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300字 >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优秀5篇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优秀5篇

法兰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金笔头网整理的5篇《《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篇一

“我”在1913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儿已有了一片树林。在1945年,荒原俨然成了生机盎然的热闹村庄。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莞尔。但文中一句话,引发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那时,“我”正处于一个极端困迫的处境,已走了五个小时却滴水未沾,牧羊人为“我”带来了惊喜,让“我”内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

牧羊人在战争期间仍坚持种着树,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现了泉水——而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那仿佛是我无法到达的一段路程,而这11公里是树林!要多少棵树才能达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却为一双手所造就,那么,这双手一定是毅力、坚持、执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执着之水。

在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万多口人过着幸福生活。这绘本中的原图,我也见识过了,从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块大块的蓝色、绿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没有创造,何来幸福?何来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创造之水!

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了执着,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出现生命。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感受。

其次,这个故事也至关人与自然。这泉水般的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里面一个住所简陋的瘦小老头,带着一群老汉在晋西北无比恶劣的环境下治理山沟。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3700亩林。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辈子种树,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环境需要人类去守护,去努力。而这两位老人以生命化为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从人民的勇气、幸福而出发。于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创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适生活;老人攒钱买了电视机给乡亲,也用树林挡住了狂风,守住了珍贵的黄土。他们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们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 篇二

今天下午语文课上我们观看了《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部由同名课文改编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我”在一次阿尔卑斯山旅行中,在寻找水源时偶然遇到了一位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他家借宿后,我发现他会在牧羊时种橡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牧羊人用他一生的时间将一片荒漠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森林的故事。

整部电影都是用彩铅和松脂在毛胶片上绘制而成,它大部分布景设计简洁明了,我很喜欢。电影中所有光影的刻画和细节的处理都做的很好。比如通过景物或衣服的摆动来体现风,所有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也都刻画的很清晰。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会有一些与简洁形成强烈对比的画面:在电影开始没多久,利用极其抽象、黑暗、混乱的画面描述了山上其它村落中人们的艰苦生活;在描绘一战的情节时,电影同样利用了相似的混乱画面,使人感到好似置身其中,让观者印象深刻。

对比课文后,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增添了一个情节:在牧羊人已经种植了一大片树林时,一天,一位警官来到牧羊人家里,告诉他禁止燃火,以免破坏这片“自然的树林”。这段其实挺讽刺的,带有一些伤感地体现出并没有什么人知道艾力泽布菲一生都在做什么,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从侧面反映了牧羊人的默默无闻。电影中多次讲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与战争仿佛与他(牧羊人)无关,他只想一心种树。”从这也能体会到牧羊人长达几十年的坚持和执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羊人也越来越老,大地从一开始荒凉的土黄,变成绿色、蓝色、红色等等。电影后半段出现的小河也暗示着生命踏入这片土地。附近的村子有了更多的村民,花海、马匹、村民、节日、欢歌都代表着生机,而这一切都源于艾力泽布菲。

电影最后是牧羊人孤独的身影,镜头慢慢推向他衰老的脸庞,随着他的眼睛慢慢闭上,电影结束。同时,艾力泽布菲老人平凡却又伟大的一生也结束了。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篇三

述视点可分为全知性视点和限制性视点。全知视点是指叙述者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无所不在地叙述出影片中任何一个人物所知或所未知的一切。叙述者有绝对的自由,在叙事的时空中自由地行走。限制性视点指叙述者在故事中只知道部分内容,有时候叙述者所知的等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者象鬼魂附体一样附在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上。限制性视点主要有第一人称视点,第三人称视点和客观视点。第一人称视点在小说中常用“我”的形式出现,在电影中,画外音经常是第一人称视点的外在形式。当画面出现一个人物时,叙述者用画外音说“我”。叙述者这时想把声音上的“我”和画面上的“我”等同起来。

本片在叙事方面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点,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本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在影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性,才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由于不是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因此,对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的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外在造型上朴实稳重,留着小胡须。“我”初次见到时,他用自制的罐子打水。因为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他几乎从不说话,但一举手一投足都充满了自信。他烧饭给“我”吃,让我喝热气腾腾的汤。他不抽烟,养的狗也很安静。

由于儿子和妻子都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早逝,他从种树中缓解了痛苦和孤独,找到了幸福和满足。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两次灾难性的事情,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牧羊人的种树热情,他坚持在荒芜的土地上不断的种树,丝毫没有顾及战争的影响。他的身体渐渐地变得虚弱,但他从未因此而露出迷茫的神情。

也正象他所说的那样:“如果是神让我活下去,那我就种更多的树,虽然现在只有一万棵树,这些树就象大海里的一滴水那么少,但是我还是会继续种下去”。对于老人来说,种树依然是让他乐此不疲的事情,也是他生活本真,他找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谛。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逐渐衰弱下去,也许他把心中的痛苦与烦恼都变成了动力,用自己的热情在绝境中取得胜利,这样孤独的老人,恐怕到他死的时候连自己的语言都忘记的这样一个老人,用坚韧和乐观征服了大自然,征服每一个观众。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篇四

《植树的牧羊人》讲述的是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旺期地区一个牧羊人的故事。他在独子、妻子去世后,将内心的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爱。将余生倾注在植树工作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牧羊人是个沉默寡言、内心坚定、有恒心、不图回报、无私的人。

他的义务并不是“无私地为这匆忙的世界种树”,可他却偏偏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归宿。我们应该怎样过自己的人生、出人头地、轰轰烈烈?还是埋头苦干,踏踏实实?显然,牧羊人选择了后者。他埋头苦干三十多年,在荒芜大地上创造出一片绿洲。他种下的树,既是生命,也是希望。

他不理会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理会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他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这从本质上超越了人性的黑暗,代表人性的光辉。把昔日的荒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家园。牧羊人靠着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创造了这个奇迹。

世界是公平的,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要怎样收获,先怎样付出。有些人抛却杂念,忍受寂寞,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战、二战其实并没有所谓正义,都是为了利益而战,如果世界上的人们要都像牧羊人一样,执着坚强,热爱自然,世界会有更多奇迹,更多美好。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 篇五

一个人无论是保持宁静的心态,还是坚持自信的行动,都源于智慧的头脑为他设定的人生方向。牧羊人便是把握了智慧的方向。

人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只是,有人只顾自己的幸福,有意无意间破坏了环境、资源,也便破坏了所有人的幸福,到头来,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也难以得到。

牧羊人刚来到被称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时候,这里的原住民都勤恳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这里人们主要从事的制碳业,将所有树木消耗殆尽,这里逐渐风沙漫天、水源枯竭。随着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争吵、抱怨、烦躁、苦闷,甚至,自杀和精神失常的极端现象越来越频繁。所有的人都在挣扎、祈祷和等待命运的改变,却没有人思考过苦难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惫摧残得无心行动。人们的躁动和忙碌,使他们越来越盲目,他们努力劳作、坚持维护个人的利益,却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存努力是徒劳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剧了恶性循环。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这里灾难的根源——没有树木的不毛之地导致灾难;他思考的是获得幸福的根本——一个适合所有人生存的环境需要树木。他选择的努力之路——种树,是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他胸怀大志,立足小事,从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绘制出一个森林茂密、人们在清新的环境中幸福生活的蓝图。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认真对待小事和细节。他精心维护小家,规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态和体魄,为实现理想打好基础;他从精选种子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棵小树,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壮的树木组成的。他没有号召所有人一起种树,没有宣讲这个行动的意义,他只是自己独立完成,使他的行动没有受到干扰,最终,在人们体会到幸福的时候,也自然地享受了这个行动的益处。

牧羊人的宁静、自信和智慧,是他的幸福的源泉,并使他周围的人享受到和谐、长久的幸福。

反复咀嚼短篇中的句句箴言,我渐渐领悟了道出核心的一句话——护林官对作者说:“牧羊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一个人或者少数人的幸福是很难维持的,想获得长久的幸福,要为更多的人考虑。要爱护环境、珍惜我们的资源。

一个人类共有的和谐空间,是我们每个人幸福的保障。

上面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整理出来的5篇《《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

2023年《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反思简短 植树的牧羊人简短教学反思(精选8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季节》教学心得与感想

小学二年级语文《植树的季节》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优秀5篇

《植树的季节》

《植树的季节》教学设计

学生的奇思妙想--《植树的季节》教学反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植树的牧羊人》观后感优秀5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