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推荐阅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推荐阅读)

白云滩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1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3

在本课的预设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文章的语言之美。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赏析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同时也要重视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4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5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1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2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因此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给人怎样的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课堂气氛活跃。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3

在本课的预设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整节课按照六步教学法“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拓展延伸——梳理总结”的思路,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文章的语言之美。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基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做的确实还不够,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导致这节课很不成功,对于如何赏析语言,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我有了以下思考:

1、一定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进入文本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学习,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本色美。

2、同时也要重视方法。在引导学生品味的时候,应做好示范型教学,并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4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片写景的散文,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然后,做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其他的同学。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的安排是:美读课文,整体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之情,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然后是学生回忆在《春》中学习到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己选取2,3,4,三段中的最喜欢的一节,写一篇小教案。第二课时:讲清楚讲课的规则,开展“教师大比武”比赛,由学生点评,最后老师总评,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从教学设计上看,这节课的设计完全遵守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授给学生文章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最后,形成自己的研讨成果,在课堂上和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以便取他人所长,补比自己之短,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有限,没能很好地进行课堂调控,以致于出现了一发难收的局面。气氛之热烈,效果之显著,固然让人欣喜,但个人的课堂调控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5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课件设计意图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节约时间,提高教育教学速度,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通过实践去获得知识,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器官进行学习。达到用时少,效率高的目的。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会济南的冬之美。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 要特点,表达自己的感受。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自然之美。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和作者的 情感 所在。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 景物描写中感知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2)温晴:本课指天气极为晴朗、明亮、温和。(3)安适:安静而舒适。(4)肌肤:肌肉皮肤。(5)出奇:特别、不寻常。(6)秀气:清秀、小巧玲珑。(7)绿萍:植物名,又叫满江红,叶子浮出水面,春季绿色,夏季红褐色,可作鱼类及家畜的饲料,也可作水田的肥料,并可供药用。(8)水藻(zǎo):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9)贮蓄(zhù):存放、积存。(10)澄清(chéng):本课指清亮,透明。(11)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12)髻(jì):在头顶或脑后 挽束起来的头发。(13)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14)水墨画:指纯用水墨不着色的国画。(15)蓝汪汪:形容蓝得发亮。2.朗读课文,思 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样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絮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2.导语。老舍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在他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真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当我们探究课文时,当一幅幅画面浮现在你的脑海里时,你将进入那片美的天地。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按描写的不同景物,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济南的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第一层: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第二层:写雪后的山景。第三层:写城外远山。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3.探究质疑:第一段作者怎样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来写。(1)北平的寒——济南的暖 北平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2)伦敦的暗——济南的明 伦敦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3)热带的热——济南的温 热带地方的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济南有温晴的天气。4.探究质疑:运用对比手法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通过三组对比,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由“奇迹”、“怪事”、“害怕”引出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文章紧紧抓住这一天气特点,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5.探究质疑:“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改为“没有风的”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没有风声并不等于没有风,只是风很小而已。如果改为“没有风”则不符合情况。可见作者用词十分准确。

四、小结 文章一开头,就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天气特点,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的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二课时

一、预习1.朗读课文。2.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导入 写景文章要学会分析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写的,是怎样描写景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样分析才能懂得文章主旨,对自己今后写作也会有收益。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要有感情地朗读。2.探究质疑:文章第1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第2段怎样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3.探究质疑: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写出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4.探究质疑: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讨论并归纳:(1)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动词,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3)从人们的感受写:“面上含笑”“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还写了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人们的笑容,更 突出人们舒适温馨的感受。5.探究质疑:第3自然段,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6.探究质疑:“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1)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白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7.探究质疑:这段文字用哪些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2)比喻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写出动人的雪态。8.探究质疑:第4自然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9.探究质疑:第5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1)水的绿;作者通过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的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10.探究质疑: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11.探究质疑: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1)直抒胸臆。如开头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深情。(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户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等,不但描绘了眼前的景物,还通过想像写景,饱含作者的喜爱之情。12. 探究质疑:篇末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作结,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四、小结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一句简明 有力而又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文章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从语言上看,作者不愧为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修 改 栏 作业 布置

1、阅读《济南的秋天》

2、搜集有关“冬”的古诗。

3、写。

4、完成作业本。板 书 设 计

12、济南的冬天(爱)绿色、澄清、空灵 ? ? ? ?

整理赏析文中的拟人句。仿 水:

山:温暖、秀气、淡雅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

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诵读法,让学生为自己喜爱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然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会美的意境。比较法,通过对两篇课文的语言、作者生平的比较,了解同时代的作家的不同风格及他们相同的情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www.vswenku.com)【重点、难点】

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养成美的语感。【教法、学法】

诵读法、比较法、课堂讨论·评述·借鉴·辩论。【课时安排】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作者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那么,作者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边学习边领略。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订正误读或朗读中表情达意欠准确之处,必要时教师做示范朗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进一步体味课文的感情美、景物美、语言美。朗读后还可征询有关字词语句方面的问题予以解答。

三、指导学生感知课文

1.课文写出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表述这个特点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是什么?(中心句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关键词是“温晴”。)2.作者描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跟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有什么关系?(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展现了泉城济南的景物特色,描绘出“宝地”济南冬天“温晴”的时令特征。)

四、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1.细读课文,体味课文勾画出济南冬天的三个画面,然后完成下列问题(1)给三幅画各拟一个恰切的标题。

(2)分别用三个词语概括三幅画所展现的济南冬景的特点;(3)找出最能体现三幅画特点的拟人句或比喻句。明确:

三幅画的标题依次为《阳光朗照》、《雪后山色》、《绿水晶莹》(标题可多样,能点明景物特征即可,不必求其一律。)三个词语依次为“暖和”、“秀气”、“清亮”。

三个拟人(或比喻)句依次为“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雪后的山色简直“是张小水墨画”;水天相映,“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2.进一步研讨课文写法上的特点。

提问:作者记叙济南的冬天,着重描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势、小雪笼盖下的山色和水藻碧绿的清凉河水,画出了三幅冬天的秀丽图画。试问: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这些景物?

小结:山和水是济南的主要景观,而它们在冬天别有一番风貌,最能显示济南冬天的三个特点:它温暖如春,它秀丽多姿,它晶莹清亮。而这一切正是由“温晴”的时令特征决定的。先总写阳光下的山势,展示济南所处的地理环境,揭示冬天能有温晴天气、成为“宝地”的原因;再写雪后的秀丽山色,展现即使雪后依然不见萧杀景象,而是异常秀美,透露出春的气息,进一步突出“温晴”时令特征;最后写又绿又暖的澄清的河水,与天光相映,使整个济南成了块“空灵的蓝水晶”,多么可爱,又多么神奇!“温晴”的时令特征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课文记叙景物的成功首先在于紧紧抓住地方季节的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突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是课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这跟作者全面、细致的观察分不开。习作《济南的夏天》的主要不足恰恰在于没有抓住地方景物的特点。而这又与缺乏全面、细致的观察直接有关。

五、课堂练习

景物本身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可是作者往往拿它当“人”来写。看看下边的两段话,加线的部分该怎样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通过这个练习,领会拟人修辞方法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和表达效果,达到如下要求:

(知道什么叫“拟人”;领会拟人的表达效果(使描写更加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懂得拟人方法与细致观察体验的关系;体味课文语言的朴素、新鲜、口语化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1.用自己以前生活过的地方(北京、伦敦),与济南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使人们确实感到它是“宝地”。

2.作者不仅细致观察和描写冬天济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告诉读者,以此来感染读者,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感受。

3.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冬天的济南写得脉脉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优美文句。

2.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朱自清与老舍的生平,以备上课交流之用。

附: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阳光朗照

暖和 雪后山色

秀气 绿水晶莹

清亮

温晴

第二课时(《春》与《济南的冬天》比较阅读)

一、导语设计

有一句很著名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啊,冬和春虽然是两个气候差异较大的季节,可他们同样可以为我们带来希望,带来许多诗情画意和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两位同时代的作家是如何描述他们所喜爱的那个季节的。

二、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朱自清和老舍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教师补充介绍。

三、语言分析

比较两位作家在语言风格方面的不同。学生找出两篇文章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话,从字词或修辞角度入手,分析自己喜欢的原因,从而总结出两位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

四、配乐朗诵

为你喜欢的句子配上相应的音乐,个人自由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两位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

五、作品风格

出示朱自清的《冬天》和老舍的《五月的青岛》,对作家的创作风格做较为深入的探讨。了解风格是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浸透作家的创作个性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艺术格调。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认为,作家的个性气质、思想境界、人格力量、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对其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提出“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就是说,作家的精神气质充分浸透他的思想感情审美情志,思想感情审美情志决定语言的格调,文章所流露的风采才华,都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作为南方人的朱自清和北京人老舍在这个方面就有较大的差异。(可补充介绍丰子恺的《春》,作为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的丰子恺,他的作品有较明显的风格特点。)

六、小小辩论赛

春、夏、秋、冬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喜欢相同季节的同学组成小组,用你自己写的文字或你找到的资料来证明这个季节的美丽,并阐释你喜欢的理由。四个小组可展开辩论赛。

相关链接:丰子恺《春》;艾青《春姑娘》;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张敏《走进春天》;梁遇春《春雨》。

第五篇: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

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教案

舞阳县姜店一中 刘伟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三、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题目《济南的冬天》明确地交代了描写的地方和时令。济南位于山东省内,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边南马鞍山、四里山,这些山形成了济南的天然屏障。它们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拔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气候截然不同。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作者简介: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三、检查预习: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参考:天气

山景

水色

5、分析第一部分: 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2)用了什么写法?

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B类

教后反思:

参与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如果单靠教师方面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的释放,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学生就不没有了收获,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实现。课堂上,学生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读读想想,圈圈记记,因此学生完全是在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自主的环境中投入学习,没有任何负担。准备完后,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成了他们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让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真正小主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推荐阅读)相关文章:

2017年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人教版答案

2023年七年级语文通用

七年级语文寒假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七年级语文书人教版电子书怎么写(8篇)

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参考答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初一上册语文知识点归纳_七年级语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教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济南的冬天》(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shiyongwendang/xindetihui/jiaoshixindetihui/75949.html