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 > 高三 >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我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微信扫码分享

注意: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邯郸 殚精竭虑 忌惮 箪食壶浆
B. 饯别 流水浅浅 践诺 贱目贵耳
C. 田畴 踌躇满志 祈祷 一筹莫展
D. 晚霞 瑕不掩瑜 遐想 自顾不暇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 ▲ 的状态,同地段的写字楼与住宅楼相比,价格仅仅是略高而已。
(2)大儿子住得很远,工作也忙, ▲ ,极难得回来一趟,杨群想管也管不了他。
(3)诚实守信、 ▲ 历来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
A. 不温不火 望尘莫及 一言九鼎 B. 不瘟不火 鞭长莫及 一诺千金
C. 不温不火 鞭长莫及 一诺千金 D. 不瘟不火 望尘莫及 一言九鼎
3. 大学者胡适遇到年轻人求字,喜欢题写他自撰的一句话:“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请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这句话的含意,不超过50个字。 (4分)

4. 以面向大众、服务百姓为宗旨的《姑苏晚报》创刊即将20周年,请给该报撰写一句广告语,要求能鲜明地反映其宗旨,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5字以内。(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
欧阳修
君讳源,字子渐,姓尹氏,与其弟洙师鲁俱有名于当世。其论议文章,博学强记,皆有以过人。而师鲁好辩,果于有为。子渐为人刚简,不矜饰,能自晦藏,与人居,久而莫知,至其一有所发,则人必惊伏。其视世事若不干其意,已而榷其情伪,计其成败,后多如其言。其性不能容常人,而善与人交,久而益笃。自天圣、明道之间,予与其兄弟交,其得于子渐者如此。
其曾祖讳谊,赠光禄少卿。祖讳文化,官至都官郎中,赠刑部侍郎。父讳仲宣,官至虞部员外郎,赠工部郎中。子渐初以祖荫补三班借职,稍迁左班殿直。天圣八年,举进士及第,为奉礼郎,累迁太常博士,历知芮城、河阳二县,签署孟州判官事,又知新郑县,通判泾州、庆州,知怀州,以庆历五年三月十四日卒于官。
赵元昊寇边,围定川堡,大将葛怀敏发泾原兵救之。君遗怀敏书曰:“贼举其国而来,其利不在城堡,而兵法有不得而救者,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宜驻兵瓦亭,见利而后动。”怀敏不能用其言,遂以败死。
刘涣知沧州,杖一卒,不服,涣命斩之以闻,坐专杀,降知密州。君上书为涣论直,得复知沧州。
范文正公常荐君材可以居馆阁,召试,不用,遂知怀州,至期月,大治。是时,天子用范文正公与今观文殿学士富公、武康军节度使韩公,欲更置天下事,而权倖小人不便,三公皆罢去,而师鲁与一时贤士多被诬枉得罪。君叹息忧悲发愤,以谓生可厌而死可乐也,往往被酒,哀歌泣下,朋友皆窃怪之。已而以疾卒,享年五十。至和元年十有二月十三日,其子材葬君于河南府寿安县甘泉乡龙涧里。其平生所为文章六十篇,皆行于世。子男四人,曰材、植、机、桴。
呜呼!师鲁常劳其智于事物,而卒蹈忧患以穷死。若子渐者,旷然不有累其心,而无所屈其志,然其寿考亦以不长。岂其所谓短长得失者,皆非此之谓欤?其所以然者,不可得而知欤!铭曰:有韫于中不以施,一愤乐死其如归。岂其志之将衰?不然,世果可嫉其如斯?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而师鲁好辩,果于有为 果:有决断
B.至期月,大治 治:治理
C.君上书为涣论直 直:伸雪
D.往往被酒,哀歌泣下 被酒:醉酒
6.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源“能自晦藏”的一项是 ( 3分 )
①与人居,久而莫知 ②其视世事若不干其意 ③其性不能容常人
④召试,不用,遂知怀州 ⑤君叹息忧悲发愤 ⑥有韫于中不以施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7.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尹源无论是言论文章,还是广博的学问,都有过人之处,后来考取进士科,担任了奉礼朗,逐步升迁至左班殿直。
B.西夏入侵,围困了定川堡。尹源闻讯后,致信前线,分析了两军方面的情况,建议驻兵瓦亭,等待时机,再图进取。大将葛怀敏置之不用,终致战败而死。
C.尹源与弟弟尹洙手足情深。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失败后,尹洙被诬陷冤枉而获罪。尹源常常长吁短叹,悲歌流泪,甚至觉得生无可恋,不久因病辞世。
D.本文先是叙述尹君的姓名及生平事略,又以“铭”的形式,对所叙之事加以评论,借题发挥,抒写情志。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吾军畏法,见敌必赴而不计利害,此其所以数败也。(4分)

(2)涣命斩之以闻,坐专杀,降知密州。(3分)

(3)师鲁常劳其智于事物,而卒蹈忧患以穷死。(3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指苏州、无锡、吴兴一带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和太湖。春秋范蠡助越败吴后,与西施便泛舟于五湖;在这里也可指作者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1) 请分析首联中“无情”二字的内涵。(3分)

(2) 颔联是传诵的名句,写得颇为精彩,试加以分析。(4分)

(3)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所传达出的作者的复杂心理。(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至人无己,_____▲_____,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2)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3)使天下之人,_____▲_____,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杜牧《阿房宫赋》)
(4 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离骚》)
(5)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6)春冬之时,_____▲____ ,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 (《庄子》)
(8)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我那些正直而沉默的朋友们
李城
①我曾有过许多那样的朋友。他们君子般优雅,淑女般端庄,使人心生喜悦。
②门前原是一片林子。林子不大,几十上百棵树吧,且是普通的白杨。我喜欢它们。我也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能够有它们陪伴,别无所求。我长久地与它们对视,传达心中的喜悦和感恩。
③雷电交加的夜晚,我不知道它们遭受着怎样的扭曲和撕扯,让人一夜揪心。第二天清晨,它们虽然伤痕累累,但沉静如故,优雅如故。孩子们奔跑在下面,大呼小叫着,捡拾冒出地面的蘑菇。孩子们不懂得与树木对话,它们就献出那些洁白的小礼物,与他们做着浅显的游戏。
④夏天的黄昏,我坐在林边的草地上,看蝙蝠捕捉蚊虫。蝙蝠,那些因自卑而很少露面的小生灵,也是树木的朋友之一。它们在我的耳旁一掠而过,敏捷的翅膀扇动着气流,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鲜活。它们是多么脆弱,又多么幸福啊。还有一种月白色的鸟儿,总是将身影隐藏于浓密的树冠,偶尔发出羞怯的叫声。
⑤那片不大的林子,是这座城市最后的一片树林。
⑥终于有一天,我下班回去,那儿只剩了一片空地。几台大型机械正在作业,将褐色的树根从地层抽出来,浓烈的青涩味郁积不散,如同战争之后的血腥。
⑦城市的钢铁履带轧轧推进,鱼儿可以游向源头,鸟儿可以遁入深山。可是树木,执著的树木,难以离开自己的土地。它们静默而安详,轻轻阖上千万只叶片的眼睛。
⑧每一天,每一处,如此的围猎都在进行。而我们能做的,只是怀念。怀念那些兄弟般并肩而立的朋友们,也怀念曾经的风声,雨声,怀念麻雀们不厌其烦的吵闹。
⑨那些羞涩的白色鸟儿,偶尔会出现在高高的烟囱之上。我终于看清它们的模样,它们鸽子般大小,有着长长的尾巴,仿佛是来自另一世界的信使。它们已缄默了歌喉,灰尘污染了美丽的羽毛,一个个成了流离失所的孩子。
⑩有部电影叫《人类消失后的世界》,预言了树木和鸟儿的未来。
11人类消失半年后城市成为荒野。那些被人类驱赶、猎杀的动物全线反击,迅速夺回了失地。而树木,那些被禁锢在水泥层之下的沉默者、忍耐者,迅速占领了停车场、街道和广场。所有阳光普照的地方,植物恣意蔓延,爬藤类植物跃上了立交桥。树木的种子和根系在混凝土裂缝里膨胀,使富丽堂皇的建筑相继倒塌,成为一座座丘陵。一匹雄狮在曾经的林肯纪念像前昂首阔步,它重新成为那里的王……
12在人类与自然的战争中,打败我们的,只不过是自然法则。自然之神会把我们过多占有的拿回去,重新分配给它们——那些柔弱者,那些沉默者。自然之神会用那看不见的手,重新赋予它们应有的权利。
13那些树木,那些正直而无语的朋友们啊。假如它们会在这个星球上重新茂盛繁衍,绝不是来寻衅报复的。它们会重新陪伴我们,与我们默默对视,传递生命的喜悦和感恩。
14可是那时,它们也许已经见不到我们了。
(原载《散文》2010年12期,有删改。)
11.文章第①段称呼树为“他们”,后文又改称“它们”,你认为矛盾吗?为什么(4分)

12.请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13.文中引述《人类消失后的世界》电影内容,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6分)

14.文中第②和13段两次写到“喜悦和感恩”,请分别探究其内涵。(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文学与人生(节选)
朱光潜
①从前中国人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后来有人嫌这看法的道学气太重,把“诗言志”一句老话抬出来,以为文学的功用只在言志;释志为“心之所之”,因此言志包涵表现一切心灵活动在内。文学理论家于是分文学为“载道”、“言志”两派,仿佛以为这两派是极端,绝不相容——“载道”是“为道德教训而文艺”,“言志”是“为文艺而文艺”。其实这问题的关键全在“道”字如何解释。如果释“道”为狭义的道德教训,载道就显然小看了文学。文学没有义务要变成劝世文或是修身科的高头讲章。如果释“道”为人生世相的道理,文学就决不能离开“道”,“道”就是文学的真实性。志为心之所之,也就要合乎“道”,情感思想的真实本身就是“道”,所以“言志”即“载道”,根本不是两回事。
②哲学科学所谈的是“道”,文艺所谈的仍然是“道”,所不同者哲学科学的道是抽象的,是从人生世相中抽绎出来的,好比从盐水中所提出来的盐;文艺的道是具体的,是含蕴在人生世相中的,好比盐溶于水,饮者知咸,却不辨何者为盐,何者为水。用另一个比喻来说,哲学科学的道是客观的、冷的、有精气而无血肉的;文艺的道是主观的、热的,通过作者的情感与人格的渗沥,精气与血肉凝成完整生命的。换句话说,文艺的“道”与作者的“志”融为一体。
③我常感觉到,与其说“文以载道”,不如说“因文证道”。《楞严经》记载佛有一次问他的门徒从何种方便之门,发菩提心,证圆通道。几十个菩萨罗汉轮次回答,有人说从声音,有人说从颜色,有人说从香味,大家总共说出二十五个法门。读到这段文章,我心里起了一个幻想,假如我当时在座,轮到我起立作答时,我一定说我的方便之门是文艺。我不敢说我证了道,可是从文艺的玩索,我窥见了道的一斑。文艺到了的境界,从理智方面说,对于人生世相必有深广的观照与彻底的了解,如阿波罗凭高远眺,华严世界尽成明镜里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谓万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从情感方面说,对于人世悲欢好丑必有平等的真挚的同情,冲突化除后的谐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脱,高等的幽默与高度的严肃,成为相反者之同一。柏格森说世界时时刻刻在创化中,这好比一个无始无终的河流,孔子所看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希腊哲人所看到的“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所以时时刻刻有它的无穷的兴趣。抓住某一时刻的新鲜景象与兴趣而给以永恒的表现,这就是文艺。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与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到这种境界,人生便经过了艺术化,而身历其境的人,在我想,可以算得一个有“道”之士。从事于文艺的人不一定都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它究竟不失为一个崇高的理想,值得追求,而且在努力修养之后,可以追求得到。
15. 文章第一段,作者是如何推出“言志即载道”这一结论的?(6分)

16. 简要分析作者援引佛经故事的作用。(6分)

17. 作者为什么认为“文艺可以证道”?(6分)

七、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题目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调研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D【A. 邯郸(dān) 殚(dān)精竭虑 忌惮(dàn) 箪(dān)食壶浆 B. 饯(jiàn)别 流水浅(jiān)浅 践(jiàn)诺 贱(jiàn)目贵耳 C. 田畴(chóu) 踌(chóu)躇满志 祈祷(dǎo) 一筹(chóu)莫展 D. 晚霞(xiá) 瑕(xiá)不掩瑜 遐(xiá)想 自顾不暇(xiá)】
2. C【不温不火:①程度适中,恰到好处。②不急躁、不发火。③不火爆。不瘟不火:特指戏曲表演既不沉闷又不急促,恰到好处。望尘莫及:意思是远望前面车马飞扬的尘土而追赶不上。亦比喻远远落后。鞭长莫及:意思是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比喻力所不能及。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可以产生极大的力量。一诺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
3. 为学要在前人习以为常处(1分),独具只眼,发现问题(1分);
为人要对他人不理解处(1分), 心怀信任,给予理解(1分)。
4. 如:苏州人的第四餐。(修辞手法使用合理2分,体现宗旨2分,语言通顺1分)
5. B (治:政治清明)
6. C (③严于择友 ④不得器用 ⑤忧悲发愤)
7. A(“后来考取进士科,担任了奉礼朗,逐步升迁至左班殿直”错)
8. (1) 然而我军害怕军法(的惩处),发现敌军(出现的地方)一定(要)奔赴(到那儿)(迎敌)却不考虑(由此带来的)坏处,这大概是屡次战败的原因。(得分点:且、利害、判断句、所以)
(2) 刘涣下令处决了那个差役,然后(才)上报(朝廷),(因)犯了擅自杀人的罪名,被降职担任密州知州。(得分点:闻、坐、被动句)
(3) 尹洙常常在(国家)事务方面耗费心力,因而最终(使自己)陷入困苦患难(之中)而(郁郁)不得志地去世。(得分点:劳、卒、穷)
9. (1)这里诗人怨流水落花之无情(1分),实际上是诗人自己伤春情怀的流露(1分),同时也蕴含了诗人的无可奈何之情(1分)。
(2)使用典故(1分),蝴蝶梦与子规啼,虚实结合,相互映衬(1分),构成一片清冷、凄楚、愁惨的气氛(1分)。意境曲折幽深,颇有感染力(1分)。
(3)①对故乡的思念②年华老去的悲伤③想归而不能归的苦闷(一点一分)。
10. (1)神人无功 (2)别时茫茫江浸月 (3)不敢言而敢怒
(4)乘骐骥以驰骋兮 (5) 无案牍之劳形 (6)则素湍绿潭
(7)而知也无涯 (8)仓廪实而知礼节
11.不矛盾。(1)文章开头只说“朋友们”,称为“他们”更合适;后面明确是说树木,可称为“它们”。(2)称“他们”表明作者在精神上平等地对待树林,认为其也有“人性”。为后文写树林的命运及思考作了铺垫。(3)先称“他们”,用语较新奇,可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得4分)
12.(1)比喻,把鸟儿比作“另一世界的信使”,暗示它们原本代表着纯洁、快乐,表明作者对鸟儿的喜爱。比作“流离失所的孩子”,写出鸟儿失去树林的庇护后的悲惨境遇。
(2)拟人,“羞涩”写出作者对鸟儿的疼爱之情,而“缄默了歌喉”则表明鸟儿失去树林就失去了往日的快乐。
(3)对比,将鸟儿昔日栖息在树林中的幸福和失去树林后的不幸相对比,从侧面表明树林的重要性。(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得4分)
13. 内容上:①补充了人类消失后自然界的情景(1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分)。
②虚实相生,前文实写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里虚写自然的“报复”,警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1分),拓展、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
结构上:(3)与前文在工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成为主宰,肆意地摧残和破坏自然的情景形成对比(1分),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1分)。
14.我的喜悦和感恩:树林始终陪伴在人类的左右(1分);树木的坚强给人的启示(1分);树林提供了优美的环境,给人以心灵的愉悦(1分)。
(2)树的喜悦和感恩:和人类、鸟儿和谐相处(1分);自然之神的眷顾,让他们重新获得应有的权利(1分);期待人类醒悟后,有人类的呵护(1分)。
15. 作者先从“载道”和“言志”看起来绝不相容的两派说起(1分),接着从辨析“道”的概念入手(1分),将“道”的内涵从狭义的道德教训(1分),扩大为人生世相的道理(1分),最后阐述了文学离不开“道”(1分),志也要合乎“道”的道理(1分),由此推出结论。
16. ①突出了文艺的重要性②自然地引出作者的主张③为文章增添趣味性与人文性,并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每点2分)
17. 文艺抓住动态世界的新鲜景象与兴趣并给以永恒的表现(1分),通过对文艺的思索与欣赏,能窥见了道的真谛(1分)。从理智方面说,文艺能够深广的观照与彻底的了解人生世相(2分);从情感方面说,文艺能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2分)。
18.作文评卷建议从46分切入。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调研试卷相关文章:

最新高三第一学期数学老师工作总结(19篇)

高三英语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幼儿园大班第一学期幼儿评语

最新小学六年级德育工作计划第一学期(15篇)

最新三年级第二学期班级工作计划 三年级第一学期班级工作计划上学期(13篇)

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学期范文

2021第一学期八年级班务工作计划

最新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个人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第一学期(27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学期综合练习题

高一第一学期数学历年期中考试真题及答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xuexiziliao/gaozhong/gaosan/182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