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免费论文 > 开题结题 >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5篇)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5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5篇)

微信扫码分享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一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二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

(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

(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

(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

(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

(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

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

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

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

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起止时间从20xx年至20xx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

(1)从20xx年10月至20xx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20xx年10月至20xx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

(3)20xx年10月至20xx年10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的测试数据、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

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

课题开题后,语文组成员人人参与,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总方案及实施方案”;课题组教师一起交流谈心得,认识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时,打开了教学的一扇新窗户。

2、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实验研究思路。

课题开题之初,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上好第一堂实验课开始,课课落实,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明确要重视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作为课题的领衔人,我带领全组人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开展“经典重温”阅读工程

阅读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传播人类文化、吸取思想精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也明确地将十部名著列入江苏省高考考查范围。因此,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三个年级一盘棋,高中三年学生必须有整体阅读的计划。

除阅读教育部推荐的经典著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天天三个“一”:要求学生每天诵读一首古诗;课前交流一句座右铭;回家向父母背诵一句格言。

2、周周三个“一”:每周写一篇读书心得;举行一次读书会,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和积累;每周一次专题讲座,由语文组教师分工协作,就写作中的基本理论进行指导。

为配合读书计划,各年级在平时及寒暑假的作业布置上特别注重阅读、写作的安排,例如:20xx年高一年级布置的寒假作业是

(1)阅读:完成新课程推荐篇目阅读任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阅读时需做读书笔记,开学后将举行读书报告会,进行交流。

(2)写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两篇为《三国演义》的读后感或文学鉴赏。

(3)积累:完成20首诗歌及其欣赏内容的背诵任务,一天一篇,开学前的作业检测将从中挑选五首进行考查。

为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语文备课组于20xx年推出文学名著导读系列校本课程。老师们带给了同学们一份红楼大餐,解说了《围城》的经久魅力,诠释了《哈姆莱特》。让高二学生走进了文学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xx年12月,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我校举办了“弘毅读书报告会”,学生们就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项项活动的开展让阅读真正成为了“悦读”。经典的重温,让学生陶冶了情操,放飞了思想,积累了素材,拓宽了视野,成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20xx年由语文组陆纪登老师参与编写的名著《快捷通》出版,成为文科学生阅读名著的辅助资料。

二、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1、创设个性化课堂教学情境

学校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并开设图书角,让学生家中的书籍流通起来。2、挖掘教材中写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课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课本材料,指导学生运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学生作文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此,我校高三语文备课组做了,大量工作,编写了独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备课组长在20xx年我校对外公开教学中展示了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三、课堂内外的整合行动

1、20xx年高一备课组开设了“快乐作文”校本课程,20xx年开设了“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在校园网、校报上开设专栏,并定期印发刊物,将学生习作结集出版。

2、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王力群教授的讲座提高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家毕飞宇、祁智、范锡林的讲座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校电视台定期播放名著的讲解,如“百家讲坛”的精彩节目的播放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提高升华,这些都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3、重组骥江文学社,不定期举行作文讲座、作文竞赛等,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语文组20xx年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赛。在江苏省第六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顾碧阳同学荣获高中组特等奖,朱葭同学荣获二等奖;在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首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我校徐天娇获特等奖,展楠、田晓贝、秦晴荣获一等奖;蔡慧、郭煜、周逸人荣获二等奖,我校被授予了优秀组织奖;在教育厅主办“镇中杯”第七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决赛中,朱葭、田晓贝、鞠云三位同学荣获省一等奖。语文组辅导学生参加省中学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晓丹获首届“高考杯”创新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南京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在江苏省第七届“中学生与社会”中学生现场作文决赛中,高一(3)班赵宸艺同学荣获高中组一等奖。20xx年11月23日我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了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的“高考作文杯”江苏省第二届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我校选手钱梦姣获特等奖,赵宸艺、唐燕、黄诗婕、孙燕霏、周晗5名同学获一等奖,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的好成绩。我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xx年组织学生参加“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高三(7)孙熙伟、魏艳波同学获省一等奖,另有二十位同学获省二三等奖。

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内知识得以拓展延伸。20xx年5月,结合高二所学《唐诗宋词选读》,全年级举行了诗词名句默写比赛,又举行了“走进经典”唐诗宋词朗诵比赛,学生自己写串台词,自己主持,自选朗诵篇目和配乐,经过激烈的竞争,高二(7)班陈靖雯同学脱颖而出,先后参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经典朗诵比赛”,获得了泰州市二等奖。

5、20xx年,在语文组的团结协作下,第二届“高考”杯(华东地区)创新读写大赛复赛在我校成功举行。我校高三两位同学获读写大赛一等奖,取得了名牌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我校两位同学在“苏教国际杯”第九届江苏省高中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一位同学在“新语文学习杯”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七名同学在江苏省“高考作文杯”现场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赵宸艺同学代表泰州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小学生“中华诵”夏令营活动,我校被评为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学校。

四、走进生活,重在实践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考察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考察家乡名胜古迹和地名由来、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等,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众多的写作素材。20xx年高一学生利用寒假对靖江店铺名折射出的文化现象作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撰写了调查报告。20xx年汶川大地震后,语文组配合校团委在高一、高二年级中发起了“写给灾区孩子的一封信”征文活动,倡导学生将视野投向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

(二)攻坚、发展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

1、理论学习是基础,创新是根本。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交流探讨,并结合学校的课题科研实际做了认真反思。正是沿着这条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学期语文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三年来,有数十篇在国家级论文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2、我们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点,探讨个性化教学的新模式,探讨个性化教学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最好桥梁,我们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将个性化教学理论贯彻到个性化教学中去,这样才能达到经验普及的目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老师及时总结,并将成功的经验运用到教学实践。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教学,展示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20xx年我组羊琳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20xx年我组荣雪飞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20xx年羊君老师在省语文优课评比中获二等奖;丁杰老师获泰州市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黄越前、荣雪飞、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师胜任高中循环教学。

(三)课题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

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实验效应。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实验教师乃至其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意识到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能逐步意识到以新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多了,青年教师也由一个高起点迈入,在实验中成长起来,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实施个性化教学。课题实验所带来的教学教研成果是明显的,成绩是可喜的,教师业务素质水平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高考成绩稳中有升。然而,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良好开端,在接下来的教学科研过程中,我们将把“语文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写作教学”课题实验研究精神继续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课题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思维,个性发展的内涵。

三、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该课题进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还有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怎样促进学生由获取知识到形成能力的转化,怎样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个性化教学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我们今后继续要研究的问题。

教改的路是艰辛的,但也唯有这种艰辛才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欣喜。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能作为我们今后继续课题实验的基础,我们将以此为动力,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三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程少堂老师的教育理论:“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这一理论让我怦然心动并且心有戚戚焉。是啊,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从此,我认真学习程老师的教育教育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进行改革,努力营造富有“语文味”的课堂,构建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具有语感、情感、美感的特色课堂,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目标。

其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个地区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是倡导课堂走向共情,追求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地倾听能力的培养。

比如美国就有专门的《教学创意手册》,其中指出:“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听课艺术的积极高效的听课活动。听力和理解是它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应首先把这种基本要素作为培养的目标。教育专家们也提出许多新课题,例如:倾听如何和教学相结合?倾听如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等等。有鉴于此,本课题试图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综合学习理论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实现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为主要宗旨,寻求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出路。所以说在此理论与实践基础上进行“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堂倾听能力的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的。2.学校现状分析

东海县李埝中学是一所偏远的乡镇学校。近几年生源不足,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发展极不均衡。尤其是课堂的倾听能力急需培养。学校的办学宗旨,就以“办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指导思想,“适合”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教学精髓,也是教育教学核心。在“适合”的指引下,我们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提升育人水平。学校充分关注了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学校的特点,确定了语文组课题——《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味”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目标和规格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的在校学生。“语文课堂”是指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下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倾听回归”就是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我们所说的语文课堂上的学生的倾听能力主 要是指学生要注意倾听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谈话并能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焕发出语文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语文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但是不少教师对“语文味”回归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够清晰,对探究这一观念在教学中的价值理解存在偏颇,对它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误解。那么,“回归语文味”就成为课题的关键所在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进行学生倾听现状与需求调研,确立课题研究的依据与原则。研究启动之初,学校课题组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学生问卷,确定了学生的倾听行为应包括学生能否认真倾听教师、学生能否倾听伙伴、学生能否倾听家长,理解、沟通家长三个方面。其正向指标是注视对方,边听边想,听而评价,听而补充调整;负向指标:不注视倾听,听候无反应,走神作小动作,做自己的事;拟分析、研究学生倾听现状,形成后续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具体计划并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资源,培养学生倾听意识与习惯。

其次,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明白倾听,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品质。在活跃的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要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接下来,就是探讨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方法与规律,优化教师的指导。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倾听环境的建设,比如“课桌环境”和“周边环境”,一个是倾听的标准与要求的制定。

三、解决的问题

1.教师怎样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倾听问题,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不倾听的现象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呢?

2.学生能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后,从而使倾听能力得到发展呢?

3.能不能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倾听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呢?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搜集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会倾听的案例; 2.分析语文课堂中学生不倾听的原因; 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五、项目实施的过程与方案

(一)准备阶段(2014年3月20日——2014年5月28日)1.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发现学校的优势、劣势,确定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前期调研工作。

2.建立学校课题小组,制订具体实施步骤,健全管理网络。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理论知识; 4.围绕《李埝中学和谐教育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做到切实可行;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法。

(二)实施阶段(2014年6月1日——2014年7月30日)根据第一阶段的探讨和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付诸实践。此阶段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

1.全面的分析,形成初步意向,收集整理课题资源,确定有代表性的学习基地(学校各个班集体)和语文学习形式(如进行课堂教学或和老师、专家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倾听话题”的活动)。

2.根据收集的资源,研究其课题的特点来进行分类提炼,结合学校不同年级特点引入课堂实践,从而使学生对“倾听行为”有更深刻和更明确的认识。

3.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反思、调整、整理出能使语文课堂更加高效的校本教材。

(三)总结阶段(2014年8月1日——2014年9月28日)根据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创立学生有倾听能力的和谐课堂并进行推广。本阶段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的方法。

1.鼓励教师在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多谈心得体会,收集整理案例、反思,编辑校本论文集。2.撰写研究报告。

3.以“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如校本语文教材、课例、论文、实验报告等),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和理全面总结,不断反思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 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升课题研究的内涵。

六、研究的成效

1.初步探索了提高学生倾听能力指导方法

教师的指导方法包括任务驱动、情境诱导、评价反思、视听相融、节奏调节、评价引导。

任务驱动——在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教学行为,教师的辅助教学行为和管理教学行为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看、主动听,如:教师提醒学生:“他的发言正确吗?”注重引导全体学生倾听。

情境诱导——除了要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倾听,还要创设符合学生的生活情趣的动觉情境,刺激学生来倾听。

评价反思——引导学生倾听伙伴。教师可多运用措施,找些方法,研究教师自行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以此检验学生倾听的有效度。视听相融——采用口形提示法,用手势动作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视觉器官与听觉器官的相互配合,综合运用。

节奏调节——当学生不太专心,教师可通过调节语速或停止讲述,提高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关注倾听。

评价引导——对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鼓励、引导,促使其他学生也专注倾听,及时对头脑中已形成的信息再加工处理,提高表述的质量。2.绝大多数学生的倾听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在现在的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练,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并掌握倾听要求,懂得听什么、怎么听、听得怎么样。通过两年的训练,测试记录反映班级学 生倾听习惯有大幅度提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倾听。

学生在主动参与倾听的过程中,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评价教师的示范。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学生这样说“我认为”、“我还有一种想法”、“我们小组讨论后觉得”、“我是这样来学的”等等。课堂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被认可、被欣赏,孩子们积极思考、乐于倾听,要动手、动脑、要竞争,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学习方式。有一位孩子的家长说:“以前大人讲话的时候,孩子总是插嘴,现在就能安静地倾听了,孩子说,老师告诉他倾听是一种礼貌。”

3.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一定发展

第一个方面课题研究使教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教师们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其实,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老师耐心、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能对学生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的倾听,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尊重;教师有效的倾听,能给予学生激励和帮助;教师有效的倾听,更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无须过多的对学生说倾听有如何重要,你的行为就是最好的示范。过去以教代学、先教后学的教学框架被打破了,代之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倾听兴趣、寻求多形式、多途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能力。第二个方面在课题实践研究中,老师们学会了反思。在教学前、教学时、教学后都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课题实验教师都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两年来,课题组老师们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如说课比赛、优质课竞赛、优秀教案评比、录像课比赛)硕果累累,完成教育叙事、观察日记、教学札记百余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教育刊物上都有发表,我们还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是得到了很多的荣誉。

七、总结与思考

1.通过研究,我们基本上解决了研究之初提出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学生“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听”的习惯也在逐渐形成。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学习产生兴趣明显提高,大多数学生转变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2.通过研究,我们及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指导倾听策略:比如教学准备阶段策略、任务驱动策略、情境诱导策略、评价反思策略等。我们虽然提炼出这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及时总结,但是推广还不够,希望通过再实践运用,融入课堂,从而创新出更多的有效策略,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具有实效性!

3.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对于科研理论及科 研方法的学习还不够,以后要加强学习;由于课题组的成员都是一线老师,研究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让自己成为研究型的教师。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好好完善。

4.由于学生自身资质的参差不齐,他们的倾听能力和倾听状态也会有很大差异。据心理学分析,学生的倾听效果是由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其倾听目的来决定的。听课过程中,学生往往以自身具备的倾听能力和自身养成的倾听习惯来决定听什么,什么时候听。有时候因为能力问题(如听不懂)或心理问题(如对老师反感),他们会自动关闭接收口语信息的通道,故意听不见老师的讲解,这样便产生了心理学所讲的“选择性失聪”现象。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应如何应对,值得进一步研究。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四

xx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小学数学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在课题主持人与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相关学科的专家指导下,大胆进行课堂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大量撰写教研论文,现已完成课题的基本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对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实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二是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技能与创造能力不断提高。三是教师掌握了科研方法,科研能力增强,提升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参与课改的本领。四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五是培养了教师读书的习惯,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理想的教育是从读书开始的,教师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厚实了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市县优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在县数学中心组活动中、镇数学教研活动中所上公开课、示范课均受好评。

(2)锻炼和培养了参与研究的教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通过研究,我们认为: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树立新时代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使学生创造天赋得以施展。

2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求知、求新,广泛涉猎知识信息,才能适应创造教育的时代需要。

3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具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并且勇于探索、乐于创造,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4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但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能战胜挫折、超越自我。

5掌握科学的方法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行为,都要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

教师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教育智慧、人格风范伴随着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课题主持人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市、县教育博客大赛一、二等奖,获“市教育博客之星”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学习创新好家庭”称号;两次获县“优秀教师指导奖”,数学教研组获县“优秀教师集体”称号,撰写的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先后在《教学与管理》、《教学月刊》、《教育家》、《渐江中小学教师培训》、《名师之路》等杂志上发表了二十多篇,获奖十余篇。

(3)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程标准反对过分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尤其义务教育应是面向全体的、人人都能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因此教材中新选的内容将适合所有学生的口味,其中有不少闪烁着编者创造性思维光辉的思想,教师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适时捕捉体现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知识点、情感点、操作点、能力点,将这些合作性因素和创造性因素略加提示,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为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正向迁移奠定良好基础。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课堂有了一个适宜合作与创造的氛围,学生也就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较持久的学习动力和较好的合作和创造心态,其潜在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欲望获得释放,创造智慧得以激发。研究中,我校两年有4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少儿读物上发表;在市、县“小巧手”比赛中有多人次获得等级奖,有40多人在县数学小论文评比中获等奖。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也为学生成绩的上升发挥了积极作用,实验后学生的能力水平明显高于实验前。

(4)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教学内容,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好奇心,或怀疑度,那么生动活泼的民主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再现个性,会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教师的鼓励和赞许而始终处于探索和质疑的亢奋状态,使他们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更加大胆想象,多向思维,勇于标新,敢于立异。这样能有效防止学生两级分化,优秀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后进生”的进步,不仅如此,师生教学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得到积极改善,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提供了的保证。自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无论是期末还是毕业考试,高分云集教学实验班,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生,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5)促进了评价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发挥评价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为今后的发展而有价值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还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肥沃土壤和广阔天地。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评价过程中,做到:

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马斯洛指出:“人是知识创新与发展的生命之源。”知识的人本性决定了知识的本质是创造的、开放的、不完全和不固定的,为人的创造性学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知识的人本性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的学习不是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和认同式的,而是构建式的,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主体。

②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那么,面对学生我们到底是“奉送”真理,还是教他们“发现”真理呢?毫无疑问,我们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过程中教学生“发现”真理。当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与价值时,才能焕发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激发创造行为,使他们真正获得智慧的成长。

③倡导学生勤于动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确;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作,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小学生有喜欢动手、善于动手的特点。动手,可使大脑灵活,可使学生把想像变成事实。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创造成果时,就会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中,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动手的机会。通过“画画”、“做实验”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律、获取真知。

(2)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具有教育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和导向功能。宜在常规教学中发掘创造的生长点,在合作互动中把握创造的衔接点,在潜能开发中激活创造的兴奋点,在促进发展中找准创造的着力点。

(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制约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性行为训练的相关因素很多,但关键在于确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和科学的创造理念。为此,我们初步探索出六大理念:

一是创造并不神秘,合作技能和创造能力是每一个常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属性。

二是创造行为是可以通过有效合作学习或训练激发出来的。

三是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有效合作学习为路径,训练学生创造行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是我们必须从合作与创造学层面上重新反思小学教育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合作意识与创造能量诱导出来,教师应为创造而教,学生应为创造而学,让我们师生能在享受合作与创造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

五是有效合作意识和创造性行为训练研究与学生学业成绩提升并不矛盾,实质上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它是一种适应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六是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教育面前无差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展示“无处不学,无时不学,无人不学”的理念,践行的是一种大众教育思想。

(4)实施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研究必须符合:

一是方法新颖。即学生从未感知过的但通过有效合作学习和自身的努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方法;

二是目标全面。确定目标应从学生的兴趣、参与度、理解力、创造能力等众多因素出发,采用不同的方式将这些内容溶解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知识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能力。

(5)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六个结合:

①教师有情与学生有意的结合。认知心理学指出,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对有合作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对创造的情感与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对创造行为的解释与演绎,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投入,多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多给学生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让课堂氛围轻松、幽默。我们教师在观念里也要确定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要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主感悟、独立思考引路搭桥。

②教师创造性的教与学生创造性的学的结合:“为培养学生创造性而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它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如何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创造教学策略,简言之,应该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现代科学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设计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运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尽量以新奇、独特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科学的富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创新动机,发展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学习行为,实现由被动学习向创造性学习的转化,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化,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行为的教学活动过程。有了教师创造性的教,才有学生创造性的学。

③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创造能力的形成的结合。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基础,创造能力又反过来作用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制约着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速度、深度、难易程度和巩固程度。因此,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获得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同时存在于数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根本上来说必须协调发展。由于创造能力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经验,因此,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一定的创造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行为的训练。但是,创造能力不是在掌握知识、技能之前就已经具备的,也不可能脱离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孤立的获得,这是我们在确定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时所必需了解的。

④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训练的结合。

ⅰ有效合作过程与行为训练结果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方式,需要教师精心地组织,积极地引导,深入地指导,细心地发现,要使有效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形成合作能力的过程,而不只是为了获得预期的训练结果。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与创造行为过程中的表现,尤其是要关注“两极”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

ⅱ有效合作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交流的过程,有效合作与交流往往密不可分。但没有创造性思维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合作的效率、合作的效果都要大打折扣;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交流,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就不能产生碰撞,不会产生共鸣,不能受到启发。

ⅲ有效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关系。有效合作学习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个体之间的竞争行为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行为,有助于培养、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价值之二,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是,如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行为,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行为,那么,非但不能实现这两个价值,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也无助于创造能力与创造行为的训练。

⑤创造性素质的提高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多方面可持续发展是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中,教师要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用发展的思想来发掘学生与生俱来的潜能,用发展的胆识来确认学生已经具有的各种能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实质性的进步,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要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活动要有益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⑥导向性评价与常规性指标的结合。坚持先进行两种指标与

各年级学生年龄差异的综合考虑,保证总体上权重分配基本合理,防止评价指标与学生的实际相脱离的现象,然后对导向性指标采取加分或倒扣分值的办法,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6)在有效合作学习与学生创造行为训练过程中探索出高效课堂的方法是:“四进”、“四让”和“四多”。

“四进”就是:一要把“尊重”带进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二把“激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同学都享受成功的体验;三把“方法”带进课堂,让学生学会善学巧学和乐学;四把“创新”带进课堂,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四让”即:一是新知识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二是重点难点要让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规律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四是发现的新问题要让学生带着走出课堂多想。

“四多”即:一是让学生多一点超前的体验;二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空间;三是让学生多一点发表意见的机会;四是让学生多一点追求执着的激情。

经过不断的努力,数学课堂有了改变,学生对数学也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效果也有了好转,学生都说这样的数学课实在是难忘。当然,数学教学任重道远,它的审美性在不断的提高,价值观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不断的提升,人生理想、生命的意义等思想不断的走入数学课堂,丰富深化了数学课的主旨。

现申请市、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鉴定。若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五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作是相通的,读与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一。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单元是进行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比较长,学生练笔次数相对来说较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脱节,导致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慢。苏教版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的范文,它不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范例,也可以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一个很好的范式,更可以从这个范式中挖掘出很多潜藏的写作资源。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和研究,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进入写作文的门槛,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挖掘,以读促写,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阅读、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中年级学生写作现状的调查,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基本情况,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便于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为以后课题研究做好铺垫。

2.通过对《课标》的再一次深入学习,更加明确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

3.深入钻研解读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发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4.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讨,探讨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有效方法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2.课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的要求研究。

3.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切入点的开发研究。4.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的研究。

本课题立足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寻读写如何结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并付诸实施,最终总结一套高效学习语文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调查法。调查本班学生作文能力和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作业分析、访谈来完成。

2.文献研究法。阅读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了解中年级习作的教学目标、内容。阅读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这些书中的理念和经验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我的作文教学给与了很大的帮助。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

3.行动研究法。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寻求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中年级读写结合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方式。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4.经验总结法。把自己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探索进行归纳、论证,分析、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2014年5月——2013年6月),拟定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阅读有关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相关书籍和杂志,通过文献研究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并及时上传到博客,申请立项。

2、上网阅读有关如何做读书笔记的文章,学习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3、了解了本校三年级学生作文的现状,进行相关问题调查、个别访谈、并对课题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价值性进行了论证。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月)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了中年级学生写作的能力和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下面是我所调查的三(2)班的学生现在的作文现状:

首先,大部分孩子是不喜欢习作的,他们怕写作文,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要费尽脑汁,感觉很累啊!

其次,80%的学生在习作中有困难,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可见,他们亟待一些作文范例的引领,和作文方法的指导。

还有,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童话,那是因为童话离他们最近,童话故事伴随着他们成长,每个学生都能讲几个童话故事。肚里有货,当然很容易就能写出来。我想这种现状与《课标》中“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的要求相差还很远。想要达到《课标》要求的“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

我想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家庭的原因。我们的孩子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他们生活的天地开阔但很单一,家长文化素质也不高。这样造成孩子们思想单纯,见识少,缺少对多彩生活的体验和社会的认识。在写作文时,学生脑子一片空白,缺乏内容,造成无话可说的局面。其次是学校的原因。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实际上我们的教学还是围绕考试转,循规蹈矩。特别是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教材的编排进行的教学,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取舍和改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致使学生对作文课不感兴趣甚至害怕。

调查结果使我不由地觉得我的课题研究太有价值了!我一定要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写作的门槛,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提供研究理论支撑。

首先深入研读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课标解读的文章,明确中年级学生写作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阅读丁有宽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寻求读写结合的方式方法;贾志敏的《贾老师评改作文》,学习借鉴贾志敏老师作文评改的技巧,推动课题研究的深入;阅读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学习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方式、方法;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等。这些文献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给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阅读的同时认真反思总结,完成了5篇读书心得。

3、立足课堂,通过教学实践寻求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1)、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寻求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读写小练笔。通过对一些典型课文的教学实践,寻找到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2)、与同年级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经验研讨交流活动,对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大胆探索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完成了读写案例《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

4、立足学生发展,定期举办读写结合作品展览,并推荐参赛或投稿,力争有部分学生作品获奖或发表。其中涌现了一批喜爱写作的学生,他们的文章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态度得到了端正,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5、组织阶段性研究经验交流活动,分阶段总结研究成果,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准时参加课题培训,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2—2015.6)1.参加课题培训,并认真阅读“课题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2.结合自己的整个研究过程,以及自己撰写的案例、随笔,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出结题申请,并在博客上呈现相关的研究材料。3.进行成果展示、推广和应用。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呢?本人做了如下的尝试,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次次的练习中得到了提高。

1、在精彩处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名篇,许多重要语段在遣词造句的方法、连句成段的顺序上,堪称“典范”;同时,中年级处在向高年级过渡的重要阶段,学习写好段落是“读中学写”的重点。如苏教版第六册12课《荷花》的第二小节: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教学时抓住描写白荷花生长状态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进行句式仿写训练。我把学生带到校园观察玉兰花,让学生仔细观察玉兰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然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学生们写得生动逼真!

2、在空白处补写

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明朗。《菩萨兵》:当藏族同胞回到自己的家园,看到被打扫的干干净净的庭院,整治得平平展展的土地时,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想象一下,写下来。

《少年王勃》:在王勃写完了《滕王阁序》之后,前来参加宴会的客人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在形式上变写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说明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教学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词语运用的准确、生动,并体会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作用,了解雷龙等恐龙的外形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恐龙,我还组织用“我是**恐龙”来自我介绍,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其中一种恐龙,介绍起来更生动逼真,写得也有声有色。

4、在感动处抒写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很感人,有的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有的记叙了依依离别之情,有的抒发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感动点让孩子写出内心的感动。

如《雪儿》一文最后描写了一个感人的告别场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的环节:雪儿飞向了无尽的蔚蓝天空,在离别之际,它会说些什么?想象一下离别的场景,代替雪儿写下离别心语。

孩子们写得太好了,有的孩子读着自己写的话都激动得哭了。我想这是真情的流露,是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有的课文通篇都很感人,可以让孩子写写自己学完课文之后的感受和收获。

5、在结尾处续写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为小红马嘲笑而感到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在最后设计了一个续写故事的环节: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去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说:“喂,你这个难看的家伙怎么又来了?快去美容院美容美容再来照吧!”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很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运用书上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话把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写出来,把小骆驼和小红马作对比,表达了自己正确的审美观。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启示我们语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解读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优质资源,让孩子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势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作文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1、写作时间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时间就是每周四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其他时间基本上不会接触作文。而现在不同了,学生的写作没有规定的时间,不仅仅在作文课上,在阅读课中也经常会进行一些小练笔练习。时间增加了,灵活了。

2、写作内容数量的变化

以前的作文教学就是根据教材的编排内容每学期完成八篇,一篇也不会多写,一篇也不会乱写。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不仅仅灵活激动安排每学期的八篇作文,而且会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资源,让学生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形式上变写、在感动处抒写、在结尾处续写,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数量上也大大增加了。

3、写作方式方法的变化

丁有宽说:读写结合,珠联璧合。读写分离,两败俱伤。的确如此,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使写作变得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了。学生习作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妙趣横生了,改变了以前闭门造车的局面。

(三)学生的写作现状得到了改变

1、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中年级学生在写作时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这些问题基本解决,多数学生在写作时已不再感到困难,不少学生还喜欢上了作文,真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通过训练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师本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基础,形成了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2、本人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读写结合习作指导的方法,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和个人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反思,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自己撰写了10几篇教学案例、随笔。

4、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得到了同行们的赞赏和认可。

六、结论与思考 结论: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读写结合指导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学生喜爱作文。

2、读写结合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只要教师能巧抓文本中读写结合点,有的、有序、有点、有法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做写作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思考:

虽然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是很丰厚,尚存不足:

1、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本人的着眼点还不够全面,没能全面系统地钻研小学阶段的文本,致使研究有些狭隘,研究成果缺少阶梯型和系统性。仅仅抓住了三年级阶段的某些典型课例进行研究实践,致使研究结果形成了一个个点,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形成系统性。

2、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在读写指导中如何有效评价,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想,只要教学在继续,课题就在继续,课题研究没有终结。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和思考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深入,没有尽头。

六、附录

1、读书心得5篇:

(1)、丁有宽的成长历程令人景仰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读书心得(2)、《学习丁有宽读写结合法的点滴体会》(3)、作文,原来可以这样教

——读《可以这样教作文》点滴体会(4)、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读《新课程标准》有感(5)、正确认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有感

2、研究论文1份:如何有效选择教材中读写结合的训练点

3、教学案例1份:《读写结合,珠联璧合》

4、调查报告1份:《中年级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5、咬文嚼字为写作搭桥引路

——《槐乡五月》教学反思

6、故事随笔1份:《小课题研究要脚踏实地》

7、结题报告1份:《依托文本指导中年级学生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七、参考文献

1、丁有宽,《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于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新版。

4、莫尚志,《新课程理念下的仿写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7、8期。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6、《江苏教育.小学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课题结题报告模板怎么写(5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lunwen/kaiti/1685499165146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