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师评语 >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篇一可记得契诃夫的《套中人》?曾经让我觉得相当可笑的别里科夫如今看来怎么如此可怜。

别里科夫是个十足的套中人——即使在晴朗暖和的天气里,他也穿着套鞋和棉大衣,带着雨伞,而且,他的雨伞装在套子里,他的怀表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小折刀也是装在一个套子里;他的穿衣打扮使他的脸也像是蒙了一个套子;他热爱他所教的古代语言,这也是他的一个套子……这一连串的描写将别里科夫的形象刻画得无比滑稽可笑。小说集中笔力刻画了别里科夫思想的套子。用高中老师的说法就是别里科夫已经墨守成规到无人能敌的地步了——“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写着禁止什么事情,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轨、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垂头丧气”;“然而这个老穿着套鞋、拿着雨伞的人,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到他的辖制呢”……

另外,别里科夫的墨守成规更集中地表现在了他“差点结了婚”这件事上。被压抑许久的生理与心理对爱情的需求,别里科夫对瓦连卡动心了。然而,一个促狭鬼画的漫画却让别里科夫有种天快塌了的感觉,于是他要向瓦连卡的弟弟科瓦连科解释清楚这张漫画与他无关。他的喋喋不休让科瓦连科发怒得将他推下了楼。这一推在当时不要紧,后来竟要了别里科夫的命。契诃夫用调侃的笔法将别里科夫的墨守成规描写得既可恶又可笑。

然而,再认真想想,比起可笑可恶之人,我更觉得别里科夫是个可怜之人。“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他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阿法纳西来杀他,深怕小偷溜进来,然后他就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闷闷不乐,脸色苍白”,他总是担心地说道:“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呀。”对于这样一个每天都战战兢兢生活的人,我们其实更能够理解他的墨守成规从而淡去对他的厌恶而对他深表同情,不是吗?我们现在不是倡导要人道一点看世界吗?那为何我们不能包容这位远称不上十恶不赦的别里科夫呢?更何况,他的墨守成规更大程度上应归咎于他所生活的那个环境,不是吗?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癖好,每个人都有自己对舒适生活的定义,而这些说白了也就是我们的套子。别里科夫那些所谓的套子为何我们不能理解为他的性格与偏好呢?他喜爱小空间,喜爱过去,喜爱古代语言,他觉得这些东西能够给他安全感让他会感到舒心,难道这有错吗?我们的身上难道就没一点别里科夫的影子吗?真的,不要一巴掌拍死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有时候可能就是你。

再说担心出乱子这又有什么可恨的呢?从小到大我们不都一直被教育要谨慎小心、别出什么乱子吗?我们只能说,胆小的别里科夫过分担心了而已,而这或许又是别里科夫最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

或许唯有怀着一颗同理之心,我们才更容易接近契诃夫这位天才,才更容易获得意想不到的人生体验。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篇二《套中人》讲的是一个名叫别利科夫的希腊语教师,总是畏首畏尾,自己的穿着打扮和思想都像是装在套子里一样。别里科夫最容不得别人说他,还总爱管闲事、爱告密,最后他被人嘲笑后抑郁而死。

读了这篇小说,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人有的时候不要管太多的闲事,不该你管的就不要管。我们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懂得创新,不能害怕革命,要紧跟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举止。

安东。巴普洛维奇。契科夫(anton chekhov 。 1860——1904),俄国剧作家、现代短篇小说大师。契科夫出生于俄国南部港口塔甘罗格市,其父为狂热的东正教信徒,以开杂货店为生,后因经营不善破产。为了躲债,他悄悄去莫斯科谋生,一家人相继迁居莫斯科,只留下契科夫一人在塔甘罗格求学,度过了十分艰辛的三年时光。1879年,契科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医,并开始尝试写作资助家庭。1884年,他大学毕业后在莫斯科附近行医,同时继续写作。1892年,契科夫在梅里霍沃购置的庄园定居,从此开始了其职业作家生涯。在此居住的7年间,他与当地农民相处融洽,免费为他们治病疗伤,为当地学校提供资助,进一步接近了中下阶层的人民。1897年,契科夫因肺病复发移居雅尔塔,但仍坚持写作。1901年,他与演员奥尔加。尼波结为夫妻。1904年,年仅44岁的作家病逝于德国巴登威勒。

《套中人》内容概要:描写在日常生活中,别里科夫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他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隐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他把思想藏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其实是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更令人诧异的是大家看见他都害怕,就是这么一个怪癖猥琐的人,把大家压得喘不过气来,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之久,而全城的人们都受他辖制,大家在青天白日之下,不敢大声喧哗、不敢交朋友不敢写信……总而言之,这样一个极力想用一层坚固的壳儿把自己包裹起来的人,拒绝与外界接触,拒绝接受新生事物,最后悲惨的躺在棺材里,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套中人》是俄国十九世纪末,大革命来临之前,某些知识分子思想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契科夫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套中人”不值得同情而又可悲、可叹的悲惨下场。

在《套中人》里,布尔金讲述的关于别里科夫的故事,不仅探讨了关于逃避现实、逃避生活和自我隔绝的主题,也折射出讲故事人自身所处的现实,他在反思自身的生活境况:“我们住在拥挤、憋闷的城市里,写毫无用处的文章,玩毫无用处的游戏——所有这些不都是一种套子吗?我们一辈子就和浅薄无能的男人,还有愚昧无聊的女人打交道,听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废话——所有这些不都是套子吗?”故事的阐述者布尔金浮想联翩,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套子”。小说的最后写到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他站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或许,他在想:不能再这样混沌的生活下去了!这样一个结尾真得很耐人寻味!

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旧活在“套子”里,只要是人就不能免俗。本人用了两天时间,拜读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在他的文章中倍感其笔触娴熟洒脱,带有俄罗斯诗意的忧郁仍能穿透岁月,散发着持久的艺术魅力。愿每一位重温经典的读者,都能走进与感受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贴近作家纯净而宽厚的灵魂,为自己寻觅一方幽远宁谧的净土!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篇三契诃夫不愧为短篇小说大家,在《套中人》这短短的篇中,却塑造出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栩栩如生的“套中人”形象。“棉大衣”、“灰色的鹿皮套中”、“黑眼镜”,别里科夫那苍白、抑郁的脸好像已经从纸中浮现出来,让我们细细打量,尝试着去体会他的一切。

别里科夫这样的一个人居然是一位语言教师,这样的情节令我费解。但转念一想,也许正如作者所说,对古代语言的教学,“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是他“套子”的一部分。多疑和病态担忧也是他鲜明的性格特征之一,在法规的层层环绕之下,他会感受到安全和舒心。平日里人们普通的娱乐方式他敬而远之;在学校中,学生的闲谈也会令他惶恐和不安;甚至在教务会议上,与他朝夕相处,一同工作的教师们也被“压得透不出气”。他就像一朵乌云,走到哪里,就要给那里的人阴沉的心情。

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准备结婚了!我想他的未婚妻必然是一位快乐的女子,不然怎能在“乌云”边久待呢?可是,漫画给别里科夫带来的压力还未消除,他就亲眼目睹了华连卡骑车时快乐的样子。这对于“套中人”来说真是莫大的刺激了。他被迫接受着新世界带来的一切新事物,这让他恨不得将自己永久地封存起来。可是,未婚妻对他的“背叛”令他好不容易感到一丝快乐的生活被更深的忧虑所充满,我想,这是别里科夫永远无法改变的事实,况且他也无心去改变自己,融入新的时代。

他们爱情的决裂也无法避免,也许是柯瓦连科的推搡,亦或是华连卡那爽朗的大笑冲破了别里科夫内心中最后一点犹豫。他同时也绝望了,对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活着对他来说是痛苦的,是奢侈的,在坟墓中或许会给他更多的安全感,一种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慰藉。

别里科夫不是孤独的,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必定有无数的套中人在痛苦的活着,他们相信套子,和一切能够包裹住他们的东西,那能带给他们安全感。他们的悲哀之处就在于他们所要冲破的东西正是他们所依靠的东西,他们的人生必然不会快乐。甚至在现今的社会中,依旧有无数人给自己带上各种各样的“套子”,或大或小,但却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东西,失去它们而导致安全感的丧失是所有人都无法承受的。

别里科夫的安全感来自于“套子”,柯瓦连科和华联卡的安全感则来自于变革,这令我不禁想到,我的安全感、现代人的安全感又来自何处?它们是否也像别里科夫的一样脆弱呢?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相关文章: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套中人》读后感500字_《套中人》读书心得五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套中人》读后感300字 《套中人》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shipingyu/1687258513206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