墨和松烟墨。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

纸 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用画容易掌握,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渗透迅速,不易掌握。

画梅花的步骤: (重点讲解)

动笔前先想好布局,最好做到“胸有成竹”再下笔

1.画干:酌浓墨画老干暗部的边缘线,要注意枝干的转折,画亮部枝干的边缘线时要把笔上的墨吸干,尽量让留在笔上的墨少而淡。画树皮时要把笔上多余的水吸干,然后酌浓墨由暗至亮皱檫。

2.点花:分点深花和点浅花,点深花墨要浓、点浅花要用淡墨。

3.画花蕊和小的枝干

4.画背景(背景可以最先画也可以最后画,这要根据画面来安排)

设计说明:结合作品来讲解,这里是本节课的重点,老师可以现场示范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和重点

傲雪梅花独自开篇五

宜昌市三中艺术组 曾 芳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 湘版 ) 教材七年级上册第 4 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工具、材料,有意识地运用中国画的表现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教材运用大量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又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并能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另外,选择梅花画法中笔墨运用、线条组织、画枝干和花瓣的基本要领,作为技能学习的内容,学习使用国画用具,尝试国画的表现技法,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国画中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其他题材的欣赏与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美术、音乐、生物、历史、地理、文学等知识进行探究性地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体会民族艺术的伟大。

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知识技能目标

1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2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3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过程 以欣赏感受、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 由赏梅——咏梅——画梅展开,体会梅花顽强、挺拔向上的精神,体会笔墨的韵味;第二课时,学生大胆尝试水墨技法,亲自感受中国传统画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使学生了解中国画借物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 同时引导学生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及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涉及学科: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文学等。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学具——课本、国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

一、认识、引入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 ?( 生答 )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 ?( 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 ? 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 ? 为什么 ?( 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 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 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 ( 情境导入  ——激趣 )

二、赏析、探究

( 一 ) 赏梅: ( 多媒体展示 )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 6000 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 3000 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腊梅”、“元腊”已有 2150 年的历史。

活动一:

( 教师分发问卷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 )生长习性  颜 色  形态特征  

欣赏与描述: 1 .梅花的生长习性 ? 它有哪些颜色 ?2 .梅花的形态特征 ? ( 学生互相讨论后踊跃回答 )

教师总结:

1 。喜阳、耐旱,先开花、后发叶。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

2 .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梅有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

( 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让他们用地理、生物等知识去了解梅花的特点,加强了学科间的互通性。 )

( 二 ) 咏梅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 展示咏梅诗词:毛泽东词《咏梅》、王安石诗《梅花》等 )

( 教师让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诗人的乐趣 )

咏梅 ( 毛泽东 ) 梅花 ( 王安石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墙角数枝梅,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凌寒独自开。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遥知不是雪,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为有暗香来。

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从这些诗词里我们感受到梅花的什么特性 ? 它为什么会成为这些文人们笔下的宠儿呢 ?

生讨论回答:耐寒,性格坚强不屈,挺拔向上。

思考与讨论: 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咏梅佳句吗 ? 有哪些与梅有关的影视或音乐呢 ?

学生讨论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等。

《红梅赞》、《一剪梅》、《梅花三弄》等。

( 教师让学生吟唱,活跃课堂气氛 )

( 师生互相交流,用诗词来感受梅花的个性,用影视金曲来诠释梅花的象征性 )

* 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 ( 教师简介 )

( 师与生一同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经典名曲把对梅花的吟颂带入到高潮 )

( 三 ) 画梅

师:画梅,据古书记载,早在南梁时就有张僧繇画《咏梅图》一卷。元代的王冕亦以画梅著称,所阳梅花生意盎然,别具一格。近代画家吴昌硕、关山月等都画有大量梅花佳作。 ( 多媒体展示画梅精品 )

活动三:

欣赏与分析: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情绪 ? 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特点吗 ? 说说你的想法。 ( 学生互相讨论后作答 )

教师总结: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今天,我们应以梅花精神自励,开拓我们伟大的事业 !( 由欣赏作品直接感受梅花的铮铮铁骨 )

三、体会、实践

1 .认识文房四宝。

2 .教师与学生一同体验笔墨的韵味。 ( 教师演示 )

传授小知识点:用笔: 中、侧锋,轻、重、缓、急等。

用墨:干、湿、浓、淡等。

( 学生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体验笔墨,为画梅做好前期准备。 )

四、展评、拓展

1 .展示部分用笔、用墨练习,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表扬与鼓励。

2 .布置学生课余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和图画作品, 以及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散文、佳句等,编辑成册或办成小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借助梅花的传统画法的学习,激励学生在大胆尝试中感受作品意境,并能独立完成一幅梅花创作。

教学重点:梅花传统画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的韵味,用生动的线、形,在宣纸上画出高洁挺拔的梅花形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国画用具等。

学具准备: 自制小册、小报、国画用具、课本等。

教学过程 :

一、讨论、引入

1 .展示部分学生课余搜集成册的有关梅花的诗词、小报;

2 .学生自由畅谈搜集的素材,并说说自然界和艺术作品中梅花给自己的感受,老师予以充分肯定 ( 学生互相交流、自主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 。

二、体会、实践

3 .线条的疏密。

4 .花瓣的聚散和朝向。

5 .勾花与点花。

( 二 ) 教师演示,学生体会。

( 三 ) 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画家作画的精彩过程,学生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

( 通过欣赏大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

( 四 ) 学生尝试画梅,教师巡回指导。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优秀国画作品或有关诗歌、散文,大胆进行创作。

( 教师进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亲自体会画梅的乐趣。 )

三、展评、讨论

展示部分国画作业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肯定与鼓励。

评价建议:

1 .构思有什么特点 ?

2 .用笔用线是否流畅、大胆 ?

3 .笔墨韵味的效果把握的如何 ?

( 通过自评、互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课外拓展

师:“以物寄情”是中国传统绘画里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同学们还知道梅花有哪些朋友也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呢 ?( 生答 )

* 梅之佳友:

岁寒三友:松、竹、梅 四君子:梅、兰、竹、菊

雪中四友:迎春、玉梅、水仙、山茶

师:同学们知道有关这些花卉的画家吗 ?( 生答 )( 多媒体展示部分佳作 )

( 由梅花拓展到同样表现人格精神的荷、兰、竹、菊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

师:同学们的知识真丰富 ! 那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布置一个课外练习,在学画梅花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尝试画一画这些题材。我会把同学们的这些画作举办一个小型画展,大家有兴趣吗 ?

教学拓展:

* 熟悉对象

对所画对象仔细观察, 了解它的生长规律和组织形态,可让学生大胆作画,反复体会。

* 借鉴传统

中国绘画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初学者要多看历代名家优秀作品,从中汲取精华,让学生多搜集名画作品,走“以法致道”之路。

* 重视书法练习

古人曰“书画同源”, 因为中国绘画精神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的,通过练习书法,提高对笔性的了解。

* 提高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文学及诗词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宝库,它与“四君子”画交相辉映,让学生上网搜集与“四君子”有关的文学、诗词、散文等,汇编成册,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教学参考资料

书籍:《国画梅兰》缪宏波编著网站: “青岛梅园”

附:《梅花三弄》内容简介

中国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 ( 约 414 — 466) 《梅花落》解题称, “《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宋代尚流传。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 ( 清周显祖编, 1820 年刻本 ) 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 ( 清秦淮瀚辑, 1868 年刊本 ) ,其节奏较自由, 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乐曲的引子部分亲切优美,节奏则具有平稳舒缓和跌宕起伏的对比因素,精练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征。第一段是古琴在低音区出现的旋律,冷峻肃穆,构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前十二小节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进音程为特征的旋律,结合稳健、有力的节奏,富有、庄重的色彩,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后十四小节多用同音重复。符点节奏的运用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晃动起来。接着便是乐曲。音乐主题的第一次重现。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轻巧、跳跃地在这部分音乐中三次循环出现,表现出“风荡梅花,舞玉翻银”的意境。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蕊,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主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第二部分用一系列急促的节奏和不稳定的乐音,表现出动荡不安的气氛,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这段曲调在音调和节拍上与泛音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连续用八度大跳的灵活手法,使旋律线大起大落,此起彼伏,结合演奏上采用刚劲的“滚拂”手法,使音乐表现出一种风云交加的意境,突出刻画了梅花迎风斗雪的坚毅形象,在紧张的情绪表现中把全曲推向了高潮。尾声的乐曲渐渐平稳,不断飘出袅袅余音。它运用调式属音下行向主音过渡,然后稳定的结束,仿佛在经历了风荡雪压的考验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梅花依然将它清幽的芳香散溢于人间。

2023年傲雪梅花独自开实用(五篇)相关文章:

2023年中班下学期教学总结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总结(三篇)

2023年朋友圈早晨的唯美句子说说4篇(模板)

2023年幼儿园感谢信中班 幼儿园感谢信结尾(汇总3篇)

2023年春节放假安排

2023年网络营销方案策划书小程序(十三篇)

2023年看透人生的语录十六篇(模板)

中小学2023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2023年遵纪守法好学生演讲稿 遵纪守法主题演讲(四篇)

2023年公务员转正个人总结300字(26篇)

2023年《悲惨世界》读书心得500字(汇总3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傲雪梅花独自开实用(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shenqingshu/muban/16878466122175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