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范文 > 最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简短(4篇)

最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简短(4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简短(4篇)

微信扫码分享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简短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区将树牢抓发展先抓人才、兴人才即兴**的理念,努力做好“引、育、用、留”四篇人才文章。

一、以“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的决心引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要任务是识才、引才。建设现代化新**,迫切需要一批到**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服务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和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突出政策、措施、岗位“三统筹”,用好公务员招录、事业编招考、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等措施,着重向经济部门、基层一线倾斜,重点引进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同步谋划、同步推动,吸引一批企业家到**投资发展,带动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职业技能等人才落户**。坚持“超常规”选。**区瞄准“需”处发力,聚焦科技前沿、企业刚需、发展掣肘,突出引进项目谋划、管理、融资人才。

二、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恒心育才。加快构建人才培养格局,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等六类人才的培养,切实提升各行业各领域的人才素质。加快建立人才委培机制,选出一批专业能手、特色专才赴沿海发达地区交流挂职、驻点招商,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大胆提拔奖励。紧贴发展需求,大力培养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及其他领域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劳务合作社作用,做好返乡创业人才培养,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红海模式、**样板”。加快形成职教培育体系。发挥高等院校、职业教育聚集**优势,推进思科职教城建设,打造多学科、多门类、多领域教育培训基地,推动成立职教联盟;
全力促成百度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项目在郴州落地生根,在思科职教城开花结果,为郴州数据产业化、产业数据化培育更多的人才。

三、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真心用才。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以用为本、重在使用。着眼用当尽才。积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模式,打好科研院所、重大工程、产业集群建设“组合拳”,为人才提供成长舞台、施展空间。着眼用当适任。坚持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为得心应手施展才干提供广阔天地。加快实施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建立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制度,畅通专业技术人才流通渠道,推动事业单位人员科学有序流动,把专业人才调整到专业岗位上,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精准填补事业发展需要。着眼用当其时。充分用好人才最具创造力的黄金期,创新创业人才的活跃期,在人才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的时候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实现最大价值。

四、以“礼贤下士、宾至如归”的诚心留才。强化政策落实“安业”。主动争取、及时兑现、抓紧落实出台的人才政策,确保人才“红利”全部落实到位。强化待遇保障“安身”。做好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优诊、住房申请、补贴落实等工作,打造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尤其要为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才、交流调任干部提供最迫切、最急需、最关心的全方位保障。强化爱才氛围“安心”。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及时交流思想、解决困难、疏通情绪、争取荣誉,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发言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发言学习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讨发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感悟

ad("zf");

最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简短二

人才,乃强国之根本、兴邦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_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一、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二、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三、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四、

一、 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一、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_同志为核心的_站在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核心位置,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释放加强人才工作的强烈信号。

(一)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方向(二)不断完善人才事业顶层设计(三)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一)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方向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2012年12月,_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一、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二)不断完善人才事业顶层设计 强调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将“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作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审议通过《_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将建成“人才强国”确立为2035年远景目标 提出要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聚 焦 全 面 深化 改 革 , 专门 提 出 “ 建立 集 聚 人 才体 制 机 制 ”的改革任务 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将人才发展纳入法治建设轨道

一、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从定位作用到目标举措,从工作导向到检验标准,_围绕人才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进一步牢固确立了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一、全面推动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2021年5月,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组织工作的统领性、综合性基础主干法规《中国_组织工作条例》印发,设专章对党的人才工作作出规定,明确了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 中国_组织工作条例 》 在人才工作方面主要提出的要求(三)不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二、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3.人才国际竞争优势稳步增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2020年国际专利申请量以68720件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快速上升到第14位。专业技术人才1.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壮大。专业技术人才从2010年的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万人,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2.人才素质整体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 高 等 教 育 的 比 例 从 2010 年 的 提高到,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由 提高到48%。2010 年 2019 年 万人 万 人2010年 年 2019 年2010年 年 2019 年受过高等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_同志为核心的_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人才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三)着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五)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四)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紧紧嵌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标任务瞄准战略需求来确立,政策措施围绕战略实施来制定,工作成效根据战略成果来检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我国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二)人才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_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加快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高校建设200多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清华大学“学堂班”等一批实验项目作出有 益 探 索 。

“ 国 家 杰 出 青 年 科 学 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上下贯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人才快速成长。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三)着力培养早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_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2016年2月,_印发 《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这是中央层面出台的我国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随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四)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_同志为核心的_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完善。紧紧围绕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四管”职责,抓住影响全局和人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协调,注重区域统筹,突出改革创新,狠抓督促指导,确保_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五)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三、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发生巨大变革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_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自主性、自信心、自豪感。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持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深化课程思政,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一)明确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二)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_提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擘画出分三步走的清晰路线图。( 一 )

明确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25年 到2030年 到2035年

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二)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三)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只有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四)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人才强国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学科、各种行业、各具特点的人才,尤其是战略科学家。对我国来说,战略科学家培养是解决我国人才队伍大而不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科技人才日趋年轻化的今天,更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黄大年钱学森

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发挥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培养一流教师队伍,让一批德才兼备、热爱教育、造诣深厚的“大先生”投身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破解人才选拔、培养、评价的难题,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评价模式,逐步形成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重点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砥砺奋进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钥匙。在以_同志为核心的_坚强领导下,坚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创新创造活力必将被不断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动力。

1. 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的目标是什么?2. 为什么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青年学子如何成为国家的战略人才力量?3. 为什么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高校如何做好人才自主培养?考题考题

最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简短三

1.1植物保护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由于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产的损失约30%,植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合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四是初步形成了与农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植保体制和机制;五是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1.2植物保护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自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一直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等众多的科学家参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协作攻关研究。最初是以每个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逐渐发展为以每种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八五”到“九五”这期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发展为以特定生态区的特定作物组建多种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大力推广好的单项技术。从深度、广度及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粮棉主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与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在棉铃虫、麦蚜、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的成灾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综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年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平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许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生产上利用了抗性品种,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草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树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学农药得以控制的。更可观的是除草剂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杂草的危害,更是解放了劳动力,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1.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加强植物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植保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护工作网络,每个省或直辖市都设有植检植保站,各地区在农业总站里也设有植保科(室),县、乡级也有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培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把植保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的家里,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植保知识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术措施。再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预警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总之,植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防灾减灾事业,各级政府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实验设备、办公场所和经费,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防治(ipm)是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措施,即“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有害生物。”这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本质而言,其指导思想仍是以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对象设计的。因此,新世纪要想摆脱人类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植保模式上务必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取代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平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对新时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植物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本身就是执法工作,属于公共管理;农业生产上许多重要农作物病虫都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其流行规律的监测和防控技术的应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治;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必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二是绿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要尽量采取生态学控制、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化学防控上要尽可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应用先进施药机械技术,减少残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药,生产出“绿色产品”;植保工作还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也必将跟上新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溶入植保领域,以实现植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急需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从事植物检疫、植物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资营销的高效、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病虫害常见的种类有1600多种,是影响我国种植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平均每年因病虫损失粮食3000万t,棉花接近100万t。因此,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对我国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成灾机理和调控基础研究、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调解机制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植保科技人员队伍。

4.1学科建设规划

4.1.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学科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近期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以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4.1.2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几年来一直从事植保专业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集中到植保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继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作访问学者,以增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市县挂职锻炼以增加社会经历及实践能力。有计划引进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从而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4.1.3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实践与就业单位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4.1.4积极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和科研立项工作尽快提升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选用人才上很下工夫,多出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努力追赶国内国际植保专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4.2人才培养方案

4.2.1确定思路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3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2.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海关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层次上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生产经营型。4.2.3培养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植物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2.4专业特色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绿色植保”为主线,突出生物安全保护,形成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的办学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和生产“千亿斤粮食”、建设生态大省的契机,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省内发挥重大作用,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4.2.5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模式培养学生,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4.2.6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把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通识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3)创业教育环节:通过设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业知识及经验。

5.1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这为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二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这对植物保护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随着国际市场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频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农业发展大趋势。

5.2淡化专业界限,拓展发展空间

植物保护专业本来是属于植物生产类一个技术环节,植物保护专业将紧密地融合到植物生产的育种和栽培管理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现在农业的发展将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植物生产原理及方法的专门人才。植物保护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将更多的采用生物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某种菌或植物病毒为载体,把目的基因插入载体,通过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dna上复制和高效表达,还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育种等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护上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生产国,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农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有害生物进行诊断、检测和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来的血清学方法,由pcr衍生出来的核酸检测。总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5.3丰富植物保护内涵

传统的植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而实际随着植保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有害生物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可持续调控技术,以“安全、环保”的生态抗灾、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虫品种等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植保”必将替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农药防治手段。为了改善植物保护环境条件,扭转土地环境退化趋势,必须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达到一种病虫害在可接受范围,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必然要脱离农药的使用,于是必然脱离了所谓的现代植保技术。

[1]王嘉启.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n].科技创新导报,20xx(13):13-143.

[2]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xx,1:51-52.

[3]车先礼.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xx.

[4]赵志鸿.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8(11).

[5]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xx,3.

最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简短四

1.1植物保护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技术支撑据统计,我国由于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害等)造成植物生产的损失约30%,植物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农业生产一定要根据环境与有害生物的相互关系,采用适合的植物保护措施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把有害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使农业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植物保护工作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关系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更关系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表现在:一是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三是推动了农业科技进步;四是初步形成了与农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植保体制和机制;五是保障了生产和生态安全。

1.2植物保护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应用

我国自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以来,一直把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由农业部组织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等众多的科学家参加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协作攻关研究。最初是以每个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逐渐发展为以每种作物的有害生物(病、虫、草等)为防治对象,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对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和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八五”到“九五”这期间又进一步完善了已有研究成果,发展为以特定生态区的特定作物组建多种有害生物防治体系,通过示范大力推广好的单项技术。从深度、广度及规模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从理论上深入研究有害生物的灾变规律。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了粮棉主要病虫害的灾变规律和防控技术的基础研究,从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致害因素、生理生态机制、有害生物与寄主的互作到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在棉铃虫、麦蚜、小麦条锈病、稻瘟病的成灾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有害生物的持久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综合防控措施中的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在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据初步统计,每年利用抗性品种和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平均减少农作物损失20%,许多重要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玉米大斑病等常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由于生产上利用了抗性品种,这些病害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草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如蔬菜的霜霉病、灰霉病、疫病和果树上的一些病害,都主要是靠使用化学农药得以控制的。更可观的是除草剂的应用不但解决了杂草的危害,更是解放了劳动力,不但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带来了社会效益。

1.3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加强植物保护工作

首先,加强领导,健全机构,确保植保工作有序开展。各地已基本形成植物保护工作网络,每个省或直辖市都设有植检植保站,各地区在农业总站里也设有植保科(室),县、乡级也有植物保护工作人员。其次,加强培训,普及植物保护知识,把植保培训班办到田间地头,办到农民的家里,使每个农民都懂得植保知识并能掌握基本的植保技术措施。再次,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防控和预警体系,做好预测预报工作。总之,植保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防灾减灾事业,各级政府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开展植保工作必需的实验设备、办公场所和经费,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防治(ipm)是我国控制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长期有效措施,即“运用各种综合技术,防治对农作物有潜在危险的各种有害生物。”这对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起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其本质而言,其指导思想仍是以针对有害生物防治对象设计的。因此,新世纪要想摆脱人类的根本困境,遏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植保模式上务必有个新跨越,即以植物生态系统群体健康为主导的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pm)取代现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epm强调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提高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管理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的平衡,防治手段以生物防治为主。epm概念有利于发展可持续的植物保护。对新时期的植保工作,要牢固树立植保工作新理念,一是公共植保理念,就是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植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植物保护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检疫和农药管理等本身就是执法工作,属于公共管理;农业生产上许多重要农作物病虫都具有迁飞性、流行性和暴发性,其流行规律的监测和防控技术的应用需要政府统一组织甚至需要跨区域的统一监测和防治;如果病虫害和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防控不到位,将会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必将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应纳入公共卫生范围,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服务事业来支持和发展。二是绿色植保理念,就是把植保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植保工作就是植物卫生事业,要尽量采取生态学控制、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化学防控上要尽可能选用低毒高效农药,应用先进施药机械技术,减少残留、污染,做到安全用药,生产出“绿色产品”;植保工作还要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和传播,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现代农业正朝着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学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同时,将走向新的`综合与联合。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也必将跟上新的技术发展需要,要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迅速溶入植保领域,以实现植物保护的产业化和商品化。要达到这些目标,必然急需一批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科研、开发、推广、管理的植保人才;需要一支从事植物检疫、植物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资营销的高效、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病虫害常见的种类有1600多种,是影响我国种植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平均每年因病虫损失粮食3000万t,棉花接近100万t。因此,加大对农作物病虫害控制,对我国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这不仅需要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成灾机理和调控基础研究、开展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调解机制研究,加强植保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更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植保科技人员队伍。

4.1学科建设规划

4.1.1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对学科建设进行认真的规划制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和切实可行的近期发展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以相应的措施加以监督,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4.1.2加强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几年来一直从事植保专业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集中到植保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上来,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继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选送中青年教师到知名院校作访问学者,以增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鼓励符合条件的中青年教师到地方市县挂职锻炼以增加社会经历及实践能力。有计划引进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从而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技术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4.1.3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进行合理布局,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性、连贯性、科学性和有序性。做到“课堂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综合实践与就业单位相结合”;“毕业论文与导师科研相结合”;“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4.1.4积极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和科研立项工作尽快提升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在选用人才上很下工夫,多出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社会应用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聘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收集信息,掌握植保专业的发展现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努力追赶国内国际植保专业发展的前沿水平。

4.2人才培养方案

4.2.1确定思路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4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它的发展既积极、合理利用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科学的内容。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2个二级学科分别在宏观和微观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当前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为植物保护学科中的新兴领域,形成了以识别、信号传递和防卫基因表达3个环节为主的理论体系。而农药学二级学科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有力的武器,它以传统化工产品为基础,在新产品研制和农药的使用方面更加重视吸收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产品,对有害生物治理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4.2.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保护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林业、海关及其它相关部门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层次上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推广型、生产经营型。4.2.3培养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植物保护工作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鉴定、识别、监测和控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与发展趋势;熟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及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4.2.4专业特色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以“生物防治,绿色植保”为主线,突出生物安全保护,形成综合性大学农学学科的办学优势。结合黑龙江省有害生物发生的特点和生产“千亿斤粮食”、建设生态大省的契机,办出学科和专业特色,在省内发挥重大作用,并逐渐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4.2.5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模式培养学生,侧重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紧跟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4.2.6教学要求(1)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把最新理论、最新成果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2)实践教学环节:通过通识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实习等环节,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并对农业生产有基本的了解。(3)创业教育环节:通过设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食用菌栽培等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业知识及经验。

5.1符合农业发展趋势,明确发展目标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出路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和改善品质;二是有效控制生物灾害、减少损失。科学合理地控制粮食作物的生物灾害是我国植物保护研究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新时期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变革,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规律更加复杂多变,这为植物保护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二是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融合,农业外来生物频繁入侵、植物疫情事件不断发生,这对植物保护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随着国际市场的融合和交流合作的频繁,外来生物入侵我国的风险日益加大,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三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食品安全备受关注,这对农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农业发展大趋势。

5.2淡化专业界限,拓展发展空间

植物保护专业本来是属于植物生产类一个技术环节,植物保护专业将紧密地融合到植物生产的育种和栽培管理等具体的实践环节中去,现在农业的发展将需要全面的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植物生产原理及方法的专门人才。植物保护作为一项专门技术将更多的采用生物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某种菌或植物病毒为载体,把目的基因插入载体,通过菌或病毒感染植物,使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植物的dna上复制和高效表达,还有抗病、抗虫、抗除草剂育种等都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得以实现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通过花粉粒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获得植株的单倍体,利用单倍体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新的、高纯合材料,从而诱导、筛选出具有抗性的植株;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抗生素已在植物保护上的广泛使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井冈霉素和阿维菌素生产国,井冈霉素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当家农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对有害生物进行诊断、检测和鉴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由elisa衍生出来的血清学方法,由pcr衍生出来的核酸检测。总之,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护植物,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

5.3丰富植物保护内涵

传统的植物保护研究的对象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生物,研究内容是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措施。而实际随着植保科研和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从生态学、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有害生物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可持续调控技术,以“安全、环保”的生态抗灾、生物控害、物理防治、作物抗病虫品种等技术为主体的“绿色植保”必将替代传统的单一依靠农药防治手段。为了改善植物保护环境条件,扭转土地环境退化趋势,必须依靠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后达到一种病虫害在可接受范围,使作物在自然生长的情况必然要脱离农药的使用,于是必然脱离了所谓的现代植保技术。

[1]王嘉启.生物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n].科技创新导报,20xx(13):13-143.

[2]姚安庆.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其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xx,1:51-52.

[3]车先礼.山东省植物保护科技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模式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xx.

[4]赵志鸿.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1998(11).

[5]樊东,赵奎军,张伟,等.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xx,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简短(4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jihua/fanwen/16856743741548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