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导游词 > 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5篇可选)

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5篇可选)

白云滩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5篇可选)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篇: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

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榕湖、杉湖原为唐宋时桂州城南护城河,现在湖畔树木婆娑,湖中澄湖碧水,象碧玉镶嵌在市区中心,游人到此不仅能饱览湖光山色,而且可以寻胜访古。

湖心亭

在榕湖的湖心岛上,原建于40年代,1979年两次重建,现为一组设计新颖的仿古临水亭廊,由大小两亭及连廊组成。大亭8角、重檐、凌驾水中;小亭4角,单檐尖顶,坐落岸上,以直角形(L)曲廊与大亭相连,总面积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桥衔湖心岛,掩映于湖光翠柳之间,与亭廊构成整体,显出平稳中求变化,临水而有飞动感。

古南门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榕湖北岸。又名榕树门。据载为唐代名将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平定岭南后,在桂林筑置城守新建,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门,距今正300多年。

黄庭坚系舟处

在榕湖北岸,古南门前,榕荫亭侧。崇宁二年(103)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谪宜州,崇宁三年(104)经桂林,遍览名山,泊舟此岸。他写的《到桂州》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融进个人的不幸遭遇,也表达了对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学家张知静江府时,在系舟处建榕溪阁,以志怀念。阁久废,955年在旧址建榕荫亭,其后又立碑其侧,题为“黄庭坚系舟处”。

湖西庄

在榕湖北路西段。清嘉庆道光间,少司空李宗瀚建为别墅。张维屏《洼游日记》称,大门临湖,内有小桥流水,过桥有屋,屋后有轩,轩前有园,整座建筑用竹篱围合。李宗瀚住湖东“拓园”,今人民礼堂东北侧,湖西庄由其侄李春回掌管。李春回工书精刻,后破落,别墅荒芜。954年以来,这里建起拥有十几幢风格各异的`庭院建筑,成为桂林市第一个接待国家元首级的外事宾馆榕湖饭店。

芙蓉亭

在榕湖南路西段,榕湖西南岸边。清代著名桂林画家罗辰曾在此建“芙蓉池馆”。955年建亭,因名芙蓉,亦称葵花亭。98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6柱、6角、单檐、琉璃瓦、攒尖顶亭,高7米,长宽各5.45米,面积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柱间有石栏杆,亭周树茂荫浓,秀色可餐。

阳挢

在秀峰、象山两区相衔,榕湖杉湖接合部的水面上。宋名青带桥或永济桥,木质结构,元代毁于火。明改建石桥,解缙书“永镇三江”其上。洪武间(368~398)桂林城南扩,榕湖杉湖变成内湖,名阳塘,桥因湖改称阳桥。历代多修葺、扩建。974年扩建成现状:石拱结构,3跨,各5米,全长22.2米;桥面由20米加宽成32米,沥青铺筑,饰以汉白玉雕花栏杆。自古以来,青带桥一带就是商业中心区。据元伯笃鲁丁《阳桥记》载,桥的两侧,商贾所藏宝物、番货,以有易无,日千百计。现在榕杉湖区,市行政机关、商业网点、宾馆环立,这一地带,更成为南北通衢和政治、文化经济、旅游的中心。

朝霞亭

在榕湖东侧,湖滨饭店前,簇拥于小叶樟,夹竹桃与翠竹间的一个260多平方米的小岛上。高7米,长宽各4.45米,面积9.8平方米,为6柱、6角、单檐、攒尖顶小亭,3面有石栏桌凳,北面有曲桥通达,是喧闹市区中难得的安宁憩息地。每当日出,霞光满亭,激人奋进,妩媚可亲。

蘑菇亭

在杉湖湖心岛上,由一组圆形水榭与3个独立单柱圆形亭子组成,总面积近400平方米,建于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2层高楼漓江馆顶层俯瞰,湖心岛的平面呈美丽的梅花图案。

补杉亭

一名杉湖亭,在杉湖湖心岛上,1955年建,为木结构,以杉树皮盖顶。杉湖畔清代有“补杉楼”,是著名桂林诗人朱琦、龙启瑞等登临吟咏之地。补杉亭之名由此而来。亭已废,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

大榕树

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门前,为小叶榕,高8.6米,冠幅直径32米。南宋文学家刘克庄(187— 269)《榕溪阁》:“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涪翁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他游桂林时曾系舟树下,证实这棵大树是宋代榕溪阁前两棵榕树中的幸存者,树龄在800年以上。今仍枝叶婆娑,浓荫蔽日,成为朝夕与游人共处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荫”。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门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门、城楼,至今仍称榕树门、榕树楼。

第二篇: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

榕湖、杉湖原为唐宋时桂州城南护城河, 现在湖畔树木婆娑, 湖中澄湖碧水, 象碧玉镶嵌在市区中心, 游人到此不仅能饱览湖光山色, 而且可以寻胜访古。

古南门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榕湖北岸。又名榕树门。据载为唐代名将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平定岭南后, 在桂林筑置城守新建, 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门, 距今正1300多年。

黄庭坚系舟处 在榕湖北岸, 古南门前, 榕荫亭侧。崇宁二年(1103)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谪宜州, 崇宁三年(1104)经桂林, 遍览名山, 泊舟此岸。他写的《到桂州》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 峨;李成不在郭熙死, 奈此百嶂千峰何”, 融进个人的不幸遭遇, 也表达了对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学家张知静江府时, 在系舟处建榕溪阁, 以志怀念。阁久废, 1955年在旧址建榕荫亭, 其后又立碑其侧, 题为“黄庭坚系舟处”。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

榕湖、杉湖原为唐宋时桂州城南护城河,现在湖畔树木婆娑,湖中澄湖碧水,象碧玉镶嵌在市区中心,游人到此不仅能饱览湖光山色,而且可以寻胜访古。

湖心亭 在榕湖的湖心岛上,原建于40年代,1979年两次重建,现为一组设计新颖的仿古临水亭廊,由大小两亭及连廊组成。大亭8角、重檐、凌驾水中;小亭4角,单檐尖顶,坐落岸上,以直角形(L)曲廊与大亭相连,总面积120平方米。湖岸有九曲桥衔湖心岛,掩映于湖光翠柳之间,与亭廊构成整体,显出平稳中求变化,临水而有飞动感。

古南门 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榕湖北岸。又名榕树门。据载为唐代名将李靖于武德四年(621)平定岭南后,在桂林筑置城守新建,是桂林“唐城”的南大门,距今正1300多年。

黄庭坚系舟处 在榕湖北岸,古南门前,榕荫亭侧。崇宁二年(1103)北宋大诗人黄庭坚被谪宜州,崇宁三年(1104)经桂林,遍览名山,泊舟此岸。他写的《到桂州》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融进个人的不幸遭遇,也表达了对桂林山山水水的深厚情意。南宋理学家张知静江府时,在系舟处建榕溪阁,以志怀念。阁久废,1955年在旧址建榕荫亭,其后又立碑其侧,题为“黄庭坚系舟处”。

湖西庄 在榕湖北路西段。清嘉庆道光间,少司空李宗瀚建为别墅。张维屏《洼游日记》称,大门临湖,内有小桥流水,过桥有屋,屋后有轩,轩前有园,整座建筑用竹篱围合。李宗瀚住湖东“拓园”,今人民礼堂东北侧,湖西庄由其侄李春回掌管。李春回工书精刻,后破落,别墅荒芜。1954年以来,这里建起拥有十几幢风格各异的庭院建筑,成为桂林市第一个接待国家元首级的外事宾馆榕湖饭店。

芙蓉亭 在榕湖南路西段,榕湖西南岸边。清代著名桂林画家罗辰曾在此建“芙蓉池馆”。1955年建亭,因名芙蓉,亦称葵花亭。1988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6柱、6角、单檐、琉璃瓦、攒尖顶亭,高7米,长宽各5.45米,面积29.7平方米。亭中有石桌凳,柱间有石栏杆,亭周树茂荫浓,秀色可餐。

阳挢 在秀峰、象山两区相衔,榕湖杉湖接合部的水面上。宋名青带桥或永济桥,木质结构,元代毁于火。明改建石桥,解缙书“永镇三江”其上。洪武间(1368~1398)桂林城南扩,榕湖杉湖变成内湖,名阳塘,桥因湖改称阳桥。历代多修葺、扩建。1974年扩建成现状:石拱结构,3跨,各5米,全长22.2米;桥面由20米加宽成32米,沥青铺筑,饰以汉白玉雕花栏杆。自古以来,青带桥一带就是商业中心区。据元伯笃鲁丁《阳桥记》载,桥的两侧,商贾所藏宝物、番货,以有易无,日千百计。现在榕杉湖区,市行政机关、商业网点、宾馆环立,这一地带,更成为南北通衢和政治、文化经济、旅游的中心。

朝霞亭 在榕湖东侧,湖滨饭店前,簇拥于小叶樟,夹竹桃与翠竹间的一个260多平方米的小岛上。高7米,长宽各4.45米,面积19.8平方米,为6柱、6角、单檐、攒尖顶小亭,3面有石栏桌凳,北面有曲桥通达,是喧闹市区中难得的安宁憩息地。每当日出,霞光满亭,激人奋进,妩媚可亲。

蘑菇亭 在杉湖湖心岛上,由一组圆形水榭与3个独立单柱圆形亭子组成,总面积近400平方米,建于1978年。登上杉湖北岸的12层高楼漓江馆顶层俯瞰,湖心岛的平面呈美丽的梅花图案。

补杉亭 一名杉湖亭,在杉湖湖心岛上,1955年建,为木结构,以杉树皮盖顶。杉湖畔清代有“补杉楼”,是著名桂林诗人朱琦、龙启瑞等登临吟咏之地。补杉亭之名由此而来。亭已废,1978年在原址四周新建蘑菇亭。

大榕树 在榕湖北路西段古南门前,为小叶榕,高18.6米,冠幅直径32米。南宋文学家刘克庄(1187-1269)《榕溪阁》:“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篷;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涪翁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号,他游桂林时曾系舟树下,证实这棵大树是宋代榕溪阁前两棵榕树中的幸存者,树龄在800年以上。今仍枝叶婆娑,浓荫蔽日,成为朝夕与游人共处的桂林八景中的“榕城古荫”。另一株古榕,附古南门而生,早已不存,但城门、城楼,至今仍称榕树门、榕树楼。

第四篇:桂林两江四湖——榕湖、杉湖分析报告

榕湖、杉湖的分析报告

榕湖和杉湖是两江四湖中的其中二湖,是我们在桂林实习的最后一站,也是感受最为深刻的一个地方。

第一部分——榕湖、杉湖概述

榕湖、杉湖位于桂林城中央,阳桥的两侧,西通桃花江,东通漓江。榕杉湖是榕湖和杉湖的统称,在阳桥处相连,两湖自古就一直互通互连,如同姐妹,因湖岸生长的榕树,杉树而得名。榕湖、杉湖最为具有观赏性的其实是它上面跨越四座桥——榕溪桥、古榕双桥、北斗桥、玻璃桥以及一个湖心岛;这几座桥都有特殊的来历和形状,下面逐一分析介绍:

榕溪桥在丽泽湖与榕湖相交处,原址为一段壅塞内榕湖与榕湖之间的堤涵,桥型是仿我国著名石拱桥赵州桥的桥型,内涵深厚、韵味无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桥长26米,宽9米,桥身上由汉白玉石铺成,下由石块垒成,桥整体简洁,线条突出,由一种简单的美感。

古榕双桥由汉白玉湖中倒影,如中秋满月。双桥玉带桥的桥型,而北京圆明园园林桥梁中典型的具有中国双桥是人行并列双桥,桥的弧

建成,晶莹洁白,玲珑剔透,桥型参照了圆明园天宝坞天宝坞玉带桥桥型是中国传统的汉白玉石拱桥。古榕度很大,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当初设计方案时,古榕双桥只是单桥,后在开挖基础时发现单桥桥体太宽,失去了玉带桥的灵秀,如果缩小桥体,路基础又会太宽,桥与路不协调。通过商议最后确定的“双桥”同时解决了桥体美观、与路面协调、方便交通等一系列问题。

北斗桥又称九曲桥,东连湖心岛,西接古南门,连接榕湖湖岸与湖心岛,是广西目前最长的汉白玉桥,全长126.25米。桥采用独柱独梁挑板结构,桥形布局走向按北斗七星分布,故名北斗七星桥。桥面栏杆都用高级汉白玉做成,雕刻有充满民俗风情的吉庆图案,蜿蜒而又曲折,桥下

鱼儿嬉戏,与周围的景致极度融合。

玻璃桥长22.4米,宽2.64米,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特别水

晶玻璃构架的实用性桥梁。无论是外部立面,鱼廊屋顶,还是桥面承重部分,均采用工艺精致、造型考究的水晶玻璃制品为构件,甚至连柱头、栏杆和饰件也都是用水晶玻璃专门熔铸的。桥拱为五跨贴水型拱桥,只供观赏,不可通船。该桥不论远望还是近观,都是晶莹剔透,异常迷人。入夜之时,在梦幻般的灯光烘托下,让游客产生漫游仙境的感受,为榕、杉湖景区的一个亮点。玻璃桥集中体现了现代玻璃的工艺水平。

第二部分——榕湖

榕湖的游览示意图

由简图可看到,榕湖分为两个,以古榕双桥为界隔开,以西为榕湖

(一),以东为榕湖

(二),整个景区的园路设计和景点分布很清晰,景点一一紧扣着环形路线,环形路线是公园园路设计最常用的形式,这一种布局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游客游览全部的景点,而且可以方便公园管理,所以榕湖的园路设计在这里不作过多分析,最主要分析是榕湖的驳岸处理、道路铺装、桥和亭的布局与整个湖的视线关系即对景处理。

1驳岸处理 ○榕湖的驳岸处理均是人工摆放天然山石而成的连贯湖岸线,驳岸内侧种植各类灌木(有攀缘类、匍匐类、直立型)植物的覆盖,掩盖住了山石顶端突兀的轮廓,使得驳岸看起来很自然,山石下端则是与湖水相融,轮廓线亦被软化,加上湖水清澈,倒影清晰,整个驳岸线看起来舒适,平静,实为一大观赏亮点,这一种驳岸处理方式虽然在其他园林也常见用到,但是对于大湖面的运用还是比较少的,而且处理成既可以掩饰湖岸单调也可作为亲水平台的也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榕湖的驳岸处理还是有可借鉴之处的。

下面两图是榕湖驳岸东西各一角观赏,整个湖岸都是有山石排布,此起彼伏,形成一定的节奏韵律。

榕溪桥左侧驳岸观赏 榕树门处驳岸观赏

2道路铺装 ○榕湖的道路铺装主要用材是花岗石板材和卵石以及混凝土彩纹路面

左图是下水井盖周围处理的铺装设计,芝麻黑花岗岩工字铺的中央用卵石按一定纹路铺设在井盖周围,卵石颜色与井盖颜色相近,协调统一,而二者颜色又与花岗岩颜色形成较大反差,但是整体看起来却很和谐,卵石与井盖更像是一幅画,三种材质的对比使这种效果更加突出。

右图是另一处小园路的铺装设计,是卵石和花岗 岩交替镶嵌铺就,花岗岩处理成了机刨面,卵石竖铺 两者的纹路相近,但又有些许差别,整体很协调统一,富有一定的趣味性,铺装设计可以借鉴。

左图是混凝土彩纹路面,处理的很成功,不仔细看会产生真的是石头铺的一样,这一种园路铺设方式是比较经济的方式,而且效果也比较好,榕湖多处用到了这一种路面,在雨后的榕湖看起来,这样一条小路,别有一番味道,尤其是在林荫路部分,意境很美。

同种材质的石凳和地面铺装 不同材质的栏杆和园路铺装

以上两种铺装是工艺比较精美的,榕湖的园林很注重材质之间的对比但是又将它们处理得很协调,以上两处可以看出,休息区和游赏区都是不同的格调,但是功能划分很清楚,工艺手法处理地也很精细。

3桥和亭的布局与整个湖的视线关系 ○ 榕湖的亭有系舟亭、芙蓉亭、蘑菇亭、朝霞亭、船舫五个,桥则有古榕双桥、北斗桥、榕溪桥还有以夜景出名的玻璃桥四座,这些亭和桥散布两个榕湖,沿湖岸游览路走,不同的视觉角度看到的桥与水面、亭与水或驳岸形成的景色各不相同,有宽有窄,有远有近,视线关系把握得很好,这些视线关系让人处在景区内产生不同的感觉,流连忘返,效果甚佳。

左上图是在系舟亭望向西北处的榕溪桥,宽阔水面与湖边树木形成倒影,远桥掩映其中,此处视线宽阔,自榕溪桥逆时针转水平角120度均有景可看,比如正西方向的榕树门、芙蓉亭均可尽收眼底(右上图),此处的远景意境深远,颇有不可穷尽的意味。

左图是榕溪桥远眺古榕双桥,站在榕溪桥顶360度水平角上均有景可看,视线穿透较好,与芙蓉亭、古榕双桥、系舟亭、迎宾桥均可形成对景,四周树木围绕,山石驳岸相衬,不可谓最佳赏景点。

榕溪桥望向迎宾大桥 古榕双桥望向榕溪桥

古榕双桥眺望北斗桥和湖心岛 从古南门看系舟亭

还有多处对景之处如北斗桥与古榕双桥两相望、北斗桥与玻璃桥两相望等,这里不一一详细解析,总之榕湖的亭和桥布局上均会借助外围景物作为背景,做到一点控面,面灭聚点即在一个点上可以看到多处景物,形成视野开阔感,而远景处理则是由近景的延伸,湖面镜像至视野灭点而创造出无止尽的效果。

4榕湖园林其他元素分析——以湖心岛为例 ○

此处可作为园林小品分析,左图是拱门与两旁的假山,拱门可作为框景而看,背后的浓密树林创造幽深环境,有引导人继续探幽的作用,两旁的假山一是衬托拱门的作用,二来其还可以作为休憩的石凳作用,因为它不仅立体感强,是个可观之景,而且它比较低矮平整,游人可休憩于上,观赏对岸景色,颇有意味。

右图是蘑菇亭入口处的窗

景,文化石工字铺在窗口,颜色古朴,长上些许苔藓,窗里窗外的景形成一个对比,窗里是树木,立石还有远处若隐若现的复古亭,窗外则是几块立石,虚与实的对比,站在窗外的看,引人入境,希望进一步探索窗里的景物。

这个是与蘑菇亭相连的复式

廊,走在走廊看景物,便是静与动的对比了,因为临水的原因,在这条廊上看景物可以把榕湖

(二)南岸的景色收进眼底,而且湖心岛内侧的假[vswenku.com]山石群也可在这里隐约看到,产生景物的跳跃感,颇为赏心悦目。

下面附上榕湖其他一些不同角度的图,供参考:

湖心岛假山群入口 湖心岛假山群出口

湖心岛拱门里小广场 船舫处看音乐喷泉

至此,榕湖的园林分析主要就是看与被看、铺装、引导与暗示等处,此外还有多处存在漏景、藏露、渗透与层次、空间对比等相对较少见到的可分析之处,就不再做详细的分析,榕湖是一个很不错的旅游景点,园林设计方面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实习回来,学习到很多有用的园林处理方法。

第三部分——杉湖

杉湖的面积相对于榕湖要小很多,而且两者相连在一起以阳桥为界,所以在园林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还是有小小差别的,其中主主要的就是杉湖有特设的观景台——知音台,铺装有小差别,驳岸有小差别,桥的差别最为明显,下面进行逐个比较分析:

1铺装分析 ○杉湖的道路和小广场铺装大部分与榕湖的相似,但是局部有小差别,相比之下,杉湖的道路铺装节奏和韵律感更强,花纹图案也更富有变化,材料方面除了使用花岗岩石板、水泥、卵石、木板之外,还有多处使用到了广场砖、地板砖,除此之外,由于杉湖日月双塔附近的地势较周围地势低,所以,岸边的园路还设置了挡土墙,挡土墙的材料是大的黄色卵石,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布,形式好看。

左图是杉湖日月双塔附近的道路铺装设计,是简单的交替重复,卵石和大理石板交替铺设,形成了材质和颜色对比,比较自然,榕湖也有这种形式的园路,但是用的材质不一样,最主要的差别就是这里了,但是两种路面设计都有同样的效果,就是都形成了简单交替韵律,运用较广。

右图便是挡土墙及其下边的园路铺装了,整个挡土墙均是由这种大的黄色卵石建的,形式很像古路竖立起来的样子,看起来凹凸不平,但是搭配上种于墙上的植物和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看起来就很好看了,这一种挡土墙的形式在其他园林中比较少见,可以借鉴到其他园林设计当中,并加于改进。

以上两种是杉湖跟榕湖在道路铺装上的主要区别,除此之外,杉湖还在某些路段增置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品,也可以算是作为铺装的一部分,这些小品是招财蛙的石雕、水族石浮雕,招财蛙在桂林是比较受人崇敬的一种动物,间接反映桂林的一种文化俗韵,水族石雕则是衬托鲤鱼跳龙门的,两种工艺都很精细,比较活泼形象,值得借鉴。

招财蛙面向湖水 水族石雕

2驳岸分析 ○杉湖的驳岸,只有局部用了山石,其他地方都是现代简约式的驳岸处理——块石堆砌或者混凝土浇筑,相对于榕湖没有那么的自然。

上图的驳岸便是杉湖的驳岸处理了,可能是因为杉湖的面积较小的原因,没有完全的使用山石作为驳岸材料,而且杉湖多处都是浮滩,种植着水杉,形成了一些小的湿地景观,为了保留对这些小滩涂的最佳观赏,没有使用山石作为驳岸。

3桥、塔的形式、桥与观景台、桥与双塔、观景台和双塔的视线关○系

杉湖的桥并不多,只有两座,而且与榕湖最大的差别就是杉湖的桥都是很矮那种,而且榕湖的桥都是汉白玉桥,而杉湖桥的材质就是大理石,简单地说,杉湖的桥更像是一个观景亲水台,可能是日月双塔处在杉湖中心,为使游客更好的观赏日月双塔,形成步移景异效 果的原因吧。日月双塔座落在杉湖中,日塔为铜塔,位于湖中心,高41米,共9层,月塔为琉璃塔,高35米,共7层。两塔之间以18米长的水下水族馆相连。铜塔所有构件如塔什、瓦面、翘角、门拱、雀替、门窗、柱梁、天面、地面等均由钢材铸锻而成,并以精美的铜壁画装饰,整座铜塔囊括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日月双塔是桂林两江四湖夜景重要的景色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桥与观景台——知音台的视线关系是一种简单的对景关系,因为桥并没有太多观赏之处,而且其背景也并不是很突出,所以视线关系侧重于桥和双塔、观景台和双塔。

这两幅图是同一个地点拍摄的,就是杉湖其中一座曲桥上拍的,两图结合起来看,很

明显,在这一座曲桥上看双塔,视角不错,而且因为是曲桥,在桥上边走边看双塔,看塔的实现会不断变化,当沿桥向西走的时候走到双塔入口处时,双塔并为一塔,视线重叠了,感觉就有点像月亮追着太阳走,果为名副其实的日月双塔。由于没有进去双塔里面,所以从双塔向外看的视线无从分析,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双塔是最中心且是至高点,那边的视线是辽远型的,视线效果定然不会差。

左图是从知音台望向双塔的视线关系,双塔形成一个透视关系,加上大的湖面,整体观赏效果很好,是一个不错的观景点,而且这里是拍摄双塔的最佳点,构图关系很好,背景内容丰富,园林中称这种视线关系为看与被看,可以加于学习利用。

其他一些视线关系:

以上两处视线是沿杉湖行进时拍摄的,有了树影的遮挡,使得双塔景色更优。

以上便是杉湖和榕湖的大体分析,还有很多处没有做详细分析,但是主要的分析点还是分析到了,并且两湖还做了一些比较,因为两湖是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已经在分析中指出了;总之,杉湖和榕湖都是比较成功的园林处理成果,园林布局、园林功能分区上有许多可以供园林规划人学习之处,有待细细体味。

第五篇:赢湖导游词

瀛湖导游词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来自陕西安康,我的考号是***,我抽到的题目是瀛湖!

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山城“安康”!我是咱们本次出行的导游员,我姓*,大家叫我小*就可以了,那么现在咱们车行的方向是美丽的瀛湖风景区,沿途弯道会比较多,请大家系好安全带。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要将头手肘 伸出窗外,以免发生危险!

瀛湖风景区位于安康市西南18公里,是安康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陕西最大的人工湖。周围长540公里,水面77平方公里。徐山林副省长感叹湖波浩淼,遂以“瀛湖”命名。后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瀛湖景区为省级旅游风景区。我们一会要们去将参观:‘水电站大坝游览区 斜拉桥、玉屏山庄、金螺岛,牛郎织女石等。

为了使大家对瀛湖风景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先把形成瀛湖的汉江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汉江古称“汉水”。是长江的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汉江横贯陕南经湖北至汉口汇入长江,全长1532公里。汉江与汉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汉水、汉中、汉王、汉朝、汉服、汉字、汉民族这一历史脉络,我们就能联想到汉文化与这方水土的历史渊源。早在三千多年前,汉水就滋润着这里先民们“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的美好生活;2200多年前,汉水流域的“桑蚕养殖”支撑了汉、唐500余年“丝绸之路”的繁荣兴旺。20世纪的‘九五’期间,国家对汉江水资源作了梯级水电开发的规划,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国家将要在汉江河道上连续修建七座电站大坝。现在我们要去的瀛湖风景区中大坝,就是规划中的第三座大坝。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电站就是安康水电站。安康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航运、渔业、旅游、防洪等综合效益,为陕西省骨干电源,主要担负系统的调峰、调频及备用容量作用。它的建成为陕西省的工农业生产和襄渝线、阳安线、西康线电气化铁路提供了可靠的动力。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翠屏岛,全岛面积为56,4亩。因植被茂盛,俯瞰其形状像孔雀,因而得名翠屏道。岛上可分为三和部分依次为于行玉清、翠屏山庄、山庄植物园。

大家的正前方看到的就是翠屏山庄,我们脚下的这个吊桥叫玉清吊桥,它全长是161米,我们说走过玉清吊桥,就是迈进了翠屏山庄的大门!

现在正前方是翠屏山庄。山庄先后接待过中央和省上重要领导,这是一个三星级酒店,这边这颗树名为石楠,当地人称巴山女儿红,刚长的叶子是红色,越长越绿,这边老年人称它为“老来翘”。意思是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美丽!

再往前走,这边是慈恩竹,叶子是向下长的,感觉非常的慈祥,当地人又叫窝竹,因为它是一窝一窝那样长的!

这棵树名为香樟树,因樟树木材上有许多纹路,像是大有文章的意思,所以就在「章」字旁加一个木字做为树名,称为“樟树”。香樟树现在也被用于做家具的木材,它有耐腐,防虫等特点,它还会发出一种淡淡的香味,很受大众喜欢!。

现在请随我参观山庄植物园:现在我们已经来到植物园林,大家请看这里种植了许多花木和鲜果。其中包括:“十里飘香那个的桂花园、婀娜多姿银杏院、白色世界樱花园 以及艺术代表盆景园。其中最因人瞩目要数“四季女神”四季女生所代表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女神目视远方,手持橄榄枝,预示着世界是绿色和平的世界。四级女神后面有孔子四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上天告诉我们昼夜运行,阴阳交替,四级变化,万物才能繁衍生息,人类属于五万种的一类,所以同样也更应该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做到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翠屏岛讲解到此结束,现在请随我参观下一个景点——金螺岛。

请看,在我们的前面有一个形似海螺的岛屿,上面有亭台阁楼等建筑,远远望去若浮于水面,四面山环水复,碧波荡漾,似有蓬莱、瀛州之感,名叫“金螺岛” “金螺岛原来是一座小山丘,因大坝蓄水,湖水上涨,山体被水淹没,唯留下山头与水面,于是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岛。(现在请随我等到游览)“金螺岛”四面环水,面积仅有14亩,岛上房屋建筑参照苏州园林的风格修建,以螺峰塔光标志,以厅、院、廊、轩、亭、牌、泉、池巧妙搭配,层次分明岛上 只有船只与外界沟通。我们眼前这尊汉白玉雕像是“海螺女”,她手持海螺,满怀着美好的期望,矗立在这里迎接每个前来观光的游客。在花池的南边矗立着一块清道光年间的石碑,碑上镌刻着道家有名的《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传人根据道家经典编写的一篇诠释祸福关系,劝人多行善事的论着,石碑两侧镌刻着一副对联“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有门如影随形”其含义就基本反映了《太上感应篇》的中心内容,有兴趣的可以细细研究。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塔就是”螺峰塔“,该塔始建于1998年,共五层,高26.5米,属楼阁式仿木结构塔。塔内有石碑,碑文记载着修建螺峰塔的情况。塔内有楼梯,可登高望远,一览瀛湖美景〔现在请大家自由活动,四十分钟后码头集合,前往织女石风景区〕。

大家家再往溉湖南岸山梁上看,那儿有一块黑色巨石隔江相望,这就是有名的织女石和牛郎石。提及牛郎织女石,这里还有一个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

很久以前,岗河区玉岗乡平凉山脉,有一个地方叫七彩石,是女娲娘娘补天时留下的。千百年的风霜雨雪,千百年的人世沧桑,给七彩石注入仙的精灵,人的情欲。有一年,一块彩石不甘寂寞,投入凡间,做了当地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取名明珠。十几年后,明珠长成了一个美若天仙的姑娘,她不恋,不贪万贯家财,唯喜欢居家织锦。同样是普通的丝线,经她织的美锦,谁家得到了就会逢凶化吉,祛病解忧。因此,方圆数百里,提起明珠姑娘无不称赞。

这一天,明珠姑娘带着刚染色的丝线到江边漂洗,忽来一股狂风将她掀大江中,眼看着就要被江心大浪吞掉时,一只渔船劈波斩浪,冲向前去,船上渔夫一把将明珠救上船来,又亲自把她送回家中,明珠父母提出要把一半家财相送,渔夫婉言谢绝,只要了明珠亲手织的一块丝巾,就匆匆而别。原来这渔夫也是七彩石中的一个,偷降凡间做了个船工,取名牛郎,终日在江上打鱼,帮助穷人,解救遇险船只。自与明珠相识后,二人暗自相爱,明珠每天清晨都要到江边梳洗装扮,等候与牛郎相会。后来女蜗娘娘发觉了他们的私情,盛怒之下,收回二石灵气,复变为石,牛郎在南,明珠在北,以江相隔,永不聚头。原先的七彩石成了五块石,当地群众以此作为地名,沿用至今。后来,牛郎石不知去向,唯织女石仍然仁立溉湖北岸,向着天空苍穹,向着湖水抒发着期待与偶怅,给游人留下不尽的遐想。为了不便织女失望,1997年安康市政府拨款1300万元,开发修建金螺岛时,恢复修建了牛郎。

今天讲解到此结束,谢谢!

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5篇可选)相关文章:

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5篇可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广西榕湖杉湖导游词(5篇可选)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daoyouci/79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