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随笔 > 眼见为虚的感想(12篇)

眼见为虚的感想(12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眼见为虚的感想(12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一

魔术开始了,他第一个表演的是隔筒听骰子。老师让我们班的刘哲权去配合李师傅,李师傅让他选好骰子中的一个数,放到盒子里。只见刘哲权转过身,和我们几个围成一团,大家遮住了李师傅的视线,他左手拿着筒子,右手捏住骰子的“六”,神秘地放入筒中,小心翼翼地盖好盖子才转过身来。李师傅接过筒子,让大家检查完真伪后,又把这个小筒子装到了另一个大的筒子里面了,然后眼睛微闭,嘴里念念有词,对着筒子猛吹了一口法气,然后大声说:“数字是六。”大家打开一看,还真是六!同学们不禁大叫:“哇!太神奇了!”

后来他又表演了开心果穿杯子,只听李师傅大叫:“一、二、三!”只听“当”一声,再看玻璃杯上面的开心果已穿过杯底进入到杯子。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后来他又表演了阴魂不散等精彩的魔术让同学们看得津津有味。

看着大家一脸的疑惑,李师傅说:“魔术都是假的。这句话你一定要记在耳边。魔术只是锻炼人们的眼力极限的,眼见的不一定为实。”

李师傅一一揭秘了所表演的魔术,原来隔筒听骰子的筒盖是魔术道具,具有透明性,李师傅让你检查时,他已看见了点数。开心果穿杯子原来是有一颗开心果试先吸在杯子里,然后杯子一晃,李师傅把在上面的那一颗开心果迅速拿走了,杯子里的开心果就掉下来。让你的视觉误以为穿过了杯子。

多么有趣的一堂魔术表演、揭秘课,它告诉我:眼见也可能为虚呀!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二

任何事都要辩证地看,不少广为人知的格言也不例外,尤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些谚语兴许就不再适用了。

成语讲“眼见为实”指事物只有亲眼看见才是真实的。如今的信息多元化,科技迅速发展,眼睛是也会骗人的。

想必大家都看了春晚刘谦神乎其神的近景魔术,小小的塑钢板,近在咫尺的距离,却将几枚小小的硬币来回地穿越,最后竟然将手穿过板子,让大家叹为观止,越发地认为他有特异功能。难道真的可以将硬币穿过塑钢吗?半信半疑的人们,好奇地寻求答案,最终大失所望:魔术只是障眼法,并不是真的。所以,即使是亲眼所见,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随着技术的更加发达,事情的外表并不足矣说明一切。就以现在ps为例,现在电脑对于照片的处理技术愈发精湛,圆脸能削成瓜子脸,虾米眼能扩成单凤眼,麻子脸能重现皎月般洁净的肌肤。然后把照片在网上一发,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代美人肯定能吸引一大批人的眼球。当你因陶醉于对方妩媚或帅气的照片和她/他聊天时,可曾想过这是科技在迷惑你。连我们一直信以为真的照片如今也会说谎,眼见确实不太现实。

而作为学生的我们,在学习方面对此感触良多。如果一道题你只是看一看不动手,觉得会做就把它放过了,下次再遇到他时就不一定能做出来。因为也许方法是突然灵光乍现,但没有亲自做一遍,记忆不深刻,考试时也许一紧张就忘了。还有可能这道题的难点不在方法,在于看你做题仔不仔细,思考地是否全面,计算过不过关,这些都不是看看就能解决得了的。长此以往,会造成一种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局面,导致成绩不理想。这是过于轻信“眼见为实”的结果。

由此可见,若对于事物不太了解,轻而易举地被其外表所蒙蔽,认为所看见的一定是真的,就会犯下错误,引起后患。比如社会上有许多公司以貌取人,而不看真才实学,从而放过了许多的人才,间接地造成很大损失。

对于我们来讲,避免眼见为实而带来的隐患,要博览群书,多多实践,积累经验。俗话说:“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方面是没有错的。

所以说,“眼见为虚”在如今一点不假。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三

今天上作文课时,舒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请大家猜一猜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写什么题目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是写物,有的同学说是写景,还有的同学说是写事……舒老师神秘地笑了笑,说:“都不是!”舒老师操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五个大字,我们一字一顿地念了起来:“徒手切香蕉。”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同学说:“用手怎么切香蕉呢?手上又没有刀片。”有的同学用手比划着,舒老师拿出三根香蕉放在讲台上,说:“看好了!”后排的同学生怕看不仔细,都站了起来。

只见舒老师拉开双腿,扎起马步,深吸一口气,我们看见舒老师这个认真的样子,哈哈大笑了起来,舒老师原来文绉绉的,怎么今天突然像位气功大师呢?只见舒老师双掌朝下气运丹田,慢慢将力量集中在右手上,这时,全班同学都睁大眼睛,屏息凝视,胡可昊同学尖叫了起来,舒老师将手挥向香蕉,铿锵有力地大喊一声“断”,可是舒老师就的手突然停在了离香蕉大约一厘米的地方,有的同学笑着说:“您这哪是在切香蕉,明明就是在装模作样吧!”我心里纳闷儿:香蕉到底断没断呢?

舒老师请汪品逸同学去看看香蕉到底断没有,他随意掰下一根香蕉,举过头顶,我看到香蕉的表皮完好无损,心想:香蕉的表皮完好无损,里面肯定没断!汪品逸同学从顶端慢慢地将香蕉剥开,全班同学尖叫了起来,胡可昊同学都站到讲台前了,令我惊讶的是,汪品逸同学才剥开一小半,香蕉的果肉中就出现了一道小口子,就像是用刀切的一样,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香蕉表皮完好无损,果肉却断了呢?难道是碰巧选中了这一根吗?还是舒老师真的有神功?

舒老师又请胡可昊同学上来选香蕉,再验证一次,胡可昊拿着香蕉左看看右看看,恨不得把眼睛钻进香蕉里找到一点儿破绽,坐在第一排的张泽栋同学问胡可昊:“看看那一个黑色的东西是不是洞呀?”胡可昊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说:“不是的。”大约过了两三分钟,胡可昊同学还没找出破绽,只好随意挑选一根,将它剥开,可是还是没有见到断的小口子,有的同学幸灾乐祸地说:“没有断、没有断!”可是剥到一大半时,却看到了一个黑色的小口子,同学们惊讶地叫了起来,舒老师得意地笑笑说:“下面就让我来为你们揭开谜底吧!”

原来,是舒老师提前将一根绣花针轻轻地扎进去,左转转,右转转,香蕉果肉就断了,然后将绣花针轻轻地拿出来,再将香蕉皮摸一摸,表皮看起来就完好无损了,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之后,我们便结束了这一个小小的魔术表演,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四

走在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宣传员正在发宣传单,我接过宣传单一看,发现又是那家小超市的宣传单,我气不打一处来,双手将这张宣传单揉成一个纸团,狠狠地扔进了垃圾桶里。

这是一家小超市发的宣传单,上面印着鲜美的苹果,有水灵灵的葡萄,黄澄澄的柚子,如红宝石般的石榴籽……让人一看就垂涎三尺,可自从有了上次的经历后,我便再也不去那家超市了。

记得那是一个周末,那时,我正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突然,我看到地上有一张比a4纸小一些的纸,花花绿绿的,我好奇心起来了,捡来一看,发现那是一张小超市的宣传单,上面印着许多精美的水果,看上去又新鲜又便宜。这么好的水果,我可得买一些尝尝啊!机不可失!这家小超市就在我们小区门口,于是,我决定去看看。

走进这家小超市,我立刻向果蔬区走去,一眼就看见了几盒石榴籽。我凑近一看,里面的石榴籽已经有些发白,并且有些干瘪,显然已经放置了很久,失去了水分,和宣传单上那些丰润饱满、如瑰丽的红宝石般的鲜美石榴籽大不相同,超市里的石榴籽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一个个有气无力地躺在盒子里。

石榴旁边挨着的是十几个堆在一起的柚子,这些柚子虽然体形很大,但是外皮枯黄,一看就营养不良。看看旁边果拼里的红心柚子果肉,那些果肉已经失去了鲜艳的光泽,和宣传单上的图片截然不同,画上的果肉如同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小伙子,眼前的果肉就是两鬓斑白皱纹重重的老年人。

我转头望去,发现那儿有一堆苹果,仔细一看,那些苹果的外皮皱皱巴巴的,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有些苹果已经变软,腐烂,和那图片上如同打了蜡似的苹果有着天壤之别,宣传单上是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超市这里却是又老又旧的、刚出土的、破损了的古董,两者相比,真是有着天差地别呀!

看来,有些宣传单上的图片也不一定是真的,只有亲自观察才能找到真相。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类似的事,眼见未必为实,只有多实践,多考察,多思考,才不会被事物外表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五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为实固然无错,可大多数人的眼见为实都以第一次看见的当做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一般沉在心底,不会动摇。事实上,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眼见未必为实。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认识往往是建立在你视觉为主的感觉基础上的。魔术师们运用各种巧妙的花招和精巧的道具,一次次骗了人们的眼睛,虽然多数时候我们能看到比较属实的状况。

但偶尔会出现偏差,这就是错觉。很多错觉,若不用理智来精细推测往往会被表象所迷惑。哲学家也不例外。亚里士多德曾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快,后来,伽利略的斜塔实验证明是错的。

此外,每个人看待事物,难免带有主观性,我们看到的事物或多或少会受到主观思维的局限。

换句话说,是心理认知上的偏见。路边的一只空饮料瓶被环卫工人看到是垃圾。被环保人士看到是污染。被拾荒者看到是财富被社会学家看到是道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谁是“朱”,谁是“墨”,有时拒绝于自己用怎样的视角去看。一个人要是常见到他人优点,那么他会认为身边都是良师益友;一个人要是常见到他人缺点,那么他会认为身边都是低俗恶人。在我看来,没有优点的人不会出现在这世上,即不存在的。对待每个人我们都应抱有看懂再说或看不懂不说的态度,哪怕是白莲花,恐怕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其中的苦涩是恐怕看不到的。

那如何才可以把握眼见为实呢?这就需要消除错觉。消除先入为主的成见。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何况,仅凭一次眼见为实的经历,就断定结果。关注事物时,不要受限于自己刻板的印象,不要急于下结论,多看多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的认识变为理性认知,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保持一颗明辨是非的清醒头脑。

我们所谓的眼见为实,看到的只是一层表象罢了。最忌讳的是我们将它熟记于心,以致害了别人本是一颗青涩纯真的心。我们的眼见为实,害了很多人,到底看错了多少事情,到底乱了多少情绪,这或许也是千千万万抑郁症患者的心声。用最真实的心灵去体会事物,感知事物,把收起信以为真、深信不疑的眼见为实。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六

有人说:眼见为实。我看未必。有时眼睛会成为屏障,蒙蔽事情的真相,从而使人错认真理。

从前一个村庄旁边的湖上出现过这么一幕。湖上是倾盆大雨,而旁边的地上却一点雨也没有,这下可大事不妙了。村民们以为是神给他们的惩罚,这些村民吓坏了,连日在岸边烧香磕头。直到有一个专家来到了这地方。经过几天观察发现,这是由于地理位置而形成的。而与神无关,因此在看到某种奇怪的现象时,我们不能完全用眼睛思考,而应该学会用心去分析现象的本质。

还有一则新闻说:一些流浪汉在过节前一天去某个城市找个地方住下。到了过节的这一天,大街上人潮汹涌的时候,这些人就会假扮成身有残疾的残疾,人在大街小巷中骗取金钱和同情心。每每这时,总有一些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谁能想到,一到晚上这些人就成为常人,穿着西装革履出入高级场所活动。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这样的报道,我认为谁愿意好好的正常人不做,要做残疾人和乞丐呢?直到重阳节的前一天,我亲眼见到了一个正常人,他完全无视我惊讶的目光,在我面前装扮成一个着装邋遢的残疾人。这让我无比厌恶,又无比痛心,这些人不劳作而是用诈骗的手段来混吃混喝。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我还要给他们钱。

正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消耗了人们的同情心和善良,让人们生出了警惕之心,即使看到真正困难的人也不敢伸出援助之手了,生怕自己上当受骗。他们就是社会的大蛀虫。不消除这些蛀虫,社会就会被他们搅得乌烟瘴气。

有些电视电影明星,在电视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他们以美好的或者正能量的形象出现,而那些真是的丑闻和报道又告诉我们不能只用眼睛去看待他们包装出来的美好,从而盲目地崇拜。你瞧,张国立的儿子又吸毒了,你瞧,非诚勿扰的宁财神也吸毒了,你瞧,一向以对妻子忠诚的文章出轨了,你瞧,歌唱家李双江的儿子犯罪了……这种种事例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人也不能光凭眼睛去判断,应该用心去看。

社会上还有那些没事找事———碰瓷的人。春节联欢晚会上还以此为题材编了一个小品,人们在演员生动的表演中哄堂大笑,又在这表演中沉思。天下的人看见了某件事,往往是从表面上做出判断。我认为,我们要科学地分析人和事的真相,真正明白“眼见未必为实”的含义。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七

有人认为,相信自己的眼睛是正确的,也有人认为最不能轻易相信的就是自己的眼睛。

前几日,我妈开车带我去买东西,路上各种交警,各种洒水车、环保车。在我们的小乡镇这些平日都没有的。我妈说:“一定是有领导到我们这来。”当然领导来到我们小乡镇一定感觉我们这儿干净美好,居民生活十分快乐蒸蒸日上,但领导眼中的我们究竟是真是虚?无疑的说这一定是虚,但这就说明以后我们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吗?

明星闹绯闻大家一定经常听说。今天说这个明星出了什么事,明天说那个明星出了什么事,但这些明星离我们生活太远,我们只能在电视、电脑上获得他们的信息,所以这些信息只靠我们耳朵听来的真真假假我们并不能确定,所以这时只有靠我们自己的眼睛才会分辨。

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感到十分迷茫,我们到底要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呢?其实这个世界本来就真真假假,犹如猫气假寐,变色龙会变色一样。当然这些都是动物的本能。而我们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为了让人们更爱自己的生活。对未来更充满信心,我们应该少一些谎言,少一些欺骗。

但生活中有一些善意的谎言,这虽然是欺骗,但也是为了让一些人少一些难过少一些悲伤。

有些事物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真实。真实的人叫真实的朋友,少一些欺骗生活就会更美好,当然生活中并少不了那美丽的谎言。

所以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真真假假,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在意,只要努力做最真实的自己,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想,那么世界就会更加真实一些。至于那些善意谎言,人们也只是为了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所以发展的目标就是让世界更美好。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八

眼见为实,眼不见不一定是真实的。在互联网时代,轻信别了的传言,随意扩散,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甚至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就目前看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4.85亿,任何一个微笑的谣言,乘以4.85亿网民,度会变成影响全国的大问题。一条新闻在网络传播几分钟会有几千亿点击,有数万次转发。如果一条谣言在网络传播几分钟,足可以彻底伤害一个人,也足以为社会带来多种多样的、不同程度的不稳定因素。

血的故事足以证明眼见为实的重要性。小张和小刘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因在工作方面意见不合,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小张为了报复小刘就传言说小刘偷了自己的钱,还说他是一个表里不一的贼。小李向来都很嫉妒小刘,于是他把小张的传言发布到网上。小刘的亲朋好友以及网友都纷纷指责小刘,人人都像躲瘟神一样都着他,而小刘的自尊心一向很强,受不了别人误会自己,一下子想不开就跳楼自杀了。小李也因诽谤他人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处罚,小张也负了相应责任。又有多少人编造谣言的原因是轻易相信了别人的传言,最后伤害了他人,危害了社会,还伤害了自己以及亲朋好友,

在一次日本海啸之后,网络上传言中国食盐供应有限,结果各大上铺的食盐被洗劫一空,食盐的价格也上涨了,后经查证,此消息纯属谣言。事实上,中国咸水湖储盐量有很多,吃几十代都吃不完。所以,对于一些不能亲眼所见的传言,也应向相关部门查证。

近期,从“女干部携巨款潜逃加拿大”到“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再到“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玉溪将发生8.6级大地震”“黔西部分乡镇儿童被抢劫盗肾”等谣言接二连三地出现,耸人听闻。但谣言终归还是谣言,不能随便听信,更不能随便传播,要做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应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为标准,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传言,才能防止谣言出自自己之口,对他人,甚至是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样,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九

恍然无觉,才发现假期已过大半,却还在冥思苦想究竟怎么才能完成这篇生活随笔呢?苦想无果,忽然仰头看见我家一幅海青的画:《双骏雄风》。

那气势弘博的场面突地映入我的眼帘:一只骏马前蹄仰天,作振威之式;另一头摇头震蹄,作青天拔宏之威。

这使得我不由得想起一句鲁迅先生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的世界不正是这样的么?有的人终生一事无成,死时却获得的是人们的几滴泪水;而有的人把每一次让自己功成名就的机会让给了那些需要却未曾得到的人们,他们逝世时却是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几亿人的悲哀与惋惜,他们这样的人就是值得的,他们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自己的雄风!这又使我想起了一件身边的小事:

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聚精会神地听妈妈讲“小鸭子”的故事,可正当他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妈妈说有事出去一下。过了一会儿他还不见妈妈回来,就去找妈妈。在奶奶房门口看见了妈妈正在给奶奶洗脚,当奶奶问他妈妈累不累时,他妈妈还擦着汗说“不累”。于是好像他明白了什么,就悄悄地跑走了。

当妈妈回到孩子房间时,却发现孩子不在,向后一看,看见了那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端来慢慢的一盆水,说着“妈妈,洗脚”,这时,妈妈笑了他又说:妈妈,我给你洗,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

当我看到这里,我的心灵猛地颤动了,他才五、六岁啊,就懂得了孝敬父母,为母亲洗脚,拿自己与他相比,真是惭愧啊,我到这么大了,却也只为父母做了一些细小的家务,却未曾体谅过他们,我想了很多很多,朋友们啊,从现在开始吧,让我们来孝敬父母,体贴父母,人们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趁现在父母还健在,做一个好孩子吧!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十

“高兴,高兴, 昨儿晚上呀,真高兴, 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一个个, 咱们小学生呀,今儿个要高兴, 背着书包进学校,同学来相聚……”

咦!学校园西北角的竹林边那几位不是我们班调皮鬼吗?他们几个凑在一块儿叽叽咕咕商量什么?我的大脑情不自禁地闪出个大大的问号。

我一溜小跑奔向教室,连书包都没来得及放下,就火急火燎的把班长和学习委员拉到一边,低声说“杨魏祥,王凝浩和田光耀在楼下竹林边悄悄商量事呢!”

文质彬彬的学习委员贺玉菲皱着眉头望着我问“他们商量什么事儿”?

“不知道!”我摇摇头连忙回答,“我刚靠近他们就不说啦”。“这几个孙猴子凑在一起肯定不干好事儿”。属刨花儿的班长汪子谦一点就着,拍着桌子大声吼道。

学习委员贺玉菲赶紧扑过去捂住汪子谦的嘴小声说:“别吵别吵,你看见他们做坏事啦。班长汪子谦摇摇头,“今天咱们仨就盯着他们,免得他们干出什么出格的事儿。”

上午四节课,上课下课他们几个规规矩矩不见有什么动静,下午来学校后,也是安安静静,直到下午放学也没见他们有啥不对劲儿的地方。我暗自松了一口气并怪自己阎老师的门徒——疑神疑鬼。

放学后我锁好门,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准备回家。谁知田光耀跑来说东西忘教室没拿,让我开下门,我把门打开后,他又催我先走,说一会儿他锁门。我下楼后发现王凝浩、杨魏祥也躲在楼梯角也没走,我不禁放慢了脚步。事出反常必有妖!刚才我还怪自己多疑,现在他们是不是正准备干什么坏事儿呢?

我暗自思索着站在校门口观察一会儿,见他们半天还没有出来,便又折回了教室打开教室门,我不禁目瞪口呆——只见教室窗明几净,桌椅整齐,原来几个嘻嘻哈哈的调皮鬼像鬼子进村似的来到教室是打扫卫生呀。

哎,我一边懊恼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边又敬佩他们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精神。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十一

周末,我在和志华一起聊天时,对一个观念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一个人在说,另一个人卯足了劲地反驳。这个有争论的观点就是“眼见为实”。

关于这个观点,我们两人争论了很久。志华认为“眼见为实”是对的,我却不完全认同。

志华说,“你看啊,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当旭日东升的时候,天光就亮了;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傍晚也降临。这么看来。我们眼睛看到的太阳的东升与西落完全符合了我们的白天与黑夜,可见眼见为实是真实的。”

对于志华的这番说辞,我觉得是有瑕疵的。因此我说道,“志华,太阳东升西落虽然是从我们的视角都可以看到的样子,但是我们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我不这样认为。其实我们可以结合我们学到的知识来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旭日东升,夕阳西下,从我们的眼光出发,看起来确实是太阳在围绕着自东向西地球转动。但是,你仔细想想我们学到的地理知识,其实从宇宙宏观的角度看,太阳并没有绕着地球在转动,相反,是地球本身在不停地自转。这种自转使得地球上的我们当以自己为参考系的时候产生了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动的错觉。所以,从这个例子来看的话,并不能支撑眼见为实的观点。”

我想了想又说道,“但是从别的一些符合事实的事情上却也可以印证这句话。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得看待‘眼见为实’这个观点。”

志华也认同我的观点,但是仍然不服气得哼了一声。我为了安抚他就问他怎么才能不生气。志华恶狠狠地说道,“除非你陪我在12月1日晚上爱奇艺看王一博主演的《风起洛阳》,不然,不然我还是不会服气的!”志华的傲娇属性暴露无遗,我知道志华提出小要求就不是在真正地生气。我说,“好啊,一言为定,12月1日我们放学一起回家看。”至此,关于“眼见为实”的争论落下帷幕。

眼见为虚的感想篇十二

眼见为实,是从一句俗语中摘出来的,意指眼睛看见的事物是真实的。然而不断有人挑战、推翻这句俗语。提出眼见不一定为实的观点,并且这一观点隐隐成了主流。但是我倒是更赞同眼见为实的观点。

要讨论研究眼见是否为实,首先要明白“眼见”是什么?从生理讲,眼见是光线进入眼睛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过程。图像反应给大脑,最终在脑中成像的步骤与眼无关了,不该属“眼见”的范畴。

眼见为实与眼见不一定为实的分歧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视觉错觉,二是偏见和误解。

想由视觉错觉来推翻眼见为实,显然是毫无道理的。不同角度的同一张图画。在人眼看来会完全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大脑的思维惯性。眼睛是忠实的接受了,不会欺骗的的光线的,只是大脑在处理时想当然地以先天的本能或后天形成的习惯来进行处理。导致呈现出的信息出现了偏差罢了。与其说是视觉偏差,还不如说是处理偏差,这样的不实,实在怪罪不到眼睛。

至于偏见与误解,那就更加与眼睛之所见无关。偏见与误解之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对事物的认知不全面。记得地铁站里看到过一幅宣传画,观频画面中一个男孩儿在推搡另一个男孩儿,弹幕里网友们评论着“怎么可以打人”、“现在的年轻人素质真差”等等,然而在观频画面之外,被推搡的男孩儿正上方还有一个花盆从天而降——这就是由于认知不全面而导致的误解。

二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同一件事物视角不同,思维广度不同,偏见和误解也在所难免。可是这与眼见的真实性的联系甚微,只是取决于眼界与思维方式。

那么如何使自己看到的事物更接近真相,尽量避免眼见不为实,被表象所蒙蔽呢?首先,不只要看象之辞,如果可以了解更多的事实,那认知的偏差程度也可以大大减小。再者是要更加周全地思考问题,从多角度入手,考察一个事件,这样能够避免眼光片面导致的不实。最高的要求是尽量使自己跳脱出常人的思维惯性。不为常规的思维模式所拘束。做到后者是很难的,但是只要能完成前两点,也就能大大减少认知偏差,或者说是“眼见不为实”的发生概率了。

俗话之所以为俗语,是由于其传播时间长,空间跨度大,群众接受度高。故“眼见为实”一定有充分的成立条件。从狭义的古理来讲,“眼见为实”是完全正确的,而从广义的认知来说,只要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眼见即为实还是容易达到的。

眼见为虚的感想(12篇)相关文章:

眼见为虚的感想(12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眼见为虚的感想(12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suibi/16878391522173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