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金笔头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了解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自行归纳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概况,提高历史信息提取归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高历史问题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民间手工业发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间手工业发展概况及主要成就。

  难点:民间手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素纱直裾单衣”,并向同学们介绍其内涵的精湛纺织技术: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常195里面,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10.2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这种高超的缫丝技术让人惊叹不已,目前现有的复制技术还打不到它的重量。

  教师导入:如此高超的手工缫丝、纺织技术真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纺织技术是民间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就让老师来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古代民间手工业的辉煌与叹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发展概况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民间手工业分为几种?

  (2)其发展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

  2.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

  (1)民间手工业分为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发展过程(ppt展示)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遭受摧残:魏晋南北朝时期→恢复:唐朝→产量增多:元朝→出现雇佣关系:明朝中后期

  【设计意图】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出,能够锻炼归纳总结能力。在总结过程中,教师要简要说明不同时期手工业发展曲折的原因,为分析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做铺垫。

  (二)发展艰难的原因

  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如下材料:

  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并提出思考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多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派代表分享答案,过程中教师注意讨论秩序及方向的引导。

  2.学生讨论问题,之后分享答案,师生共同总结原因:

  (1)农业占主导地位;

  (2)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3)明清封建制度的束缚;

  (4)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等。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做铺垫进行小组讨论,能提升古文阅读及理解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不仅能够培训历史问题探究能力,还能锻炼小组合作意识。

  (三)主要成就

  1.教师通媒体课件展示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片段: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

  提出思考问题:棉布与丝绸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棉布价格低廉,加工方便,保暖性好,穿着舒适。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棉布的手工业成就棉纺织业的优势。

  2.教师课件展示黄道婆想象图片及马克思将中国棉织技术与18世纪美洲棉织技术进行对比的材料,使同学们深入理解古代棉织业的先进性与影响。

  并要求课下预习的同学介绍黄道婆的三锭纺织技术,使大家加深对黄道婆为纺织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理解。

  【设计意图】运用材料进行对比,了解棉纺织业的先进性,提升民族自豪感。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

  作业:课下自主制作历史表格,总结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

2.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本节课分三个部分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产生、内容特点和影响进行了阐述。此外,教材还通过“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栏目,对学生理解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提供了一些详细史料。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知道它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2)掌握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理解它对西周强盛和衰落的影响。

  (3)理解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资料和图表,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通过辩论赛和历史短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模拟历史情景,体味历史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高超的政治智慧,进一步确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的理念。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说学情

  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先向评委介绍我的教法。教学时主要采用3个方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创设情境,设疑引思。通过图表和资料,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因此我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建议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主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3.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高中历史《宋明理学》,

  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主动探究。

  充分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宋明理学的产生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了解宋明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评价宋明理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并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这些是课标要求的知识点,而且对于加深以前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并有利于学习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宋明理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代的反映。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聆听教师的讲解,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搜集材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讨论可以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有些内容很抽象,有必要教师重点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远大理想。

  理学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对象:文科班

  四、课程资源:

  《四书》等历史文化典籍;《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网络;朱熹等人的传记;多媒体。

  五、策略与方法:

  针对本课内容较为抽象的特点,采用设置情境、联系现实等策略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讲解等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学习兴趣,从而突破难点。

  六、过程与模式

  1、导入:提问中国古代朝代的顺序和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汉儒简单的天命观已经无法使其充分起到控制人心的作用,出现了危机,而佛教和道教也乘社会动荡之机兴起,威胁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这样可以是学生形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的基本认识。

  2、理学兴起原因部分:主要通过提问分析和展示历史材料。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尽量自己得出结论,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3、理学主要思想部分:根据预习的情况,让各小组学生自己归纳。讨论三个问题:理学与汉代儒学的区别;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4、理学评价部分:展示几段历史材料,让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进行讨论,辨证看待其历史影响。

  5、小结:让学生总结。回答什么是理学?主要观点是什么?怎么评价。可以使学生对这节课形成整体认识。

4.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本课有四个子目,分别是宋初XX集权的加强、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学好本课,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掌握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使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说学情

  过渡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对学情有所把握。

  通过三年的历史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但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了解还停留在表象,不能理清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实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和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宋史》等相关文献和表格资料,了解XX的背景,客观地分析出加强集权的措施给当时北宋带来的作用,同时掌握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2、通过史料分析等方式,将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放置在当时的时空条件下加以分析,客观地评价这些措施的作用,并且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能够感悟到王安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气魄,同时也能辩证地看到XX的作用,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

  北宋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

  【难点】

  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我将采用问答法、情景创设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会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部分。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谜语导入法。

  我会在多媒体展示与王安石有关的关键词:“唐宋八大家、临川先生、改革家、《梅花》”,在学生明确是王安石后,我将进行设问:王安石生活的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是怎样的状况?他进行的变法又为什么会失败?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出示谜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进入课堂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宋初XX集权的加强

  首先,我会展示五代十国政权更替的时间轴并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北宋采取集权措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确其原因是吸取五代十国XX割据的教训。其次我将展示《宋史》的史料节选,请学生根据史料总结出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紧接着,我将展示表格,请学生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加强皇权的措施。在此之后,我将用讲授法,讲解重文轻武的措施。最后,我将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用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北宋集权措施的影响有哪些?学生讨论时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在讨论结束后我会请学生起来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和完善,明确这些措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史料,增强史料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我会出示北宋、辽、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说一说北宋周围有哪些民族政权?在学生明确辽、西夏后,我将出示《宋书》的史料节选,分别请学生归纳出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此之后,我将出示北宋军队人数和军费增长的表格,请学生从表格中归纳出当时北宋冗兵冗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提高学生图片分析能力。

  (三)王安石变法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会提问:面对统治危机,北宋统治者进行了哪些改革?学生结合教材明确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会通过介绍让学生明确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是失败的。之后,我将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王安石变法涉及到哪几个方面?变法的原则和目的又是什么?在学生明确富国强兵等答案后,我将播放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节选,请学生观看纪录片,总结出王安石在富国和强兵中采取的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最后,我将讲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一方面用人不当,另一方面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四)南宋的偏安

  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金、南宋、西夏对峙图,请学生结合图片归纳出南宋和金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冲突,在学生归纳完毕后,我将出示岳飞的《满江红》,请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和岳飞有关的故事,感悟岳飞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古诗,体现历史学科综合性,培训学生人文素养。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检验我本课的教学效果,我会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

  2、作业:请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归纳出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概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表格作业,能使学生系统地归纳本课所学内容。

5.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掌握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尤其是相权的演变。

  3)了解从汉至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即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

  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XX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相关文章:

高一下册化学说课稿五篇

高一下册化学知识点整理

高一下册政治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随堂检测题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高一下册历史期末试卷汇总

2016物理高一下册曲线运动单元测试题

2016高一下册数学期末试题

高一下册政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课后练习

高一下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yi/185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