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问题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问题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问题

微信扫码分享

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与研究组员: 罗 朋 邹聪聪 丰明佳 伍湘东

珠三角小组

Logo

珠三角的三个定义大珠三角: 9+2 ,广州、深圳、佛山、中山、 小珠三角: 7+2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泛珠三角: 9+2 ,广东、福建、江西、广西、 海南

、湖南、四川、云南、贵州 +香港、澳门 东莞、惠州、珠海、江门、肇庆 +香港、澳门 中山、惠州、珠海、肇庆

Logo

目录:1 发展历程 2 地理位置分析 3 区域基础分析 4 形成机制 5 发展与问题 6 未来发展愿景Logo3

一、珠三角发展历程单中心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伊始遭帝国主义封锁,因而国家强调珠三角的国防前线地位,深圳、珠海被列为边防禁区,经济上实行闭关政策,国家投资又少 ,经济发展缓慢,广东工农业总产值连续14年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珠三角城镇发展以 广州为中心,比较缓慢,在全国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自然不高,城镇化水平由1949年的 15.72%微升到1977年的16.26%,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快速发展的双中心阶段:(1978年—200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推行吹响了珠三角向城市化进军的号角。珠三角得天时地利之便,经济发展飞快,城 镇结构和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角由过去的国防前线、边远地区变成了我国对外开 放的前沿,区位条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时期,城市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城市 功能没有合理定位和分工,马路经济、诸侯经济遍地开花,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全面发展的多中心网络化阶段:(2003-)上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由重视第一、第二产业转为第二、第三产业并举,城市化水平 也不断提高。再加上珠三角已告别贫困步入小康社会甚至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排 头兵”,人们的城市意识空前高涨,城市规划受到空前重视,城市数目上升很快,质 量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州通过撤市并区,加强交通枢纽建设,中心地位有所提升 。珠海、佛山、中山、东莞等相继进入大城市之列,小城镇星罗棋布,成了蔚为壮观 的大都市连绵区雏形。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全球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 区域之一。4

Logo

二、地理位置分析

南大门:珠江三角洲由 西江、北江和珠江三角 洲东江冲积的三个小三 角洲组成,约1.1万平 方千米,位于广东省的 东南部,珠江下游,毗 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 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 利,被称为我国的“南 大门”。

Logo

经济地位分析53060亿:2013年珠三角11城GDP为53060亿元,合8567亿美元,第一产业1061亿,第二产业24050亿,第三产业27949亿,广东省总GDP为62163亿, 珠三

角GDP约占85%,是广东经济的龙头。

三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迅速发展,和长三角,京津冀一起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大中心,带动了国家中南,西南一带快速发展,对周边 经济的影响力远非长三角,京津冀能比。

150公里:由佛山到广州到东莞到深圳长达150公里,高速公路两边全是商店、住宅或工厂,夜间灯火辉煌,市区连成一片。其繁荣富庶不是国内其 他地方可以比拟的

Logo

交通位置分析高速公路:珠江三角洲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平均 每平方公里3.9公里高速公路

铁路:珠三角是中国铁路南方的网络中心,通过京九、京广线 两条大动脉和北京相连 水运:珠三角港口繁荣,港口货运 吞吐量大,将全球各种产品运进 运出珠三角以及整个中国

Logo

三、珠三角城市群区域基础肇庆:端砚产地,中国十大 特色休闲城市,珠三角的高 端农业基地 广州:“北上广深”的一线城市 ,广东省会,珠三角的政治中心 佛山:民营航母,中 第一层次:广州、深圳 ,副省级城市,和深圳一起是珠 国民营家电、家居、 三角的经济龙头,带动了中国整 家具中心 个南方的经济,影响向整个东亚 第二层次:佛山、东莞、中山、珠海 ,东南亚。同时又大力发展电子 科技 东莞:世界工厂,世界制造 第三层次:肇庆、江门、惠州 业的后花园,全国文明城市 ,中国市场化率最高的城市 深圳:珠三角经济中心,副省级 城市,改革开放划定的经济特区," 深圳速度 "的创造者,中国IT中心, 江门:珠三角典型基础制造业和 当代互联网创业者的天堂,诞生 旅游城市,珠三角和广东西翼经 了一大批像腾讯,华为一样的新 济区的纽带 型民营企业,中国深交所所在地 中山:开放创新的历 史文化名城,中国侨 乡,海外贸易第一城 Logo

惠州:珠三角的石化中心 和基础产业基地,为珠三 角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

珠海:经济特区,山水 相间,陆岛相望,称为 百岛之市,浪漫之城

的均衡性。均衡性发展模式有利于中小城 镇的快速发展扩张,加快城市化的效率。 同时,均衡性发展有利于将城市群的功能 分散到各个中心城市中去,有效避免单个 水域分布决定了多个中心的发展模式。珠三角地区由东江、西江、北江汇流 中心城市担负过多功能而产生的城市问题 而成,水网密布,河道宽阔,限制了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有利于多个中 。但必须注意的是,多中心模式不利于集 引导城市均衡性发展 心城市依托河流共同发展 中各类资源,培育强有力的发展极核。 多中心模式有利于将城市群的人口、产业 、城市功能由单个城市扩散到多个中心城

国家的优惠政策刺激了制造业的发展,使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城市群发展扩张 市中去,从而保持城市的合理规模,避免 的主要形式。而制造业对经济区位的要求不如服务业的严格,这就为次中心 保持城市合适规模 建成区恶性膨胀,缓解各类城市问题。与 城市、组团城市、中小城镇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条件。 国内同等城市相比,珠三角城市的城市规 模相对合理,城市问题亦相对缓和。

空间形态影响

四、珠三角城市群多中心模式形成机制 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形态表现出地域发展

经济形势造就了新的发展中心。改革开放以后,深圳依托经济特区和毗邻香 多中心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将制造业功能从 港的优势条件,发展极其迅速,在十余年内一跃而成与广州并驾齐驱的中心 中心城市中剥离出来,打造以制造业为主 促进制造业高速发展 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东莞、佛山等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导功能的发展次中心。珠三角城市群制造 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快速提升,为 城市群的短期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Logo

五、发展现状及问题

发展现状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基地之 一

该地区2014年常住人口10724万人,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

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 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 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

Logo

发展问题一、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1、是珠三角的经济增长尚未完全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 式,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靠粗放型外延扩大再生产来实现。首先,从全 社会范围看,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提升缓慢2、是作为推动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工业仍呈高消耗、低效率,其技术含量有待 提高。 3、是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核心技术,承接高级产业转移不足等 诸多因素下,珠三角增长后劲乏力。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依靠外资 和外力以及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发展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低成本扩张模式已经 遭遇了产出效益逐日下降的问题,各种要素投入的获利空间将受到进一步的挤 压,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粗放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而谋求新的发展模式 已经成为珠三角经济持续增长的

关键Logo11

二、比较优势效应日趋弱化1、从国内看,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先发优势”已大大减弱。改革 开放至今,我国对外开放已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许多地区在承 接国际大企业和新兴产业方面走在了珠三角前面。随着其他地区,如长三角 ,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资源整合步伐更快,新税法2008年开始实行 ,内外资企业税率统一,珠三角的先发优势不再明显 2、从国际看,珠三角作为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后发优势”也逐渐弱化。进 入二十一世纪后,珠三角地区“电荒”、“油荒”、“劳工荒”接踵而至, 要素供给不足,土地、劳动力、能源配置等均出现瓶颈;国内通货膨胀较高 ,人民币升值,造成成本不断攀升;珠三角缺乏创新与研发,仍是粗放的生 产方式,一般制造业尚未走出模仿学习阶段,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又很薄弱, 致使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难以承接高层次的国际产业分工;而低层 次的产业,在追逐高额利润的目的下,逐渐向其他地区转移,如东南亚

Logo

三、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1、珠三角土地面积只有4.17 万平方公里,发展至今可供开发的土地相当有 限,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已基本没有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 2、广东是资源稀缺省份, 煤、油、气、矿石等资源对外依赖性强、进入21 世纪后,“珠三角”地区“电荒”、“油荒”、“劳工荒”接踵而至,要素 供给不足。 3、人力资源成本上升,2008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为18364元,广州、深圳分 别以343428元、32476元占全国城市排名第二、第四位。 4、人民币升值,到2009 年12月25日,1美元兑人民币7.3261元,按2007年7 月汇改之时的汇率计算,人民币升值了约10.6%。 5、污染治理积重难返, 面临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环保成本上升。Logo13

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珠三角经济区缺乏深层次的分工,发展协调不足。长期以来, 珠三角并未形 成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产业分工格局, 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现象愈演愈烈, 并 渗透到每个领域, 而工业结构雷同已成为珠三角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难点 和障碍, 城市产业同构化趋势日益严重。 从企业间的联系来看,珠三角的中小企业之间还没有建立起上下游的产业链 条关系,没法享受到有利于提升价值增值的纵向分工的好处。这种缺乏深层 次的分工,使企业难以享受到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作为珠三角“两大增长极”的广州和深圳除了在金融、汽车和成套设备制造、 石油等领域拥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外, 其他产业与东莞、佛山、中山、珠海等

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从2014年工业完成产值情况看, 排在前10 位的主 要工业大类, 广州与深圳的同构率达60%, 广州深圳与主要其他城市同构率 也达60%以上

Logo

五、本地高校较少,人才储备相对较弱1、珠三角地区内高等学校较少,相对该地区全国数一数二的经济,本地区 全国排名前十的高校只有中山大学一所,2014年排名前一百的大学五所, 而同期京津冀排名前十的大学三所,排名前一百的有24所,长三角排名前十 有4所,排名前一百的有24所。本地高校较少,对于人才的吸纳自然相对比 不上京津冀和长三角,对于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是致命的弱势 2、本地高校的稀缺,提高本地区人口素质相对较难,无法真正引领珠三角 走向全面富强,最后只有创业而没有创新,无法从根本使科技型企业走向全 球,引领行业

Logo

六、未来发展规划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增长后劲珠三角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高投入、高消 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模式,通过建立自己民族经济产业链,以及在延伸产 业链条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多元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 的附加值。同时要发展内源型经济和发展外源型经济相结合,扩大出口和加 大进口力度相结合。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加工贸易层次,大力发 展一般贸易,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 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增加能源、重要原材料和关键设备进口

Logo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配套体系珠三角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优化提高第二产业,运用高新 技术、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 高新技术产业,壮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 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环保 等一批有潜力的产业。加快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 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吸 纳外资和民营的领域,重点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房地产、中 介和社区服务等行业。重点建设好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信息软件园。高起点 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超大 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讯装备和 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

信息技术,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培育形成信息装备制 造企业和软件企业

Logo

三、推进区域合作,承接国际高级产业转移切实推进区域合作,整合区域资源,才能减少重复建设,避免产业同构,实现规模经 济与范围经济;同时要加强与港澳和内陆省区的合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扩大经济 腹地,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中,争取承接国际高级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积极完成区域之间联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完善便捷的 珠三角交通网络。建设以广州深圳为中心、衔接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 系统;加快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航空港体系以及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等 枢纽港为中心的港口体系建设。 其次,实现区内政府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努力构建一个具有统一标准的 规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区内的服务形成特色,达到一流。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区 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区域内部的统一协调,打破在资金、人才、技术、资产 重组、人口和产品流动方面的各种障碍,确保形成区域内部的统一大市场,促进区内 以及与区外之间的交流合作。

Logo

三、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区,有利于保持珠三角港口经济的稳定发展。港口经济在 珠三角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由于广东是外贸大省,90%以上的外贸货 物是通过港口集装箱运输完成的,而珠三角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出口加工区, 自然成为国际集装箱进出口的主要地区。二是珠港澳港口的区域与国际地位 对西南省区进出口的辐射,大量的外贸货物从珠三角进出,带动珠三角港口 的发展。泛北部湾中国区域港口涉及广西、广东、海南以及香港等地,随着 北部湾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建立, 广西沿海港口对内陆省区进出口贸易的吸引将越来越大。融入泛北部湾经济 区,有利于增强珠三角与泛北部湾中国区域其他港口的竞合,减少货源的流 失,保持港口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加强与泛北部湾各方的合作也有利于 珠三角对东盟地区进出口,增强珠三角对东盟地区的辐射,逐渐成为中国-东 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Logo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问题相关文章: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问题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sheji/110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