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一 > 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 导语】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今天金笔头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1)褶皱的概念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褶曲的基本形态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背斜的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轴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3)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褶曲形态岩层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形态

  未侵蚀地形侵蚀后地形

  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老,

  两翼岩层新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新,

  两翼岩层老谷地向斜轴部受挤压,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2.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3.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4.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5.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

  ①世界海底石油、天然气分布

  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湾、东南亚近海、北冰洋大陆架、几内亚湾、中国近海

  ②中国近海油气分布

  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西部、莺歌海、珠江口、北部湾

  其它海底矿产资源

  ①滨海砂矿――锆石、独居石、金红石、锡矿砂、钙质甲壳砂、石英砂等

  ②海底热液矿床(多金属软泥)

  含金、银、铜、铅、锌等多种金属;分布于海底裂谷、岛弧边缘(1500~3000米)③锰结核

  分布于3500—6000米的大洋底部表层,含有锰、铁、镍、钴、铜等金属元素。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①、海洋空间包括:海面、海底、海洋水体、海岸地带

  ②、开发领域:海洋运输(国际贸易的80%,每年达几十亿吨)、海上工厂、海底光缆、海底仓库、海上宾馆、海洋旅游、填海造陆、海底隧道

  海洋权益

  ①海洋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意义:交通价值、资源价值、军事价值

  ②海洋的政治地理空间划分:

  领海:宽度——12海里沿海国享有全部主权

  专属经济区:领海基线起200海里沿海国对海域内的自然资源享有专属权及其管辖权公海:任何国家对公海都不拥有主权

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一年级语文师说原文及译文【最新6篇】

高一年级英语下册重点知识点

高一年级低碳生活英语作文

高一年级物理知识点复习

高一年级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期末模拟试卷

2018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三单元知识点

高一年级学生暑假生活周记:第二次打工500字

2016学年高一年级英语寒假作业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yi/18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