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浅谈我市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12本科梁珂)

浅谈我市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12本科梁珂)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浅谈我市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12本科梁珂)

微信扫码分享

浅谈我市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娄底电大2011年秋季行政管理本科 梁 珂

【摘要】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快续发展,我国的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大批涌入城市务工,因此,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而且这个群体的人数现还正在不断的扩大。这些未成年的群体,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孤儿”、是“弱势群体”。由于这些留守儿童正缺少正常家庭的教育,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成绩、品德和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现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如果处理不当,将给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关键词】留守儿童;现状;问题;对策

前言:

由于越来越多的父母亲双双离开家乡,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于是就在小城镇或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还有的称他们是有父母的“孤儿”。 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受教育状况,正常地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做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关系着下一代人的整体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是通过调查对我们娄底市某小学的“留守儿童”现状、受教育情况、所遇到的问题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本次我们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及面对面提问的形式,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在被调查“留守儿童”的问卷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关于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婚后的居住情况是,不能跟父母一起居住的将近七成。其中,与爷爷、奶奶一起居住的占40%;与其他亲戚一起居住的占28%;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自己单独居住的也占2%。

2、关于在父母离婚或外出打工后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居住的选择,近八成希望与

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

3、关于父母离婚或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联系的频率,有六成以上的与未在一起生活的父母一周联系一次,但有近一成的三个月以上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

4、关于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不想让父母外出打工的近四成。其中近五成的虽然不想让父母走,但表示能理解父母的行为,只有少数不能理解父母。

5、关于对生活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果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遇到心烦事或困难时,有四成以上的能够寻找倾诉对象,但仍有两成以上采取闷在心里,自己解决的方式。

6、关于现在对父母的愿望,有八成以上的现在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是回家,少数的希望父母多挣钱。

7、关于被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占八成以上。

8、关于在学习中最烦恼的事情,烦恼学习成绩不好的占四成以上。

9、关于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的了解情况,有近八成的不了解。

10、关于被他人伤害或欺负时“留守儿童”所采取的行动,有近四成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

11、关于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是,被教育要好好学习的占八成以上。

12、关于对学习的希望,有近九成的希望是能够上大学。

二、“留守儿童”中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安全,尤其是不久发生在双峰县小梦的事情后。其次担心教育问题,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专门的人来教育,担心学习跟不上。同时希望政府能就近办幼儿园,因为现在很多村小学都撤掉了,小孩读幼儿园要到很远的地方,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安全隐患问题多。“留守儿童”在生活安排方面一般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人来照顾。但是,他们精力有限,年老体弱,或者自己生活还困难,而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如双峰留守儿童小梦茹,她曾独守猝死奶奶7天,最后才被发现,幸好及时抢救被检回了一条命。这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2.学习成绩滑坡,导致厌学辍学。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出现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作业本上不断出现的错误,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的“留守儿童”认为现在学习好坏无关紧要。这不,自己的父母没有文化,照样天南海北的做生意、挣钱,这就使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某小学“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进行调查显示,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的仅占调查总数的34.3%。如小李由于从小父母离异,他判给了父亲,父亲常年外出打工,他则由姑姑叔叔轮流照顾,因为频繁转学而成为问题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后来小学没有毕业就不念书了。

3.道德意志薄弱。学习成绩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留守儿童”有违纪现象(指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这个问题很让人担忧,绝大多数父母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的希望最后都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因为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有心,限于经济条件,他们也很少给孩子打电话或经常回家看孩子,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而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儿童,缺乏对事物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很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一些同龄人的不良习惯,越轨行为很容易钻空子。有些孩子因此变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也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常年在外,对子女心生愧疚,于是通过给孩子寄钱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这本是人之常情,但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容易误入歧途。如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钱请吃请喝,出入于网吧、游戏厅,养成了凡事都以我为中心,专横跋扈的恶习,有的还因为花钱无节制而欠债。

4.心理问题突出。“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据不少任课教师反映,“留守儿童”个别存在着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

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母爱给孩子是稳定和温暖,父爱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权威、崇拜、勇敢和坚强等,留守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会使留守儿童成了有父母的孤儿,因此,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损害。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心理等。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了“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如有一女孩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父母外出后,心中的话没有人听,苦恼、烦闷没有人理解。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孤僻、脆弱,把自己隔绝在同学之外,不愿与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有时因为挨几句批评,就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天不出来,直到奶奶哭着求她才打开房门。

5、表达能力发展滞后,要重视亲情交流的重要性。“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各方面能力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有些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变为动力,自觉上进,自觉寻求发展;更多的则表现为学习成绩滑坡,厌学情绪滋生,各方面能力明显落后于同年龄段孩子。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家庭生活中得到锻炼发展,可留守儿童却缺少这样的锻炼机会,他们有话无处、无人可说。时间一长,言语表达能力自然就开始退化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亲子交流几乎是空白,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更不要说耐着性子听孩子讲他们的见闻、苦恼。一些隔代的老人虽然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但孩子由于代沟等原因又不喜欢和老年人说心里话,这也造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局面。例如对其他留守儿童而言,吴某的学习成绩算是优秀的,唯一让老师感到遗憾的是他不爱说话。吴某的爸爸妈妈在他上大班时外出打工,老师反映接班时已经三年级了。在我们相处的三年多里,他没有发言一次,课后师生没有成功交流过一次,同伴也反映他的话很少。他的奶奶带他咨询过心理专家,得出的结论是:表达能力发展滞后。

三、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知法懂法用法律武器,维护好自己的权利。“留守儿童”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预防和避免不法侵害。上街要结伴而行,相互照料。接听不认识人的电话,说父母的什么事情,要和父母核对;放学时有不熟悉的人或不经常联系的亲戚来接时,不要和他走,比如在2003年我市发生的一起绑架案件,被害人就是在放学时被他的表弟接走的;在偏僻的地方遇到坏人,我们先要记住他们的体貌特征,

而不要以身体或生命的代价去和他们正面冲突之后报告老师或公安;还比如,去超市让超市的营业员或保安搜身,脱衣服检查,面对着这样不法侵害,这并不意味学生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并把它化为智慧,寻找出更加有效的方法,从而很好地保护自己。

2.“留守儿童”要体谅父母,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改善子女的生活,让子女以后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在外面不容易,省吃俭用,攒钱给子女,子女更要体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亲朋好友,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劳动,又要承担烦琐的家务活,加上文化水平不高、观念和方法落后,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学习、卫生、日常行为习惯给予关注、教育、引导。这就要求“留守儿童”自己要乐观向上,学会生活,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力所能及帮助他们干些家务活。

3.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要适当。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往往是通过电话或书信的形式,而电话的快捷成了亲子间沟通与联系之首选。大多数父母一般半个月才给孩子一个电话;少数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时,来个电话问问成绩了事。春节期间返家,父母由于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而带给孩子大多是物质的东西(吃的、穿的、玩的以及慷慨的压岁钱)较少精神食粮(书籍、学习用品及心理上的亲子沟通等);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便对孩子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督促其学习。如果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

4.学校课程设置,应适应“留守儿童”身心发展。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如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

5、“留守儿童”要经常作心理调整,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上遇问题不要闷在心里,钻牛角尖,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邻居等进行交流、沟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做好事,帮助别人,从中获得快乐。还可以尝试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宣泄内心感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6、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针对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学校、社区以及妇联等部门,以开家长会的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培训,使他们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切实落实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能。

四、结束语

经过这次电大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使我深刻体味到了留守儿童的近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关注留守儿童的工作是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去细致和深入的思考,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完善,需要大家进一步加大关注力度。各级党政组织还要继续普及一系列关于留守儿童的措施和政策,力争把这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关护。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我们坚信,只有站在传承中华民族友爱、奉献优良传统的高度,只有广大的社会同胞们不吝伸出关爱之手,天下的留守儿童才能乘着关爱的翅膀,和其他同龄人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自由地飞翔,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也将会更加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环境因素[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管理,2010.

[3] 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17)

[4] 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9)

浅谈我市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12本科梁珂)相关文章:

浅谈我市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12本科梁珂)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浅谈我市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及对策(2012本科梁珂)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sheji/10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