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小学 > 一年级 >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一年级# 导语】《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以下是金笔头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

  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习向导,指名向导。学习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3.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
  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 )玉米地,再走到一( )桃树下,接着走过一( )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 )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 )又( )”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 )又( )”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 )又( )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 )又( )”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1、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3、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4.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
  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并让孩子进行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寓乐于学,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只要有一个学生回答到点上,我就马上把他的思维拉到我这里来,以至于忽视了其他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今后我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5.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

  不足之处:

  课堂组织教学还要加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学生对于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测试卷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模拟试题(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英语上册期中试卷分析

小学一年级汉语拼音gkh同步习题

小学一年级读书优秀活动计划三则

小学一年级关于元宵节的诗歌

小学一年级写我的奶奶作文十篇

小学一年级国庆节作文六篇

小学一年级期中试卷语文上册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原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xiaoxue/yinianji/15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