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论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论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论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微信扫码分享

论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闽南科技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51225620xx年龄特征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是一种启蒙教育,让学生从语文中学习对自然、社会等不同看法。传统文化是我国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民族众多学子智慧的结晶。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通过围绕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讨在小学语文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策略,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和读写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教育

[Abstract] Primary school is the primary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key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ge characteristic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is a kind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which allows students to learn different views on nature and society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China'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many studen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will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By focusing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mportance an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primary school Chines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language; Integr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引言

在当今世界的不断变化中,民族文化尤为重要。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进步和无数文人墨客的努力形成的民族智慧结晶而流传至今。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都在不断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见,传统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指导下,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阶段。为了更好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国家对此也发布了相关的文件政策。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中的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会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更多的是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关注考试大纲。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目前来说,小学生的考试大纲还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学习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教育概述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在我看来,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其一,传统文化是什么?其二,传统文化教育是什么?

只有全面理解传统文化是什么,才能进一步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含义和意义。古往今来,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认知。例如: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前人创造并历代相传遗留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物质财产;传统文化是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选择而流传下来的,并且提供现今的人可以启发和追溯过去事物发展的文化。

教育是传递和发展一切事物的重要传播手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教育是促进和发展人们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有效手段,是对人们的精神层面具有影响的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教育;狭义教育是指教师依据工作计划和教学要求,向学生传授和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学校教育,能够促使学生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而努力的活动。在我看来,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含义是相似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对小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如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世界里,在一个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在改善。随着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淡化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乏,也让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形成了许多不良的学习态度、言行规范和生活习惯。有些人以自我为中心,蛮横无理、肆无忌惮,有些人甚至淡化了自身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中传播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形式,还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穿插到课堂中,这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引导过程。虽然本来的教学内容就有涉及,但是由于许多教师都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完成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考试成绩,而忽略了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对小学生来说,传统文化只是表面的,对其内容缺乏更深入的了解。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例如:第一部分前言中提到,在义务教育中,不仅要让小学生学会使用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还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智力、审美和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代表大会上也提出要深入挖掘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并且让传统文化结合每个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在继承中创新与发展。在20xx年2月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也提到了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中小学教材。可见,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将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小学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精神和民族精神。传统文化呢?其实是生活中的一个隐形课程,也许从出生起,传统文化便潜移默化地在身边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传统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过去到现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从古至今的发展状况,如民族习惯、精神文明、物质财富等。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也为小学生的世界增加了一些五彩斑斓的生活,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人才。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并适当的推荐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读物,以配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当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的导言有提到:现阶段的语文教育基础,总的来说还不够理想,仅从学术的角度来说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不够,没有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传统文化中,好的地方教师可以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而不好的地方作为学生的反面教材并以此为戒。小学语文课堂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教育活动的场合,传统文化为语文课堂提供了教学思路。让小学生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语文知识,也可为小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提供素材。

通过对比统编版教材、与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的不同,可以明显看出,统编版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明显高于二者。可见,相对于之前的其他教材,20xx年发布的统编版教材和20xx年发布的部编版教材,两者都在内容上进一步增加了课本中传统文化的部分。此外,根据教育部的文件,到20xx年,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已全被部编版教材取代。该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表示,单是古诗词就占12本小学语文教材的30%。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目前,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也在增加。

小学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开端。因此,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传统文化常识的积攒。不仅如此,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尊老爱幼、待人有礼、勤俭节约等中华传统美德,在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感情。因此,为了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必要将传统文化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在传统文化中不断学习和借鉴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帮助的内容。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也逐渐增强了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

二、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略

(一)从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发布,国家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汉字识字,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简单地识字教学,而是更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主动识字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识字习惯。汉字是中国文人智慧的结晶,加入传统文化,有利于教师识字教学的发展。

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依据

根据20xx年级的识字教学是小学时期的重点。那么,在对识字教学提出要求的同时,老师是否将传统文化要素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呢?答案是肯定的。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能使他们体验到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和魅力。并且在这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引导小学生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传承者和继承者。于是,将一定量的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生的识字课中是很重要的。

2.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一直都有一个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传说中的仓颉是负责管理牲口和食物数量的管理者。日复一日、东西变得越来越多,于是在某一天他听到几个老人在争辩。由此受到启发,他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取代这些东西。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发现每个字在被创造的过程中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符号并赋予了自身独特的含义。然后,在教小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中字形分解的含义进行讲解,然后通过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意识到学习汉字,不仅可以用于创作和阅读,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个汉字都有它自己的含义,进而引申到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物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和意义。这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于生字的理解以及记忆。

为了更好的识字教育成效,老师应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创设精彩的课堂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在语言课堂上识字阅读的乐趣。传统文化可以为识字教学提供教学素材,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它们对小学语文和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许多教师在实际课堂上只想完成教学目标或赶上学习进度,这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此外,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有限,并不能完全理解汉字的含义,使得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难度比较大。因而,教师有必要在识字课堂中适当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小学识字教学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是连接少年儿童的重要纽带。汉字是中国文化和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使二者结合,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识字认字。

(1)通过象形文字渗透传统文化

汉字是形、声、意三者之间的内涵组合,低学段的学生理解能力相对于其他学段的学生会比较薄弱,因此很难完全理解汉字的内在含义。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对汉字进行分解教学,根据生字的字形找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汉字结构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再从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低年级学习的汉字大多属于象形字,象形字在语言文字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现在小学都在用的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的这篇识字课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汉字带有象形字的影子。我觉得教师可以在上课时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方式,让学生看到“日”、“月”、“水”、“火”等生字从象形字变化成简体字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汉字的转变进程,然后再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象形字的由来。比如:“日”字是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它模仿的是太阳。因为“日”字的外形就像是太阳的圆形,它中间的一横可以代表太阳的光,所以“日”这个字就有太阳的意义。而月亮时圆时缺,满月时少,月缺时多,所以在造“月”字时,一般都以一个残缺的圆形来表示月亮的意思。

由此可见,古人会根据事物的特点进行造字。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在识字课堂中不自觉地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在这过程中小学生也能进一步理解生字词的含义,从而促进对生字词的识记。当然,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自行临摹甲骨文字,然后引导学生写出简化汉字,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

(2)通过讲故事或做游戏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

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容易对一些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喜欢探究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事物,教师可以运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兴致点入手。例如:一、讲故事,可以是与汉字由来有关的小故事亦或是传说故事,甚至是寓言故事。二、做游戏,能够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通过猜灯谜或是青蛙过河等方式。在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小学生识记生字,用事物的新鲜感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勤于动手、勤于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的课文《亡羊补牢》中,在学习生字“亡、牢”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多读生字,然后讲解这个小故事,学生便会在听的过程中认识这个成语,加深对生字的理解,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或与学生共同讨论成语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做错事情不要存在着侥幸的心理,也不能忽视自己犯的错误,而是有了错误,就应该及时改正,改正之后就要锦进于心,并且需要自己及时反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寓言故事的含义,学生不单是可以更好地学习识字,还可以间接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学生所需要的情感需求。

(二)从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阅读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养分。而传统文化是学生认识世界、丰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多面性,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内涵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依据

在20xx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如经典的英雄人物、寓言故事、名著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筛选一些符合学生学段的书籍给学生。适当的阅读、解读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能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提高知识,又能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做了良好的铺垫。毕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阅读是构建小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件,而阅读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感情的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教育与阅读相衔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面。

(1)从语文课堂中学习传统文化

如果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神话故事的,那么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方式多方面展示故事的悬念,从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教师不妨选择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能够朗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对文本的记忆,还可以进一步体验文章的美,进而正确把握文章的含义和文中传统文化的内涵。最后,通过学生之间自行分享一些神话或寓言故事,学生能够深化对课堂内容的印象,从而不费吹灰之力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滋润。

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课文中的主角精卫,名唤女娃。由于独自跑去东海游玩,被海水淹没,最终她死于东海。死后她便化作一只鸟,每天都扔石块和树枝到海里,嘴里还叫着“精卫、精卫”。即使日复一日地往海里扔东西,也填不满海水。从这个故事中,一方面,我们感受到大自然在人类面前所展现出的强大,认识到生命在意外来临时的脆弱;另一方面,认识到精卫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仍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值得学习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其隐含的深意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像精卫一样,在遇到困难时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神话故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体会到神话故事中浓浓的人文气息。

(2)从课外阅读中学习传统文化

由于小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大多处于浅显易懂的阶段,对于认识的字也有限,在推荐有关传统文化书籍时,应选择一些有拼音或字画的图书。例如:低年级主要是以寓言和简单的故事为主;中年级以经典的传统文化导读和优秀的诗词为主;高年级则是以诗歌和名著阅读等为主。积累之后,他们还可以背诵一些简单的诗文。由于小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强,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督促孩子的阅读,并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有利于带动学生提高阅览书籍的兴趣,让学生从阅读的书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从社团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

小学社团活动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延伸,也是课堂活动的延伸。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社团活动中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也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学校开办的一些趣味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如剪纸、戏曲鉴赏、故事朗读会、音乐社等等,甚至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间传统风俗文化活动开展相应的社团活动。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率领学生参与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罗的独特美。在传统文化故事朗读会上,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适合朗读古典诗词的轻音乐。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再到理解故事中的含义,学生可以逐步增加历史责任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力量。

(三)从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作文一直是小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和困难点,也是检查小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式。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写作对于小学生学习汉字和读写也尤为重要。

1.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依据

在小学写作中,三年级是学习写作的开端。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写作方法。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遇在文章中描述出来,并按照文章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三学段的学生可以自己开始慢慢地写一些简单的记叙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会在课堂上记笔记和写一些常见的应用文,会自行修改自己的文章,能够把字写得规范、整齐,并带有一定的写作速度。

2.小学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写作是小学生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的进阶阶段。小学生通过观察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提升自己的言语感知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从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增加文章的精彩度和读者的吸引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由于小学阶段的大部分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观察的范围及能力有限,知识掌握得深浅也有限,自由活动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在写长篇作文的开始阶段,小学生很难将句子构成长篇作文、看图说话等,必要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以便于他们理解并识记写作。那么,老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资源渗透到小学生的作文中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考虑的问题。

3.小学写作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写作的质量离不开写作素材的收集,写作素材的收集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阅读传统文化,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和行为,将传统文化保存在头脑中,并在笔尖上展示出来。

(1)通过阅读名著,积累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学习传统文化课程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使学生能够下意识的将所学的传统文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连同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书写在读书笔记上,从而为下一次人物写作介绍提供基础。例如,在阅读我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的《红楼梦》时,教师可以根据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向学生讲解并举例说明,从而引导学生将人物分析运用于实际写作中。

此外,在汉字中还有很多相似的词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增加想象力,把一个词变成多个词。使这些词简单且多变,给文章增加了不少色彩。传统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性,还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认同感,也为在之后的写作道路上,给学生的素材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2)学习引用古诗词中的表达手法

一段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古诗词是中华许多学子和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将古诗词应用到文章开头,不仅提高了文章质量,也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色彩。古诗词中有许多的写作手法,可以供学生借鉴和引用,比如李白的《赠汪伦》。在描述与汪伦的友情时,他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直接应用到诗词当中,将潭水深达千尺用来比作汪伦与他深厚的友谊,可以让读者从侧面中体会到两人十分生动的友谊。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如果进一步将古诗词引申到学生的写作中,就更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好处。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让她们来谈论自己与小伙伴的友谊是什么样的。总之,不要局限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最好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教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延伸到写作,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小段以《我的朋友》为题的小作文,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了解,还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写作的乐趣,同时也为下一次写作积累素材。可见,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不仅给了小学生一种审美享受,同时也开拓了他们自身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也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扩大了范围,也能使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更上一层楼。

(3)传统文化贴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有所不同。有时候人生经历也可以成为自己的财富。毕竟,一件深刻而难忘的事情足以让你记忆深刻。如此一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听到的、体验过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也将成为你写作的素材之一。

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不同地方的人庆祝同一个节日的时候,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地方的人喜欢在冬至吃饺子,但有些人习惯在冬至吃汤圆、麻薯等。因此,即使是同一个节日,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在饮食、服饰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差异。那这些地域和环境的不同,让自己获得的体验也会有所差异。所以,在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想、所感渗透到作文中。这样,他们也可以在文章添加一些个人习作特点。在节日期间,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普及节日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到中国的不同传统节日都有什么样的意义,也让传统节日为小学生的写作提供思路和素材。

此外,小学生可以体验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了解一些当地的民风民俗特色和特点,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教师还可以根据这些民风民俗开设一堂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课程,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还可以陶冶学生的品格。总之,在我看来,对于小学生写作教学来说,不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对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形式有所变动,改用多样化、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论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相关文章:

论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sheji/11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