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课堂 > 安全知识 > 居家安全 > 儿童文学教案(上)71]

儿童文学教案(上)71]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儿童文学教案(上)71]

微信扫码分享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体栽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儿童文学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概念及美学特征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概念、美学特征,了解儿童文学的学习研究领域、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引论

一、儿童文学的特性

二、儿童文学的学习研究领域

三、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及美学特征

一、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二、儿童文学美学特征:变幻、纯真、欢愉、稚拙、质朴

教学重点: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教学难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类型、接受对象类型,儿童文学成人作家的分类,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的特点。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

一、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类型

二、儿童文学的成人作家

三、儿童文学的儿童作家

第二节 儿童读者的接受对象

一、儿童文学接受对象的类型

二、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

三、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

教学重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类型、接受对象类型

教学难点: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的特点

第三章: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文学故事性的构成、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儿童文学的插图特征,了解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插图的功能。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故事性

一、儿童文学:故事文学

二、故事性的构成

三、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一、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二、儿童文学语言的简洁性

三、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四、儿童文学语言的叙述性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插图

一、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二、插图的特征

三、插图的功能

教学重点:儿童文学故事性的构成、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儿童文学的插图特征

第四章:儿歌 儿童诗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儿歌的概念及艺术特征、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儿童诗的概念与艺术特征,以及儿歌与儿童诗的区别,如何在小学实施童诗教育,了解儿童诗的分类。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儿歌

一、儿歌的概念及艺术特征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第二节 儿童诗

一、儿童诗的概念及艺术特征

二、儿童诗的分类

三、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

四、如何在小学实施童诗教育?

教学重点: 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儿童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儿歌与儿童诗的异同、如何在小学实施童诗教育

第五章:童话 寓言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童话、寓言的概念与艺术特征,以及童话、寓言的区别,安徒生童话作品解读,了解童话的发展历史、创作要求和分类。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童话

一、童话的发展

二、概念及艺术特征

三、童话的分类

四、安徒生童话作品解读

第二节 寓言

一、寓言的发展

二、概念及艺术特征

三、童话与寓言的异同

教学重点:童话的概念与艺术特色、安徒生童话作品解读

教学难点:童话与寓言的异同、童话的创作

第六章:儿童故事 儿童小说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的概念与艺术特征,以及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的区别,曹文轩儿童小说解读,了解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的分类,儿童小说的创作要求。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儿童故事

一、儿童故事的概念

二、儿童故事的艺术特征

三、儿童故事的分类

第二节 儿童小说

一、儿童小说的概念

二、儿童小说的艺术特征

三、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的区别

四、曹文轩儿童小说解读

教学重点: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概念与艺术特色、曹文轩儿童小说解读

教学难点:儿童故事与儿童小说的区别、儿童小说的创作

第七章:儿童散文 儿童科学文艺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的概念与艺术特征,了解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的分类、儿童科学文艺的发展、儿童散文的创作要求。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儿童散文

一、儿童散文的概念

二、儿童散文的艺术特征

三、儿童散文的分类

第二节 儿童科学文艺

一、儿童科学文艺的发展

二、儿童科学文艺的概念

三、儿童科学文艺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儿童科学文艺的概念与艺术特色、儿童散文的概念与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儿童散文的创作

第八章:儿童戏剧文学 儿童影视文学

1.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的概念与艺术特征,了解儿童戏剧文学、儿童影视文学的分类、儿童戏剧文学的表演。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儿童戏剧文学

一、儿童戏剧文学的概念

二、儿童戏剧文学的艺术特征

三、儿童戏剧文学的分类

第二节 儿童影视文学

一、儿童影视文学的概念

二、儿童影视文学的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儿童戏剧文学的概念与艺术特色、儿童影视文学的概念与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儿童戏剧文学的表演

第九章:儿童文学的欣赏与批评

1.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儿童文学欣赏、批评的性质、意义,掌握各主要文体的阅读欣赏的方法(尤其是童话的阅读欣赏),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欣赏

一、儿童文学欣赏的性质、意义

二、各主要文体的阅读欣赏提要

三、童话的阅读欣赏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批评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性质、意义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

教学重点:童话的阅读欣赏

教学难点:儿童文学欣赏的性质、儿童文学批评的标准

第十章:中外儿童文学史概览

1.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史发展的概况,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儿童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

一、儿童文学的自觉是儿童被发现的结果

二、教育观的变革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三、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与儿童文学相因相生

四、国家民族独特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造就儿童文学不同的美学风貌

五、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发展的制约

第二节 中国儿童文学

一、中国儿童文学的萌生

二、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

第三节 世界儿童文学

一、史前时期的儿童读物

二、18世纪的世界儿童文学

三、19世纪的世界儿童文学

四、20世纪的世界儿童文学

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19世纪的世界儿童文学、20世纪的世界儿童文学 教学难点:儿童文学的自觉是儿童被发现的结果、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发展的制约

一、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适合各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以及接受能力的,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是婴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的总和。

包含特意为他们创作和非主观为孩子创作,但却能为孩子们所接受、接受又有益于

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学作品。

狭义:是指广义儿童文学所包含内容中的“儿童文学”部分。

通常所说的儿童文学是指广义的儿童文学概念。

上述定义重点表明:

1、儿童文学是文学 2、它必须适合儿童

但事实上,文学不只有适合儿童的一种;适合儿童的也不都是文学,因此还需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都属于以语言为材料,从整体上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都是文学,但儿童文学是为孩子创作、编写的,适合于儿童的,直接为他们服务的,所以,儿童文学既是文学,又有相对独立性,既有与一般文学相一致的共性,又有与之相区别的独特的个性。

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关系

儿童读物也具有适合于儿童的特点,但它并非都有文学属性,它实际上是儿童课外阅读的各种书籍的总称,其含义比儿童文学要宽泛得多,分类方法与角度也多种多样(从读者对象分;从产生时间分;从内容分等等)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有文艺性和非文艺性两种。(凡文艺性的都可以称为儿童文艺读物,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等,非为孩子创作,但为孩子喜欢与接受)

二、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

儿童文学的根本意义在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梅子涵的相关文章中阐述的观念)

1、培养高尚思想品德

(《夏洛的网》《爱心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北风的背后》)

2、扩展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潜力

(《三寄小读者》《神奇的校车》《总有一天会长大》《隐身人》)

3、培养美感和审美能力

(《野天鹅》《草房子》《风的旱冰鞋》《小王子》)

4、愉悦精神,推进小读者身心的正常发展

(《长袜子皮皮》《大林和小林》《5月35日》《狐狸列拉的故事》)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没有个性的门类,就会失去独立存在的意义。

儿童文学的个性就是起特殊性,来自儿童文学特定的读者对象主客观两方面的具体情况:

1、社会教育的要求(客观的)——集中体现在教育的方向性(共产主义教育方向性)

2、孩子本身的特点(主观的)——主要体现在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认识过程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品质的年龄特征,即思维与性格)

第三节:儿童文学的特点

我国目前基本上把儿童文学分为三个层次,彼此之间有相近与相一致之处,也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一、婴幼儿文学

指为六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服务的文学。它是婴幼儿年龄特征、审美情趣、婴幼儿教育要求在艺术形象中的有机结合。

婴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P17)

对外界的认识以直观表象形式进行,带有鲜明的具体形象性;

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有时想象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不清; 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尚在发展过程中,故而情绪容易波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很难控制自己的行动;

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与同一些概念化的道德标准和相联系的道德感;

语言、行动等方面有愿望与能力间的矛盾等等。

此阶段以游戏为主导活动。

婴幼儿文学的特点

内容方面

1、着重阐述初步形成的道德观念或某些必要的知识

《什么叫好,什么叫坏》(马雅可夫斯基)

《神奇的校车》

《我看见了什么》(瑞特科夫)

2、具有鲜明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籽儿,吐吐》

《你看起来很好吃》

表现手法上(主要的)

1、反复(婴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多依靠条件反射的强化,因此反复很重要)

故事情节的反复(《萝卜又回来了》);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反复(《猜猜我有多爱你》);还有很多作品是两种反复的综合使用(《小熊请客》)

2、对比(婴幼儿知觉的分化性较差,难能感知细微的变化,作品中的对比强烈的艺术形象和色彩鲜明的画面则可以唤起他们对认识对象的强烈直感,帮助他们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大卫,不可以》《搬过来,搬过去》《小蝌蚪找妈妈》

语言方面

浅显、口语化、规范化;

形象有趣、富有动感(较多使用摹拟、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音乐性较强(摹状、摹声以及反复手法的运用。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性与和谐感) 形式和体裁方面

形式多样:平面、立体;无声、有声;静态、动态;有声有味;成型、半成型;固定与可改变;常规与颠倒等等

这些形式的变化,既适于婴幼儿的听赏、阅读习惯与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此外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甚至无字书都有,画面清晰、活泼、形象具体、生动、色彩鲜明、自然,对小读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主要体裁是儿歌、小诗、图画故事、生活小故事、连环画、短小的童话等,也有篇幅较长的作品(《小布头奇遇记》)或作品集(《365夜》)

二、儿童文学

即童年期文学,指供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学龄初期儿童阅读并有助于他们成长的文学作品。这一层次的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最主要部分。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

主导活动又游戏过渡到学习。

在掌握读写算等基本只是技能过程中,也发展了他们的抽象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与自觉性;

他们的逻辑思维大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注意虽然从无意注意逐步发展为有意注

意,但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形状、颜色、声音、形象等)仍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各种能力都在发展,但都不够稳定;

童年期文学的特点

1、主题单一、浅近,具体、明朗,富于教益。

基本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一个有魔力的字》《小蛋壳历险记》《逃家小兔》《一年级大个子二年级小个子》)

2、人物性格鲜明,富于可效法或借鉴意义

形象鲜明,多采用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很少用静止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既能简洁地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又吻合小读者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其中形象以歌颂性为多数。

(《小皮斯凯的第一次旅行》《吹小号的天鹅》《今天我是升旗手》《木偶奇遇记》)

3、情节生动、单纯,具有浓厚的故事性

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以及富有悬念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女巫》《魔法师的帽子》《我的妈妈是精灵》《兰心的秘密》)

此外,结构紧凑、完整,语言生动、富于趣味性,基调明朗、乐观等都是儿童文学较为重要的特点。

主要体裁有: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以及儿童影视等。

三、少年文学

即少年期文学,是指写给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少年阅读的文学作品而言的。 少年期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

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性质与内容都有了新的特点。

抽象思维与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但思维中的具体想象成分仍起着重要作用; 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迅速增多,尤其是生理上的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 学习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增强,出现分化性和选择性;

这个时期的孩子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既有自觉的一面,又有幼稚的一面,因此是最动荡、最易变化、最不稳定的一个时期。

少年文学的特点

1、主题题材方面 主题丰富具有多义性,题材广阔具有较深刻的内涵,生命教育隐含其中。

(《我要做好孩子》《少女的红发卡》《铁路边的孩子们》《我的妈妈是精灵》)

2、人物刻画以写少年为主,但不冷漠成人形象的描绘

(《蓝色海豚岛》《大草原上的小木屋》《少年小树之歌》》《独船》)

3、情节、艺术表现方面: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会从不同的艺术境界中吸取自己之所需,因此作品或鲜明完美曲折生动,或淡到欲无,都可以赢得特定读者的喜爱。

(《出卖笑的孩子》《哈利波特》《白色的塔》《马提与祖父》)

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同样与之想适应,趋于多样化。富于哲理性(如《毛毛》)、或抒情色彩浓厚的作品(如《蓝鲸的眼睛》)都会受到不同读者的欢迎,甚至一些现代派风格的作品都会得到他们的青睐(如《小河男孩》)。

少年文学的主要体裁:小说、动物小说、科幻作品、散文、游记、报告文学、传记作品、少年诗歌、影视剧等。

三者之间的共同特征:

创作主体——作家与欣赏主体——儿童 审美意识的协调统一

第二章 儿歌 儿童诗

第一节 儿歌

一、释义: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对象,以韵语描述一件或数件事物的、富有情趣的歌谣。 “谣”即不用乐器伴奏的徒歌。

我国古代称儿歌为“童谣”“童子谣”“孺子谣”“小儿语”等,五四时期才开始启用“儿歌”一说。

儿歌并不属于儿童文学,它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在文字出现之前,已经在人类世界出现,凭口耳相传代代流传,是祖先教育、娱乐后代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大多是由亲人吟诵,从襁褓中就开始的一种形式。

二、儿歌的特点、作用

婴儿凭听觉能感知它的韵律与节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能咿呀学语地模仿简单的字词,并进而学着念诵句式简短上口的歌谣,从中获得审美满足,听者变成了诵者。

因此,听儿歌、颂儿歌、唱儿歌是婴幼儿的审美需要、一种宣泄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感知认识自我,认识外界的途径。儿歌在幼儿教育阶段的作用是巨大的。

儿歌作用

1、情感教育

2、启迪心智

3、训练语言

儿歌的特点

1、浅显、简单

2、简短、易唱

3、节奏明朗。

儿歌的艺术形式

一般说来,没有固定的章法和模式,外在形式总是随着内容而变化发展。各国各民族的儿歌形式堪称多姿多彩。但也有些形式为大家喜闻乐见,也就逐渐固定下来一些特殊形式:

⑴摇篮曲

这是又母亲或者亲人吟唱的,最早进入儿童生活领域的文学样式。有的有明确意义,有的则没有意义,只是一些和谐的连缀词的反复。强调音韵轻柔悦耳。

⑵游戏歌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鲁迅)

幼儿通过游戏模仿和体验成人的生活,游戏过程中吟唱歌谣,能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获得更多的真切感,并协调了游戏者的行动,丰富了游戏的内容。

游戏歌的种类很多,形式也富于变化。

(可要求学生回忆几个自己童年时候的游戏歌)

⑶数数歌

这是文学与数学的巧妙结合,包含着较强的知识性、教育性、是训练培养幼儿抽象思维、数的概念的形象方式,同时也能丰富幼儿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⑷谜语歌

一种采用寓意手法,抓住谜底和谜面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出现的叙说本体(现象或事物)的特征,请对方说出本体的儿歌。

猜谜底过程,是逐渐释解悬念的过程,也是检验幼儿联想、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过程,又是幼儿自我检验机敏和智慧的一种方式。

这样的谜语歌一般说来应符合他们的理解水平,不能太复杂与艰深。

⑸问答歌

有地方也叫盘歌。以设问作答的形式给幼儿一定的知识。问答歌可有两人对答,也可多问多答。许多问答歌中的问与答都可以延伸。便于幼儿自编自答。

⑹连锁调

即连珠体,也叫连句或衔尾式。它的结构形式特殊,以“顶真”手法构成,即前句的结尾词语作为后句的开头,或前后句随韵粘合,逐句相连。节奏感强,很受孩子欢迎。

传统儿歌中还有一种连锁调与问答歌的结合体,兼具两类形式特点,很有情趣。 ⑺绕口令

由一些双声叠韵或发音相近相同的词语结构成简单有趣的句子或短语,要求吟诵者快速无误地念出。有趣而富有训练性。

⑻颠倒歌

也称滑稽歌、古怪歌和倒唱歌,通过大胆的夸张,有意错倒地描绘某种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事物,达到以反衬正的目的。它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法,以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的本质,常常蕴涵哲理。这类儿歌幽默诙谐,意味深长。

⑼字头歌

这类儿歌每句句末的字词几乎完全相同,一韵到底,韵律感极强。此类儿歌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子或头为每句句尾,一类以儿为结尾

此外还有对花调、时序歌、节令歌等形式也很受欢迎。

第二节 儿童诗

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符合他们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诗歌,也包括儿童为抒发自己的感怀而创作的诗歌。

儿童诗歌具有诗歌的一切特性,但也有自己的个性:

儿童诗的特点

1、高洁的情感、鲜明的观点

意味着诗作的主旨意向是健康明朗的,表扬或颂扬某一美好的事物或行为思想,描述或批评某一谬误或乖张现象、作为,于褒贬臧否中寄予作者的感怀。

(《一行有一行的颜色》)

即使是描述自然景物,表现情绪或感受的诗,也应健康明朗。

同样,此特点还表现在形象与格调上。

2、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最重要的手法之一(高尔基)

感情是儿童诗的右翼,想象则是左翼。

(《一个怪物和一个小学生》《流萤》)

3、欢悦的童心

儿童情趣是儿童诗区别于成人诗的重要标志。

(《沙发》《有形状的节日》)

4、精美的语言

它与一般诗歌一样应有精湛的语言,需要通过最精粹、最有概括力、表现力的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儿童诗更不例外。“为孩子们写诗,同时也要给他们一个学习语言的机会。”(马尔夏克)

美的语言与美的意境、精当的内容互为表里,融合在统一体之中。

儿童诗的语言美,不仅表现在准确恰当的词语上,还应表现在声音节律上。

儿童诗种类

1、童话诗

叙事诗的一种,是童话与诗歌的结合物。以诗歌的形式叙述富于夸张的童话(或传说)故事的作品。

(《马莲花》《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2、叙事诗

用诗歌的语言以写人记事抒发情感的样式。

(《我的爸爸》)

3、讽刺诗

以讽刺幽默的手法写成的诗。带有明显的诙谐调侃,却又常是温和的热讽。 (《小队长的苦恼》)

4、抒情诗

诗人或直接抒发某种生活现象引发的感受,或表述因自然景物产生的情思联想,或直言自己的一种情绪、愿望和期待。(金波的抒情诗)

5、散文诗

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既有诗美又有散文美的样式。不分段不分行,韵律虽然不整齐,但比一般散文整齐节奏。

第三章 童话

第一节 童话的起源和发展

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起源

童话最初与神话传说一样,都属于民间文学。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精神产品,是原始人类原始思维的产物。神话讲的是“神”们的行事。神话的内容大抵是对于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以及种种自然、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由神话演化而来的传说则是与一定的地点、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及社会习俗有一定联系的故事。有神的活动更多的是人的活动。

民间童话是民间故事的一支,萌发于神话的土壤。这种具有奇妙幻想内容的故事始

初往往取材于神话和传说,并凭借其表现手法。

童话角色的选择往往不受拘束;表现的时空也没有限定,时间往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空间也是一处抽象的环境。

发展

民间童话——收集整理民间童话——作家创作童话

古印度《五卷书》、阿拉伯《一千零一夜》

(法国)贝洛《鹅妈妈的故事》;(德国格林兄弟童话 ;(德国)豪夫童话

安徒生童话(文学童话的奠基人)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水孩子》《爱丽丝漫游奇遇记》(英国)

二十世纪:童话从题材、主题、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

我国童话的发展

我国创作童话始于五四前后。

茅盾的二十八种童话,《寻快乐》已经初具创作童话的雏形。

郑振铎《兔的幸福》

1921——1922叶圣陶《小白船》《燕子》《稻草人》

三十年代张天翼《大林和小林》

童话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童话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

从作者分:

民间童话 (由人们群众集体创作,具有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人物往往类型化,结构、语言也有定型化的特点,并且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

文学童话(由作家个人创作,具有作家文学的书面性、创作风格和创作方法的独特性等特征。有的作品取材与民间童话,但融汇了作家本人的审美理想,更多的是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进行创作。)

根据童话创作的美学特征分:

拟人童话(拟人人物形象)、

神奇童话(描写一些超自然的人物和事物为主要内容,往往借助于仙人、精灵、魔法、宝物来展开情节,具有神奇特征)

传奇童话(带有传奇色彩,对传说进行幻想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童话)、

诙谐童话(具有强烈的幽默色彩,诙谐风趣,由于对生活现象进行极度的夸张,因而使事件或人物荒诞化,变得离奇可笑。)

根据容量大小、情节繁简、结构方法分:

长篇童话、中篇童话、短篇童话、微型童话、系列童话

根据接受对象、读者的年龄特征分:

婴幼儿童话、儿童童话、少年童话、成人童话

童话还有一个特别类别——科学童话

第二节 童话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童话的特征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中的人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假想形象;

所描述的环境是人世间没有的虚幻境界;

所讲述的情节,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从古至今,童话都是借助于幻想,把许多平凡的、习见的人物、事物、现象错综地编织成一幅异乎寻常的图景,在读者面前展开一个奇妙的超乎现实之上的世界。

《海的女儿》《神笔马良》等

任何文学都有想象,甚至幻想的成分,然而,在童话中,幻想是主体,是核心,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童话的幻想根植于现实。

幻想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特殊的反映。童话中任何怪异离奇的形象与情节,都可以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依循。

幻想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法

童话作家使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有色彩,并且达到一种升华。

不直接描绘现实生活本身,而是借助于幻想这一艺术手段去塑造并非实有却具有现

实意义的形象,对生活作折射式的反映,这正是童话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童话的表现手法

1、夸张

童话的夸张首先是强烈的、极度的。着意表现那绝非真实的乌有。《格列佛游记》 再者,童话的夸张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夸张,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气氛的描述与烘托,还是情节细节的描述妙雪,都可以用夸张的语言表述。《皇帝的新装》

极度的、强烈的、全面的夸张能造就浓烈的童话氛围,也能使幻化的意境和形象的某些特征更加鲜明突出,从而造成韵味深长的美感、趣味感和幽默感。

2、象征

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或者联系,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强烈、集中而又含蓄、形象的表现。象征是童话创作把幻想和现实融合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童话创作典型的常用手法。

童话的人物与情节常常带有象征性。

妥帖的象征会使童话作品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但其中的象征性人物或事物与被象征对象本身并不要求丝丝入扣,应该着眼于童话作品的整体去审视其象征意义。

3、拟人

童话中拟人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非生物、自然现象以及观念、概念等方面。

此手法适应儿童的心理和气质,拟人是衔接被描写的客观对象与童话艺术的一座桥梁。

拟人童话具有独特的风格,介于“真与不真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使人们在欣赏玩味之时,依稀体味到其中蕴涵着更丰富的内涵,更隽永的韵味,使人生发联想引起深思。

4、神化

童话由神话演化而来,运用神话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谓之神化,即赋予童话形象以超自然的力量,有时则使童话人物成为超人形象。运用神化手法时,常借助于魔法和宝物。如《七色花》

5、变形

指有意识地变更(夸大、缩小或其他方式的改变)所描述的现实中对象和现象的性质、形式、色彩、以达到使他们具有最大的表现力,对人产生审美感染力的目的。

童话创作中,常常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段把人形变成其他各种事物,或者使人体的某一部分变形。前者称为全部变形,后者称为部分变形。

青蛙王子就是全部变形;皮诺曹说谎鼻子变长就是部分变形。

运用变形手法,可以形成浓郁的幻想气氛,更好地寄托寓意。

6、怪诞

运用尖锐的形象夸张,使现实中的实际现象具有离奇古怪、玄妙幻想的形式。 童话创作中有人物形象的怪诞、环境的怪诞、和情节的怪诞之分。

第三节 童话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1、儿童心理与童话

童话的艺术特征与儿童的心理、气质十分切近。

儿童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带有童话的特点,游戏也时时显示着童话的色彩

2、童话的功能

⑴开启思想、拓宽视野

童话为师长提供了一把打开儿童心灵的钥匙,童话把深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观念、强烈的爱憎情感寓于生动的故事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之中,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益。

童话是儿童研究生活的手段,认识世界的武器。正因为童话能蕴丰富于单纯、寓深刻于浅近,人们乐于凭借童话帮助儿童认识、了解那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

⑵发展想象和幻想能力

⑶培养美感,陶冶性情

优秀的童话往往融思想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给儿童以巨大的美的享受。

此外,童话还具有娱乐功能和宣泄功能。

第四节 童话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1、生活与幻想

⑴幻想与生活必须巧妙结合。必须处理好实与虚、真与幻的关系,创造出富有艺术真实感的童话形象和境界

⑵立足本质的真实,突破时空的羁绊,逾越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编织幻想情节

儿童文学教案(上)71]相关文章:

儿童文学《长袜子皮皮》读后感400字

儿童文学《秘密花园》读后感300字

儿童文学《女生贾梅》读后感400字

儿童文学教案(上)71]

2014年甘肃省电大省开课《作业与评价》少年儿童文学作业1-4完整答案

儿童文学《宝葫芦的秘密》读后感500字

法国儿童文学《小王子》读后感400字10篇

儿童文学《淘气包马小跳》读后感400字

关于儿童文学有感300字

儿童文学《根鸟》读后感500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儿童文学教案(上)71]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enghuoketang/anquanzhishi/jujiaanquan/109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